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区分右派,左派经济学家
一般来说,计划经济、大政府就是左派。市场经济、民进国退就是右派。
但我觉得时至今日还搞非左即右的划分界限,实在很滑稽。
‘贰’ 什么是左派思想和右派思想
左右分派源自法国大革命时的议会分座。那些主张共和,政教分离和人权的革命支持者坐在左边。而那些支持君主制度的则是坐在右边。此后的分派的标准中仍旧可以找到这些起源的含义。比如左派常常会倾向于支持自由民主,相比之下,右派则偏向于君主专制,宗教立法,政教合一,以及民族主义等。
左右分派其实是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思维模式。
左派也常被用来描述诸如前苏联这样的一党制的共产主义国家政治,这样的概念在20世纪初是可以被很多人接受的。但今天,很多左翼政客并不认为他们和这样的政治方式有何共同处。
右派则常被用来描述保守主义,可是20世纪后,右派也被用来形容法西斯主义,基于法西斯主义镇压诸如工会和少数人权利之类的左派分子的事实。
各国的标准不尽相同。西方国家将保守主义,神权统治和法西斯划为右派;而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划为左派。欧洲(除了英国)是把自由主义看成中道偏右,欧洲的自由党则是主张自由市场的。在北美,自由主义被看成是新自由主义或社会自由主义,是中道偏左的。而美国的右派,定位他们自己是保守派。其实是深受传统欧洲自由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强调传统英国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个人对抗政府的权力。所以,自由/左派和保守/右派,都有对美国政府的敌意。
在中国,左右分派的标准也是不同。这里节选一下秦晖在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一文。顺便指出,这里面谈到的极左和极右也符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过的话: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非常动听,叫“自由、平等、博爱”。但任何激动人心的口号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经不起推敲。每个人的天资、生存环境都是不同的,如果让每个人都“自由”发展,那么他们的财富、地位就不可能平等。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在经济上“平等”,那么必然会限制强者的自由以保障弱者。左右派起源于法国制宪会议,但很快定型成与初始含义毫不相干的两个集团。其中左派比较支持平等,强调建设福利国家,更多的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帮助弱者,右派比较强调自由,反对过高福利,比较支持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建立“弱”政府,反对对于强者的过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只基于对平等与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点,右派更偏重自由一点。对基本限度的平等与自由权利,均持有同样的共识。
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自由的底限”。为获得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为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所谓极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实行寡头统治,取消对弱者的一切保护,一切自由。
‘叁’ 经常听说左派,右派。到底这两派是啥区别
左派大抵是改革派, 右派大致是保守派
‘肆’ 中国三个半经济学家分别是谁
在《中国剪报》上读到一篇“经济学家的良心”,这篇文章主要是在歌颂三位老经济学家:马演初、孙冶方及开国第一任央行行长南汉宸,编者在这篇文章前特别向读者推荐了老记者、作家兼经济学家邓加荣出版的“经济学家三人传”。读完这篇文章,感慨很多,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太需要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关系到国计民生。但是我们又看到太多的集团利益“经济学家”、追风“经济学家”、、、、、、,这些学家不缺知识,就是缺良心,尽管我并不赞成有人说:我们国家只有三个半经济学家,但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还是不多,我们见的太多的是忽诱老百姓的说家。本来凡能称“家”的,都是有大知识的人,如果有大知识的人不讲良心,那就太缺德了。
三个半:马演初、孙冶方,南汉宸,半个就是朗咸平
‘伍’ 经济上的左右如何划分
我经常看到为有的经济学家自诩为左派,努力为劳工呐喊谋福利,有的经济学家被称为右派,努力为资本家呐喊谋福利,其实,这些努力和他们自己的原本初衷经常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以下的文章原来是对聂辉华文章的一片跟贴,但是不是反驳聂辉华文章中的观点,所以单独发表在该处。
经济是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以至于我怀疑就人类目前的智力水平能否正确制定一个对某一个群体真正有益的政策。我看到了很多左派企图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结果却害了弱势群体的例子。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的动机,遗憾的是,他们却是为虎作伥,南辕北辙。这是因为经济活动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不说理论,看例子。
一个例子在国内。我丝毫不怀疑,当初我们在农村搞公社,是想帮助弱势群体,让耕者有其田。但是,那个时候饿肚子,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好了,我们不再考虑弱势群体,让私人承包-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田地中生产出来粮食,饿死算了-我们大家都吃饱了肚子。
还有一个例子在德国。在那么多的人士努力下,德国的雇主不能随便解雇工人,工人得到了照顾,我想这个应该归功于左派的努力,该努力得到了世界的一致的赞扬。实际上,德国基本是终身制,因为经济原因遭到解雇的人几乎没有遇到过。然而,结果是,由于这种僵化的劳工制度,德国的竞争力逐步丧失,失业率远远大于美国,从而整个国家,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受害,受害最多的还是劳工。而美国对劳工的保护比德国和欧洲差的多,雇主解雇雇员的权利也大得多,令人迷惑的是,劳工状况也比德国的好。对劳工而言,还有比失业更让人痛苦的吗?
我不知道,当左派为劳工呐喊、反对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体制的时候,是想帮助他们,还是想害他们。我们国家目前最发达的地方,往往是国有资产、国有产出比例最少的地方,那里劳工的生活水平,比那些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劳工的生活水平要高得多,也体面得多,如果下岗了,也更容易找到工作。
我们不能断定,左派的智力水平就比不上右派的智力水平,可是,经济活动实在是太复杂了,在为劳工努力的时候,不要南辕北辙,害了那些老实本分的农民和工人。
有人这样说:
左派:先干活,再享受
右派:先享受,再干活
左派:在文明周期的前1/8位置达到文明目标,后7/8维持
右派:在文明周期的前3/4悠闲,后1/4奋发
左派:激情在先,平淡在后
右派:安逸在先,冲锋在后
左派:文明周期结束后是新一轮冲击
右派:文明周期结束后是长久的享受
‘陆’ 中国的经济学家的派别问题
事实上有这么一些派别,但大家都不肯承认,大体上从海外归来的一些经济学家主张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而国产的经济学家们则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影响,基本上沿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路研究理论,并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 但由于受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家都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地承认自己是左派,或右派,具体界限很难分清。此外,中国经济学家鲜有自己独立的主张,大多以贩卖来自国外的经济学理论为能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进口货),这使得他们并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经常在不同的理论之间摇摆,这就好比商家卖货,什么货畅销,卖什么货。因此,我不主张在中国经济学家之间划分这个派,那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