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传统民居里包括什么

中国传统民居里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8 00:20:52

A. 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是什么

云南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着《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陕西的窑洞:
到陕西旅游,无论是游览延安,还是游览榆林地区,抬头低头随处可见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筑成大井式院落的窑洞,一孔孔,一排排 远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因为高原上的黄土粘、硬,不易塌陷。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 窑洞一般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洞口都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窑洞土窑洞;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成石窑洞了,当然,如果用砖加固就是砖窑洞了。砖窑洞外表更美观一些。 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长期以来当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窑洞艺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甚至外国人来参观、住宿。 如今,延安市有许多人家都认识到了世代居住的窑洞的价值,并借此来发展旅游业,改善自己的生活。延安市也开发了一些以窑洞为主题的景点,向外界展示窑洞的魅力。位于杨家岭的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石窑宾馆现在已经成为延安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它依山而建,共有高低8排近300孔窑洞。窑洞墙上挂着农民手工绘制的图画;镂空的格子窗上,贴着剪纸,窗台上摆放着鲜花。每排窑洞门前摆放着石磨、石碾和石桌椅,充满了浓郁的农家气息。为适应旅客不同需要,一些窑洞里放着床,另一些窑洞则是传统的土炕。窑洞内配有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 在很多外地人来体验窑洞生活的同时,当地的一些农民已经学着城里人的样子,搬出了窑洞,盖起了宽敞、通风的平房或两层楼房。在延安,时常会看到新式的农村民居,而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新民居背后山坡上一孔孔古朴的窑洞。 有的村落,地面上并不见有房舍,而地下却有若干人家,构成黄土高原一种独持的风貌。陕北的窑洞主要有3 种:用石砌的叫石窑;用砖块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的叫土窑。土窑有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阶,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更有自附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窑洞上可以行人走马,可以走载重大车。多数窑洞深7~8 米、宽3.3 米、高3.3 米。窑洞内温度在10 ℃~22 ℃之间,相对湿度为30%~75 %,所以,温度、湿度宜人。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由于外界气候和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居住窑洞的人影响较小,哮喘、支气管炎、风湿和皮肤病等患病率明显减少,长期居住窑洞有益健康和长寿。
广西的杆栏式:
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云南的一颗印: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云南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希望对你有帮助>_<

B. 中国特色民居有哪些

1、南方的竹楼。
2、北方的草屋。
3、河北的平顶房。
4、东北的夹壁墙房。大院。
5、天津的小洋楼。
6、北京的四合院。
7、黄土高原的窑洞。
8、内蒙的蒙古包。
9、福建的土楼。
10、江南的飞檐扇瓦方(牌坊式)。
11、上海的大厦。
12、新疆的伊斯兰式房屋。
13、遍布全国各地的老式走廊式瓦房。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编辑本段]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编辑本段]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编辑本段]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其他

先秦(221 - 206),这为皇帝和乡亲的住宅都称为宫殿。这个词宫成了皇帝自秦汉(占有重要的地位- 220)居住的具体名称。到了近代,除所有其他正式建筑宫殿和住宅被称为民居。
木结构的房子中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的网站(5,000-3,300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浙江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木结构技术。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网站在江村,临潼,陕西省揭示了村庄和这一时期的建筑布局。中国住宅可大致分为九种:
·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住宅北中国)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重要形式。这是伟大的,在数量和分布广泛,其中汉,满,白流行,以及一些其他少数群体。这些房屋大多是木框架。主要房间是建立在南北轴线,两个厢房,是在它两侧位置。家庭的老年人生活在正房和翅膀,是为年轻一代的卧室。妇女住在院子内。嘉宾和男仆住外院子里。这种分配是与封建的规则行事。四合院利差对整个中国的城镇和村庄,但每个发展为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的特点。在北京的四合院是有自己的风格最有代表性。
·江苏住宅
住宅在长江以南河沿岸地区分布有那么多名字,但总的安排是大致相同的四合院。之间的差别,二是住宅南部有小码(或天津),只有两个功能:排水和采光。在第一个院子里正房通常是一个大厅。在后面的往往是规模较小的多是楼房,该码。屋顶瓦片和小石板,地面与帮助,以适应在南方多雨的气候。在水乡住宅通常建的河流,与前通往后门的胡同和河流面临的大门。每家每户有一个小码头,他们进行清洗,救助和艇上。
· U型南中国型住宅
中国西南的云南省房子成为这一建设的很好的代表,他们也可以像湖南南部省份。结构整体安排或多或少与四合院一样,但房子都在每一个角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美国的形状的房屋都用土墙,木桁架上的彩色绘画。
·岭南客家集团住宅
土楼是西部福建省客家传统民居。有3点57平均地板,最高最多可以有6层。包括在院子里的房屋,土楼通常可以持有超过50个家庭。大厅,仓库房屋,家畜房屋,水井和其他公共房屋都位于在院子里。客家人创造了这个特殊的防御建设,以保护自己,它现在仍在使用。
·窑洞是中国西北地区
窑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那里的黄土具有深度是中部和西部省份。黄土几乎没有渗水和很强的垂直的性质,这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窑洞很好的先决条件。悬崖窑洞是土洞挖地球沿垂直悬崖水平。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居所节省原材料和需要较少的复杂技术。窑洞是在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它分为以下三种:悬崖,地面和箍窑洞。
·橄榄
橄榄(1木头或竹子层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省份,如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这是傣族,景颇族,壮族和其他少数群体的住所。
阿橄榄通常是独立的,其他橄榄住房分开。由两极的支持下,橄榄生活部门通常二楼高空,而第一层是提高家畜和储存保留;橄榄,这样才能抵御水分,以及昆虫的袭击,蛇和其他动物。
· Diaofang
Diaofang(石室)是西藏住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最流行的一种。根据后来汉,此石和泥土住房历史公元111之前存在。该住宅的高度,由二至三层。主要是用石头和土筑,它们看起来像碉楼(碉堡),因此得到了Diaofang的名称。其名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36年在Qianglong清朝(公元1644-1911年)王朝时代。
一楼是通常用于牲畜和家禽,二是保留卧室,客厅,厨房,仓库。有些人是家庭经堂和三楼的阳台。
游牧蒙古族藏族还住在帐篷里,这是方便组装和未组装。
·蒙古蒙古包
蒙古认为中国西北地区被称为蒙古族蒙古包帐篷。木沃特尔斯紧固与皮带和螺栓,形成栅栏状结构。每个蒙古包部分巧妙的和相当方便掩饰和发扬。一个小蒙古包直径约4至6米内没有支柱,而大人们需要3时58分两极支持蒙古包。有地面厚厚的毛毯。每一个蒙古包有一个开放的顶部,而且通常其下一个炉子。
· Ayiwang
Ayiwang是维吾尔族的住所。这些房子都是连在一起,与周围的院子。与前屋天窗被称为Ayiwang,也称为夏季房,它充当了客厅,以及接待室众所周知的。所谓的房子冬天回房间是卧室,通常没有天窗。这架飞机的安排非常巧妙,而且通常是壁龛内的许多房间。通常的墙壁装饰石膏雕刻。
还有一些其他特别如船屋住宅。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现代化,在城市的人通常居住在楼房,已日益多样化的风格和高度上升趋势。

C. 中国传统民居有哪些

传统民居很多的。
上海的石库门 ,北京胡同里面的四合院。
福建的土楼,贵州的千苗山寨,傣族的竹楼。
陕西窑洞,江苏民居(江南水乡)苏州园林等。

D. 中国民居的四大类型

中国民居的四大类型: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三、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四、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它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拓展资料:
中国传统民居的四大类型及其分布区域?
(1)地理区域的名称:A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D青藏地区。
(2)A、B两区域分界线大致与我国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3)C即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本区域多内流河.位于本地区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工程,与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4)D区域即青藏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由于空气稀薄,辐射强烈,所以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在本区域海拔较低的地区,主要种植高原地区独特的农作物青稞。
(5)广西贵港位于南方地区。
我国各地的传统居民各有特色: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2.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3.土楼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
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4.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E.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

1、江南民居,主要类型有徽州民居

、水乡民居

、上海里弄民居。
2、华北民居,主要类型有北京四合院

、山西大院

、关中大院。
3、中西部窑洞民居,主要类型

有靠崖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
4、西南民居,主要类型以西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呈现。民族的多样性使得这一地区建筑文化显示出多样性。
5、闽粤民居,主要类型

有闽南生土楼

、闽南民居

、莆仙民居

、福州民居

、山区木楼居

、广东民居

、侨乡民居。

F. 中国传统民居有哪些 要细

藏族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干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称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内蒙民居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着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维族民居阿依旺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结构,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白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楼十分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1.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建于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3.6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2.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 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傣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 ,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当人们步上木梯,坐在金黄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或米酒,眺望着窗外绿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 ,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 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幢楼一两天即可竣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赞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不少竹 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成。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室内的陈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已习以为常。

编辑本段特殊形式的水上民居瓜岭古村寨是广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发现后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传统民居里包括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洋芋有哪些 浏览:82
去英国停车费多少钱 浏览:671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读后感 浏览:403
英国霸权主义什么时候 浏览:350
越南每年有多少涉外婚姻 浏览:174
印尼燕窝毛料在哪里采购 浏览:598
英国的首相和女王都有什么用 浏览:269
印尼的吉祥物是什么 浏览:15
印尼抗癌药多少钱 浏览:798
去英国邮寄什么快递 浏览:586
我们中国的疫情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138
越南都有哪些鞋厂 浏览:871
印尼金珍珠多少钱一克 浏览:519
2020越南qdp总量是多少 浏览:853
英国女王哈里王子其儿子什么星座 浏览:280
中国受到了疫情什么影响 浏览:897
中国帮助了多少疫情国家 浏览:905
国内转账英国汇丰银行多久到账 浏览:791
北京意大利家具哪里买 浏览:200
冰岛距离英国多少公里 浏览: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