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塞罕坝在赢得世界掌声后未来该如何发展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边建国表示,这次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提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标志着塞罕坝精神和实践在国际上也具有可借鉴、可复制意义,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也表明联合国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肯定。塞罕坝林场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还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萨巴认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宏伟愿望,是郑重的承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政府决策、法律制定、环保实践等层面,中国的成功实践对世界来说是一个绝佳典范。”他表示,当人们深入探究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理念,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做出了深刻思考,这将让我们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一未来不仅让人类变得更好,也将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Ⅱ 运用文化知识的作用说明塞旱坝精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摘要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Ⅲ 塞罕坝案例分析
摘要 亲,您好!您的问题我这边已经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后五分钟给您回复,请您稍等一下~
Ⅳ 我们怎样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
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
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4)从塞罕坝的巨变看如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扩展阅读:
爱国的体现:
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个人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
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爱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Ⅳ 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体会
昔日的漫天黄沙、穷山恶水,如今的满目苍翠、绿水青山,塞罕坝上生态逆转,美丽高岭失而复得。
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生态环境的变迁,印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一)万般辛苦终成就,不信青山唤不回
“自古极尽繁茂,近世几番祸殃。水断流而干涸,地无绿而荒凉。哀花残叶败,惊风卷沙狂,感冬寒秋肃,叹人稀鸟亡。悲夫!”这是今天刻在一块巨石上的《塞罕坝赋》中,描述的55年前满目疮痍的塞罕坝。
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上坝造林,挑战他们的不仅有高寒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有最初连续两年低于8%的造林成活率带来的沮丧与迷惘。
已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能不能人工修复成功?荒山沙地能不能变回绿水青山?
这是塞罕坝提出的生态之问。在塞罕坝建设机械林场是新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的开始,实际上也让塞罕坝成为新中国大规模生态修复的一个实验场。
信心,来源于“誓将荒地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来源于“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的奋斗精神,也来源于尊重生态造林规律的科学态度。
王尚海、刘文仕、张启恩、王福明等组成的首任林场领导班子踏遍了塞罕坝每一片山地,每一座沙丘,带领大家绘制出了细致详尽的造林规划图。哪一片适合机械造林,哪一片适合人工造林,哪一片适合机、马、犁同时作业,都了然于胸。
因地制宜,技术攻坚,精选引进树种、改进传统育苗法、优化种植方法……在1964年早春背水一战的马蹄坑大会战中,全光育苗法、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技术等科学有效的育苗、植树方法得以全面检验并获成功,516亩人工栽植的树苗次年成活率达到91%,开创了中国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
Ⅵ 结合“塞罕坝精神”试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跨越55年,三代人奋斗不息,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塞罕坝的青松苍翠,见证着几代建设者的躬耕不息、跋涉不止;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改地换天。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坚韧不拔造林扩绿,科学求实护林营林,塞罕坝,一直在创业的路上,一直在创新的路上。
塞罕坝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奋进、攻坚克难的奋斗史,就是一首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时代壮歌。
技术能改变更多脆弱生态,精神能激励更多绿色传人,塞罕坝的绿是有感染力的,它启示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进一步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唯此,才能植出更多的“生态绿”~
Ⅶ 塞罕坝的巨变说明了什么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质是什么
摘要 塞罕坝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达到2.74亿立方米,固碳81.4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林场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Ⅷ 塞罕坝如何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海"
三代人,通过55年的努力,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身为百万亩人工林海。
(8)从塞罕坝的巨变看如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扩展阅读:
1、“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56年前,人们在荒漠的红松洼中,发现一棵成活的落叶松。正是从这一棵树,燃起培植林海的希望。
2、369名胸怀热血与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植树造林重建塞罕坝的工作。初时的塞罕坝只是一片荒漠。这里最冷时达到零下43度,所有能够触摸到的地方都会结成冰;黄沙漫地,连睡觉都成了一种奢侈。
3、“渴饮沟河水,饮食黑莜面,白天忙工作,夜宿草窝边。”这是塞罕坝人生活的常态,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寂寞的生活,有人选择了离开,也有人在困惑后留了下来。不为别的,只是心中的热爱使然。
三代人,历经56年的坚守,一点点地浇灌出万顷林海的奇迹
参考资料:人民网-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