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古代贤母有哪些

中国古代贤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12 15:46:01

㈠ 历史上有"四大贤母",她们都是谁看看你知道几个呢

女人是软弱的,但是母亲却是坚强的。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的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着名的莫过于中国的“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岳母、欧母和陶母。

孟子之母

孟母: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晋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以教子有方着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在中国历史上倍受尊崇。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典故】画荻教子

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后来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㈡ 历史上有哪些贤妻良母

历史上的贤妻良母有很多,恐怕最为人称道的是所谓的四大贤母,但潇生却懒得说这些老生常谈的故事。贤妻良母没必要有这么大的名气,只要是勤俭持家、扶持丈夫、孝敬舅姑并且可以对子女有所教导的女子,都能算得上是贤妻良母。这类女性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潇生只例举几位,拓宽一下视野即可,敬请诸位品评。


苏洵之妻、苏轼之母——苏程氏

但如果仔细研究这样的一位暴君,你会发现他年轻的生活中有着这样一抹白月光,那个人就是张惠。


年轻的朱温只是宋州一个浪荡子,而张惠却是单州大户人家的小姐,朱温对张惠早有好感,曾有光武丽华之叹。后因黄巢之乱家道中落,张惠落难不得已嫁给了朱温,时人谓之:“门不当,户不对。”


嫁给朱温的张惠全然不似外表那般柔弱,面对冲动的丈夫,张惠总是能适时指出他的错误,对朱温的军事策略也屡有指点。


朱温性情暴虐,弟弟朱友裕兵败逃跑,朱温大怒欲斩之,朱友裕则跑进大哥家院,在中庭跪下求见长嫂。果不其然,张惠赤足奔出,用棉被裹住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叔子,也跪下来哭求丈夫:“(朱友裕)塑身归罪,岂不欲明非反乎。”朱温这才放下屠刀,免了朱友裕的死罪。


朱温性喜渔色,攻破天平节度使麾下猛将朱瑾后,私纳其妻,归返汴州。张惠千里来到封丘迎接久战在外的丈夫,意外地看到朱瑾的妻子在车队之中,听闻了她的哭诉后,求见朱温:“兖郓(两个州名为天平军下辖)与司空同姓之国,昆仲之间,以小故兴干戈,而使吾姒至此;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亦如此矣!”


朱温听到这里,看着面前梨花带雨的爱妻,挠了挠自己的头皮,干笑地哄着妻子,并将朱瑾的妻子送到寺庙中出家为尼,时时送些食物钱帛供养,守礼有加。


可惜天不假年,张惠在天佑元年病逝,并没有熬到朱温称帝的那一天,《新五代史》认为:


“后已死,太祖始为荒淫,卒以及祸云。”

㈢ 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是哪几位你又知道几位

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分别指的是孟子之母、陶侃之母、欧阳修之母以及岳飞之母。在这几位母亲之中,孟母和岳母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耳熟能详的母亲,另两位贤母名气虽不大,但母爱不分大小强弱,而这四位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也不得不让人动容。孟母和岳母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我在这里就不便赘言了,给大家详细介绍陶侃之母和欧阳修之母的相关故事吧。

4.岳飞之母

岳飞的母亲是姚氏,史称姚太夫人,她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岳飞刺字”了。

㈣ 历史上四大贤母 四大贤母分别是谁

“四大贤母”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

1、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儿子的教育选择好环境;

2、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因欧阳修少时家贫,欧母则以荻画地,教他认字;

3、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精忠报国的典故为世人称颂;

4、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封坛退鲊,截发延宾,让儿子结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

(4)中国古代贤母有哪些扩展阅读

“孟母三迁”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㈤ 历史上中国四大贤母分别是谁她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国古代里除了很多英雄事迹外,还有关于母亲角色故事,她们可以作为天下母亲典范。

我国历史上最有名气四位妈妈,‘孟母,陶母,鸥母,岳母。’是历史四大贤母。

很多人应该对孟母都有点了解,常常听说‘孟母三迁’。这个孟母就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思想家孟子妈妈。

鸥母就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妈妈,因为欧阳修爸爸去世早,他就由母亲一个人带大,他们家日子不好过。

可是鸥母没有懦弱,反而靠着自己劳动,一点一点带大欧阳修,人穷志不穷,鸥母觉得家境可以不好,但是孩子不能没有文化,于是就在地上教习欧阳修识字。

岳母大家就熟悉了,是北宋名将岳飞妈妈,着名故事就是岳母刺字。

很多在战乱年代母亲都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平安无事,躲开战乱。岳母就不一样,她希望自己儿子可以保家卫国,于是岳母就在岳飞身后刺字,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字。

四个不同妈妈,其实都是用自己强大精神意识来教育孩子,如何可以在困境中成长。

㈥ 古代四大贤母是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四、岳母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使得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他很快屡建战功被升为秉义郎。有一次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时,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是"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后来岳飞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

㈦ 四大贤母分别是谁的母亲她们的故事是什么

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

一、孟母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2、断杼教子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

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二、欧母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

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

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

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

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 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

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 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三、岳母

1、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

受到宗泽的赏识,称 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而这一年,开封还是被金军攻破。金军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

四、陶母

1、陶母封鲊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2、截发延宾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于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

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新干县皮革厂址)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贤母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贤母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公爵爵位无后代怎么办 浏览:498
印度的音乐汉字怎么哼 浏览:555
意大利留学去哪个城市好 浏览:268
英国塔桥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62
越南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的大小 浏览:550
如何评价越南小伙 浏览:381
中国房地产高价持续多久 浏览:695
惊喜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31
英国留学什么年龄好 浏览:455
印度粗糖怎么熬 浏览:386
中国移动卡如何增加流量 浏览:689
意大利的警察是什么 浏览:618
晚安的印度语怎么写 浏览:54
印尼巴士怎么看全程 浏览: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冯 浏览:687
中国外交部能提供什么帮助 浏览:723
英国人有多少国籍 浏览:986
印尼的驾驶本过回国内得多少钱 浏览:784
越南国旗为什么模仿中国国旗 浏览:263
印度搅棒是什么 浏览: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