① 辩论赛:“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是正方。 这个该怎么打
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流派纷呈,千姿百态。无论是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灵韵别致的传统泥塑,还是清新简洁的蓝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时时刻刻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在5000多年历史沉淀的中国文化玫瑰中,就像一只艺术奇葩,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和引人注目。
然而 ,在我国学术界和立法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研究,基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并在近几年形成一个研究高潮,出现不少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但我国在传统知识保护领域内的立法却并没有显着进步。已经出台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和《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我国着作权法第六条规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理论界关于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保护,有两种互相冲突的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反对用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建议通过公法权利来提供保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知识产权能在传统知识保护中发挥作用,或至少对进一步检验这种可能性抱有兴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知识持有人开始寻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
(一)保护文化遗产、尊重历史的需要
民间文学艺术作为某一民族、种族或部落的历史积淀,对该群体成员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代代相传在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指导并驾驭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情趣与审美取向。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有助于维护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群体的精神尊严。另外,民间文学艺术长久以来的传习方式都是语言或动作,鲜有固定的方便复制与保存的表达方式。这种自生自灭的流传特性也使我们有必要采取知识产权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防止作为各国文化历史传统组成部分的珍贵遗产流失甚至消亡。
(二)保证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合理利用。
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如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可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屏幕;精致的民间工艺可被应用到现代家居设计中;优美悦耳的民间歌曲可通过现代的创作手法进行重新演绎等。但广泛的利用也衍生出了一些损害群体情感尊严的后果,特别是非原创地的利用者因不了解群体发展历史或为了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异常猎奇心理,常做出篡改民间文学历史、歪曲民间文学艺术原貌及丑化民间文学艺术形象之举。因此为了保证对民间文学艺术合情、合理的利用,有必要采取知识产权法律手段限定和规范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利用,以期实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原汁原味的再现。
(三)确保民间文学艺术原创群体的合理利益的实现。
目前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价值开发和广泛利用的,多是发达国家的文化商人。他们采用录音、录像、记载等方式将这些具有异国情调的民间文学艺术带回国内,再经过他们认为能带来高额回报的改编加工过程,将这些取材于别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加工品提供给本国的消费者。特别是按照发达国家“公有领域内的一切成果,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财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这一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这些文化商人不花一分钱就可将别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拿来利用。这种原料免费的文化快餐在养肥了发达国家的文化商人的同时,却并未给提供原料的民间文学艺术原创地居民带来任何的名利收人。这种貌似公平的“公有领域”的文化交流方式,其实与几百年前的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的掠夺并无实质区别。如果不加以控制与防范,就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仅是财富的流失,也是历史的流失、传统的流失,对于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来说等于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根源。这种精神领域内的掠夺比以前的物质领域内的掠夺更为可怕,是不利于整个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
② 更好的传承发展中国剪纸提出几个建议
一个是要提高它的经济价值,要发掘它的经济方面的元素。
③ 应该怎样保护民间剪纸艺术的流传
学习制作 宣传保护
④ 怎样保护传统民间工艺
在我看来,首先要有热心人.
一批对于传统工艺强烈热爱的人。热心人能够挖掘、研究和保护传统工艺,他们的灵感和见识,很可能发现新的市场,对工艺的发展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中国结就是一个好例子。曾参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庄尚严先生曾担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老先生喜欢收集前朝遗物,尤其是一些编织品,例如清代的眼镜套、荷包、笔套、香囊、扇套等。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编制品的一些缨络破损了,需要织补方可恢复原貌。这一女红的工作落在他的儿媳妇陈夏生的身上。陈夏生向故宫博物院里会编结的老工人请教,又仔细研究了馆藏的相关文献,在完成织补之余对编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出版了书籍,并在学校授课,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台北的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结的展览,一时轰动台湾,尤其受到台湾上流社会妇女的推崇。一些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加入到研究和学习的队伍中,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编结在古代被称为“盘长(肠)”或者“方胜”,与***、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共称佛家八宝,陈女士给了它时尚具有新意的称呼——中国结,现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陈女士这样的热心人,化腐朽为神奇,才使得中国结古为今用,使传统的工艺发扬光大。在景泰蓝的保护中,林徽因和钱美华也是典型的热心人。林徽因在患病时,仍然为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奔波忧虑,钱美华牢记老师的嘱托几十年,为景泰蓝事业默默奉献。她们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传统工艺太需要这样的热心人了!其次,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
留住老工艺的基础是保留工艺方法,这需要抢救性地发现和保护现有的传承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例如:老北京的一些戏曲曲艺、着名的老北京吆喝叫卖,都面临老手艺随着老艺人去世而消失的境遇,真可以称其为绝活绝唱。新中国对不少工艺的抢救都是成功的,这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如果不是建国之初,北京市政府将已经失散的景泰蓝手艺人聚集起来,成立景泰蓝厂,景泰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对牙雕和雕漆工艺的抢救也有类似之处。扬州市政府为剪纸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手段。留住了人,就能够留住手艺。
在研究和抢救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要尽量采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冯骥才先生近些年来倡导用田野考古的方法对传统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成立了相关工作室,出版了传统文化挖掘的工作手册。确实应该使用科学的,像田野考古这样的方法来挖掘、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田野考古包括调查、发掘、测量、绘图与拓印、摄影等方法,对一些工艺的保护工作的成果说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是科学的。景泰蓝目前可以说是北京传统工艺中发展最好的一项,有今天这个局面,与采用工程制图方法记录传统图案和工艺细节密切相关,这是由林徽因倡导的,由钱美华实施的。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工艺口传身授的局限,传承起来有了依据,而且还可以提高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实际上,田野考古的方法虽然看上去古老,但是因其科学性而具有通用性,不仅被研究学者所使用,也被一些前卫艺术家所使用。例如,在2004年上海举办的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展会开幕式大厅的主装饰招贴就是陕西延川的剪纸,古老的艺术出现在中国最前卫的艺术展中,非常引人注目。据说有关的美术工作者采取了到当地入户调查,一户一户回收问卷的形式来记录剪纸这个民间工艺,并从中寻找灵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有许多现代科学手段可以应用到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去,影像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应该采取系统研究的办法,通俗地说是打包研究。传统工艺过程非常繁杂,种类浩瀚,但同类工艺甚至不同种类的工艺之间相互关联,所以应该综合地成系列地研究,这将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像年画有很多流派,我认为应该一起研究,而不是只集中在一个专项。只有相互对比,才能看出工艺之间的联系,才能突出工艺的特点,对于工艺的发展创新也开拓了思路。我们可以说把20种工艺打了一个包。剪纸、皮影、年画、蜀绣、扎染和蜡染是平面艺术,景泰蓝、牙雕、雕漆、汝瓷、唐三彩、面人、泥塑、木偶、灯笼、竹编等是立体造型艺术,毛笔是两种艺术中多种工艺都要用到的工具。这些工艺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例如剪纸和皮影、皮影和木偶(尤其是铁枝木偶)、面人与泥塑、泥塑与唐三彩(陶器的一种)和汝瓷(瓷器的一种),它们在发展历史上和技法上都有相互的关系。 最后要提到的是,保护传统民间工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个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可能费力不讨好,但是却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幸运的是,政府对此越来越重视,今年文化遗产日,就公布了有500多个项目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传统民间工艺包含工艺过程和工艺作品两个方面。对于工艺过程来说,是一种非物质遗产,而工艺的成果,则是物质遗产,这这好比硬币的两个面,我们保护民间工艺具有双重的意义。台湾出版人黄永松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用中英文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乡土文化遗存,其中有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他说他要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基因的提法非常精辟,传统工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谢谢采纳!
⑤ 如何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艺术
一、通过各种渠道发掘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加强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学术研究
搜集和整理民间艺术工作是艰巨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对民间剪纸艺术额外在形式以及内在价值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整理,建立健全民间剪纸艺术资料库,并不断完善。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系统地分类记录和妥善保存民间剪纸艺术作品,通过这种方法增强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民间剪纸艺术是一项专门的科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工作的同志应该像其他科学艺术专门人才一样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必须具备热爱民间艺术,还要具有一定的民间文化艺术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民族、社会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较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需要具有一定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能力。需要大力宣传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意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利用民间传统节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工作中来,从而才能够不断增加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力,营造出一个全社会都能够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命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搜集、整理、以及学术研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应该建立专门的民间剪纸艺术机构,系统地收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还应当加强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通过研究民间剪纸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存在环境,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群众保护意识,要使民间剪纸艺术持续发展,只有人为的进行保护。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印度、韩国等周边的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很有经验有一定的成效的,我们可以多角度借这些国家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祖国几千年的文明留传下来的遗产是丰富而有底蕴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一员,理应受到多方面的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加强民间剪纸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使民间剪纸艺术的商业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充分全面的体现
通过民间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这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定期组织民间剪纸艺术传人开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领域。从推动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角度上来说,民间剪纸艺术处于艺术、生产、生活的交汇处,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民间剪纸艺术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民间剪纸的工艺产品市场开发纳入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来,在旅游景区开拓民间剪纸工艺品市场,不仅可以使旅游产业与民间美术工艺品产业“双赢”,而且对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把民间剪纸艺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加以润色,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是既保留传统的原生态艺术,又加入了时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再生,真正起到了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达到了继承和发展的目的。
三、传承体系
地域传承、亲缘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民间剪纸传播体系,随着时代进步和多元文化的渗透,群众文化观念的悄然变化,使得民间剪纸艺术形态在发展和继承上限制了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交流。因此,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承方式,培育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环境。在日本,对民间文化保护者的培养自1962年开始,对保护民间团体和民间公共团体所进行的传承人的培养,有一定经费补助,目的是尽快培养出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者。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其思想、图腾样式和表现形式都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才流传下来,对于艺术设计以及专业的创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民间剪纸艺术资源,开展传播剪纸艺术的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可以将现代的艺术融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之中,注重现代教育手段的学习,进一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艺术。在学校开设民间剪纸艺术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还可以使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民间艺术教育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抓教育的同时,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发掘民间剪纸艺术,广开民间剪纸艺术传播途径。美术教育工作应担负起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出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美术专业人才。从现代美术教育的现状看,在美术教育的课程中增加民间剪纸艺术的内容,从而使民间剪纸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传统的民间美术存亡与兴衰,事关民间文化全面复兴战略能否实现。以上这些办法和措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民间剪纸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艺为人民服务,它是唤起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事业。作为艺术工作者,要为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繁荣新局面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