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哪些人是画西洋画的中国画家

哪些人是画西洋画的中国画家

发布时间:2022-08-09 08:39:23

‘壹’ 下列哪些画家属于中国早期西画家 a.李叔同 b.李铁夫 c.李毅士 d.李超士

答案是【李叔同】,中国油画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着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贰’ 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外出留学西洋画的画家()

从晚清开始,一位名叫李哀的“清国人”考入了日本美术学校,并且专为学习西洋绘画而来。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外出留学西洋画的画家是李哀。
通常意义上的第一代外出留学西洋油画家是指以1887年留洋的李铁夫为代表的李毅士、冯钢百、李超士、方君璧、李叔同、陈抱一、关良、常玉、余本、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潘玉良、吴大羽、颜文梁、朱士杰、常书鸿、庞薰琹、关紫兰、唐蕴玉、周碧初、吕斯百、乌叔养等人。

‘叁’ 六十年代用西方绘画技法画中国画人物的名家有哪些

一,蒋兆和

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一,黄胄(1925.3—1997.4.23)

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者;黄胄美术基金会设立者。带头捐赠自己书画作品与古代文物、书画收藏。主持具有深远影响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等若干重要展览及学术活动。黄胄独创性地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语言。黄胄的社会活动与艺术实践,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有大量艺术作品及《黄胄作品集》《黄胄谈艺术》等三十余部着作传世。

三,叶浅予(1907年3月31日—1995年5月8日)

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从事国画教育,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曾为茅盾小说《子夜》、老舍剧本《茶馆》等书插图,出版个人画集多种。 创作长篇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组画《天堂记》等,着有《画馀记画》和《十年恶梦录》 。

四,周思聪(1939~1996),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着名女画家。天津市宁河县人。

范增呢,没有西画的影响,就不算了

‘肆’ 中西方绘画艺术代表人物有哪些

这个问题涉及到画家画派以及代表人物的相关知识,举例介绍如下:
一、西方画家以及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
乔托、波提切利、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
提香、乔尔乔内、丁托雷托
巴洛克艺术
鲁本斯、卡拉瓦乔、委拉斯贵兹
洛可可艺术
华铎、 布雪、法兰哥那
新古典主义
威廉·布格罗、大卫、安格尔
欧洲浪漫主义
席里柯、欧仁·德拉克洛瓦
法国现实主义
科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
19世纪俄罗斯绘画
沃罗比约夫、萨符拉索夫、希施金、库因芝、列维坦
19世纪英国绘画
透纳、康斯太勃尔
印象主义
布丹、毕沙罗、马奈、德加、西斯莱、莫柰、雷诺阿、 莫里索、巴齐耶、卡耶博特、惠斯勒、卡萨特、罗宾逊、 路易斯·里特曼、萨金特、蔡尔德·哈萨姆、、乔凡尼·博尔迪尼、利贝曼、洛维斯·科林特、马里亚诺·福图尼·马萨尔、华金·索罗利亚·巴斯蒂达、亨利·博、马克尼可尔、威廉·亨利·克拉普、 克多耶、 克劳斯、约翰·巴托尔德·容金德、弗雷德里克·麦卡宾、 阿瑟·斯特里顿、 埃利奥瑟·格鲁纳
新印象主义
克罗斯、吕斯、修拉、西涅克
后印象主义
塞尚、高更、梵高、劳特累克
象征主义
夏凡纳、莫罗、勃克林、雷东、霍德勒、 斯泰因勒、施瓦布
纳比派
塞吕西耶、瓦洛通、博纳尔、维亚尔、德尼
维也纳分离派
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
野兽主义
马蒂斯、鲁奥、芒更、马尔凯、弗拉芒克、 凡.东根、弗里茨、德朗、杜菲
立体主义
莱热、毕加索、布拉克、佛雷内、 格里斯、罗伯特·德洛奈
巴黎派
基斯林、苏丁、莫迪利亚尼、 夏加尔
表现主义
蒙克、苏珊娜.瓦拉东、郁特里罗、 奥古斯特·马克、
黑克尔、诺尔德、凯尔希纳 、佩希施泰因、贝克曼、
莫兰迪、格罗兹、 古图索、培根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克利、库普卡、马列维奇
达达主义
杜桑、恩斯特
超现实主义
米罗、马松、卢梭、德尔沃、马格里特、
唐吉、达利、基里科、迪克斯、巴尔蒂斯
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
未来主义
卡拉、巴拉
抽象表现主义
霍夫曼、德库宁、阿伯斯、马瑟韦尔 克兰、蒂尔本库伦
行动派绘画
波洛克
光效应艺术
赖利、瓦萨里
波普艺术
罗伊·利希滕施泰因、劳申贝格、沃霍尔
新写实主义
洛伊德、珀尔斯坦、霍珀、本顿、伍德怀斯、贝洛斯
超级现实主义
皮尔斯坦﹑戈因斯﹑埃斯蒂斯﹑克洛斯﹑科廷厄姆﹑贝尔(Charles Bell)、T.布莱克韦尔
二、中国画家: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张僧繇
隋唐五代
吴道子、阎立本、王维、李思训、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黄荃、徐熙、韩干、薛稷

折叠北宋
李成、范宽、李公麟、米芾、郭熙、赵佶、张择端、王希孟、文同、吴元瑜、崔白、易元吉、赵昌
南宋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谓之南宋四大家)、陆探微、吴炳、林椿、赵佶

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雍、王渊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董其昌、徐渭、戴进、陈洪绶、周之冕、陆治、张宏、陈淳、吕纪、林良、边景昭、恽南田、陈老莲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此谓之“四王”)、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一般把这个称之为“扬州八怪”)吴历、恽格、八大山人、蒋廷锡、华喦、邹一桂、吴昌硕、任伯年
2、近代(1840~1919):
任伯年(1840~1896)、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5~1955)、
徐悲鸿(1895~1953)、刘海粟(1896.3~1994)、潘天寿(1897~1971)、李苦禅(1899.1~1983)、
张大千(1899.5~1983)、林风眠(1900~1991)、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3~1989)、
陆俨少(1909.6~1993)、石鲁(1919.12~1982)
陈半丁(1876~1970)、张善孖(1882~1940)、萧谦中(1883-1944)、刘奎龄(1885~1967)、
于非闇(1889~1959)、朱屺瞻(1892~1996)、吴湖帆(1894~1968)、溥心畲(1896~1963)、
高希舜(1896~1982)、丰子恺(1898.11~1975)、黄君璧(1898~1991)、钱松岩(1899~1985)、
关良(1900.12~1986)、王雪涛(1903~1982)、董寿平(1904.2~1997)、蒋兆和(1904.5~1986)、胡洁青(1905~2001)、赵望云(1906~1977)、叶浅予(1907~1995)、何海霞(1908.9~1998)、
吴作人(1908.11~1997)、黎雄才(1910.5~2001)、唐云(1910.8~1993)、谢稚柳(1910~1997)、梁树年(1911~2005)、郭传璋(1912~1990)、陈大羽(1912~2001)、启功(1912.7~2005)、
关山月(1912.10~2000)、于希宁(1913~2007)、黄苗子(1913~)、秦岭云(1914.2~2008)、
张民权(1914~2001) 、赵琗艇 (1915~今) 、俞致贞(1915~1995)、魏紫熙(1915.1~2002)、
赖少其(1915~2000)、崔子范(1915~2005)、白雪石(1915.6~2011)、苏葆桢(1916.5~1990)、
刘力上(1916.7~)、田世光(1916.10.27~1999)、张仃(1917~2010)、宗其香(1917.11~1999)、
刘继卣(1918.10~1983)等。
3、现代(1919~1949):
尹瘦石(1919.1~1998)、吴冠中(1919.7~2010)、宋文治(1919.10~1999)、李斛(1919~1975)、古元(1919~1996)、孙其峰(1920~)、程十发(1921.04~2007)、陈佩秋(1922~)、方济众(1923.6~1987)、亚明(1924~2002)、黄永玉(1924~)、黄胄(1925~1997)、朱宣咸(1927~2002)、陈逸飞(1946.4~2005.4)等。

‘伍’ 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品

郎世宁在清宫里当了五十年画师,历经康、雍、乾三代。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叫《干隆大阅图》,是干隆最着名的戎装标准像。这幅作品如今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有人认为他的画“不中不西”,清代的这几位皇帝倒是抱着宽容和好奇的态度,让中西艺术试探性地融合、互补,由此培育出了一些“另类”的艺术之花。 既要精准,又要气韵 和早期来到中国的绝大多数外国人一样,郎世宁是因为传教而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的,那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为画技不错,加上康熙皇帝觉得他的西洋画法很新奇,可以把人画得栩栩如生,他就这样当上了宫廷画师。 他在清宫一画就是五十来年。 从清朝开始,中国人才接触到西方绘画。一开始,色彩浓艳、造型逼真的西洋绘画颇得国人关注。和以水墨为主的中国传统平面画法相比,这种西洋技法实在是太新奇了。 不过,新奇劲儿消退之后,另一种声音出来了:西洋画只追求画得像,格调有点低,说白了就是有点“俗气”。 中国画追求“气韵”,还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这样的认知下,精准的西方绘画一度被中国画家看成了“奇技淫巧”。 郎世宁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发现了中国艺术的特殊意韵。他知道,纯粹的西洋画法并不符合中国皇帝的审美,因为皇帝毕竟是受中国文化陶养的。 于是,他潜心研究,最后还真研究出了一种结合中西画法的绝妙方法一既保留了西洋绘画原有的明暗和色彩,又根据中国人的喜好作出了适当变化。 他画人的脸。不像西方画家那样有意突出明暗对比。因为他知道中国人不喜欢脸上有阴影,认为那是瑕疵;画山水风景,他会对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进行微调,因为那样的固定视点会导致“近大远小”,而且难见全貌,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西方人若站在山下画山,几乎看不见山顶。中国画则不同,山脚、山腰和山顶都显露无余,连山间的行人都能看得清。这种“组合式”的视线。把不同位置看到的东西组合起来,形成事物的全貌。 中西绘画的诸多不同,都被郎世宁慢慢摸索了出来。于是。他既发扬了西方绘画造型准确、色彩艳丽的特点,又融合了中国人观看的习惯,形成了结合西洋画法和中国意境的新风格。 这种风格很受欢迎,所以郎世宁总要忙着画像——除了给皇帝画,还要给数不清的后妃、大量王公贵胄画。他留下的肖像作品特别多。 没有阴影的肖像画 郎世宁为干隆所绘的肖像画《干隆大阅图》,表现的是干隆皇帝在京郊南苑大阅兵时的情景。此时皇帝29岁,画中的他与真人几乎等大,策马奋蹄,盔甲闪耀,锐不可当。 为画好这幅画,郎世宁颇费气力。锦盔上的盘龙、雕鞍上的宝石、箭翎上的花纹,所有的细节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骏马披伏的鬃毛更是被画得细密蓬松。 从画面上看,光显然是从绝对的正面打过去的,所以干隆皇帝脸上、身上没有一点阴影,不仅如此,马都沾了光。几乎没有什么阴影。人马的下方也不见阴影,一人一马像是飘浮在空中。这是郎世宁在了解当时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以后作的“必要处理”。 近处的风景画得很写实。郎世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从故乡带来的技艺。但远处就完全改变了画法。坡石草木并不逼真,尤其是一层层的土石阴影,深得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奥秘。 能把肖像画的重任交给一个外国画家。足见干隆的认可。而郎世宁也不负厚望,这幅肖像画格外受干隆喜爱,成了他最着名的戎装标准像。 “洋为中用” 郎世宁的另一件代表作《百骏图》,把中西结合的画法表现得更加明白。这件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静立、翻滚、觅食、交斗、嬉戏——这幅画洋洋洒洒地塑造了一大群姿态各异的骏马,聚散不一。自由舒闲。马匹的立体感很强,用笔细腻,注重表现动物皮毛的质感。 靠近画面底部的草丛,写实技法几乎达到植物图谱的水准,显示出画家扎实的西画功底;远水、山峦以及老树的枝干却使用了中国画画法。墨意淡淡晕染,营造出水气淋漓、平远清旷的韵致。 与此类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名作《万树园赐宴图》《干隆观马术图》等,无不是大场面、大制作。在这样的大作品上,中西结合的画法确实有它独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现得色彩艳丽、神采毕现,写实又华美。 为了宣扬自己的赫赫功绩。干隆还让郎世宁设计版画,《干隆平定准部战功图》就是由郎世宁绘制图案,并在欧洲刻制的铜版画,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纯正的明暗效果和写实性。干隆的这个做法,可谓真正的“洋为中用”。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离世,享年78岁,其中的51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他的墓碑上,刻着干隆亲笔写的墓志。 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上几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态度,让一种文人水墨、工_重彩之外的有趣画风得以诞生。 画史也给了郎世宁应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国外来画家的第一人,他融汇中西的画法,也总是被单列一格。 时间回到干隆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画师聚集的如意馆,中国画师聚在一起学习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宁这样的“外来者”就在人群中间。这是一个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郎世宁影响着中国画师,他自身也被中国艺术影响。这种碰撞,让我们的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更有趣味性。
来源:_望东方周刊

‘陆’ 为什么潘玉良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的一流人物”

她出身于青楼,走出青楼却成为世界着名画家,中国画家中,她的作品第一个被卢浮宫收藏,并且在法国,她的作品被禁止出境,同时也是第一个考入罗马皇家画院的东方人,在巴黎大学的颁奖历史中,她也是第一个获得“多尔烈奖”的外国艺术家,她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中,都堪称是一个奇迹,如今一幅画价值3453万。

当时的潘玉良被称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这个名衔看着名不经传,但是在当初,也只有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这样的大师才有这样的称号,而且潘玉良在国外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们,徐悲鸿当时认为中国称得上画家的三个人,其中有一位便是潘玉良,可见当时潘玉良的造诣深厚。从孤儿到青楼,再从小妾到享誉全球的艺术家,潘玉良在艺术上有多么的着名,在艺术的道路上就有多么的艰辛,她不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天赋,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执着,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她,堪称是画坛中的一个神话,如今也画坛中称为“一代画魂”。

‘柒’ 中国画和西洋画作者

中国画和西洋画作者:黄泽金、徐悲鸿、曾梵志、吴冠中、林风眠、赵无极、刘海粟等。这七大画家堪称中西合璧的艺术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最贵画家行例。

‘捌’ 中国着名油画家有哪些

1、吴冠中(1919-2010),既是油画家又是国画家,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享誉世界的绘画艺术大师。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用笔简练,诠释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玖’ 明清油画家

我根据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搜索整理,编辑了以下材料,供参考:

1614年,意大利人乔瓦尼在澳门的圣保禄修院设立绘画学校,教授西方油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传授西方绘画的美术学校。乔瓦尼的学生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其中倪雅谷、游文辉的成就较高,被先后派到北京进行宗教油画创作。
康熙时期的南怀仁(1623—1688年,字敦伯,比利时人)、马国贤(公元1692—1745年,原名Matteo Ripa,意大利那不勒斯人)、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1688—1766),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波希米亚的艾启蒙,法国的贺清泰、王致诚( 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自幼学画于里昂,后留学罗马。)、潘廷章((公元?—1812年之前)原名Joseph Panzi,意大利人)在宫中亦有较多的作品。
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年-1852年),英国人,是着名的印象派画家,在早年到中国的画家当中享负盛名,被视为十九世纪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画家,其作品深受印度、香港以及澳门的人们喜爱。
伍秉鉴,原是清朝广州“十三行”领袖——同文行大班潘仕成麾下的一名账房先生。着名的“浩呱花园”油画廊老板。
史贝霖(spoilum),清代广州崛起的西洋画大画家中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个,有关他的文献资料表明,他一开始是在玻璃上绘制油画肖像而崭露头角的,玻璃画在欧洲式微的18世纪,在中国却异军突起成为一个新型的外销艺术画种,一方面得出口家具用玻璃画装饰的机缘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得益于有史贝霖这样一批优秀的画家在绘制玻璃画。现存最早的一幅玻璃肖像画上用英文写的标签,署明“史贝霖于1774年10月画于中国广州”。由此推断他的艺术生涯可以上溯到18世纪60年代晚期。此作画的是英国船长托马斯.弗瑞(Thomas Fry),继此之后现存有他题签的油画人物写生肖像达十几幅,风格上接近英国艺术家Arthur Devis的样式。清代广州西画之所以能异军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一批出色的肖像画家的造化本领。史贝霖的意义,就在于他众多的肖像画赢得了西方订画者的欢颜。约翰.米雷斯(John Meares)在他1791年出版的《1788至1789年从中国到美国西北海岸航行记》中这样写道,史贝霖“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画家,或许是这个庞大帝国这一领域上仅有的一个”。因此,18世纪70年代迄90年代,许多由中国人绘制的各种西洋画,大都被归附于史贝霖的名下或称为“史贝霖画风”。除此之外他还作有许多布面油画。他是清代由玻璃画转向布面油画的重要代表性西洋画家。
19 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一群杰出的中国早期油画家。他们留下了一大批有相当水平的画作;而他们原来真实的中文姓名,大多没有留传下来,后人所知道的只是他们制作外销画时的英文名字。这些英文名字.又大多以Qua(呱)传世。后人根据其英文名字的音译,把他们称为新呱、林呱、庭呱、煌呱等等。(在中国角外销画家之中,还有冒呱、祥呱、钟呱、周呱、发呱、兴呱)“呱”是“官”字的近音,这是当时的外商,特别是十三行内的洋人称呼中国外销画人的习惯,主要是为了方便他们的记忆及呼叫,与真正的“官”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这个“呱”,亦随着外梢画的流行而发展为画店、作坊的名称。
首屈一指的是林呱(约1801-?活跃于1830至1860年间)被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出口画家”。.“林呱,或“蓝阁”是其英文名字Lamqua的音译.西方以及香港有关的研究者认为,林呱原来的中文姓名是关乔昌,而关乔昌可能是关作霖(史贝霖)的儿子。“因为两人同姓‘关,,而中国艺术家(或工匠)的职业在中国是传子的。”而林呱早年的油画肖像画法与史贝霖高度相似,可进一步证明两人的关系,当时广州绘制外销画的一位名家关联昌(庭呱)则被一致认为是林呱的弟弟。
关世聪(Guan Shicun的音译),关世聪与关乔昌、关联昌的关系尚不清楚。他之称“林呱”,不知是属于家族的沿袭惯例,还是出于经营的需要。康纳尔认为关世聪与关乔昌是两代人,他是关乔昌的儿子或侄子。
新呱(Sunqua,生卒不详,活跃于移30-1870年之间),是19世纪中叶广州着名的外销画家。他擅长油画和水彩画,画题大多是商港风景。
关联昌也经营着一间画店,他的画店在广州十三行的同文街16号,铺号“庭呱”。庭呱的画作题材繁多,既有商端口风光,又有乡村小景,家居景物,有市井小民的写照,又有巨商大贾的肖像,以吸花卉鱼虫等等。但以“庭呱”名义推出的画作,水平十分悬殊,如被确认是养联昌所作的画,一般具有较好的水平,如被认为是庭呱画店的画工所作的画,则大多显得笨拙和匠气十足。
9 世纪中叶广州着名的油画家还有煜呱和南昌。煜呱(生卒不详,活跃于1840-1870年)擅长画商港风光,他喜欢把天空和海水涂成紫蓝色,以流畅的笔触描绘船艇及房屋,以白色的油彩加强海水及人物的质感.煜呱传世的画作有描绘广州黄埔港口景色的《黄埔帆影》(油画,41. 5 X 73厘米,约1850年,香港艺术馆收藏),描绘香港海景的《维多利亚城及海港》(油画.64. 5 X 110. 5厘米,约1850年,香港艺术馆收藏),描绘澳门风光的《北眺澳门南湾全景》(油画,41.5X74.8厘米,约1850年,香港艺术馆收藏)。煜呱在广州及香港都设有画店,铺号为“怡兴”.
南昌(生卒不详,活跃于1845-1875年间)也是一个擅画商港风光的画家。他特别喜爱绘画广州黄埔一带的风光.存世的画有《黄埔港的船屋》(油画,38.2 X 64. 5厘米,约1850年,A. j. Hardy夫妇收藏),画中的大船是一艘可居住的船只,它类似房屋,有两层楼,屋顶还栽种了各类花草。这种船屋,是东印度公司职员来往澳门及广州之间的交通工具。不少的西洋人,就住在这种船上。
在19世纪中叶广州的外销画界,除了林呱、庭呱、新呱、煜呱、南昌这些留下了姓名的画家之外,还有一些佚名的水平很高的画家。他们留下了不少的画作。
在上海开端口的同时,就出现了由中国人绘画的外销画。这些画,无论从内容(商港风貌),或从形式(油画、水粉、水彩)来看,都与广州的商港风光画高度相似,只不过描绘的对象变成黄浦江的风物而已。这类画主要有佚名画家的《黄浦江上的赛艇》(油画,40. 5 X 139厘米,”世纪50年代,香港艺术馆收藏)、《上海滩的洋行》(油画,41.9X59.6厘米,约1850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藏)、周呱的《黄浦江外滩风光》(油画,52X101.6厘米,19世纪60年代,A. J. Hardy收藏)、佚名画家的《从苏州河对岸眺望外滩景色》(水粉画,43X76厘米,约1860年,香港艺术馆收藏)、《从圣三一堂眺望黄浦江})(水彩画,33 X91.5厘米,约1860年,P. J. Thompson收藏)等等。上海的外销画,多着重突出黄浦江和外滩的景色,在画法上则是比较工整、细致.
干隆之后,当朝的皇帝对西画(或掺用西法的中国画)失去了兴趣;而宫廷中的传教士画家也老成凋谢,所以宫廷的西画在干隆以后便趋于式微。
西方绘画虽然在16世纪就开始传入到中国,但其进展却是惊人的缓慢。受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影响极深的中国画人们,经过了二百年的时间,还没有在审美观念上接受西方绘画。在18, 19世纪的中国画领域中,文人士大夫绘画占有压倒的趋势。正统的文人画家承袭传统之余韵,热衷于摹古仿古;在野的文人画家则以独特的笔墨形式表现其强烈的个性。

油画传入中国的情况:

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首次将西方油画携入中国内地。当时地方官员在检查罗明坚所携带的物品时,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华南师大教授胡光华认为,“笔致精细”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征,这些“彩绘圣像画”应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宗教油画。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实施“文化传教”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西方天主教油画及其铜版画复制品分送给中国上层官吏和皇帝,引发了一连串西方油画影响效应。他将油画《圣母圣子和施洗约翰》送给山东漕运总督的夫人;将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两幅上贡给神宗皇帝;又将表现天使和教皇的宗教铜版画,献给万历皇帝。结果“由于细节十分精美”,引起了中国皇帝对西方绘画的兴趣,诏令宫廷画师在利玛窦的指导下复制。
1582年来澳门传教的意大利人乔瓦尼是个画家,他在澳门的美术教育活动对油画在中国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83年,他为澳门大三巴教堂绘制的油画《救世者》,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绘制的第一幅油画。1614年,乔瓦尼在澳门的圣保禄修院设立绘画学校,教授西方油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传授西方绘画的美术学校。乔瓦尼的学生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其中倪雅谷、游文辉的成就较高,被先后派到北京进行宗教油画创作。
明代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油画创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清代的油画趋向多元发展,带有鲜明的政治经济特色。油画在清代已成为中国皇帝的御用艺术。康熙皇帝对油画十分欣赏,命传教士南怀仁用西洋透视法作画三幅,副本挂在畅春苑,并要求耶稣会给他派一名透视学专家,这就是后来不久入宫的画家马国贤。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桐荫仕女图》,传为马国贤的中国学生所绘。干隆时期,西方油画广泛地作宫廷装饰艺术,不少传教士画家应召承旨作画。圆明园各处多有郎世宁的油画。另外两名传教士油画家王致诚、潘廷章在宫中亦有较多的作品。

清代南方通商口岸也是油画艺术发展的中心,临仿是南方通商口岸油画发展的早期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油画创作。其油画载体主要是瓷和玻璃,用于出口。瑞士赖色夫妇收藏的《摇纺轮的妇女》、《维纳斯梳妆》等均是根据法国黑白铜版绘制而成的彩色玻璃油画。18世纪后期,油画创作在南方通商口岸形成风气,成就最高的有史贝霖等。史贝霖作品的题材主要是人物头像,并建立起油画艺术家与艺术赞助人之间的联系,其载体也由玻璃发展到布面。鸦片战争前后,活跃在南方通商口岸的油画家越来越多。如1825年英国画家钱纳利定居澳门,与林呱、新呱和煜呱等共同创造了广东油画的兴盛,也促成了画风的丕变。

对中国明清油画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首先,明清油画的研究资料寥若晨星,其作品少而分散;其次,明清油画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技法上也难于甄别和考证。胡光华是林树中先生的高足,为此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从欧、美和亚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件明清油画以及大量的中英文历史文献入手,条分缕析,清理出中国明清油画发展的清晰的脉络,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上的空白。《中国明清油画》版式大方,印制精美,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收藏。

阅读全文

与哪些人是画西洋画的中国画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用什么转换插头 浏览:354
伊朗什么时候最美 浏览:99
印尼有什么特产及产品 浏览:929
哪里意大利面好 浏览:36
印尼同事来中国送什么礼物好呢 浏览:754
意大利竖大拇指表示什么 浏览:835
印度的经济发展如何 浏览:579
中国移动cmcc是什么 浏览:461
印度的军事国防工业如何 浏览:646
一天之内如何成为一名英国人 浏览:979
开封去伊朗朝圣的人怎么样了 浏览:972
谢谢用印度语怎么说中文 浏览:629
越南如何把药寄往中国 浏览:592
中国移动积分怎么得 浏览:810
印度买的口罩快递怎么查询 浏览:919
在越南读大学费用多少 浏览:340
英国是怎么打败法国的 浏览:125
95岁英国女王叫什么名字 浏览:170
英国移民绿卡多久能拿 浏览:693
什么软件可以翻译印度人语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