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除了唐诗,宋词,元曲,还有什么
诗经、楚辞、汉赋、明清时期的小说、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人传奇、宋元话本、京剧等等。。
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青铜镜,是古代人们用以梳妆饰容的生活用具,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
中国古代的青铜镜,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齐家文化(约公元前1960年)的墓葬中,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玻璃镜出现之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成为古代青铜器中从齐家文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历史最为悠久的门类品种。
由于铜镜伴随人们生活了四千年,因此,除了与生活习俗息息相关,铜镜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比如镜是道教和佛教的法器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时谓众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古人以镜象征爱情,“破镜重圆”寓意爱情的圆满结局;古代衙门里都要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以示公正,等等。不难看出,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已经具有超出其使用价值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了。
铜镜,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铜镜的背面装饰着各种纹饰和铭文。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较小,纹饰选用的题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因此而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纹饰有着各自的独到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铜镜已经见诸于着录,为我国镜鉴学作了创始的工作。此后,除了着录铜镜,还对铜镜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铜镜形制和纹饰的研究,明确各个历史时期铜镜的类型、演变序列和纹饰的寓意;二是对铜镜铭文的研究,考订字句,明确意义;三是对铜镜铸造工艺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文物考古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古代铜镜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发掘出土的铜镜资料不断增多,铜镜的年代学逐步确立,专题研究也有所创新,关于铜镜的着述,日益丰富。
李学勤先生说:“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其历史悠久,传播非常遥远”。(《四海寻珍》97页)
今天,人们收藏铜镜,首先是将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同时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有着博大精深艺术内涵的神传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历史名人成就了数不清的千古佳作,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给人以启发和力量。那蕴涵在诗词中的崇高品格、美德与气节,代代传承,铸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返朴归真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真理的追求,渴望回归生命本性的质朴、纯真和善良。
精忠报国、忧国忧民是仁人志士们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们用伟大的人格,谱写了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铿锵有力,气势不凡,在流传百世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人心系百姓的最好写照,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为天下寒士而大声疾呼。他们的诗词展现了壮阔宏大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拥有济世安民的宏愿和仁爱博大的胸怀。
气节历来为我国人民所推崇。人们常常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例如梅花凌寒绽放,传递着春天的讯息,诗人们赞美梅花的高洁:“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陆游《梅花绝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 (王冕《墨梅》)。人们常用梅花的品格自勉,我们不难发现,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属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捍卫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
很多古典诗词不仅意境美,而且富于哲理,意味深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
撼动人心的诗词佳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使人领略到“功夫在诗外”的崇高境界和文化品格,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其实真正的艺术,无不在引导着人们正确的是非观和审美观。面对历史,面对未来,有识之士会做出正义、明智的选择。
⑶ 唐诗宋什么元什么明清什么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1、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2、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3、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有哪些扩展阅读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干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
但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于成熟的境界。干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对后世武侠小说奠定基础 产生深远影响。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后虽历代续有新作,如《夷坚志》,《剪灯新话》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于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⑷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什么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诗以唐冠,宋以词我,说明了唐诗宋词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为浓缩了唐诗宋词精华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被奉为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而备受推崇。自书成以来,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家家户户,诗书传家。凡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诵读声,而且还将伴着时代的风雨永远传诵。
唐诗,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将中国的诗歌成就推向历史的顶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开启唐诗盛象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所谓的“初唐四杰”。处于初、盛唐之间,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诗人是陈子昂,他极力提倡“汉魏风骨”,对盛唐诗文豪放风气的形成起了重大影响。
到了开元、天宝盛唐时期,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景象。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我国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而且人才济济。贺知章、王昌龄、王之涣、崔颢、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等名家,都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坛上,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在创作方法和写作风格上,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边塞派、山水派、田园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各领风骚,争奇斗艳。
李白、杜甫的成就标志着唐诗的鼎盛,随后进入一个低潮。到了元和、长庆中唐年间,唐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佼佼者是白居易、刘长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李贺等。
唐诗经过中唐的再度繁荣以后,到了晚唐,呈现出衰颓之势,但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两个重要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今天,依然焕发着不灭的光辉,且历久弥香。
词是宋代文学的灵魂,它继承着晚唐五代词体初兴的机运,经许多天才作家的努力创作,发扬光大,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绩。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前期小令,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紧接着伟大文学家柳永的慢词创作给宋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柳永的词广泛吸取民间音律的优点,以白描的手法叙事抒情,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与擅写恻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着称。“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在苏轼以后,北宋词坛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一散一整,各有所长。北宋末期则出现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和“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形成有名的“易安体”。
南宋词坛因为北方的沦陷、国家命运的改变,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以辛弃疾为代表,贯穿其词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这样,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被移植到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着名的词人还有陆游、文天祥、刘克庄等。
宋词,作为中华民族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宝藏。经和唐诗一起,成为滋养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