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雕塑有什么寓意

中国雕塑有什么寓意

发布时间:2022-08-10 06:52:04

‘壹’ 石雕大象的寓意是什么

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有许多的石头雕像,并且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比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用石头雕成的佛像,代表着我们对于佛教文化的信仰,石狮子也经常会被我们放在自己家的门口以此来辟邪。那么,对于石雕大象他背后所代表的寓意都是什么呢?不知道的朋友们快来跟随土巴兔小编一起来详细的的了解一下石雕大象的相关信息吧!


石雕大象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大象,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及陵墓上都会看到它。其可用的石材有天青墨玉、霞玉、缅甸玉、汉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岩、大理石、花岗石、银灰白石、雪花白等。



石雕大象是智慧、力量、团结的象征,它们属群居动物,社会团体结构以母象及幼象为主。代表着家庭,单位,团体,党派和社会的团结,融洽与和谐!



象谐“祥”之音,传统习俗中,象代表了吉祥。“象”能给人间带来祥瑞,象微天下太平。“象”即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大象力大魁武,性灵却温和柔顺,相传象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只有在人君自养有节时,灵象才出现。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凡家居窗户见水,摆放“吉象运财”则能达到汲水纳财之功。



吉象吸旺气加强坐方之力量,一般楼宇的风水喜后有靠山,而象的体型庞大,如山一般,于居家客厅,办公室或书房坐方摆放吉象,便可加强坐方的力量,另一方面,象是群居动物,非常有组织,安置吉象可提升领导的地位,带来稳定及和谐,将四面八方之财都吸到身上凡居家门窗见海,水池,河流等水者,均称之为明堂聚水,所以,安置吉象在公司家中,小财大财均为已所纳,象之禀性驯良善于吸水,水为财,放在公司、家中聚财和吉祥如意,财福齐临,放在客厅旺位(财位)全家人受惠,安置生意场所,办公室,居家书房助和顺发财!


石雕大象的摆放:

石雕大象石风水祥瑞神兽之一,有招财进宝、吉祥如意之寓意,故在摆放时也有讲究,以免得不偿失。

大象应择选吉日摆放

石雕大象不可随意选日子,需根据地方的习俗,择选吉日后方可摆放,有特殊习俗的地区还应根据当地的情况摆放。

大象宜搭配成双摆放

摆放石象应一雌一雄搭配摆放为宜,而且要分清雌雄,区分左右,遵循“男左女右”的习俗,即雄性大象在大门的左侧,雌性大象在大门的右侧,切忌随意摆放。

大象宜脸朝外摆放

摆放石象时,应将石象脸朝外面摆放,面向道路,方有更好的聚财吸财之寓意。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石雕大象的相关寓意的介绍,石雕大象主要寓意着吉祥如意的意思,一般对于大户人家来说,他们都比较喜欢把石雕大象放在自己家的庭院里,来保证家庭的吉祥。现代我们经常会在公园或者是一些公司等比较空旷的地方摆放石雕大象来保证或者是寓意我们的生活会吉祥如意,一帆风顺。这就是今天小编的全部介绍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贰’ 石雕的含义是什么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是岭南原始先民谋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门、珠海发现多处岩刻,以复杂的抽象图案为主,采用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镇高栏岛岩刻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长5米,明文凿刻,线条清晰,从复杂的线条中还可辨认出人物和船刻。据研究,该处岩刻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是青铜时代的作品。南越王宫署遗址发现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南越国御苑遗址,以石板作冰裂纹精工铺砌的石池、蜿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设的石室以及多种石构件,为中国秦汉遗址所首见。南越王赵昧墓,是迄今所知岭南规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达2.6吨。

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两件青玉圆雕舞女、1件浮雕卷云纹的青白玉雕角杯,还有丝镂玉衣、龙虎并体玉带钩,龙凤纹重环玉佩、兽首衔壁,均可谓精美绝伦的珍品,反映了当时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艺水平,可见南越国已掌握了开料、造型、钻孔、琢制、抛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镶嵌工艺。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滑石烤炉、耳杯、猪、枕以及石砚、研石。砺石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等。说明石雕也是被重视的工艺。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叁’ 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着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二、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

‘肆’ 雕塑有什么意义呢

雕塑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它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主题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筑和建筑环境的主题。在敦煌县城有一座标志性雕塑《反弹琵琶》,取材于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伎乐飞天像,展示了古时"丝绸之路"特有的风采和神韵,也显示了该城市拥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名胜的特色。这一类雕塑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个性和追求。主题性雕塑是独具魅力的雕塑艺术类别,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性。其艺术形式也随着主题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和发展轨迹。雕塑作为空间的艺术,从创作到成品再到供人观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空间也和雕塑的形态、体积、颜色、风格相互适应。所以不难看出雕塑的形式是形态、体积、颜色、材质、风格等一系列的雕塑造型因素有机组合而成,是通过雕塑家在创作中把以上的造型因素有机组合后得到的,

‘伍’ 中国雕塑有哪些(二)

妇好玉凤

商周时期的玉雕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精美程度可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实物中看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妃子。1976年,她的墓葬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南侧被偶然发现,出土文物1600余件,玉器就占了755件。其中一大批动物造型的玉雕作品生动传神,工艺水平极高。如两只毛色略呈褐黄的野兔,双目圆睁,长耳后抿,短尾上耸,躬腰曲体,仿佛正在向前跳跃。此外还有巨口利齿的猛虎、华冠秀尾的凤鸟、扬鼻嬉戏的小象、昂喙傲立的鸟、抱膝蹲踞的小熊、灵巧可爱的猴子。除飞禽走兽外,还有水族和草虫,以及一些神话中的动物,总计不下20余种,包括猴、兔、马、牛、羊、鹤、鹰、鹅、鸬鹚、鹦鹉、鱼、蛙、鳖、蝉、螳螂、龙、凤和怪鸟等。其中有六七件小玉蟠龙,兽首蛇身,颈背处有长鬣飘拂,均作环形内屈,呈C字造型,使人联想到它们与史前红山文化C字形玉龙在造型和寓意上的延续性。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仅鹦鹉一种就超过20件,都是扁体浮雕,造型上突出高冠、长尾、钩喙等特征,形态鲜明,富于情趣。以一件对尾双鹦鹉为例,二鸟头向相反而尾部靠连在一起,形成均匀对称的构图,自右鸟喙部下经胸、爪、尾至左鸟尾、爪、胸直至喙部,形成半圆形外轮廓线,显得稳定而又连续;二鸟的冠羽高耸,背翅形成凹线,又显得富于变化,使作品稳重中蕴藏灵动,耐人寻味。玉鹦鹉长尾的端面被磨成锐利的斜刃,可用作玉质刻刀,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功能。

如图所示(商,妇好墓玉凤),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通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雕刻精美细致,玉凤亭亭玉立,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喙、眼、冠似鸡,短翅长尾,翅上用阳线雕翎毛纹,身前有穿通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妇好墓出土了755件玉器,而玉凤仅此一件。此器为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象的最佳实物。

兵马俑

秦皇兵马俑的重大意义,在于开创了大型军事题材雕塑群像的先河,宏观地把握大场面总体效果的雄浑博大与兵马俑个体细部的精雕细刻之间的关系,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写实主义的典范。

写实是兵马俑群塑的基本格调,兵马俑的形象大小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马相似。陶俑装束如铠甲、战袍等是当时军队服饰的模拟,兵马俑所配备的战车、兵器则是真正的实物。从陶俑的造型来看,不但再现了各个兵种的实际阵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军将卒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军将卒不同生命体的再现。

从人物的身份来看,那头戴鹖冠、身着双层战袍、外披彩色鱼鳞甲、拄剑伫立、昂首挺胸、体魄魁伟、气宇非凡者,显然是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将军;那些头戴长冠、着战袍、披长甲、面情严肃者,又极可能是善于谋略、辅佐将军的指挥官吏;那些头绾发髻、身着战袍、足穿靴履、手持弓弩、背负箭镞者,为秦军轻装锐士无疑;那些免盔束发、身着战袍、外披甲衣、手持远射或长兵者,显为秦军的重装武士。从年龄上分,年老者,长须可,额头上皱纹数道,显得沉着老练、稳健多谋;壮年者,面阔耳大,天庭饱满,眉宇飞扬,显得血气方刚、威猛善断;年轻者,头微低垂,舒眉秀眼,显得性格文静、纯朴。

从官兵的职能来看,头戴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辔者,是御者形象;头戴皮弁、外披短小铠甲、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蹬短靴、立于马前、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一手牵缰、一手提弓者,是机敏精悍的秦军骑兵形象;头绾发髻、身着战袍、外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腿弯曲、体斜转于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者,是机警、勇捷的秦军中跪姿射箭手形象;头上束发绾髻、腰系革带、胫着护腿、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右臂曲肘于胸前、左臂向左侧直伸、头向左侧、昂首注视左前方者,是秦军中立姿持弩欲射的弯兵形象。从民族上分,除绝大多数为关中汉人外,还有深目高鼻、两腮须的胡人形象。

从面部表情上分,有面带微笑、心满意足者;有呆板木然、毫无表情者;有五官端正、面宽体胖者;有稳健风雅、表情随和者;也有神不守舍、犹疑不定者。这些复杂多样的面部表情和各类兵马俑造型,真实地反映了秦军的实际状况,因而更具写实主义的艺术特点。这是雕塑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运用写实手法所获得的成功典范。

秦兵马俑雕塑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节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如秦俑的发型,有螺旋纹式、波浪式等。发辫有三股、六股,盘曲扭结,走向清楚,丝丝头发,清晰可见。陶俑的发舍有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四环髻等等,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束发络髻的各种式样。发髻的带头,有呈扇面形,有为折波形,有的则表现飘摆翻卷。陶俑的服饰衣纹随体曲折,刻画得维妙维肖。甲俑铠甲的甲钉疏密有致,也刻画得丝毫不差。陶俑腰间所系革带和带钩,腿部扎的行縢,以及靴、履等细部,与实际对比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连跪射俑右脚鞋底两端密中间稀的排列,也是基于人脚着地后部位摩擦轻重不同的考虑。像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等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也是颇具匠心,塑出6颗牙齿,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

注重视觉效果是秦兵马俑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兵马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基本格调是写实的,但已突破了写实的局限。即写实手法中并不排除雕塑家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运用传神、夸张、概括、寓意、象征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对于人体的某些局部特征,并非一味地追求细微末节的真实,而力求抓住关键部位进行适当的夸张。这种夸张并不让人感到虚假,反而给人一种明晰、洗练之感,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例如,人的眉毛和眉骨本来是没有什么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从视觉上,远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也不觉得失实。又如人的拇指本来比较粗短,但秦俑半握拳的手则有的把拇指塑得很长,高高翘起。因为这种手形拇指不与其余四指并列,所以在视觉上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合比例,反而给人一种力感。还有秦俑个个挺胸鼓腹,难道秦军战士个个真的都是大腹便便?但这样塑出来,从视觉上人们也不会觉得不合实际,反而会认为秦军本来就应该是这种精神饱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飒爽英姿。陶马的塑造也是如此,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双目大而有神,鼻广口阔,马身浑圆,腿部筋腱突出,造型生动逼真,显得异常神骏。面对无言的兵马俑,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产生联想而领悟秦俑雕塑艺术风格的底蕴。

总之,精湛的秦兵马俑雕塑艺术,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写实艺术的传统,又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方面开创新的境界,注重视觉效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趋于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秦兵马俑传达给人们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反映出它超群的艺术效果。它巧妙地处理了静与动的关系,从而使大场面排列和个体形象的塑造更趋和谐,取得了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古代写实艺术的奇峰。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该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现为中国旅游标志,寓意“一日千里,马到成功。”

天回山击鼓说唱俑

天回山陶塑群,1957年发现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门外10千米处的天回山崖墓中。时间为光和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184—220)。

击鼓说唱俑汉

陶俑有男女舞俑、听琴俑、男女庖丁俑、持瓶(或镜铲)俑、武士俑、说唱俑;动物陶塑有狗、马、鸡、鸭、长尾鸡等,皆为汉代雕塑艺术之精品。

《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天回山陶塑,中国东汉晚期陶塑。

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着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龙门石窟2000年底,洛阳龙门石窟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成员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表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留给世界的雕刻艺术经典巨作,从此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与保护。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千米,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这里有一条伊水,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自北魏至晚唐的400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石窟造像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太和十年,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400余年的大规模建造,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为重,达150多年。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千米,两山窟龛密似蜂窝。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共计窟龛2100多个,造像9.73万余尊,题记和碑碣3600多个,佛塔39座。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唐高宗初年开凿,至上元二年(675年)竣工。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长41米,有卢舍那佛及其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9尊雕像。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这尊佛像和绘画中武则天方额广颐的面部特征极其相似,所以人们说这就是武则天的化身。两旁的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群像形神兼备,刀法娴熟,是唐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

龙门石窟气势博大,蕴涵深邃,雕刻精湛,是世界着名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唐三彩马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唐三彩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影子。因此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

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唐三彩马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

到高宗、武后时期的墓葬中,随葬俑群已显示出盛唐的时代风貌。甲胄武士形貌的镇墓俑已改为足踏卧兽的天王形貌的镇墓俑,还出现了体高与天王状镇墓俑近同的盛装文官和武官俑,文官俑戴介帻,武官俑戴弁冠,姿态端庄。自西晋以来作为出行俑群行列中心的牛车,已经为鞍辔鲜明的骏马所取代。原来流行于南北朝至隋,以重装骑兵为前导的军事气氛浓郁的出行对列,这时已充满享乐欢快的色彩,重装骑兵逐渐消失,大量出现的骑士或手臂驾鹰,或携带猎犬、猎豹,组成外出狩猎的行列。队列中还有骑马的鼓吹乐队以及打马球的骑手。

这一时期,出现了釉彩绚丽、造型生动的三彩俑,达到了中国古俑艺术的最高峰。这是以一种釉彩多变的低温釉陶(烧成温度在800℃~1100℃)制作的俑,釉色鲜艳但不透明,色彩以黄、绿、赭色为主,所以俗称唐三彩。实际它的釉色并不止3种,还有蓝、黑等色。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导致人们崇尚奢靡之风,促使三彩工艺达到它的最盛期。这时三彩俑的人物造型,体态肥满丰腴,特别是女俑,高髻长裙,面容富态,雍容大度,反映当时社会流行的审美风尚。人物造型准确,轮廓曲线富于变化,显示了唐代人物圆雕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唐三彩造型最为生动的是骏马,最具代表性的是葬于723年的鲜于庭诲墓中出土的两组4件三彩马。它们的体高都超过50厘米,两匹毛色纯白,另两匹是颈部带有白斑纹的白蹄黄马。4匹马造型都极生动,长颈肥躯,体骨匀称,马尾结扎成弯角形状,马具鲜明,辔和鞍、鞦的革带上都饰着漂亮的黄金花和杏叶。一对白马的长鬃剪出当时流行的三花饰,另一对白蹄黄马只将马鬃剪出一花。鲜于庭诲墓中还出土了一件极为罕见的骆驼载乐俑,在骆驼背驮载的平台上,塑出四人乐队和一名起舞的绿衣胡人男子。骆驼造型雄健优美,乐俑、舞俑形象生动。··

‘陆’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意义

雕塑意义:文章摘录
中国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中国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详细参考以下网址:
中国雕塑_网络
http://ke..com/link?url=_fU-dPOxYM50kvuNy3NDzue4

陵墓雕塑:文章摘录语句
中国古人迷信灵魂不灭,特别是秦汉以来,统治阶级更加笃信天命,妄想死后继续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厚葬风气盛行,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随葬俑,还在墓前或墓周围设置石柱、石兽、石人等大型纪念碑式的石刻。可见陵墓雕塑艺术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
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整体造型稳定而强劲,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独的民族风格。这种深沉雄大的气魄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盛世豪迈进取的时代精神。

详细参考以下网址:
陵墓雕塑_网络
http://ke..com/link?url=iZI7-__5DBz8cAVsUp6X0XXHKHjK

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和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为题材进行宗教宣传的雕塑,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义,心灵上的态度与认可。通过雕塑表现的精神意义来与自身处事相对比的一种参考与自我提醒。

详细请参考以下网址
中国古代雕塑与宗教有什麽关系?_网络知道
http://..com/link?url=grR367RawDt14UCYsn-9PN_-M03gH3QJ9XojrqrRnlZ9GuDa

‘柒’ 石雕佛像的意义是哪些

我们供奉的佛像雕塑一般都是以金铜色佛像最为常见,不仅颜色好,而且也预示着真诚的信仰。石雕是一种供游客祭拜的大型佛像雕塑,材质一般都是耐腐蚀,经久不退色的砖石,只是有的石雕为了效果绘上了彩图,而有的佛像雕塑保留了它天然的本质。石雕佛像可以影响人心的观念也许正是佛教徒造石雕佛像的根本原因。据《贤愚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是波塞奇王,就因为画了八万四千幅佛像,让各处偏僻小国的人都能供奉,他才成了现世的佛祖,而且涅檠之后,还要受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座塔的果报。可见,造石雕佛像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对于传播佛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在于何处?古代印度人对于相貌身材有相当深刻的信念,认为凡是将来大有作为的人与一般人肯定有很大差异。佛陀当然也是如此。据传说,佛在诞生之后,净饭王曾经让仙人阿私陀为他看相,阿私陀说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佛教中称为"相好",也就是说与一般人不同的三十二处显着特征和八十处细微特征。这些特征虽然是对婴儿的描会,但是其中不少特征还是作为雕塑佛像的依据。

阅读全文

与中国雕塑有什么寓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移动cmcc是什么 浏览:461
印度的军事国防工业如何 浏览:646
一天之内如何成为一名英国人 浏览:979
开封去伊朗朝圣的人怎么样了 浏览:972
谢谢用印度语怎么说中文 浏览:629
越南如何把药寄往中国 浏览:592
中国移动积分怎么得 浏览:810
印度买的口罩快递怎么查询 浏览:919
在越南读大学费用多少 浏览:340
英国是怎么打败法国的 浏览:125
95岁英国女王叫什么名字 浏览:170
英国移民绿卡多久能拿 浏览:693
什么软件可以翻译印度人语 浏览:62
意大利的公路车哪里买 浏览:560
印尼像荔枝一样的水果叫什么 浏览:784
今年中国杯在哪里买 浏览:445
伊朗领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浏览: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卖多少钱 浏览:740
印度国名怎么来 浏览:114
意大利实心粉用英语怎么写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