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哪个朝代废除丞相制
明朝。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即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关于其发展详见三省六部制),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胡惟庸也成了最后一位丞相)。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宰相这一官职历时大约1500年。
宰相的改变历经了一系列的变革,最终以相权的消弱和君权的增长而结束。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历时大约1500年。总得来说,起初体现民族优秀,后来突出封建恶俗,但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证明。
㈡ 废除丞相是哪个朝代
明朝时废除丞相。丞相制度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同时还废除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职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丞相,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至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西汉汉哀帝至东汉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三国和两晋、南北朝这360多年间,除蜀,吴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
㈢ 什么朝代设立丞相(时间)又在什么朝代废除丞相(时间)一定采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设立丞相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权分6部
我在帮你记住知识点。请采纳
㈣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秦朝和明朝。
试题分析:秦朝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丞相制度。
秦武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国与左右丞相同时并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4)中国废丞相是在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㈤ 什么时候废除宰相的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5)中国废丞相是在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
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
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㈥ 丞相是什么时候废的
丞相有的朝代也叫宰相,聪秦开始至明朝初年被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子废掉。前后断断续续存在1600年。
㈦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始于哪个朝代
丞相制度被废弃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即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