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1)中国唐人宋人都是如何喝茶的扩展阅读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代茶文化
⑵ 解密古人如何制茶,喝茶
茶,离我们生活很近,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中国人用茶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在喝这杯茶时,不禁会想:古人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喝茶,这样制茶呢?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我们对茶的利用史,还是得从神农讲起……
1|远古时代:吃茶治病
这片树叶引起了神农的注意,是因为它的解毒功能,所以最早的时候,茶叶是以药物的身份出现的。
传说神农有个水晶肚,能看见吃下去的东西,吃百草的过程中,不小心中了毒,结果发现,有一种植物可以解毒,以前叫做“荼”,后来叫做“茶”。
远古先民不断地尝试着各种植物的花、果、根、茎、叶,一些植物是填饱肚子的,不仅好吃还可以补充营养,比如一些水果和蔬菜,而另一些则是治疗疾病的,这些植物不好吃,属于草药类。
而茶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可以当菜吃,补充营养,也能有一些解毒治病的功效,但比起药来疗效有限。不过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就把茶当做万病之药了。
2|春秋时期:煮茶做菜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茶树枝条和芽叶一并放在水中烧煮,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
这就是粥茶法,就是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这种茶叶“菜汤”味道苦涩,由此被称为“苦荼”。《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这个时候,茶叶更像是一种蔬菜,煮熟了可以当菜配饭吃。
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吃“茶菜”,比如云南的基诺族就会用各种调味料凉拌新鲜的茶叶,做成凉菜来吃。
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时候茶还被当成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明。
3|唐代:煎茶煮饮
唐代的蒸青绿茶饼,制作方法相当复杂:分为“采”、“蒸”、“捣”、“拍”、 “焙”、 “穿”、 “封”七道工序。
煎茶在《茶经》中有详尽的记载,茶饼要先研磨成粉状,过罗筛。茶釜在风炉上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随即用特制的竹䇲搅动,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煎茶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个人口感加盐来调味。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而习俗不已。”
陆羽将这种加了调料的茶汤视为沟渠内的废水,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真香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4|宋代:点茶分茶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
宋代当时还流行一种点茶游戏称为“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分茶的方法是将茶粉放入茶盏中注入沸水,然后用茶筅击打茶汤,使茶汤表面形成白色茶沫。与此同时,白色茶沫会幻化出各种图案或文字,但这些奇特的现象又会转瞬间消失殆尽。
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5|明代:散茶冲泡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出身,他认为宋代喝茶的玩法太奢侈了,宋朝对美的追求是有害的,最后导致了宋的亡国。于是他把很多繁复的东西都简化了,废除团茶,改制散茶,饮茶的方式也按民间的,抓一把散茶放进水里泡一泡就行了。
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到了今天,有六大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这种冲泡法,实际上是在唐宋时就已存在民间的散茶饮用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朝喝茶方式说完了,再来说说制茶。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1|从生煮药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2|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3|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4|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5|从绿茶到其他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p.s.除绿茶是被公认的最早产生的茶类之外,其他茶类的产生顺序存在争议。
6|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明·顾元庆《茶谱》(公元1541年)中有用橙皮窨茶和用莲花含窨的记述:“橙茶,将橙皮切为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烘干,入橙丝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箱,置茶于上,烘热,净棉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焙干收用”。“莲花茶,于日末时出,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略扎,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加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明·钱椿年《茶谱》(公元1539年)也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7|从手工制茶到机器制茶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现如今,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
⑶ 唐代与宋代的饮茶有何不同
第一,唐宋烹茶方式、饮茶习俗的差异导致了部分茶具类型的变化。如唐代流行煮茶法,故用到煮茶的鍑、环击汤心的竹䇲、盛开水的熟盂、支撑鍑的交床等茶具。宋代时,点茶法取代了煮茶法,茶注遂取代了鍑,新出现了点茶用的茶匙、茶筅,而交床、熟盂等唐代茶具则由于无用武之地,自然消失。又如,唐人饮茶多有添加姜、盐等佐料的习俗,陆羽虽反对往茶汤中乱加佐料,但也主张在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的食盐以调味。而宋人则崇尚茶的本味,社会上层点茶时基本是不加调料的。苏轼《东坡志林》卷十载:“唐人煎茶用姜盐,……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所以,唐代盛盐用的鹾簋和取盐用的揭在宋代则消失于茶具之列。
第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饮茶品茗的艺术化和斗茶的兴起,使茶具的样式、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向更有利于茶具发挥最佳功能的方向发展。如茶盏,唐代对茶盏样式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容量不超过半升,上口唇不卷边,底卷边呈浅弧形即可;就颜色而言,唐代茶汤的颜色呈浅黄色,陆羽在《茶经》中提出青瓷盏能够增进茶汤的色泽,越州的青瓷做茶盏最佳。宋代时,人们对茶盏的样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既要求壁厚,又要求呈深腹、斜腹壁和敞口状,以利于点茶;就茶盏颜色而言,因为宋代的茶汤以白为贵,而南方建窑的黑釉茶盏与白色的茶沫相衬更为鲜明,便于观察茶色,因而倍受宋人青睐。又如,晚唐时期出现点茶的尚不成熟,人们对点茶所用茶注的要求也不甚高。唐代的茶注多半呈大盘口、短颈、鼓腹,注嘴较短,显得古朴;而宋代时期点茶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为了保证点茶成功,宋人对茶注的要求甚高。如前文所言,仅对注嘴的要求就要做到不歪斜,呈抛物线形,瓶嘴与瓶身的接口要大,瓶嘴的出水口要圆小峻削。所以,宋代的不少茶注呈小口、修身状,注嘴较长。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画出的“汤提点”就呈修身长流、流尾峻削状。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的茶注之流更为细长[28]。再如,北宋时的茶托比唐朝的要精细多姿,托口突起,远远高出下面的托盘,有些茶托本身就象一个盘子上又加了一只小碗。茶托的托沿多作莲瓣形,托底中凹。
第三,与唐代相比较,宋代的茶具选料更为考究,综合考虑到原料属性与茶性是否相配、原料属性能否最佳发挥茶具的功能等。如茶碾,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的茶碾多为木质,而宋代的茶碾则呈现质地多样的特色,有金碾、银碾、铜碾、铁碾、石碾等,但人们已经认识到黄金过软,铜易生锈,作茶碾都不合适,只有银和熟铁做茶碾最佳;又如宋人已经认识到茶性宜蒻叶而畏香药[30],所以养茶的茶焙和储茶的茶笼皆用蒻叶编制而成,相比较而言,唐代具有近似功能的“育”则有竹、木、纸为制作原料。
⑷ 宋代品饮方式的特色是什么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影响是什么
宋代的茶叶制作仍袭唐时,蒸青制饼,不过制法上精致许多,饼形更小巧,故唐时称“汤饼”,宋时则称“团片”,而品饮方面一“点”和一“煎”则是唐宋饮茶方式最明显的区别。饮茶前仍需碾末,但不再放入锅内煮,而是置于盏中用沸水冲点;沸水冲点末茶的品饮方式肇始于晚唐至五代,而普遍流行于宋代。
1.宋代饮茶方式,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饮用煎茶为主,但方法已较煎茶有所简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2.宋代的点茶法较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
3.宋代为评比茶的品质,兴起“斗茶”之风,当时在闽北一带最为盛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生动描写了当时斗茶的盛况是“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点茶法步骤:
1. 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 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3. 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4. 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同时,点茶也促进了饮茶方式的日益完善。为达到点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对茶具的选用更讲究。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碗,而宋人崇尚黑釉建茶盏,如点茶盏(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由于黑釉建盏适宜点茶,因此受到点茶者的青睐。宋代上层人士饮茶,对茶具的质量要求比唐代更高,宋人讲究茶具的质地,制作要求更加精细。范仲淹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诗云:“银瓶铜碾俱官样,恨个纤纤为捧瓯。”说明当时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的茶具。而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就没有那么讲究,只要做到“择器”用茶就可以了。宋代上层人士饮茶,对茶具的质量要求比唐代更高,宋人讲究茶具的质地,制作要求更加精细。范仲淹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诗云:“银瓶铜碾俱官样,恨个纤纤为捧瓯。”说明当时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的茶具。而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就没有那么讲究,只要做到“择器”用茶就可以了。
⑸ 宋朝人和唐朝人的喝茶方法有哪些不同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⑹ 宋人饮茶烹点茶技艺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宋人饮茶,仍沿用唐人煎煮的方式,北宋刘挚诗说,“双龙碾圆饼,一枪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瓯浮乳花。”“欢然展北焙,小鼎亲煎烹。”描写了煎煮御茶的情景。
宋代烹点茶技艺的一些主要形式:煎茶、烹茶、煮茶、瀹茶、泼茶、试茶、均茶、点茶、斗茶、分茶等。
⑺ 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茶器是什么
唐代茶具
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讲究饮茶情趣,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还富含欣赏价值,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宋代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已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元代茶具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着,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
明代茶具
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一些新的茶具品种便脱颖而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明代茶具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极精巧的新时期。
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干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⑻ 您知道宋代人是如何饮茶的吗
宋朝是个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在宋朝时,除了从隋唐延续下来的煎茶、煮茶的饮用方式外,还发明了“点茶”这种饮茶方式。小约不得不说,宋代,是把“点茶”玩出花来的朝代,陆游也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那不仅仅只是一种喝茶方式,更是一种情趣、一种志向、一种只存在于中华文明中的浪漫。
一杯上佳的点茶茶汤,要具备至少以下几个特点:汤色纯白;汤花鲜白且均细,能够呈现出“咬盏”效果;味道“香甘重滑”,茶香“馨香四达”。这样才能算得上品。写到这里,小约都想重回宋时,去品一盏色香味俱全的点茶,感受那种逍遥自在的品茶氛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