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基本理论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基本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拓展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即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文版)、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邓小平理论(人民解放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发展观(中央人民政府)、共产党"行动指南"(共产党员)、共青团"核心价值"(共青团员)、"实体经济"基础指导(兰刚)和"无产阶级"执政(政府)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4]
⑵ 中国四大思想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中国四大思想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着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着录法家着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⑶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
“仁、义、礼、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孔子以“仁、义、礼”构建礼治秩序,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西汉中期以后,新儒家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学派,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后,专制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仁义价值体系的均衡性,毁坏了价值关系的相互性。
三纲五常被极端片面化,将君臣关系提高到社会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片面强调臣子对于君主的愚忠死节;父子关系从一种自然血亲关系异化为无条件孝顺服从;夫妻关系也从双向互敬互爱变成了单方面的服从关系。
五常作为社会普遍价值规范被神圣化、教条化,异化为封建统治和压迫的意识形态工具。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破除传统仁义中的身份等级局限,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爱。
⑷ 四大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设计的影响第一部分:设计必然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
第二部分:通过事例说明中国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来人性化设计中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直接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和这个国家主要民族的心理共性。设计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征,这时它对各国文化的一种反映,一种诠释.在我们中国,虽然设计还没有形成一种民族风格,但是中国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许多设计师的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赞同和很高的评价.为什么?因为它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和特色,这些设计是对中国文化有着较深刻的见解和体会.张武的中国印——2008年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 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潇洒飘逸,充满张力,寓意的是舞动的北京,饱含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中国印传递的是一种中国文化,是文化的浓缩和中国艺术的精髓,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东西。这正是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特色.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中国的文化在我们的身上早已生根发芽,早已潜移默化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在我们做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反映我们中国的文化.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做得不精彩,不能让别人眼前一亮?那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理解的还不够,没有找到那闪烁的一点.张武把文字和印章结合在一起,是把中国文化中两大代表性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时她的闪光点.产品以及产品的生产、使用过程的背后都隐藏着文化。经济社会有经济的文化,美国、日本对外扩张的表象是经济,但实质上是在文化上的扩张.所以我们所要的设计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 融入进去。香港的着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我国的设计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这就要求我国的设计师尽可能的将我国文化精髓注入到我们的设计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琴棋书画诗酒等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化足以让我们品位许久.未来的设计必然倾向于人性化的设计,在人性化的设计中中国的文化必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吴峻访谈录.
封面故事.
工业史论.
02级工业设计毕海宁
学号:021601009
这是我的浅薄的见解,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老师同学们指教.
作者:: 寂寞红尾鱼 2004-03-27, 09:04 PM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八卦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八卦图产生于道家学派,它是代表一种阴阳的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对"阴"与"阳"的认识,而八卦图把这种阴阳的关系体现到了极致!
说起了八卦图就要提起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最早产生于先秦时代,老子、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观点。
中国道家对美的认识是客观的、辩证的,在道家的美学理论中没有绝对的"实";也没有绝对的"虚",无论实与虚都是在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实与虚关系,因此,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才会出现"虚实相间"、"若隐若现"、"似无似有"的美学意识。
道家学说提出的一阴一阳的关系,体现出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这种审美的观念一直影响着现代的艺术设计。在阴与阳的关系中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的"阳",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一种相对对立的条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谐和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这种谐和与平衡之美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一直应用到现在!
在中国的美学理论中,不均衡是一种形式,均衡是一种形态。所谓均衡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它可以促进事物发展,达到完美与统一。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美产生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这是认识美的方法,历代中国画家正是运用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得以产生了中国画独到的艺术构思的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构图理论。
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这种阴阳的关系也处处有体现。无论在平面设计,艺术广告,立体设计,这种阴和阳的调和,明和暗的对比都是一种最好的审美形式。阴和阳又存在合二而一,一分为二体现在一阴一阳各自具有的独立性;阴中有阳与阳中有阴的特性,又体现出了阴与阳也并非是绝对的。阴阳本相合,只有阴阳相合才能使其完整,因此阴阳相合所体现出的特性即合二而一的关系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
八卦于的思想即阴阳调和相融观点,在创作规律方面对中国现代艺术有深远的影响。他和儒家的思想相互补充,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核心!
参考文献:《中国画有自己独到的美学理念》范瑞华
《中国哲学简史》
《道家思想杂论》
⑸ 中国四大传统思想源泉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来源和文化分野:
炎黄之战是中国远古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神农氏炎帝的世代向轩辕氏黄帝的世代过渡,中华民族由原始游牧部落向原始定居国家(村落)过渡,有了宫室和城池,有了军队和战争……这是远古时代的一次伟大变革,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礼。
黄帝是五帝之首、三皇之后,先秦黄老道的思想文化传承了“三皇五帝”以来自旧石器时代的“三皇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五帝时代”远古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本。
先秦的中国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的秦晋齐鲁发展很快(以先进的周孔儒家文化为代表),南方的楚国则保留了更多的古老文化和古代传统(以保守的黄老道家文化为代表)。
春秋时代的孔子和老子分别代表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两大文化传统。儒家面向未来,以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为历史使命;道家以追根溯源,以反朴归真、返本还元为文化宗旨。儒家向前看,道家往后看。儒家重开新,道家重固本。同样是继承传统文化,儒家继承的是尧舜以来的“新传统”,集大成者是周公;道家继承的是黄帝以前的“老传统”,集大成者是黄帝。在远古的“三皇时代”(石器时代)注重积累经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具有保守性。到了“五帝时代”(铜器时代)追求创新发明,奋发图强,敢于冒险,富于创造性。道家继承了更多母系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儒家继承了更多父系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二、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的夏商周“三代以前”有一个“尧”、“舜”、“禹”所开创的三大文化源泉。尧帝以前“无为而治”的思想被道家所继承,舜帝所推崇的仁孝文化被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大禹治水吃苦耐劳的精神被墨家所传承。这三大文化传统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道家和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和上层精英统治阶级的思潮。墨家成为下层工匠(百工)和劳苦大众的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
三、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源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由于道家注重经验积累和保守的传统,道家继承和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原始的经验,成为后世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想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方法。整体统一、和平自由的观念,道法自然、本性天真的观念,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大道坤德:道家的核心观点
《道德经》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过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经》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王弼本第十六章:静曰复命)
在以上论述中,“守其母”与“得其道”都是“没身不殆”的根本所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没身不殆”的永恒存在,犹如后世佛教所言寂灭涅磐之法界。所谓“知常曰明”,常者,道之用也,明者,道之体也。
四、阴阳五行与太极八卦: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公式和基本方法
“阴阳五行”和“太极八卦”反映了中国最古老的精神智慧和思想方法。
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是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公式和认识模式(模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分类学的科学思想,其中包含了生态学思想、心理学思想和天文地理学思想等。
“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才),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中国人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整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灵魂与根本信仰。道贯古今、道统万物,分阴阳,有阴阳之气,得阴阳之理,备阴阳之道,成天地之德。核心思想是整体论。
整体论的结构原理是阴阳互补和阴阳相守;功能原理是阴阳相克与阴阳互生。道与气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基本概念。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的心性之学和道家的性命之学同源异流并且殊途同归。中国文化讲“性情”,情理并重、心身相合、性命双修。《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情与天理相合,人生对于天性、天道与天命的感悟,个人有限的生命与宇宙无限的生命相统一,把个体生命提升到宇宙生命的层次
⑹ 中国四大名着主题思想是什么
主要思想如下
西游记: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
2.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西晋初年三国归晋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蜀魏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3.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的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4.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揭示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总之:这些小说都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
建议大家把这些小说的原文看看,效果会更好。
⑺ 关于中国四大理论成果
从理论成果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了准确的界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 这就把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一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内。这种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个重大创新。首先,这种整合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整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主题。这个时代背景就是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展开,这个实践主题就是改革开放所要完成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开放性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还要随着实践和探索的发展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简单相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拓展,还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来指导新的实践,这些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仍然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中。
⑻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种具体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建筑的四种具体思想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敬天祭祖的礼制观念;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以族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8)中国四大思想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