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戏曲类型的中国舞怎么上场

戏曲类型的中国舞怎么上场

发布时间:2022-08-10 02:35:41

‘壹’ 中国戏曲表演手段和技法有哪些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主要的表演方式是什么

主要的表演方式应该就是唱。然后把自己心里面想说的话或者是想要抒发的感情,通过戏曲的方式唱出来。

‘叁’ 戏曲表演的四种基本功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

1、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

2、京剧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是加工形式的艺术语言,便于与歌唱相协调。唱白和歌唱相辅相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歌剧演员从小就开始练习基本技能,背诵白色也是必修课之一。掌握了发音、力量、亮度等要素后。

一个人还必须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发展,恰当地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才能达到赏心悦目、音色生动的艺术境界。

3、“做”是舞蹈身体运动的总称,是经过加工的形体的生命运动。通过灵活运用手(手势)、眼睛(眼睛)、身体(身材)、脚步(步法)等。,人物的形象和气质得到了增强。

在京剧中,当戏剧性的冲突加剧,人们的情绪波动时,工作的范围增加,工作的努力变得更加夸张。做工作通常指的是表演技巧,通常指的是跳舞的身体动作。这是歌剧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4、打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舞蹈,用来表现格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境,如摔倒、挣扎、晕厥等。那些使用古代武器如剑、矛、剑和戟(通常被称为“战争武器”)单独作战或跳舞的人被称为“战争武器”。那些滚在毯子上摔倒的人被称为“战争毯子”。

还有一整套连续的武术技巧,如“控制”、“边走边走”和“骑马”,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雄战士的精神面貌。

(3)戏曲类型的中国舞怎么上场扩展阅读:

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组成,有360多种。它的特点是许多艺术形式被组合在一个标准中,它们各自的个性反映在共同的属性中。

中国歌剧、希腊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婆罗门歌剧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他们逐渐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鞠萍戏、豫剧”为核心的中国戏曲园。

中国歌剧有很多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约有360种戏曲和数万种传统戏曲。

‘肆’ 戏曲如何用歌舞的形式展示出来呢

戏曲这个东西来自民间,如果不回归民间,而还是让国家体制内把它当做一种高大上的高雅东西,戏曲就仿佛成了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一般,傲慢得不得了,肯定越走越难。戏剧和舞蹈的融合,因为戏剧本身就包括舞蹈。

同时如今为了当代生活能够塑造更多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具有各种元素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有创造精神就开始发挥作用,这会是戏曲吸收更多的艺术营养,慢慢的在生活中不断加工和塑造,这样的话。就会形成很多的表演形式,但是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结合起来需要演员们更加刻苦的去排练,所以这也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事情,但是我相信未来戏剧表演的形式会更加的丰富。

‘伍’ 古代舞蹈跳法

一、中国原始舞蹈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二、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
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两朝(公元前21~前11世纪)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 乐、 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象》传说是一种武舞,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鱼虾等图腾的舞蹈)。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大舞。
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燕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争作霸主,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奴隶社会的历史大厦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
三、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领袖兼任的。传说中的夏禹不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个大巫。他在治水中两腿受病,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这种步法称为“禹步”,成了后世巫觋效法的舞步,又称“巫步”。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了两种“禹步”的跳法。商代开国的成汤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汤以自身为牺牲,祷雨于桑林,降下了大雨。这种祷雨祭,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遗留。汉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儿舞8丈青龙。夏旱求雨,祭蚩尤,壮者舞7丈赤龙。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鳏者舞9丈白龙。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龙。天涝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现在龙舞已变成民间欢庆节日的舞蹈。
源于巫术的蜡祭,传说开始于伊耆氏时代,是一种在年终举行的祈祝丰收、酬谢神只的祭典。蜡祭的神有8位:①先啬(神农氏);②司啬(后稷);③农(农夫神);④邮、表、畷(茅棚、地头、井神);⑤猫、虎(猫、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种(百谷神),蜡祭时穿着黄衣黄冠的巫唱祭歌,乐队吹《幽颂》,打土鼓,跳《兵舞》。举行蜡祭的这一天,成为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蜡祭中的猫神、虎神都以神尸的具体形象出现,在楚国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觋扮演的。从《九歌》的诗篇可以看出这个大型巫舞表演情况:祭坛上布置着琼花芳草,桂酒椒浆;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长剑;乐队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灵”穿着彩衣翩翩起舞。
汉代初年巫风仍很盛,汉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晋代着名的巫女有章丹、陈珠等。传说他们姿容秀丽,善于轻步回舞,灵谈鬼笑,又会拔刀破舌、隐形匿影。《古今乐录》记《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乐歌。
巫舞流传在广大的地域。汉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杂技、幻术、戏曲、绘画种种艺术手段,为人佑福、驱邪、医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残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师,如:汉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满族的萨满,壮族的师公,纳西族的东巴,景颇族的董萨,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虽然所降的神灵不同,风俗各异,但活动都不外乎祈福禳灾、降神驱鬼,与原始巫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汉高祖曾令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灵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时跳灵星舞。舞者为童男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劳动过程: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簸等。灵星舞一直流传到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中尚存“灵星小舞谱”。
四、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
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着的发展。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任命李延年为协律督尉,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 314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
百戏中包括的项目有:
①杂技——寻幢、跳丸、走索、冲狭等。
②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
③武打——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
④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等。
⑤舞蹈——巾舞、鞞舞、铎舞、鞉舞、长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
⑥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
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各地着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舞》、《荆艳》、《楚舞》、《吴歈》、《越吟》、《郑声》、《郑舞》。
五、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
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夏代已有了,《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班固《东都赋》描写了汉代四夷乐舞齐集洛阳表演的盛况,有东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好胡乐胡舞,京都贵戚皆相效尤。在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幻术和鼓舞的形象。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近年才发现在安徽、陕西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氐族吕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把平西域获得的《龟兹乐》与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六、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
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等东、西方乐舞,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从九部伎、十部伎发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为代表,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安徐娴雅,有的充满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诗型舞蹈的创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艺术风格的,是小型娱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健舞中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为代表。软舞中以《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为代表。代表唐代乐舞艺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唐代大曲是集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二者之大成。汉代大曲在结构上有“艳”(引子)、“解”(乐段)、“趋”、“乱”(结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在结构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节的高潮;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结束前的缓板)、“煞”(急促的结束乐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形态。《教坊记》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其节奏复杂、曲调丰富,结构严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级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为“法曲”,富于《清商乐》的优雅情调。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誉为唐代舞蹈之冠。
七、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器》。《鄮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八、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的科”等。当时的杂剧艺人,还给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动作起了名字,如“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东汉桓帝等,祠佛“做倡乐,以求福祥”;北魏洛阳的景乐寺,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乐”等,名为正乐,是宣传佛法的。唐代十部乐之一的《西凉乐》中,有《于阗佛曲》,宋代宫廷队舞中有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 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中还有妇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着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九、明清时代的舞蹈
这一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
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舞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乐队站两翼,歌者13人,奏《庆隆》乐章,表演《扬烈舞》,有穿黄画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跃扑跌,像奇异的野兽。又上骑竹马的8人,周旋驰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兽,群兽随而慑服。这时,《喜起舞》舞队上场,大臣朝服18人,对舞欢庆。
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5类: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马”、“走边”。
③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如水袖、翎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多种。
④刀枪把子。
⑤跟斗。
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宗教、文化和风俗不同,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舞。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这些舞蹈绝大多数在明清时期已定型成熟。

‘陆’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分为哪四大类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1、生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2、旦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3、净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

4、丑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

(6)戏曲类型的中国舞怎么上场扩展阅读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

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现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色。演人物跟演行当,这是两条路子。在中国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错误的路子。

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

‘柒’ 怎样认识戏曲舞蹈

戏曲舞蹈

戏曲艺术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但歌舞演故事则是基本的特征。因此,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艺术繁荣,作家辈出。从留存至今的100多个元代杂剧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杂剧演出中的舞蹈活动。元杂剧演出中,常常要插入一段舞蹈表演。杨贵妃是唐朝着名的舞蹈家,擅长《霓裳羽衣舞》。所以,元杂剧作家白朴在《梧桐雨》杂剧中,为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恣情享乐的生活,就安排了杨贵妃登盘舞霓裳的表演。

到了明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那就是“传奇”剧的大繁荣。明代人演戏,也喜欢安插一些舞蹈场面。像吴世美写《惊鸿记》时,安排了梅妃跳《惊鸿舞》。阮大铖写《春灯谜》描写元宵观灯的情景,插入了社火演出。她作的《燕子笺》要表现燕子给男女主人公传递信息,安排了一段“飞燕之舞”,把小燕子拟人化了。

戏曲中神仙鬼怪出场,往往要舞蹈一番。像《红梅记》中李慧娘的鬼魂出场时,剧本规定要“舞起旋风科”。《牡丹亭》中的胡判官出场,有“笑舞介”。而在戏中包罗民间歌舞最多的要属“目连戏”。戏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杂技、歌舞等。明代人郑之珍整理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里,仍然插入了许多民间舞蹈。有《鹤舞》、《虎舞》、《武将舞》、《道士舞》、《长人舞枪》、《矮僧打钵》、《千手观音舞》、《鱼篮观音舞》,还有《哑背疯》———表演者化妆成女子,穿女衣,梳女头。腰后装一对假腿,当作女子的下肢。下身要穿男装,腰前装上男子的假头和躯干。舞动起来上下协调,活像两人在舞蹈。

传统戏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因为戏曲舞台动作都是音乐化了的。也就是说戏曲动作是溶化在整体和谐的音乐节奏、韵律和音乐的旋律与音响之中。这样的动作也就舞蹈。

戏曲舞蹈的语汇很丰富的。戏曲演员要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组合。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舞蹈不断地输送艺术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参照传统武术身段、技巧等表现形式,建立了独特的中国古典舞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宋元南戏、杂剧到明清兴起的昆曲、京剧、秦腔、梆子、川剧等剧种的盛行和成熟,戏曲舞蹈更加丰富和完备。“唱、念、做打”四大艺术之段中的“做、打”两项 基本都是舞蹈或舞蹈化了的生活动作。可以说舞蹈贯串在戏曲演员的全部动作和表情之中,从出场、亮相在到下场,举于投足,一动一静,都是舞蹈,是构成戏曲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段。因此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重要的一支。如戏曲的袖舞(水袖)不但动作优美,而且能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它与古人所说的“长袖善舞”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周代就有“以舞袖为容”的“人舞”西安出土的汉代舞佣,也有扬袖而舞的生动形象。盛行于南朝及隋唐的白生舞也是以舞袖为主的。戏曲舞蹈正是继承了“长袖善舞”的传统,才创造了那些深刻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优美的水袖舞姿。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前辈艺人创造的基础上,将水袖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挥、甩、打、抖等十种舞姿,运用时穿插组合,千变万化。戏曲中的女角舞长绸,僧、尼舞拂(云帚),大概也是与汉魏时代的“巾舞”、“拂舞”传承下来的。正由于此,明人姚旅才认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今世歌舞“则被直云戏剧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明清以来,戏曲勃兴,传统的民间舞蹈也受到戏曲舞蹈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如秧歌、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就从戏曲旦角的舞蹈和武打中吸收了不少滋养。一些民间舞蹈也演化为歌舞小戏,丰富了戏曲的剧种。但是戏曲舞蹈究竟不是单纯的舞蹈,它是与剧情紧密结合,为表现戏剧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服务的。它有许多特点,一是高度程式化和人物形象典型化,生、旦、净、丑各有成套舞姿。二是大量运用叙事与表意的舞蹈动作,举凡衣、食、住、行等一切日常活动。根据人物身份、剧情不同,运用其特有的音乐节奏将其韵律化、舞蹈化,与唱念结合,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三是善于运用衣帽服饰和道具,这既是它的特点,又是它对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古代舞蹈素来重视使用道具《礼记》就有“不舞不授器”、“钟、鼓、管、磬、羽、干、戚、乐之器也”的记载,民间舞蹈中也经常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伞等生活用品。戏曲舞蹈根据自己特有的规律,吸收了这些舞蹈的精华。以舞蹈采说,昆剧、京剧、梆子、川剧、二人转等剧种,都百多种用法,京剧有拿、挥、转、托、夹、合、遮、扑、抛等多种基本功,掌握了可以千变万化地加以运用。川剧艺人也有耍扇三之式的口诀。帽饰的翎子功、翘子功;衣履的水袖、鸾带、跤功等等,更是种类繁多,技巧超绝。各剧种又各自专长。四是姿态万千的兵器舞和毯子功,这既是戏曲舞蹈的重要特色,也是训练戏曲演员的重要基本功。 戏曲舞蹈多为虚拟动作,惟交战时,极为写实。从会阵、起打、过合、停止、追过场、耍下场、处处合情入理。十八般兵器加上种种高超的毯子功技巧,形成戏曲中独特的武舞。这些技巧既可近从姐妹技艺武术、杂技中找到它们的资鉴,又可远溯到汉代角抵和宋代诸军百戏之中。丰富而绚丽的戏曲舞蹈还从飞禽走兽造化万物中吸收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戏曲舞蹈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一宗宝贵遗产。

‘捌’ 中华民族特色戏曲表演形式有哪些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http://ke..com/view/25871.htm

阅读全文

与戏曲类型的中国舞怎么上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谢谢用印度语怎么说中文 浏览:629
越南如何把药寄往中国 浏览:592
中国移动积分怎么得 浏览:810
印度买的口罩快递怎么查询 浏览:919
在越南读大学费用多少 浏览:340
英国是怎么打败法国的 浏览:125
95岁英国女王叫什么名字 浏览:170
英国移民绿卡多久能拿 浏览:693
什么软件可以翻译印度人语 浏览:62
意大利的公路车哪里买 浏览:560
印尼像荔枝一样的水果叫什么 浏览:784
今年中国杯在哪里买 浏览:445
伊朗领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浏览: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卖多少钱 浏览:740
印度国名怎么来 浏览:114
意大利实心粉用英语怎么写 浏览:134
12万印度卢布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344
伊朗人喜欢说什么 浏览:537
去英国买什么麦 浏览:345
ff中国基地建在哪里 浏览: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