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社会学起源于什么书

中国社会学起源于什么书

发布时间:2022-08-12 06:46:39

㈠ 社会学是什么具体

社会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社会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备科学认识、研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社会学最早由严复和章太炎分别从英国和日本引进。孔德一系的社会学是经严复从英国引进的。章太炎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翻译成汉语,1902年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也为社会学的传入中国做出贡献。

1927—1937年间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掀起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在学院系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如李达、瞿秋白、许德珩等人的研究活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为中国社会学重建指明了方向。李维汉、陈翰生等人的调研分析也有突出的贡献。

1922年,瞿秋白到上海大学创办社会学系,陶孟和在北大,许德珩在厂州、上海,李达在暨南大学办系或开设课程。

1949年解放前已有22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学系,许多高校已开设社会学课程,担任社会学任务的讲师以上140人,学制、课程设置已逐步定型化,学会、杂志、教材已达一定水平。

1952年,中国开展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调整,社会学专业被取消。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开始了恢复、重建的历程,社会学专业逐步发展。

1980年,上海大学成立了重建后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1980年秋,南开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支持下,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社会学专修班,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并招收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成立社会学系,华南理工大学首先突破文理分立的模式建立高校第一个社会学研究所,并创建社会学系。

1985年,北京成立了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2]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学专业代码由030201更改为030301* 。[3]

截至2006年,全国共计有72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学本科专业。[4]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社会学专业代码由030301*更改为030301。

㈡ 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

《农村社会学》

㈢ 社会学原理是谁的着作

社会学原理 - 斯宾塞代表作
《社会学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H.斯宾塞的主要代表作之一。1876~1896年出版。在这部3卷本的社会学着作中,斯宾塞深入地阐发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内容简介
第1卷主要论述各类支配和影响社会现象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地肥沃程度、动植物等外部因素和社会成员的体质、耐力、情绪、知识水平、思想趋向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人口、语言、法律、风俗、制度等其他因素。斯宾塞认为,在各种因素中,社会成员的体质和智力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主要的。在该卷中斯宾塞花了很多篇幅探讨社会是什么,比较了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异同,阐明了他的社会有机体论观点。
在第2卷,斯宾塞着重研究政治组织的起源和发展,把它看作是总的进化的一部分。他认为,政治组织处理公众事务,同时又限制各分子的关系。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以及国家的职能。在本卷的第5篇中,斯宾塞集中讨论了从军事型向工业型转变的社会进化问题。他列举了两种社会的不同点,认为原始社会是军事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个人也没有地位,当社会需要他们时,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公众的意志,为社会作出牺牲。当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时期,个人不必为了公共利益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固有的利益;相反,社会分子的利益还要受到社会的保护。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工业型社会取代军事型社会。
第3卷在对职业制度的研究中,论述了社会上各种职业如医生、舞蹈家、音乐师、演员、史学家、教师等的演化情况。在对工业制度的研究中,分析了功能分化和劳动分工、生产、分配、交换,以及工会、合作、社会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㈣ 什么是社会学(第一章)31

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军事或刑事制度、互联网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20世纪中叶以来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转变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具诠释性、哲学性的社会研究模式。

类型

众多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分属于三大类型: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É.迪尔凯姆等人。其中孔德、斯宾塞在研究整体社会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这种观点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韦伯

11.埃米尔·杜尔凯姆主要着作《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等。

12.吉登斯,主要着作《社会学》、《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等

13.彼得·路德维希·柏格,主要着作《社会实体的构建》等。

㈤ 简述社会学作为科学学科形成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作为科学学科形成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它不同于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从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从国外逐步引入中国。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改造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在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与发展。中国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将国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创建“中国的社会学”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社会学重视社会学理论的探讨,但更侧重于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实地研究和社会调查。
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起点与分期,尚无一致的看法。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分为4个阶段,即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设期 (1931~1949);②划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建设期(1931~1949);③亦分 3个阶段,但起始有别,即萌芽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8)、比较发达期(1929~1948)。对中国社会学史总的划分另有一种观点,即5阶段论:发轫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长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来)。我们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①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1929)。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看作传播期。②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以1937年为界,前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③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与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时期

社会学的传入

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先是学习其船坚炮利的技术,即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保持中国的伦理纲常。甲午战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使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学不但要学自然科学,而且还要学西方的社会科学,并偏重于后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说被介绍到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传入的主要途径与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从创立阶段进入形成阶段。中国思想学术界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观点。
维新派的贡献 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进化论、平衡论、社会有机体论及同类意识等理论,对中国维新派的影响较大。他们在维新变法的社会改良运动中为社会学的传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康有为在其着作中,融合了中西社会学说,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进化的。他将社会进化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3个阶段,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传统思想,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观点,其中涉及社会发展、民主制度、国家、家庭和妇女等社会问题。梁启超继承和发挥了康有为的观点和理论,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治天下之道”。他说“群”是天下之公理,万物之公理,同样“变”也是古今之公理,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指出“群学”(社会学)是贯通天人之际的根本学问。他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并以此来论证变法。在维新派的激进派人物谭嗣同的社会思想中,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学说。他在《仁学》(1896)一书中,最先明确采用“社会学”一词,并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之书” (《谭浏阳全集》第4册)。章太炎则十分赞赏H.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F.H.吉丁斯的同类意识论。他翻译的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即综合了这两家的学说。他在所着《訄书》一书中,对不同社会制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从政治到经济制度的社会改造设想,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人口、语言、文学、心理、宗教、风俗等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学的先驱者严复首先引进了社会进化论,并根据中国社会和思想界的情况,特别强调3点:①宇宙是发展进化的,社会也是发展进化的;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其中存在着激烈的斗争;③民主和自由是社会变法的主要内容。严复还翻译了大量社会学名着,其中最着名的是夹叙夹议地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中译名为《群学肄言》(1903)。严复不但介绍了社会学的理论,而且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方法。他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富强的关键是科学的发达,而科学发达是由于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在于运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严复所介绍的西方的科学方法,就是中国早期社会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维新派不但把社会学作为变革的理论依据,而且还用社会学的理论培育人才。康有为早在1891年就将“群学”列入万木草堂的教学大纲中。严复曾指出《群学肄言》与《大学》、《中庸》有相通之处,并把社会学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
传入的主要途径与活动 社会学传入中国,主要通过外派留学生、外国学者来华讲学、国人办学等多种途径。中国留学生主要被派往欧美和日本,其中以留日生最多。1905年以后派出及自费留日学生每年竟达1万~1.5万人之多,留学生中学习师范、法政、经济者居多。19世纪末,日本的一般学校均已开设社会学课,尤其在法政学校和师范学校更为普遍,留学生中有不少人学过社会学。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传播社会学的先导,中国第一位讲授社会学的教授康心孚就是学法政的留学生。留日学生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和讲义,其中不少含有大量社会学的内容。早期社会学书籍多译自日文,如1902年章太炎译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同年另一日本学者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的中译本问世。1903年吴建常转译市川源三日文译本(原为吉丁斯所着)《社会学提纲》,1911年欧阳钧译远藤隆吉的《社会学》讲义等。
中国学生大批去欧美留学是1909年设立庚款奖学金之后。留美学生朱友渔较早主修社会学课程,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是《中国慈善事业》。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家陶孟和早年留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15年与梁宇臬合着《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社会做了深刻的分析。他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并主持社会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早期留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社会学界的先导。
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中相继开设社会学课程,或设置社会学系。教会学校也成为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重要场所。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由美国人A.孟教授任教,采用W.白芝霍特的《物理学与政治学》一书为课本。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由美国学者B.葛学博创立社会学系,由葛学博、H.S.白克令、J.Q.狄莱等任教。清华学校于1917年开设社会学课,由美国人C.G.狄特莫等来华短期任教。教会学校在中国开展一系列社会学调查。沪江大学1917年成立的沪东公社,在上海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并进行社会调查。1917年清华学校狄特莫教授指导学生,对北京西郊 195家居民的生活费进行调查。1918年他又指导清华学生,对校役的生活费进行调查。1918~1919年,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J.S.伯吉斯(又译步济时)与美籍教士S.D.甘博,对北京社会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于1921年用英文发表,书名为《北京——一种社会调查》。
在社会学传播的过程中,1913年成立的北京社会实进会是较早传播社会学的团体,瞿秋白、陈长蘅、陶孟和等是其主要成员或负责人。该会宗旨是:“考察旧社会的坏处,以和平的、实践的方法,从事于改造的运动,以期实现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该会会刊《新社会》围绕社会改造登载有关提倡社会服务、讨论社会学说、研究平民教育、记载社会事件、批评社会缺点、反映社会实况的文章。特别突出的是大量讨论了社会问题,如知识分子、妇女、婚姻、劳工、自杀等。
传入时期的特点 社会学传入中国主要是适应了中国社会本身的需要。在帝国主义入侵,封建统治腐败,国家危亡的形势下,中国社会需要变,中国社会思想需要更新。在西学东渐中,中国从西方社会学中吸取养料,吸收了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平衡论以及同类意识等学术观点,为中国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文化转变时期注入了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新内容。

㈥ 中国社会学最早提出者是谁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898年,严复在《国闻报》撒谎能够第一次翻译并发表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第二章,它标志着中国引进西方社会学的开始,但中国社会学的真正开端应该是1930年,上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

㈦ 社会学的名着有哪些

西方社会学名着

一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
二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1893年)
三 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年)
四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年)
五 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
六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
七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
八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1968年)
九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1941年)
十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

国内社会学名着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孙本文:《社会学上之文化论》《社会变迁》《现代中国社会问题》
陈达:《人口问题》《中国劳工问题》
潘光旦:《中国家庭之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封建社会》
林耀华:《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人类的视野》

非常抱歉,没能一一找到提要!

㈧ 中国古代有哪些社会学书籍

最伟大的社会学书籍一个是《金瓶梅》一个是《红楼梦》
类似三言二拍,儒林外史之类的只是片面性的社会探讨
综合性和政治性都比较好的是《资治通鉴》表面看是供君主参政,其实他是对过去国家形态社会发展一次比较全面的研究。

阅读全文

与中国社会学起源于什么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只有番茄酱和黑胡椒酱怎么拌意大利面 浏览:517
英国公爵爵位无后代怎么办 浏览:498
印度的音乐汉字怎么哼 浏览:555
意大利留学去哪个城市好 浏览:268
英国塔桥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62
越南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的大小 浏览:550
如何评价越南小伙 浏览:381
中国房地产高价持续多久 浏览:695
惊喜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31
英国留学什么年龄好 浏览:455
印度粗糖怎么熬 浏览:386
中国移动卡如何增加流量 浏览:689
意大利的警察是什么 浏览:618
晚安的印度语怎么写 浏览:54
印尼巴士怎么看全程 浏览: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冯 浏览:687
中国外交部能提供什么帮助 浏览:723
英国人有多少国籍 浏览:986
印尼的驾驶本过回国内得多少钱 浏览:784
越南国旗为什么模仿中国国旗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