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有哪些疫情的历史呢老祖宗们是如何抗疫的吗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解决方法:10月初的北京,一座恐怖的绝望之城,来了一个担任后补县佐虚职的福建人,他发现了鼠疫的治疗办法。他使用刺血法给病人治病,每天来看病排队的患者多达万人。到崇祯16年的冬季,大雪纷扬,北京的老鼠差不多死光了,人口也死的差不多了,导致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再加上这位福建人的治疗。北京的鼠疫病情逐步得到扭转。但彼时的北京城里,人鬼掺处,薄暮人屏不行。时人称因北京死人太多,鬼魂白天就在城中游荡,夜里更是群鬼夜号,处处鬼影。
② 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瘟疫最后是如何结束的
历史重大疫情(人瘟),都是如何停止消失的?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瘟疫就是恶性传染病,古代历史上爆发过很多次大型瘟疫,比如天花,疟疾等等;但是古人对瘟疫的认知并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染病的人,运气好被治好了就好了,治不好就只能等死,有的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集体染病而亡。
大面积染病又无方可医,很明显,为了防止继续流传,就只能被隔离!
划时代的“吴又可”
吴又可是明末清初的人,明末也是灾情疫病横行的时代,但是他的医学思想并没有因循守旧,在通过对疫情的细致查察,综合前人的记载,创造的性的提出了瘟疫是“疠气”致病之学说,疠气通过口鼻侵入体内,而疠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解决。
最后,吴又可凭借丰富的经验,编纂出了《瘟疫论》一书,向世人详细描述了他的创造性发现,以及他对治疗疫病独特但有效的方式。这本书至今仍能指导临床,具有现实意义。
③ 温疫学派古代医家有哪些还有相应着作,代表理论~~~求专业人士解答
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
历史渊源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着,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继明末清初吴有性着《瘟疫论》(1642)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不同后,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1667—1746)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又有在学术上毫无门派之见的吴鞠通(1758—1836),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肺与心)、中焦(胃与脾)、下焦(肝与肾)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
产生原因
温病学派产生成熟于明清两代的我国南方地区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明清两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流行性疾病成为了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据有关文献统计,明代276年中大疫流行64次,清代266年中大疫流行74次,如明永乐六年,江西建昌,浙江杭州,福建建宁、绍武等地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由于传统的伤寒法治这些瘟疫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当时的医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来治疗这些瘟疫,这便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的积极的条件。
另外,温病学派产生于我国南方地区也和中国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湖河渚泊,地处卑湿,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较之北方多温,这也造成了江南多温病的自然条件。这也使江南医家有了更多的治疗温病的实践机会,这也是温病学派产生于中国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前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也为温病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温病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当时政治腐败,清兵入侵,瘟疫大流行,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据《吴江县志》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吴有性目睹当时的惨状,深有感慨地说:“守古法不合今病……医者徬徨无错,病者日进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他痛心忧虑,感到一个医生的责任重大,为了治病救人,他全力投入到传染病的治疗中,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进行细致观察和比较。他在六十岁时将自己平生治疗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编着了一部论述传染病学的重要着作《瘟疫论》,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充实了中医理论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色
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
温病学派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治疗外感病方面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羁绊而形成的一大学派。
2、温病家有强烈的崇实创新精神。通常被称为"时医", 处方用药以"轻、清、灵、巧"见长。
3、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典型的温病。以逆传心包、湿温、伏气温病理论治疗非典型温病。
4、重视预防及潜伏期和初期治疗,病程中注意存津救液、保护元神。
5、验齿察舌、辨斑疹白瘖等阳性体证检查被普遍采用,提高了中医诊断水平。
影响及贡献
温病学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
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效果。
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
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这些都为传染病学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使中医传染病学得到了初步的建立。
对传统辨证论治的补充
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辩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注重实践的传统
温病学派医家注重实践,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医的发展。
综上所述,温病学派作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它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先河,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评价
《温疫论》是吴有性唯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木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些,即所谓“邪毒犯育”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着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着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中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当然吴有性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都有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虽发明了“戾气”学说之千古绝唱,把致疫因子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点做了许多正确描述,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科学,只能是一种科学假说;他提出寻找针对性药物,通篇体现的仍然是以攻下祛邪为主体的辨证论治,故也只能是一种启示后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不应苛求的。
书中还误将鹤膝风、老年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归入疫病范畴。虽提出反对妄投寒凉的正确主张,但对黄连只能清“本热”,不能清“邪热”,反对用黄连治疫的认识则欠确当。
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无区别的“正名”也是不恰当的,温病与温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温病包括温疫,温疫只是温病的一种。吴氏对疫病的治疗方法尚欠丰富,尤其对预防措施论及甚少。
尽管吴氏有些错误论点、偏见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吴氏以他的医学实践和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④ 中国古代名医,你知道几位
扁鹊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一说为齐国勃海郡人(今河北任丘);又说为齐国卢邑人。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名医,被认为是中医学的鼻祖。扁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广泛地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敷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孙思邈不但精通内科,而且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还掌握了针灸技术和渊博的药物学知识。他最早描述了下颌骨脱臼的手法复位,一直沿用到现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深切感到过去的方药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科学。因此他一方面阅读医书,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方药,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所以用“千金”命名,是因为孙思邈认为人命比千金贵重。
⑤ 中国古代有哪几位着名的治疗瘟疫的神医
6 吴瑭
⑥ 盘点古代治疗瘟疫的6大名医,时至今日,他们的药方依然很有用吗
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胁,而且一旦瘟疫爆发,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鼠疫)”,总计夺走了超过2500万人的性命;再比如让璀璨的玛雅文明毁于一旦的“天花”。总之,各种各样的瘟疫名目有很多,且都让人类蒙受了巨大损失。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只有这六位名医有研究如何治疗瘟疫,其实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因为炎帝又被称作“神农氏”;在这数千年间,中医传承一直未曾中断,每朝每代都有天资卓绝的医学天才出现,他们研究的终极课题都是如何从根本上防治瘟疫,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相信迟早有一天,人类能真正完全战胜瘟疫。
⑦ 细数清代“温病四大家”,对如何防治瘟疫,他们留下了自己的着作吗
自古以来,人类便饱受瘟疫之害,而最惨烈的莫过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和导致玛雅文明突然消失的“天花”;当然,华夏也是深受其害,但是相对于医疗水平落后的欧洲和美洲,华夏古代的医学水平那可是相当高的,对如何预防及治疗瘟疫,有一套相对成熟得多的方法;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以防治瘟疫见长的四位名医,号称“温病四大家”,现在来看看这四人分别是谁吧。
一位:叶天士
王士雄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士雄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温病四大家”,王士雄在瘟疫一道上的成就当然也是十分突出的,他一生勤于着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 、《随息居饮食谱》 、《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着作。
⑧ 古代叶天士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瘟疫
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干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着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桂着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请采纳
⑨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个人愚见,三人中当以“医圣”张仲景之医术为最高!
为便于对其进行总结介绍,现分别将三人之生平简介如下:
扁鹊之术据传可起死回生,活死人而肉白骨,医技如神;华佗可开颅破脑,刮骨疗毒,又创出麻沸散,实足以为外科之祖、万代医宗,而当之无愧。但可惜的是,二人之术法及其医法医技之属,史书所载均语焉不详,不太清晰;加之二人均无医案及医、药学典藉传世以为佐证,故此致二位医技如神的大家,似乎只是更多地流于传说而已,无法确知其端的备细!
且现据有限的历史记述而言,二人生平多游走于权贵豪门之室、帝王将相之家,可查证的济世救民案例不多!故此可以认为其医治对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经验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张仲景则不然,医圣之生平重大事迹在史书中记述清楚,准确而且详实,一言一行有史可查,有据可证。且张仲景长期游走于基层民间,深谙民生之苦,数十年间一直奔波于瘟疫大流行区域内治病救人,活人无数,属于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平民医生,只以治病救人为宗旨,淡看名利,不计得失!故此,三人中应以医圣平生诊治之病例为最多,当然其综合诊疗救治经验也应该最为丰富!
据载: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其所着的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
故据现存史料而言,当以张医圣之医法、医技、医案等更为清晰准确详实,并再据此而论其医术为三人中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