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些领域能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硬核”的实力
然后就是在生物医药等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我们国家也是体现出了非常强的制作水平,对于重大疾病的中药和生物技术药品的开发和生产。我们国家都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体系,提高了医疗器械和产业化水平,尤其是新冠病毒侵袭的这几年,我们国家在新型疫苗的研究和临床成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Ⅱ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如何理解
中国制造的东西可以是别人设计的,中国人只是把东西制造出来而已别的国家拥有该东西的知识产权,中国创造是中国自己设计的东西,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自己
Ⅲ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这是个非常好的提问,有利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我就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现状、发展说说我的观点。
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有利于发现我们的优势、机遇、缺陷,所以要说一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表现在过去我们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和文明的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竞争与人力成本、社会福利等已经成为利润的主要障碍,使得普通的制造业产品,在没有技术门槛的时候,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价格,这就导致普通产品,只好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场为其提供产品。另外象日本,他的制造业矛盾是,有订单、没有地方、没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国,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早期,许多磨具技术(制造业的基础)就是从他们引入的。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求低成本的生产市场。而内部因素是,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相比东亚国家我国人民勤劳、智慧 ,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与非洲、西亚、南美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原材料、政治稳定性上有优势,所以整体世界制造基地,无疑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缺陷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工业的基础和工业管理水平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和苏联模式的底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整体的市场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几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们只有人力成本的优势,设备折旧的优势。
Ⅳ 你是怎样理解中国制造简短一点!帮忙啊!
为何盯上"中国制造"
那么,到底美国人最后又看到了什么?在人们对美元贬得已近失去希望的时候,美国盯上了中国。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商品太便宜了!他们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出在"中国制造"身上。他们看到,美国市场上处处充斥着中国制造的纺织品、家具、家用电器,甚至于美国饭桌上的对虾和真菌类农产品。
当然,这也只是直观感受,美国政客要的是具体数字。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口径计算,2003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241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5%左右。2004年中国对美顺差有望突破1300亿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比第2位的日本多了近500亿美元。
由此,中国就被当作美国经济界人士以至于政客们拿来说事儿的由头,中美贸易纠纷连年不断。美国使出了特保申请、配额保护、产品设限等种种手段,先是以 "市场扰乱"为名,后来感觉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又搞了个"市场扰乱威胁"。这就是说,"市场扰乱"原本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市场扰乱威胁"只是"可能的扰乱",美国人只要认为有这种可能,中国产品也有可能获"罪"。商务部10日发文称,美方在301调查报告中指责“中国制造2025”,认为中方在其中设定了市场份额和政府支持措施,构成不公平竞争。这没有事实依据,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曲解。中国秉承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中国制造2025”,是公开透明的,也是开放、非歧视的,相关政策措施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企业,当然也包括美资企业。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不会因美方关税措施而停滞不前。
Ⅳ 如何理解“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程伯群表示:‘智造’就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节做到工业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和聚合,同时要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个性化定制这些技术在工业制造行业当中应用起来。‘智造’的特点就是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其主要特征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流程的智能化为切入点,以端对端的信息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薄弱环节与内在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刻不容缓,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智造”水平,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需要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常识科技篇。
Ⅵ 如何看中国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只知道“大而不强”似乎还不够,我应该知道造成“大而不强”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标准差,二是自身质量控制不严。
中国制造业的各种标准,来源有二,一是西方标准直接翻译得到,二是在西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而,修改的标准虽然为制定者得到了“非抄袭”的名誉,但是却不能注明等同对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这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标准中的质量要求其实是一个调控工具,当你提高要求,增加相关考核项,那么相关产品整个行业的水平门槛就会上升,如果降低要求,那么整体质量就会失去控制。
造成这些现状的最大原因就是对标准的不理解,本来对国外的标准就一知半解,据此制定的国标自然问题百出。另外,国标的制定不是由国家背景的机构来主导,却是由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制定发布,那么,这些标准制定完后由谁来考核,是市场还是另外的某个机构?谁来推动标准的更新,标准更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身质量控制不严。中国从国外引进了ISO 9000、ISO 9001、ISO 14000等等,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在国外经过市场的检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引入中国后,其从认证到管理完全变了样。中国的工厂,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原则性不强,很多都是浑浑噩噩在处理,因此生产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很难保证。
很多人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很低,其实不然,在一些原材料、中国铸造件和锻造件等方面都不见得比西方低,造成中国制造业成本低的印象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工和设备的工时成本相对来说很低。
所以,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以后,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并不没有想象中的低。中国由于受工艺水平低的限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耗费的工时相对来说较长,因此,如果不去改进工艺流程,就会无形中增加制造业成本,降低自身的竞争力。
我们在谈竞争力的时候,不要光考虑费用问题,应该考虑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的低费用,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中国目前在产品研发方面,大部分处在体制内,因此大多人以拿到项目圈到钱为主要目的,本身其实缺乏历史数据,导致没有研发基础,缺乏工具,导致缺乏质量保障和积累,缺乏考核,导致研发项目成了一个群体做PPT骗钱的手段。
制造业水平,更多地应该体现在量产上以及经过无数检测、检验的产品上。当下中国的制造业不容乐观,如何从标准、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企业家亟需思考的问题。因此,当下人们应该去脚踏实地做点实事,而不是歌功颂德、夸夸其谈。
Ⅶ 谈谈你对“中国制造”的理解
中国制造,这个词语一度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代名词。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承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制造”一词曾经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与中国人的骄傲。
工业4.0引进中国后改为“中国制造2025”,但其不能划为等号。这些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制造业现状:仍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对外依赖度高,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是不完善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品牌;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的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运营能力不足。“中国制造2025”计划应运而生施!
“中国制造2025”其本质是工业信息化的智能化,可以用一串数字概括它的内容:“一二三四五五十”。
一个目标: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
两化融合实现目标:信息化、工业化。
三步走:第一步,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四项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合作共赢。
五条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
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业该如何紧随全球工业进入4.0阶段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
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制造业要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
其一,需要转变思想:从以产品为中心低价获取市场的方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方式;
其二,在生产模式上:预测生产产品转向按客户订单安排生产;
其三,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取得竞争优势,转向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特定需求快速提供服务;
其四,在流程上要提供变成多样化、定制化生产等服务。
Ⅷ 你对中国的制造有哪些了解
中国的制造能力非常强,世界上到处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从高端科技产品,到日用小商品,能很好的反应中国的制造能力,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制造。
Ⅸ 什么是当今的“中国制造”怎样理解它
为何盯上"中国制造"
那么,到底美国人最后又看到了什么?在人们对美元贬得已近失去希望的时候,美国盯上了中国。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商品太便宜了!他们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出在"中国制造"身上。他们看到,美国市场上处处充斥着中国制造的纺织品、家具、家用电器,甚至于美国饭桌上的对虾和真菌类农产品。
当然,这也只是直观感受,美国政客要的是具体数字。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口径计算,2003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241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5%左右。2004年中国对美顺差有望突破1300亿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比第2位的日本多了近500亿美元。
由此,中国就被当作美国经济界人士以至于政客们拿来说事儿的由头,中美贸易纠纷连年不断。美国使出了特保申请、配额保护、产品设限等种种手段,先是以 "市场扰乱"为名,后来感觉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又搞了个"市场扰乱威胁"。这就是说,"市场扰乱"原本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市场扰乱威胁"只是"可能的扰乱",美国人只要认为有这种可能,中国产品也有可能获"罪"。
Ⅹ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现象
我认为,我国政府在提出创新产品,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如果从发展的动力因素看,但是从真正走向制造强国,还是要修炼内功,犹如创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国外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这些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竞争的是产品性能、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创新一时,但是最终是被别人占有。从国际制造业竞争历史上看,管理的竞争是根本,创新只是一时之快。所以我国制造业还要扎扎实实的从制造管理、制造工艺、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入手,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结合我们的地缘优势、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实现真正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