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文莱怎么评价古代中国

文莱怎么评价古代中国

发布时间:2022-08-08 20:08:22

㈠ 东南亚国家都怎么称呼中国

东南亚的国家在亚洲东南部、中国的南方,这些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之上,总共有11个国家,即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其中越南、老挝、缅甸三国还是与我国陆地接壤的。

菲律宾称为Tsina,应该是china转换过来的。东帝汶称中国为Xina,也是china演变过来的,而且有可能是由闽南语或者客家话演变过来的。

以上就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其实大多称呼都脱不了一个词那就是“china”。

㈡ 古代疆域辽阔的文莱,是如何变成了不起眼的小国

如果从地图上看,和我国远隔南海相望的文莱,是个并不起眼的小国。它不仅面积狭小,只有5765平公方里,还被马来西亚的林梦地区完全隔断,一分为二。

其实在历史上,文莱也曾经是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菲律宾南部,以及砂拉越和沙巴,整个加里曼丹岛几乎都是文莱的领地,面积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倍还要多。

可是,究竟经历了什么,让文莱失去97%的领土面积,仅有的一点地盘,还被马来西亚横腰拦断呢?


三、沙巴和砂拉越的丢失。

随着西方殖民者不断对文莱领土的蚕食,曾经辉煌的文莱帝国日渐没落,如今占马来西亚大部领土的沙巴和砂拉越两个地区,也先后失去控制。

沙巴旧称北婆罗洲,位于婆罗洲岛北部,面积761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440公里。

1846年,文莱苏丹将北婆西海岸的纳闽岛割让给英国。到1888年时,整个北婆罗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1963年8月31日,北婆罗洲获得自治地位,但仍未独立。其国防、外交、财政等事务均由英国政府掌控,直到1个月后,马来西亚成立,北婆罗洲更名为沙巴,并入马来西亚,英国总督才正式移交权力离开。

砂拉越是加里曼丹岛上最大的州,面积近124450平方公里,占马来西亚总面积的37.5%。其南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并将文莱隔成两部分。

早在19世纪初时,砂拉越地区的伊班族、卡扬族和肯雅族相互间通过部落战争,争夺地盘,文莱苏丹逐渐失去对砂拉越内陆的控制。

古晋地区发现锑矿后,文莱苏丹的派驻代表班根丁·马哥达,负责当地的管理。随着税收的不断增加,砂拉越人的反抗愈加激烈。1839年,文莱苏丹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二世指派班根丁·木达.哈新派兵镇压,并请求前来砂拉越的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协助平息暴动。

作为回报,木达·哈斯任布鲁克为砂拉越州长。1843年,布鲁克的军队击败了木达·哈斯在砂拉越的驻军,木达·哈斯死后,布鲁克成为砂拉越唯一统治者,建立起白人拉惹王朝。

布鲁克野心勃勃,向英国方面征询,能否将文莱最后的领土吞并,控制整个文莱。但英国方面告诉他,尽管文莱国土尽失,但仍然是一个主权国家,不能就此吞并。

于是布鲁克不断向沿岸推进,1861年,文莱割让民都鲁给布鲁克,1885年,布鲁克家族又购入林梦一带的土地,将其纳入砂拉越的版图。日渐强大的砂拉越,已经成为美国和英国承认的独立国家。

二战结束后,砂拉越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63年,在加入马来西亚的前提下,砂拉越随着马来西亚的独立,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

原本大部地区属于文莱的马来西亚,独立之后向文莱表示了非常强的合并意愿。当时的文莱王室也同意了,但在利益分配上一直谈不拢,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㈢ 明朝时文莱曾要求加入中国,却被直接拒绝,如今是亚洲富裕国家吗

文莱国名全称为文莱达鲁萨兰国,“达鲁萨兰”意为“和平之邦”。文莱被中国古人称为渤泥,自古就是中国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千年以来,文莱与中国往来不断,交流密切,贸易频繁。宋元时期,渤泥人喜好中国的服饰纹饰,崇尚中国的风俗文化。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录,渤泥人“敬爱唐人”。曾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也记载,渤泥人在街上遇到醉酒的中国人会把他们接到自己的住处,如遇故交,奉若上宾。


郑和下西洋

渤泥国国王抵达明国之后,便心生留恋之情,访问期满也不愿回国。后来,不幸在中国染病,二十八岁就英年早逝,离世前的遗愿是可以葬在大明国。从此以后,渤泥国和大明国的交易往来更为密切,是友好邦交之国,现在南京依然留有浡泥国王墓。

㈣ 戚继光和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评价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编辑:胡曼筠)
.“戚继光抗倭”一目。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动脑筋”一题说一说从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练,教师可以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如条件允许,可尝试着在课下排练“鸳鸯阵”,然后拿到课上表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士兵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得以战胜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图,简要介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台州九捷”。在基本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后,“戚家军”又开赴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一起剿灭了那里的倭寇。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评价:教师请学生结合所讲过的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着称?对比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及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元明的倭患

中日两国的关系历来极为友好。元朝初年,高丽人赵彝向蒙古贵族进言,说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于是决心降服日本。他几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没有得到答复,乃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两次派兵出征日本,结果均因遭遇暴风而告失败。当时,日本镰仓幕府刚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阶级(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据仍很严重。他们利用镰仓幕府与天皇及其反对者之间的矛盾,乘机扩大势力。为了掠夺财富,开始是通过商人以贸易形式同南宋往来。元军侵日失败后,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着贸易的旗号,携带兵器,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进行抢劫。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严加防范,屡次下令“严商下海”,取消主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日本政府也恐元军再来,除严加防范之外,终元之世不与元朝通使往来。由于元、日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无法进行正式的贸易活动,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继续以暴力方式,到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同时,随着日本封建兼并战争的加剧,丢失军职而破产的武士数量日增,沦为浪人,他们也大量加入海盗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骚扰日趋严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继续和发展。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对立时期(1336—1392),倭寇“乘中国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东倭考》)。为了制止倭寇的侵扰,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领。因此,下令实行海禁,停止与日本的往来,“专以海防为务”(《明史·日本传》),大力加强沿海防务。永乐时,明成祖一方面允许日本政府和商人来中国贸易,同时继续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辽东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歼灭一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规模骚扰我国沿海。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的侵扰又猖獗起来。日本南北朝的战乱,到14世纪末以北朝的胜利告终,但到15世纪中叶又进入藩侯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封建藩侯为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并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都积极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中国的一些奸商,也与倭寇相勾结,合伙从事走私和劫掠。还有一些破产的滨海贫民,为饥寒所迫,也充当倭寇的胁从。当时明朝统治腐败,海防松弛,浙闽沿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明史·朱纨传》),倭寇为患达到了猖獗的程度。

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分赃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陈东、萧显、麻叶等的勾引下,“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明史·日本传》)。第二年,倭寇越来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们把根据地从海岛迁到陆上,分成几十人到几百几千人的小股,四出劫掠。由于官军的腐败,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归有光《昆山县倭寇始末》)。倭寇骚扰浙江湖州,“大肆毁掠,东自江口至西兴坝,西自楼下至北新关,一望赭然(空尽无物),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采九德《倭变事略》)。倭寇的残暴骚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倭寇的不断侵扰,激起他歼敌卫国的热情,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横槊稿》上《韬钤深处》)的诗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就到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败倭寇。次年驰援福建,捣破倭寇在横屿(宁德城外海中)的大本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二年后又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肃清东南沿海的倭患。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到北方,镇守蓟州(今天津蓟县)。晚年受排挤 ,居家病死。所着《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极受军事家的重视。其他着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诸营……已而转节过文登营赋诗云:‘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悲风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止止堂集·横槊稿》上《过文登营》最后两句作“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台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继光由浙江都司参将调任独镇一方的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处地方参将。他根据该地三面阻山、一面临海的情况,作出以陆战为主、兼用水(海)战的决策,将军队分驻于松门、海门,并制造战船,加强海上防务。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凤岭登陆,窜扰宁海团前。戚继光判断倭寇的行动旨在诱离松门、海门的戚家军,然后乘虚直犯台州(今浙江临海),就在台州、海门配备必要兵力,另派水师至宁海外洋伏击,自己亲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请宁海驻军水陆会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别东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头,企图进犯台州。戚继光令佐理军务的兵巡佥事唐尧臣率领戍守海门、台州的军队救援新河,自率主力进剿宁海的倭寇。唐尧臣在新河大败倭寇,骚扰宁海的倭寇也纷纷逃窜,但桃渚的倭寇仍继续向台州进犯。戚继光立即挥师南下,于二十七日中午赶到台州城外,枵腹进至花街,“五战五胜,二路共斩首三百八级,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无算”(《戚少保年谱耆编》卷2)。五月初一,健跳圻头的两千名倭寇又窜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戚继光率领身边的一千五百名亲兵前往大田迎战,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锋。倭寇趁雨西窜,欲经仙居改袭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兵急趋上峰岭,设伏截击,“三战三捷,计斩首三百四十四级,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军又取得长沙(在今浙江温岭市东南)大捷。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戚家军九战九捷,彻底消灭了侵犯台州的倭寇。与此同时,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等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继光抗倭业绩永为民间纪念

数百年来,在戚继光曾经任职和生活过的地方,人们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他,而纪念形式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历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长城沿线和浙闽沿海地区,修建了许多戚继光祀祠、塑像、碑刻、纪念馆(堂)或亭台楼阁等纪念性建筑。在他的故乡山东蓬莱,不仅建有戚继光纪念馆和塑像,还修建了“水城”。纪念性命名也是民间纪念戚继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区,就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因戚继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桥、井、亭阁等,如浙江余姚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纪念戚继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八月十六过中秋,吃“光饼”等。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抗倭故事、治军故事、爱民故事等十余类,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相当数量的古谣、儿歌。反映戚继光事迹的文艺作品,有闽剧《戚继光斩子》、话剧《戚继光平倭记》等戏剧,而民间舞蹈《藤牌舞》和《光饼舞》,则分别取材于戚继光作战的场面和“光饼”制作过程中的动作;在体育健身方面,人们还发掘整理了民间武术——“继光拳”。总之,这些纪念形式,无不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经历数百年人世变迁,依然流传至今,足可以体现戚继光在民间影响之深远。

附:

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俗):浙江省台州市所属的椒江、临海、黄岩等县(市)民间就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节总是推迟一天,相沿成俗。

光饼(食俗):又称继光饼、肚脐饼,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辖各县(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宁德市所辖各沿海县(市)民间常见的面食。它以小麦兑水调匀,烤制而成,其形扁圆,中有一小孔可穿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倭时,“戚家军”以光饼穿绳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相传此饼为戚继光首创,故称“继光饼”或“光饼”。

口令的来历(民间故事):

戚继光抗倭时,夜间派士兵沿海警戒,为避免夜幕中敌我难辨,戚继光让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就喊一声:“哨起!”对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队操练时,戚继光不停地让士兵练习这两个动作。后几经演变,“哨起”“立正”就成了军队队列练习的正规口令。

哄儿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㈤ 文莱有哪些历史源流

文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国家,位于加里曼岛的西北部,南临中国海南岸,与中国的南沙群岛邻近。在地球上地处北纬4°至5°5′、东经114°2′至115°22′之间,赤道以北443千米。文莱国土面积576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62千米,共有33个岛屿。文莱的全称是“文莱达鲁萨兰国”,意思是“和平之地”,寓意和平安详,又名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热带雨林茂密,全境75%被森林覆盖,森林郁郁葱葱,宛如一块璀璨的碧玉镶嵌在南中国海的南岸。文莱地形特点突出,沿海地区为狭长的平原,而内地多山,东部由广阔的沿海平原向内地延伸为崎岖的山地,西半部为丘陵低洼地。巴贡山是文莱的最高山峰,海拔1841千米。全国有四大河流:文莱河、都东河、白拉奕河及淡布隆河。

文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国度,在这个美丽的国度里流传着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也就是文莱第一位国王的故事。据说在文莱的湾林梦河边有一枚神奇的鸟蛋,一世苏丹的父亲是从这枚鸟蛋中诞生的,人们将其称为神仙。这位神仙娶了一位当地部落的女子为妻,他妻子怀孕后,特别喜爱吃怪异的食物,为了给妻子寻找到这些食物,一世苏丹的父亲便带着工具,远离皇宫去他乡寻找。在到达一条河边时,一世苏丹的父亲与这里的一个部落的女子结婚,在女子怀孕后,他留下了一个记事本和指环给女子与未出生的孩子,然后继续上路寻找食物。如此往复,在文莱湾地区,他一共娶了14个妻子,生了14个孩子,并且都留下了同样的信物,这些孩子长大后离开母亲,都想寻找到父亲,于是他们拿着信物去找父亲。14个孩子相聚,虽然同父异母,但是他们都很团结和睦,推选了有智慧且英俊的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为首领,其他的则为军队首领,他们获得了文莱湾地区人民的信任,征服了周边许多岛屿,修建了很多建筑,形成了很多只属于文莱的习俗和社会文化,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也成了文莱的一世苏丹。

从苏丹的建立到后来文莱的独立,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不断向前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莱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谐而又美好,因此文莱也是宁静的代名词。文莱这个国度似乎是伴随着美好的神话故事诞生的,而它那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艺术也在此刻慢慢地发芽。

关于文莱的古代时期,目前没有过多的文字资料介绍,大多是通过考古资料或者事件论证而知晓。最早的文字记载主要来源于中国,早在公元5、6世纪,中国史书就对文莱早期历史有记载,中国当时称文莱为“婆黎”,而在公元977年后,又改称为“渤泥”,当时文莱领导着周边许多岛屿,算是海上强国。在14世纪,周边的满者伯夷王朝向外扩张,文莱遭到进攻,被夺走大量财富,沦为满者伯夷王朝的附属国,为了摆脱不利局面,有个名叫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的男子向马(梀)加王国求助,随后他与这个国家的公主结婚,增强了国家实力,他也成了文莱的一世苏丹。

苏丹国建立后,国王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对伊斯兰教非常重视,15世纪的文莱几乎成为一个完全的伊斯兰教国家,也正是由于文莱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吸收,因此在许多舞蹈艺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子。伊斯兰教是一个信仰和平的宗教,与文莱舞蹈一样,和谐、和善的精神一直是它的传统与宗旨。古时文莱受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六甲地区的影响,其中,在宫廷礼仪方面,文莱主要受印度的影响,而在其他方面则受马六甲的影响更大一些。随着几世苏丹的更替以及伊斯兰教的盛行,文莱的国力日益强盛,文莱也成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心,同时借助伊斯兰教,许多阿拉伯和印尼的穆斯林商人云集文莱,使得文莱成了阿拉伯世界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中心。这个时期,文莱舞蹈吸取了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舞蹈精华,文莱的宫廷舞蹈也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宫廷舞蹈艺术家。

随着西方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商品经济刺激了西方商人和贵族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当时富足的东方就成了他们侵略的理想之地,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文莱的舞蹈艺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一些影响。从15世纪起,也正是文莱宫廷舞蹈的发展时期,西欧的一些国家开始寻找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首先是葡萄牙,葡萄牙王室不断派出人员去寻找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最终派出的人员到达了东方,这条航线的开通也为葡萄牙在东方的殖民奠定了基础。后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都先后到达东南亚地区,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文莱也先后遭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的殖民入侵。因此,至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文莱舞蹈的服饰中仍然保留着一些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服饰特点。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有政治、经济上的涉入,还有文化、艺术的渗入,如西班牙、葡萄牙等舞蹈的流行。这些国家文化的侵入对文莱的传统舞蹈有一定的冲击。

1950年,文莱28世苏丹致力于实现文莱的自治,他主张文莱实行内部自治和一定程度上的议会民主,除了苏丹和王室寻求文莱自治外,文莱的草根民族主义者也为文莱的独立而努力。苏丹不断地与英国谈判,最后签订了《文莱英国友好合作条约》,条约于1983年12月31日起生效,这一条约的签订保证文莱拥有了对自己国家的主权,同时在许多方面也获得了自由。1984年1月1日,许多人冒雨在清真寺前欢呼自己国家的新生,文莱的彻底独立,标志着文莱开启了新的征程。

从文莱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文莱舞蹈的多元化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不无关系,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文化都影响着文莱的艺术文化。如文莱唯一的陆上邻国马来西亚,双方在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同源性。

㈥ 藏在石油上的国家,华人建国的文莱为何皇室富可敌国

文莱是个古代正想加入中国却被拒绝的国家,也是个由华人参与建国的国家。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国土面积仅5765平方公里,还没有我国上海的6340平方公里大,总人口约46万,还没有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多,是一个实打实的弹丸小国。文莱位于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上,与中国的南沙群岛隔海相望。加里曼丹岛分属三个国家,除了文莱之外,还有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总面积达74.3万平方公里,其中印度尼西亚占54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占19.7万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文莱的面积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文莱被马来西亚三面包围,而且两块领土还不相连。

文莱苏丹拥有约合2560亿人民币的资产,比英国女王富裕的多,可谓是富可敌国。文莱苏丹拥有7000辆豪车,几十架私人飞机,居住的皇宫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比英国的白金汉宫还要大很多地方都是由纯金打造,虽然皇室非常有钱,但并没有对国民不闻不问,目前无奈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在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的关系也相对比较友好。由于石油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因此无奈的富裕生活还能维持多久就难说了。

㈦ 文莱是亚洲最幸福的国家,为什么却奉中国人为祖先

有一个国家位于加里曼丹岛的西北部,属于东南亚。它的土地面积比我国的一个城市小,它的数量也不是很大,大约30万,但它被称为最幸福的国家。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皇室中有一个中国人。这个国家被称为博尼县,现在是文莱。文莱,原名博尼,是一个由国王统治的国家。谈到国王的统治,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国家非常虚弱。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国家非常富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文莱仅占地5765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一个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国王统治的国家,皇室实际上有一个古老的中国祖先——黄森屏。

当时,文莱被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苏丹入侵。文莱新国王马哈茂德·沙阿向黄森屏寻求帮助,并将女儿嫁给他。从那以后,这两个政权结成了联盟。黄森屏率领中国军队打败了其他国家的入侵。文莱也避免被其他国家征服。后来,文莱国王马哈茂德·沙阿去世,他的儿子继承王位,黄森屏被任命为佛教徒,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文莱的地位。事实上,文莱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文莱首都外的山上,有一座中国特色的古墓。虽然墓上的碑文看不清楚,但“王司令墓”这五个字仍然可以看到。节日期间,文莱王室的所有成员都会参观这座坟墓来表达他们的敬意。文莱的继任者可能为了纪念黄思平而建造了这座陵墓。

㈧ 文莱为什么仇视中国

因为它害怕中国随时都会把它吞并,在南海被中国欺压

㈨ 文莱人对中国人的态度

如今的中国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就有不少的外国人因此而来到中国,毕竟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加之如今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外国人想要来我们国家游览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就有一对文莱的母女来到中国旅游,被中国的文化和景色深深吸引住了,便在中国定居了下来,生活了几年以后发现,中国并没有自己国家所说的那般落后,相反的生活还非常方便,当有人问起她们怎么评价中国的生活的时候,她们都表示:来了才觉得后悔!为什么她们会这么说呢?来听听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文莱的母女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完全就是因为被中国的生活所迷住了,原本她们在自己国家的时候听说中国如何贫穷和落后,在来中国的路上十分忐忑,然而当真正了解了中国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自己国家所说的那样。

来了才后悔并不是在说中国的不好,而是在感叹中国超越了自己国家,原本她们觉得自己的国家应该算是很好的了,但自己从接触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以及日常的交通,她们的观点就改变了,觉得后悔这么久才来。

原本这对文莱母女只是为了观光旅游才来,不过她们很感谢这次能够来到中国,要不然的话就会错过这么美好的国家,那才是真正后悔呢。

听到这对文莱母女对中国的评价,小编也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或许咱们的生活之中有很多的不顺利,但大家毕竟都是生活在华夏的国土之上,我们做的每一份工作,所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国家能够更好的发展,不是吗?

㈩ 文莱历史上到底有多强大为何会衰败

如果说到东南亚地区的文莱,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它是一个几乎忽略到不计的小国家,从现在的世界地图来看,文莱甚至小到需要用放大镜来看的地步。那它到底有多小呢?其面积仅有5765平方千里,比我国的上海市面积还要小。而除了小之外,它的位置还极其的尴尬,领土被马来西亚砂拉越横插一杠,一分为二了,就如同两块飞地一般。

而文莱国的彻底衰弱,发生在中国鸦片战争六年之后,当时的英国和文莱国家的军队发生了冲突,随后英国向渤泥国宣战,在1846年英国军队攻入了文莱国家的皇城渤泥城,当时的文莱国王不得不与英国签订条约割地求和,导致文莱再次丧失了大面积的土地。

而此时虽然文莱与英国之间已经停战了,但是英国并没有从文莱直接撤兵,而是等着后续的大动作。果不其然,在1847年,迫于英国的淫威,1847年文莱再一次与英国签订了一个条约,而这个条约则基本上割去了文莱国的全部领土。

此时文莱王国实际所控制的区域大概就是现在文莱整个国家的土地面积,其他的区域全部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而此时的文莱国我们也不难发现已经成为了英国案板上的鱼肉,于是在1888年的时候,英国与文莱再签订了一个《英国文莱条约》,自此文莱彻底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就连皇室也完全被英国所管控。如此的一个状态,一直持续到1941年日本对于文莱的侵占,文莱又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而此时文莱之所以会被日本看上,主要还是得益于它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有了它,日本将拥有石油与海洋,对于它在东南亚与中国的统治会更加的稳固。

之后文莱好不容易得到日本宣布了战败,于是它开始要求独立。但出乎意料的是,英国人又来了,当时英国军队迅速再次占领了文莱全境地区,将文莱独立的想法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不过当时的文莱王国并不愿意接受英国的管辖,便号召群众开始大规模的独立运动,导致当地武装冲突不断。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莱受到中国的影响也成立了相应的党派,想要寻求独立的愿望更加的迫切,但是依旧遭到了英国当局的无情打压,在经过文莱长达10年的奋斗后,迫于局势压力,在1959年英国终于做出来一部分让步,允许文莱部分地区实现自我管理,并且支持文莱当地依据国情进行行政改革,但文莱国家的军事还有外交治安权力仍然归英国管理。

而此时的英国为遏制文莱进一步的独立愿望,想到了一个转移矛盾的好办法——它于1962年开始着手考虑让文莱加入马来西亚,不过因为双方利益分定不均匀的问题并没有谈拢。而随后文莱当地的革命武装也就与英国人发生了大面的武装冲突,决定通过武装的方式脱离殖民,但是由于与英国的军事力量相差太过于悬殊,武装起义很快被镇压了下去,大量的文莱人被屠杀。

直到1971年的时候,英国才放松了对于文莱的军事管控。在1978年的时候,文莱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之下与英国进行了谈判。当时的英国女王在交涉之后终于松口,同意英国对于文莱土地的“租借”到1984年终止,所以在1984年1月1号文莱来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不过此时的文莱虽说终究是实现了独立,但版图却不可能恢复到从前了。而我们从中也可以知道,文莱之所以衰弱,甚至萎缩到如今的地步,列强,尤其是英国是罪魁祸首。

不过虽然版图不再依旧辽阔,但好在在独立之后的文莱,依靠着独有的天然气与石油资源,逐渐让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现在他们的人均GDP达到了3.16万元之多,居然排到了全世界的前20名。换句话来讲,文莱如今依旧是东南亚地区最富裕的,国家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的它依旧还是东南亚的霸主。

阅读全文

与文莱怎么评价古代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们中国的疫情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138
越南都有哪些鞋厂 浏览:871
印尼金珍珠多少钱一克 浏览:519
2020越南qdp总量是多少 浏览:853
英国女王哈里王子其儿子什么星座 浏览:280
中国受到了疫情什么影响 浏览:897
中国帮助了多少疫情国家 浏览:905
国内转账英国汇丰银行多久到账 浏览:791
北京意大利家具哪里买 浏览:200
冰岛距离英国多少公里 浏览:934
到印尼买什么回国 浏览:301
越南人有什么好吃的 浏览:492
伊朗的的格斗叫什么 浏览:453
意大利喷气机叫什么名字 浏览:991
越南糯米进入中国要准备什么 浏览:869
越南语怎么写最快 浏览:10
东莞中国移动号码停用保号后多久 浏览:118
越南5月2日是什么节 浏览:958
印尼哪里有卖阿玛尼 浏览:287
越南用什么转换插头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