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追求世俗物质
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傲慢自大,相信金钱物质能带给自己快乐,幸福,所以很多人都想要这些东西,很多人都信奉原始的丛林法则,相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他们疯狂的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欺压他人,毫无底线,自私自利。只能说现在的人基本都掉进了“金钱诱惑”里,所以这是最可悲的,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但愿一切遵行上帝的旨意。
2. 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物质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朝鲜人追求信仰中国人只有拜物教 而没有信仰
中国人也有信仰!抗日时期,驱逐日寇是信仰;改革开放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生活是信仰;高速发展时期:中国梦就是信仰!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只能说中国人的信仰与时俱进。
3. 当今中国人追求的理想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在崛起、让北京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人民币代替美元。
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四方臣服纳贡
三、解放军进攻美国日本,美国总统、日本首相听见解放军来了 活活被吓死了。
4. 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啥
自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着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5. 中国人崇尚什么样的精神
“真善美”,“重义轻利”和“天人合一”。
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上,中国人彰显出世俗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特性;在理想社会的构建上,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在整个理想与信仰体系中,“天人合一”则为中国人精神的最高境界。
总体呈现追求“真善美”和“重义轻利”的特质,从而建构了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概括出了中国人理想与信仰的本真特质。
(5)中国人追求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努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源泉和沃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6. 宗教信仰:中国人追求“精神逍遥”,西方人寻求“灵魂救赎”。 有什么区别
简单说吧,中国人追求“精神逍遥”,就是知足常乐,针对于劳苦大众的精神麻痹法,所以中国人历代能够吃饱穿暖就满足了,精神也就快乐了。
西方的“灵魂救赎”来自于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影响,认为人是不完美的,总会有错误和罪过。有了罪过就成天提心吊胆,害怕上帝惩罚,怎么办呢,就去祈求上帝的救赎,灵魂得到解脱。从而没有了罪恶敢。
基督教宣扬的只要信基督耶稣,他就承担了你的一切罪,所以基督徒可以为所欲为,因为耶稣会承担一切了,至于他们的灵活救赎,也就那么一说吧。 信耶稣保你无罪,其实就是罪恶的寄托。
7. 中国人除了买房买车养小孩还有没有别的追求
没有了 当一套房子 “消灭”一个白领家庭 为了小孩读书,不得不挤破头,想法子进名校 普通人的生活不易 不要指望有什么高雅的追求 这不是哪个人的错 整个的氛围如此、 先把房、车,小孩子读书问题解决才是头等大事 我回农村老家 碰到熟人 都问,你一月挣多少 我实话实说 一月一两千 他们感觉 就不一样 在他们看来 一月没有8000 就是混得不行。,
8. 埃及人文明,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那我们中国人追求什么
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忙忙碌碌工作,种地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习的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等都是描述学习的人对自己狠心,逼自己学习!
中国人为什么不会休息休息呢?难道是就是特别勤劳,感觉休息就是特别累?干活就是特别有劲?
我认为吧,中国人在追求一种东西,我敢说任何人都在追求,农民也想追求,就算农民追求不到,也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追求,各行各业都在追求!
在家里,我们父母为什么 让我们好好学习,不就是混个好工作,为什么让我们好好工作来升职,不是对权力的渴望。就连现在我们的父母有时候还说孩子弄个一官半职这辈子就知足啦,当官的时候从来不问你一个月多少工资,就问呢官大吗?都知道官大钱多!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努力学习争取更高的职位,不就是为了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什么就是权力!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升官发财。而我们内心深处也在追求权力
9. 中国人的追求到底在哪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你是否觉得你想要的东西你却始终得不到?你是否觉得身边的人想要的其实不是真实的物品?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在现实中是没有的.换句话说就是梦想(或理想等)与现实是一对矛盾.
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关于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关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如此.
中国的经济文化正在迅速发展,人们大多以为自己的需求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中国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个矛盾就会逐步被解决啦.
10. 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所遵循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
我认为,共同的价值追求,那就是集体的利益与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