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学》《中庸》作者是谁
《大学》作者是曾子,《中庸》作者是子思。
《大学》属儒学经典“四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撰成。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大学》主要内容:
《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全书融合了伦理、哲学、政治为一体,阐述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宋代儒者借此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理论。“三纲领”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主要内容:
《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
《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庸
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自
《大学》和《中庸》出自于春秋曾子的《礼记》,《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写而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 明清相沿不改。 元方回《古斋箴》序:“近世朱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中庸大学是中国的什么书扩展阅读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记载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有深远的影响。
在二十一世纪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
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
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C.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究竟为何被称为古代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总称。据说,它们分别来自早期儒家的四个代表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和孟子,所以...被称为四书(又称四书),简称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南宋着名的新儒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单独成书,并将四书与《论语》、《孟子》一起编为一套经文。
四书》被公认为是儒家的经典。它原本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组合而成的一个总称。它是由南宋的大儒朱熹编纂出版的。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启蒙读物。"大学》在内容上,语言简洁明了,论证严密,开篇即提出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个纲领,然后从 "明志、诚意、正心、修身、用语、平天下 "八个方面,即 "八条目",这 "八条目 "是实现三个纲领的途径;它阐述了人们完善自我,融入社会,承担国家责任的过程、方法和路径。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D. 为什么《大学》《中庸》属于四书,有属于《礼记》
E. 《大学》,《中庸》是哪本书中的两个篇章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F. 《大学》《中庸》出自哪里
《大学》出自《小戴礼记》,《中庸》出自《礼记》。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6)中庸大学是中国的什么书扩展阅读: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
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G.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大学》《中庸》都出自《礼记》一书吗
《大学》和《中庸》都出自于《礼记》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
(7)中庸大学是中国的什么书扩展阅读
四书五经的价值:
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2、“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3、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H. 国学《大学》《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I.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着作.对吗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儒家经典着作。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