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女子的贞洁观念
所谓现代意义上的“贞洁观念”,大体上也就是“贞男洁女,双处而婚,齐心合力,守护纯真”。
字里行间凸显的都是“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把男女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去考量,也正是古代“儒家道德”体系中所推崇的真正的“贞洁”。
可是,在古代封建时期,古人的“贞洁观念”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在他们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捍卫贞洁”完全就是独属于女性一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女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以至于就连封建时期的女性自身,都抱着一样的想法,把“贞洁”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也就形成了一种很扭曲的“贞洁观念”。
嫁给了她们的“夫君”以后,就成了夫君所有,哪怕是定下婚约但尚未结婚的未婚夫去世了,她们也得时时刻刻的保证自己对“未婚夫”的“贞洁”,为夫君“守节”,甚至是“以身殉夫”,宁死也要捍卫自己的“贞洁”不受侵犯。
换句话来说,在古代封建时期这些“节烈”女子的意识里,“贞洁”就是出嫁前不能与父亲以外的人有任何肢体接触,出嫁后不能与夫君以外的人有任何肢体接触,并一直保持到她们去世为止。
这中间如果不幸与其他人有了接触,那么就会被视为“失节”,对于封建时期一些比较极端的女子来说,“失节”即代表着失去一切,故而也就出现了前文所提到的那些“悲剧”。
㈡ 什么是贞操什么意思
“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它是中国社会传承女性的精华,男性不可三妻四妾,女性也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这种带有强烈男权色彩的礼教规范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的生活、命运。
很多学者认同:贞操不是道德,只是一种信仰,一种洁癖,就好比拥有某物,自己有它极好,但对于别人,却不必要求都同自己一样拥有。
人类历史极其各种表现是一个自然文化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贞操亦是如此,他的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永恒不变的贞操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必然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㈢ 贞操是什么
很多学者认同:贞操不是道德,只是一种信仰,一种洁癖,就好比拥有某物,自己有它极好,但对于别人,却不必要求都同自己一样拥有。
为什么说贞操不是道德?因为“贞操”的内容不纯不正。不纯在于要求女子去守,男子可以不守;不正在于贞操属于精神还是肉体还不明白,倘说是属于精神的,那么无论男或女,只要对异性有爱意,无论在婚前或婚后便都是不贞,而这种“心的不贞”谁一生中绝对没有过呢?是不是人人都不贞呢?再说虽有婚姻,夫妻间却十分冷淡乃至相互憎恶,却被人们称之为有贞操,岂不是十分虚伪而可笑!倘说是属于肉体的,女子被强暴失身,诈骗失身,婚后离异再婚便都成为不贞,而买卖婚姻、父母包办、经济政治联姻,实质上无异于卖淫,但无论当事人多么痛苦,甚至爱情早已移到别人身上,只要婚姻维持一生,便是有了贞操,这又是多么无理而专断!
我认为,男女双方因为彼此爱得深了,恩谊厚了,才能有心的吸引,身的忠诚,无论生生死死,心中那份爱永不消逝,永不转移,这才是贞操。
所以,“贞操权”是没有的。刑事犯罪中的“强奸罪”,也不是针对处女“贞操权”的侵犯而制定,而是说任何一个女性,无论是不是处女,都有自己的性权利,被强迫发生性关系,强迫者的行为是犯罪。
重庆某公司女职员在得知其同居男友在同居期间另行娶妻生子,痛不欲生之下愤然将同居男友推上被告席,以维护自己的贞操权,并索赔精神损失一万元但我认为赔偿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她之所以提出赔偿,是因为许多男性要求自己的妻子婚前必须是处女,婚后必须是贞妻。“性”成为他们判断好女人或坏女人的标尺,有价值或破烂货的界限。那位女职员如果再次恋爱结婚,有可能因为同居的历史,失去处女膜的事实而产生麻烦。因此,她既然“贬值”了,损失部分应该由获利者其男友赔偿。可惜在法理上这个道理是不被认可的,因为在文明的社会里,感情和性生活是不可以买卖的。
爱人之间之所以发生性关系,是情之所至,当然也不排除生理需要和婚姻中的义务,但是其与肉体买卖的根本区别在于,当事人双方是自愿的、平等的、可以选择的、没有利益交换的。当事人感受到的幸福愉悦是共同的、相互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双方受益的。她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应该也获得了情感。否则他们的同居生活不会持续3年之久,甚至断而复续。
因此,人们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吸取的教训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不要把自己的贞操不经意地付出,然后后悔;不要轻易与人同居,尤其是自己对于婚姻前途看不清楚的时候;自己不能承担后果的事,一定不要做;对爱情和婚姻要慎重,要考察清楚对方,这是你自己的责任,不要总说对方欺骗你,上当受骗也有自己失察的责任;法律不是万能的,许多生活中的“擦边球”,需要自己清醒的判断,而不要一厢情愿地把事情想得太浪漫和美好。
㈣ 贞节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传统意识及习俗。群婚时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无所谓“贞洁”。母系氏族社会性,男女两性婚恋同居依然相当自由。原始社会末期,父权制建立,形成男子占统治地位的一夫一妻制。为保证财产传给亲生之子,乃产生要求妇女保持贞操的强制措施。商代,已有嫡庶之分,至周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妇女成为家长的附属物及财产的一部分。在整个封建社会,贞洁崇拜表现为:女性从小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内,不得自由接触男性和发生恋爱,从父母之命而嫁,从一而终,夫死则守节不嫁,如遇强暴,要以死殉之;性行为仅仅是为了生育后代;性能交为不洁之事;等等。由此而产生对女子童贞的极端重视,对处女的病态嗜好,对守寡的赞颂和对“烈女”、“节妇”的表彰。周秦至北宋,贞洁仅是对贵族士大夫家族中妇女的道德要求。事实上,宫廷及统治阶级内部离婚再嫁,私通乱伦之事史不绝书。唐人贞节观念颇为薄弱,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虽韩愈之女,也听其再嫁;杨贵妃则原为玄宗之媳,寿王之妃;宋代,王安石将寡媳嫁与门生,二程家有再醮之妇,公主帝姬改适者、丧夫者皆可再婚。及程姬主张“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进一步阐扬之,明清推尊程朱理学,对贞洁的崇拜才达到神圣和宗教代的地步。因而有夫死守节、未嫁尽节、室女守志、殉夫自尽等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男子多妻、娼妓大量存在及才智之士向妓女中寻求爱情的事实。至清代,有毛奇龄、钱大昕、汪中、李汝珍、俞正燮等学者,发表同情妇女命运的见解,对贞洁崇拜有所怀疑和破除。民间对女性贞洁的观念与实践,则一向较为薄弱。《汉书.宣帝纪》:“[神爵四年]夏四月......(赐颍川)贞妇顺女帛。”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父。”《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六年二月,诏赐贞妇有节义者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近思录》:“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已失节也。”清俞正燮《贞女说》:“尝见一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借以传姓氏......’呜呼!男儿以忠义自责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之荣也!”
㈤ 贞节自守的意思
贞节自守是古时候对丧夫女子的一种要求,也就是自己要守好自己的贞洁,女子应该爱护自己。
读音:[ zhēn jié zì shǒu ]
出处:元·袁桷 《静清处士史君墓志铭》:“贞节自守,志裂金石。”
白话译文:妇女在节操上自为守卫,坚定的意志犹如金石一般。
汉字笔画:
近义词:九烈三贞
读音:[ jiǔ liè sān zhēn ]
释义: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原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
白话译文:原来是一个贞烈的妇女。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㈥ 贞洁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贞洁指人在节操上没有污点。
贞洁是中国礼教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语出《诗·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郑玄笺:“兴者,喻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亦由贞絜使之然”。
1、纯正高洁:
汉刘桢《处士国文甫碑》:“先生执乾灵之贞洁,禀神祇之正性,咳笑则孝弟之端着,匍匐则清节之兆见”。
元袁桷《静清处士史君墓志铭》:“贞絜陆沉,志裂金石”。
2、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
《诗·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郑玄笺:“兴者,喻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亦由贞絜使之然”。
聂绀弩《“确系处女小学亦可”》:“仍旧因为是战时,兽兵所到的地方,很难留下贞洁的女性。
(6)中国的贞节观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贞洁分类:
1、生理贞洁:
生理贞洁是指性行为上没有污点。
2、心理贞洁:
只要同异性发生过性交行为,都是生理上的失贞。
一般人只重视生理贞洁,而完全忽视两性活动中的心理贞洁。在古代社会,性贞洁是女子的最高价值标志,社会性伦理对女子的生理贞洁十分重视。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最为人知。
㈦ 守贞是什么意思
“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它是中国社会传承女性的精华,男性不可三妻四妾,女性也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贞节,就是要求妇女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要求妇女奉行贞节道德是父权制形成的产物。贞节观是男权社会用以剥夺女性爱情、婚姻权利,对妇女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得力武器。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周易》有言:“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大吉大利,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反而有凶灾。这在事实上已经是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了。春秋时代的“易传”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周朝人对“淫”的理解,主要限于女子,至于淫男,虽有称谓,但很少被指责罚惩。
㈧ 古代人守贞洁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开始崇尚女子贞节,但在宋明之前,对妇女贞节的要求比较宽厚、温和。
直到唐代,家长对子女的婚前性行为仍持宽容态度,实际上当时的少女不但可以亲自找婆家,而且还流行试婚。到了宋代,由于宋室衰弱,民族主义思想严重,士大夫流行讲气节,不但男子要讲气节,妇女也要跟着讲气节。尤其到了明代,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女子婚前性行为就成了严重的政治性错误。
古人不仅重视婚前守贞,更重视婚后守贞。但根据史实,古人婚外情一度也比较常见。到了汉代,人们对此仍抱宽容态度。唐代思想解放,婚外情更比比皆是。不过这大多是宫廷显贵的家事,一般妇女对婚外情还是很谨慎的。尤其宋代以后,婚后守贞成为妇女的自觉行动。
守节则是指丈夫死后,寡妇不可再嫁。先秦时期,官方与民间对寡妇再嫁基本不予禁止和限制。秦汉以后,情况并无大的改变,再嫁的女子也不会受到歧视。到了唐朝,思想更加开放,守节与主流思想格格不入。余风所及,宋代再嫁之风仍然盛行。朱熹的思想在元代开始确立官方地位,他的贞节观开始受到重视,元代对朝廷命妇的再嫁行为曾加以禁止。但是,对守节最提倡的还是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