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古代人如何种疫苗

中国古代人如何种疫苗

发布时间:2022-08-09 13:27:23

❶ 种痘免疫法是一种什么方法它主要的发明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种痘免疫法是指一种是身体产生能够对抗病毒的抗体去预防其他疾病的方法,种痘免疫法主要针对的病就是天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种痘免疫法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国在很早就发明了种痘免疫法,因为当时天花具有极强的传染力,而且主要是在儿童之间进行传染,这引起了当时很大的轰动,人们为了能够不让祖国的花朵继续受侵害,也为了能够让父母们放心,所以在西元十世纪的时候就发明出了种痘免疫法。这个方法首次应用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由于天花这病毒十分肆虐,而且天花这个疾病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可以达到30%左右,就算是人们患了天花之后全愈也会留下永久的伤害。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❷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着《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病毒的侵袭。据传,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此基础上发明并推广了牛痘接种疫苗法。

❸ 中国最早发明人痘接种法是什么

今天,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要种牛痘,以预防“天花”。1979年10月21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在索马里南部已被治愈,天花从此在地球上绝迹,这是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烈性传染病的光辉成绩。战胜天花要归功于牛痘预防接种,正是预防接种免使人们感染天花。在发明接种牛痘之前,人们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技术,该项技术是我国古人对世界医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我国自古就有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例如晋代的葛洪记述“疗狂犬咬方,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隋朝巢元方谈到治恙虫的医方,即杀恙螨制散而服。种痘也是这个道理。

天花这种传染病,大约是在汉代的时候由俘虏传入我国,所以也叫“虏疮”,后又称豆疮、疱疮、登豆疮、天行斑疮等。明代以前,对这种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关于天花的流行,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唐宋记载更多。自宋以后,已有人不满足于疗效不佳的医法,开始探索预防天花的方法。种痘法至迟发明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清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至于具体的方法,在张璐的《医通》(公元1695年)中记有痘衣、痘浆、旱苗等法,并指出种痘法的推广是“始自江右(宁国太平县),达于燕齐,近者遍行南北”。

古代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衬衣,留给被接种人穿用,使受感染。痘浆法是用蘸有疮浆的棉花塞入被接种人的鼻孔里,使受感染。旱苗法是将痘痂阴干研细,用小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也有先用水把痘痂干粉调匀后使用,称为水苗法。早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痘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改进,但仍有一定危险性。

清代朱奕梁在他的《种痘心法》中记述一种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痴作疫苗,“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法之后,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首先派入“至中国学痘医”(俞正燮《癸巳存稿》),不久又从俄国传入土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洲大陆。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806年由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法更加安全,从而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❹ 历史上第一支人类使用的疫苗属于什么疫苗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长三年。

❺ 古代就有接种“人痘”免疫天花的方法,怎么研究的

我国在16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天花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我国。古医书中的"豆疮"、"疱疮"等都是天花的别名。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天花病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国古代人民在同这种猖獗的传染病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清代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说:"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干隆十七年,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zuan3)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里面这样记载:"选时苗的惟一标准是区别痘苗的顺与不顺……顺的痘苗,苍蜡光泽,肥大厚实,可以收而用之--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时苗,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种痘者千万谨慎。"此外,古代的医师们还发明了用稀释的痘疮浆液,来作为种苗使用。

❻ 中国古代的种痘之术的历史是什么

关于实施种痘免疫的最早记载是在什麽时候呢
明末喻昌《寓意草》(1643)对顾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种痘医案的记载,较为具体一些:"顾諟明公郎种痘,即请往看.其痘苗淡红,磊落中含水色,明润可爱,且颗粒稀疎,如晨星之丽天门下,医者先已夸为状元痘."42清初董含《三冈识略》记载安庆一姓张医师三代所传种痘术,更为具体:其法取患痘者的稀痘浆,贮于小瓷瓶内,埋于土内待用.其用法:将所贮痘浆染衣令小儿穿着,则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痘萎.这是清代文献关于种痘的最早记载.1681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见种痘术医术已相当高.
对于种痘术的发明时间,地点,人物,医书有不同的说法.除了前引清董玉山《牛痘新书》所称"唐开元间,江南赵氏"之说,并有清代医家张璐(1617-1700)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撰《医通》说:"迩年有种痘之术,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书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种痘法.康熙52年(1713)朱纯嘏着《痘疹定论》卷二"种痘论"说,宋真宗时(11世纪)宰相王旦请峨眉山女神医到京为其子王素种痘.这是医典对种痘起源的最早的详细描述,尽管是以带有神话色彩的文本出现.
1727年清初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则把发明人痘接种术确定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甯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称是由安徽太平县人发明并传之天下,但未具姓氏.书仲介绍了四种种痘法,即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1742年成书的《医宗金鉴》也记有四种接种人痘的方法,清代朱奕的《种痘新法》则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符合现代疫苗制备的灭活原理.
张琰在《种痘新书》自序中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可知张琰之父善种人痘,传自其祖父,其祖则称传自聂久吾.聂久吾(尚恒)生于明隆庆(1567-1572)六年(1572),而现存聂久吾着《活幼心法》等医书中均无种痘内容.按张琰自序的说法:"宇内方书总无种痘之说,岂治痘之方则宜传之于世,而种痘之术不可向人言乎 盖秘其诀而不肯笔之于书,私其技而不欲公之于世也.余今乃洩人之所未洩,传人之所不传".清伍士山在《种痘新书序》言其曾问张琰:"公家既有秘传,曷不公之于世,普利群生 "张琰叹曰:"医书充栋,惟种痘之术不传,盖术家欲专其利,故秘其术以自私也.余行术数十年,……今余年将就衰,欲将其术传之天下,故缵述遗篇,详加参考,且将祖父秘传一一书之于册".由此可见,种痘之术确曾长期在极少数方家内部秘传,不为世人所知;就连张琰本人也是在"行术数十年"之后将其书之笔端,公诸于世. 《医宗金鉴》说种痘"此诚去险履平避危就安之良法也.然种痘一科,多口传心授,方书未载,恐后人视为虚诞之辞,相沿日久,无所考稽,使至理良法竟置无用之地,神功湮没,岂不大可惜哉!今将种痘一法细加研究,审度精详,纂辑成书,永垂千古,庶为种痘之津梁,咸登赤子于夀域也."其所谓"口传心授",确实是种痘术自从发明直到明代一直未被公开的原因,这或许也是古代"医道不分"且医家在某些秘术传承上深受道教秘传传统影响的表现.事实上,一般的痘疹治疗,同样存在着秘传的现象,明孙一奎《赤水元珠》卷二十七上"痘疹心印小引"曰:"专门者以痘为秘术,为禁方,固不道其道,心其心,各师其见,各颛其法,而不思融洽众理以契所归."
清黄百家曰:"痘疹不知起自何时,相传在晋宋之间.数千年来,毒痡极矣.天道好生,物极必返.迩乃有种豆之仁术.康熈戊申,余读书甬上,有曁阳某者,挟此术至,吾友陈夔献笃奉之,号于同志.余时卽欲学焉,而未暇也.岁辛酉,余以试事在省家,大人以帖谕云:'痘疫盛行,余方日夜恐恐,适浦阳有傅啇霖者,以种痘术抵吾里,孙軰七人俱得安全,其未信者邻里同舍多罹此厄.'余益感而愿得之.今年夏,啇霖过访余,与之促膝连床,啇霖亦不惜,尽倾底蕴.余时适往昆山,未得竟业.政初,啇霖之兄也,文誉斐然,本其家授,兼以此术济世,葢自明初,其远祖窦继先生从戴原礼游,卽精于医,传至其曽祖思川,祖岐山,始以种痘术闻逺近,父希成,叔希美,为格等继之,而政初集其大成. 其为符咒,可废乎 曰不可.痘疫时行,实有邪祟,且忌诸犯触,非此无以发人之诚信耳,故古有祝由科,非无谓也.因与政初诠次増定其家传之本,为《天花仁术》一书,总种痘时痘为十卷,公之同好,所谓父不哭子,其利漙哉!政初更善针术,其经络补泻,悉本灵素,与今所行世者逈异,此其一端云."
亦有人提出人痘法发明于清初.民国13年恽铁樵着《保赤新书》卷二"鼻苗":"我国当清初时代,曾有人发明种痘之法,用出天花小孩的痘痂,研碎了和在新棉花絮裏,搓成小团,塞在婴孩鼻孔之中,谓之鼻苗."作者此说亦无证据,不过作者接着说:"在发明这鼻苗的人,理想极通.天花既是外感,食积,惊恐为诱因,病源复杂,传变自然厉害,若用痘苗引痘,那就纯粹的内因,病源单纯,自无危险,岂不是极通极通麼.……详究其源,云是玄女降乩之方,转取痘气薰蒸,发胎毒于安宓无病之时.……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苗,惟是盗取痘儿颗粒之浆,……据此在发明之人,恐不能取信于大众,却要托之玄女以自重,在医家之评论,全不计其发明之功,反要科其盗窃之罪.这就是中国医学不发达之原因了." 清初痘疫大流行,确实给人提供了某种历史心理学的背景.但毫无疑问清初发明种痘之说不合历史事实.
李约瑟《中国与免疫学的起源》一文及其《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认为,1549年刊刻行世的明代医家万全所着《痘疹心法》中,首次提到种痘.又有研究者认为"基本可以确定种痘始于明隆庆年间(引者注:隆庆1567-1572),即16世纪中叶";"种痘术最初于晚明出现在皖南和江西的弋阳等地,大约在清初传入江南";"人痘术在明隆万年间已在皖南和江西等地出现,而且至迟到18世纪中叶,江南的人痘接种术已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进一步的考证表明,1523年去世的明郑善夫的《少谷集》卷二十中,最早提到种痘之事.该书卷二十•书四"与应南洲"曰:"春间得越中二手教,继得显仁济上种痘事;近又得二兄宦迹,皆好音也.善夫入秋,病稍去体,然神思大减,眼就花,齿半揺动,百年未中,而衰飒如此,不肖可言耶.白下之命,于病躯散才甚称,且得以暇日,求吾斯未信处,窃自慰也.石龙兄此时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
文中提到的"显仁",在卷十八《寄应南洲》一信中又曾提及:"显仁亲事,尚尔优游",可知"显仁"其人时当在冠龄之下.而"济上"则是地名,卷二十五《病中懐郑继之二首》诗句"卫川分手去,济上寄书来"即其证;又按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七"济上:济水之上."综上,"显仁济上种痘事"是说显仁在济南完成种痘之事,从信中提到的"白下之命"(指嘉靖元年即1522年明朝南京朝庭的诏命),及文中"石龙兄此时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一句,可知此信写于嘉靖元年(1522),那一年他被荐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久改吏部,而不应是翌年上任途中罹病返家之后去世之前所写.
由此可见,目前所知最早关于种痘之事的记载是在1522年.
(五) 988-989年:峨眉山顶女神医始传种痘术
清抄本《正一道门庆麻痘娘科》和抄本《痘门拜娘娘诰全科》都提到"戊子己丑行正令"这个时间点,值得注意.这种长久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宗教科仪文本,往往用秘言诀语的方式,流传着某些鲜为人知的重要资讯.
《正一道门庆麻痘娘科》:"拜请天宫天姆娘,功德齐天不可量,戊子己丑行正令,普天伐土布恩光".《痘门拜娘娘诰全科》:"拜请天宫天姥娘,功德其大不可量,戊子己丑行正令,遍游天下种痘疮,是男是女赖清吉,或老或少得安康".显然"戊子己丑行正令"是指在"戊子己丑"年裏传布这神圣的种痘术.那么"戊子己丑"是指何年代
根据这些经书拜颂的天姥娘娘乃指向峨眉山上传播种痘的神医,参之以朱纯嘏《痘疹定论》对该女神医为王旦(在世时间是957-1017年)之子王素(在世时间是1007-1073)种痘及及传播种痘术的事迹,"戊子己丑"当指宋端拱元年(988)和二年(989).因为在女神医为王素种痘前,种痘术已在峨眉山地区传播,只是因为方坤撰《全闽诗话》卷七明•郑善夫:"其赴召也,便道游武夷,深入九曲,绝粮抱病,放舟南下,抵家而卒,年三十九,其徒髙瀫傅汝舟为庀棺敛,太守汪文盛葬焉."
宰相之子王素种痘始闻名于世而已.按《痘疹定论》,王旦生子而伤痘,命人为寻名医,于是"时有四川人做京官者,闻其求医治痘,乃请见而陈说种痘之有神医,治痘之有妙方,十可十全,百不失一.王旦知之,喜相问曰:'此神医是何姓名,何处居住也 汝即知之,为我请来.'彼应之曰:'此医 环峨眉山之东西南北,无不求其种痘,若有神明保护,人皆称为神医,所种之痘,称为神痘.'"乃请神医."不逾两月,敬请神医到汴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此其证.
又,经中描述"峨眉山上三大娘",乃"身穿泗州绫罗缎,八副罗裙凑地装,头戴金钗玉霞帔,足踏系鞋三寸长, "可见经传认同天姥娘娘乃小脚"三寸长",无疑裹足,乃为五代以后的人物特征,决非唐或唐前.当然也不排除是清代的时代特征渗入道教话语演变过程,尽管娘娘本非清代人物.

❼ 疫苗接种的历史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长三年。
英国医师爱德华·琴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人如何种疫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移动cmcc是什么 浏览:461
印度的军事国防工业如何 浏览:646
一天之内如何成为一名英国人 浏览:979
开封去伊朗朝圣的人怎么样了 浏览:972
谢谢用印度语怎么说中文 浏览:629
越南如何把药寄往中国 浏览:592
中国移动积分怎么得 浏览:810
印度买的口罩快递怎么查询 浏览:919
在越南读大学费用多少 浏览:340
英国是怎么打败法国的 浏览:125
95岁英国女王叫什么名字 浏览:170
英国移民绿卡多久能拿 浏览:693
什么软件可以翻译印度人语 浏览:62
意大利的公路车哪里买 浏览:560
印尼像荔枝一样的水果叫什么 浏览:784
今年中国杯在哪里买 浏览:445
伊朗领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浏览: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卖多少钱 浏览:740
印度国名怎么来 浏览:114
意大利实心粉用英语怎么写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