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过程分几步,每一步结局怎样
第一步学习西方器物,结局时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第二学习西方制度,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局失败;第三步学西方的文化,结局是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转型中国进而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Ⅱ 概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894年与1895年,中国遭受了无法忘怀的奇耻大辱。1894年,堂堂“老大帝国”在于弹丸小国日本的战争中被打败,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一时期,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近在眼前,新的民族觉醒被激发,而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正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曾经无比孱弱的日本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崛起,他们发现,日本国内发生了明治维新,封建的幕府统治被彻底推翻,之后建立起了一套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文化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就要维新,想维新只有学西方。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着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第三,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请来了西方的两位先生——德先生与赛先生,要让这两位西方的先生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在这场运动的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与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目标是建立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设想是美好的,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不可能实现。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一百年中,近代的中国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自救道路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向先进学习的步伐,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时代在不断发展,走在学习探索前列的阶级与派别也在不断改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但是他们都是可敬的,而当年这些先进中国人的救国热情,对祖国的拳拳爱心,前仆后继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第二,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第三,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被证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
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则无往而不胜。
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西方学习哪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3)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的本质: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
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独裁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先河。
但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却因军阀混战与政治纷争等原因而倍遭摧残,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又打断了国民党主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推进。
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Ⅳ 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
先是“洋务运动”学习科技,后来又“维新变法”学习制度。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者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
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其中较为出色的有唐绍仪、詹天佑等人才。
此外,还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清朝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
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
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4)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扩展阅读:
取得成果:
1、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戊戌变法
Ⅳ 大一近代史考试: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是魏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主张学习一系列的西方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但当时缺乏实施条件,所以并未实施
在围剿太平天国中,清政府也加大了与西方列强的合作力度,后于19世纪60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但没有涉及到政治领域的改革,加之清政府内保守派的阻拦,在1895年失败了
严复在学习西方进化论思想后,将《物种起源》译成《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康有为、梁启超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提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后1898年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后仅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
孙中山于1905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后于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责任内阁制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掀起,主张学习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Ⅵ 简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Ⅶ 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着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 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③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⑥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⑦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Ⅷ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先进分子们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如何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化历程:
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西方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进入古老的中国,在史无前例的屈辱面前。有些人作出了反击: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他们的行动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为中国思想界的进步提供了路径。但是他们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其基本主张:经济方面主张摒弃“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方面,宣传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文化方面,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二、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逐步发展起来,表现为严复积极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康有为则把中学和西学融合起来,宣传变法主张;梁启超发表文章,指出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着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具体表现为三民主义。这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四、1915年,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深刻的反封建斗争,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民主、科学等近代思想都在中国广泛传播。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出现较大变化。中国思想开始走上了近代化。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凝聚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五四运动的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把持的巴黎和会,悍然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利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久积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率先在青年学生中喷发了。
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五四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
面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黑暗混乱状况,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对中国是否适合,坚持不懈地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三、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革命之所以经历曲折、屡遭失败,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能够科学把握革命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充分代表人民意愿的先进政党来领导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