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书法具有哪几种书体它们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征在线等~
中国书法从大类上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
篆书。分大篆、小篆。特征:象征;笔画有转无折,一切转弯的笔画都成圆转;圆笔中锋,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
隶书。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即平常所说的“蚕头凤尾”。
楷书。三大特征:笔画平正,结构整齐;笔画有规律;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演变过来,而今草由章草演变过来。今草又可分为小草、大草、行草。特征:笔画省略,结构简便;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具有符号化特征;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
行书。从楷书演变而来。特征是非楷非草,介于楷草之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
Ⅱ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哪些书体类别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哪些书体类别?
中国书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一、篆书:又可以分为小篆和大篆两类。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
Ⅲ 中国书法有哪几种书法
1. 篆书
又分大篆、小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着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的《三坟记》、《城隍庙碑》。
2.楷书
又有魏碑、唐楷之分,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着名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告身书》,赵孟頫的《松雪斋集》。
3.草书
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广义的草书,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着名作品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论草书帖》,文征明的《草书诗帖》;。
4.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形端正平稳,入木三分。着名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
5.隶书
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着名作品有韩择木的《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诰的《嵩阳观记》,李白的《上阳台》。
楷体字体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
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Ⅳ 中国书法体式有哪几种进行简要说明
1、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2、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草书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4、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5、行书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Ⅳ 中国书法有几种字体金文属于什么字体
一、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隶书体、楷书体,行书体,草书体。
其中又细分为
1、篆书体:大篆、小篆。
2、隶书体:古隶、今隶。
3、楷书体:魏碑、正楷。
4、行书体:行楷、行草。
5、草书体: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二、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5)中国式书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书法的书体与字体:
1、“字体”指篆字、隶字、楷字、草字,它不考虑书写的行为问题,更不考虑书家的个人风格问题。在书法史上,它是最基础的部分。
2、“书体”,典型的如行书,它不是文字意义上的字体,它只是楷字的快写与连写,它的书写行为大于文字的休式。当然宽泛地说:如鸟虫篆、飞白书、游丝书,或还有区别于典型大草的“小草”、“章草”,都是因为书写行为而不是文字辨识而产生的,当属此类。
3、“书风”,最接近于书法家作为艺术家的个人情性,趣味的、有创作意味的部分。比如颜柳欧赵、欧虞褚阵、苏黄米蔡,或是二王典范,这些在过去被认为是“字体”与“书体”,说’‘字体”显然于理不合,说“书体”大概过得去但不严格,而说“书风”则是鼓为妥帖的。
“字体”,是指文字意义上的;“书风”,则是指艺术的书法意义上的。这是两个极端。而“书体”则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中段,它既非是实用的、通用的、独立的文字样式,又不涉及过于个人的审关趣味;它依靠文字的有力的物质支撑,但眼光却转向艺术表现或至少试图努力这样去做。
“字体”、“书体”、“书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典型地显示出书法必须保持的“骑墙性格”。它必须努力去探索日新日新的未来之途,但却又必须把自己牢牢捆在文字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生存前提。
Ⅵ 中国书法分为哪几种
中国书法分为5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4、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5、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Ⅶ 很多人喜爱书法,我国的书法都有哪些类型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时,楷书、行书、草书也相向发展。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尽管三国、魏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战火纷飞,但人们依然在追求书法的个性,书法的发展没有滞步。
Ⅷ 中华汉字的书法字体有哪些
中国汉字的书法字体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篆书:
在秦朝之前字体是没有名称的,所谓的篆体就是一种官方的通用字体。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就是一些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在秦朝的时候统称为大篆,其字体变化比较丰富,结构复杂,笔画雄厚凝重。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用的字体,被后人称为小篆,代表作品有李斯的《仓颉篇》,变大篆为小篆,统一了文字。
隶书:
起源于秦朝,到了东汉的时候达到了高峰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一个基础,字体结构工整精巧,在宋代的时候隶书是最正式的书面文字。
楷书:
南北朝时期时由隶书过渡为楷书,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魏碑,影响了唐代初期楷书书风的形成与发展。
行书:
流行于晋朝,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
草书体:
代表人物唐代怀素,代表作品《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