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名人名与字的关系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即位后改名煜。
李煜的名与字意思有一定的联系
李煜的名: 煜
李煜的字: 重光
之间的关系:“煜”中有“火”,“火”则见“光”。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符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着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着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名与字意思相同,战国诗人屈平,字原,平与原是同义词。三国时大将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巩与固也是同义词。
(2)名与字意思相反。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字子明,蒙与明意思正好相反。南宋理学家朱熹,字符晦,熹与晦语义相反。
(3)名与字语义相关联。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字笠鸿,有渔翁戴笠的意思。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而大鹏展翅就是飞。
(4)名与字取自古书古典。三国时曹操,字孟德,是丛《荀子》中“夫是之谓德操”中而来的。
-----------------------------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② 求历史上名人关系
谢氏家族是与王家齐名的六朝显族世家之一。族中多人身居要职。谢安有兄弟六人,谢安排行第三。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人)。少有盛名,性沉敏,气条畅,善行书。隐居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每日书画悠游。年四十始出为桓温司马。桓温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居朝辅政。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为征讨大都督,指挥部将抗击前秦苻坚八十多万大军的进攻,双方于淝水展开决战。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保住了东晋的偏安政权,进授太保、都督扬荆等十五州军事,名权倾天下。后与司马道子发生矛盾,出镇广陵,太元十年死,谥文靖。
长兄谢奕:字无奕。少有声誉,初为刻县令。与桓温亲善,为桓温安西司马。每日饮酒,无朝廷礼节。累迁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谢奕第三子谢玄:343-388。字幼度。少聪颖,为谢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为桓温掾属。出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击败苻坚将彭超等地淮北,进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侯。“淝水之战”时,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谢石、桓伊等率八万北府兵击败前秦八十万众。累迁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太元十三年死,谥献武。
四弟谢万:字万石。才器俊秀,工言论,善属文。放荡不羁,早有声誉。初为司马昱从事中郎,累迁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受任领兵北伐,矜豪傲物,轻视将士,及遇敌,畏怯弃众独逃,致使全军溃败,废为庶人。后复官为散骑常侍。
五弟谢石:字石奴。初为秘书郎,迁尚书仆射。征伐句难,以功封伯爵。“淝水之战”时,为征讨大都督,与谢玄等破苻坚,进为中军将军、尚书令、封公。兄谢安死,为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卒官,谥襄。
谢安还有次兄谢据、六弟谢铁,二人并不出名。但谢据玄孙谢朓、谢铁曾孙谢惠连都比较出名。
谢朓:464-499。字玄晖。少好学,文章清丽。为随王子隆文学,以文教深被赏爱。召为尚书殿中郎,应对北使。萧鸾辅政,使其掌霸府文书,中书诏诰。明帝时,以告妻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时,始安王萧遥光欲废帝自立,不从,被杀。
谢惠连:407-433。自幼聪敏。年十岁能作文。以居父丧时写情诗,为世所鄙。至元嘉七年(430)始为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有文传世。元嘉十年卒。
谢灵运:385-433。是谢奕曾孙,谢玄之孙,谢瑛之子。也就是谢安的侄曾孙。袭封康乐公。南朝宋降爵为侯。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为当时之冠。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南朝宋时为永嘉太守,在郡游山玩水,不理民事。后辞官隐居会稽。文帝时又出任临川内史,仍游玩自娱,受弹劾,流放广州,被告谋反,处死。有文集传于世
③ 历史上的名人有什么鲜为人知的亲戚关系
李清照和秦桧是历史上的名人,这两位其实按辈分来说是亲戚,秦桧其实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还有张飞和夏侯霸,都是三国的名将,夏侯霸的表妹嫁给了张飞,所以夏侯霸要叫张飞妹夫。
④ 唐代着名诗人之间的关系
孟浩然和李白以及王维都是好朋友,李白还和杜甫、王昌龄、高适都是好朋友,王维比较孤独,但他又很推崇张九龄;再如中唐时期,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都是知己,和韩愈关系也不错,而韩愈呢,对贾岛还有提携之恩,也很欣赏和同情李贺。
当年李白辞职离京,畅游天下,经洛阳时与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宋州单父尉陶沔、单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请,来单父游玩。被陶沔重修后的琴台前方后圆,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744年李白、杜甫、高适、陶沔共登琴台,吟咏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人称为“半月台四君子“
初唐诗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陈子昂:659年—702年。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
盛唐诗人:
张九龄:678年—740年。
孟浩然:689年—740年。
王昌龄:698年—757年。
王维: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
李白:701年-762年。
高适:704年—765年。
杜甫:712年—770年。
岑参:约715年—770年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
韦应物:737年—792年。
中唐诗人:
孟郊:751年—814年。
韩愈:768年—824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
刘禹锡:772年—842年。
元稹:779年—831年。
贾岛:779年—843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4)中国名人关系如何分析扩展阅读:
李白、杜甫、高适因什么而绝交。
杜甫和李白比较有意思。当杜甫遇到李白时,杜甫还是个名不经经传的小渣渣,李白已经是怼过唐明皇,让高力士伺候过的大腕了......
当时他们两人还有一个高适组了一个组合。三个人白天在云梦泽到处乱转,打了兔子什么的,晚上就回去煮来吃了,再一起去逛窑子。这个搞了几年大家厌了就散了,杜甫又去了长安,高适去了边疆,李白继续流浪。
安史之乱时,大家打成一团,文人也不得不站队。李白站在了永王李磷一边,杜甫跟了李隆基,但安史之乱结束李隆基就被架空了,高适最有政治觉悟跟了太子,郭子仪李光弼也是太子的西北军。
先说杜甫。杜甫去四川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跟李白分手后去了长安,呆了十年的时间,考试遇到李林甫搞的野无贤遗,全部考生取消考试成绩。到处找关系求官,结果到处都没关系。这十年,杜甫真的过得很惨。
后来安史之乱前,才讨了个外地小官。安史之乱时,杜甫去投靠太子李亨,结果被叛军抓住了,关在长安。因为官太小,也没怎么看管,结果郭子仪收复长安之前跑了出来,在陕西找到太子,才给了个官做。
再说高适。安史之乱时高适在守潼关。玩过三国志的应该知道,潼关过了就是长安了。叛军攻破了潼关,高适就跟皇帝一起跑,一起跑到了成都。后来讨伐永王叛乱和安史叛军,高适都参加过。等安史之乱过去,高适已经是一方大员了。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白被下狱,找高适脱身,结果可能遇到了假的高适,被婉拒了。最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给李白保出来了,据记载李白曾在郭子仪年轻的时候救过他。
⑤ 如何理解近代史中国的两大历史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是反封建和反侵略
总的来说是相互交织的~~只有将这两大任务放在同等位置~~
中国革命才会胜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都是只返侵略,不反封建
辛亥革命,护法运动都反封建不反侵略,
所以都失败,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既反封又反侵~~
所以胜利
⑥ 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三、金庸与钱学森的关系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程上一段比较传奇的历史,因为民国时期出了许多名人,民国时期也是中国发生大动乱的时期,虽然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期社会也处于军阀治理之下。而且民国许多名人间还有一些非常惊讶的关系,例如林徽因和冰心的关系,金庸和徐志摩的关系,金庸与钱学森的关系。
金庸不止与徐志摩有亲戚关系,他与民国时期许多名人都有亲戚关系,例如我国着名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都与金庸有亲戚关系。钱学森的夫人叫蒋英,而这个蒋英则是金庸的表姐,虽然不是亲表姐,但在名义上还是喊做表姐,那么在名义上钱学森就是金庸的表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