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中日本采取战养战维持战争,为何最后还是被拖垮
二战历史照片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整整10年的时间,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使日军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既牵制了日本的北进,又拖住了它的南进,完全打乱了其在太平洋地区扩张称霸的整体战略部署。
日本原本想通过战争的掠夺,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其结果反而增加了困难,战争“将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了。据统计,自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4年半的时间,日军就耗费军费达37758亿日元,折成战前(1934—1936年)币值合计为24481亿日元,相当于甲午战争以后5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西伯利亚和侵占我国东北)总支出的4.4倍。
战前日本蓄势待发的装甲车和坦克
随着战线延伸,日本国内劳动力和资源严重不足。为此,日本政府全面提出了“以战养战”的政策。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其主要目的也是夺取美、英、荷等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使日本面临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同时作战的局面,而这样需要更多的兵源来充当“炮灰”。当时日本国内城市和乡村由于成年男子都被征召当兵,几乎很少能有可充任劳动力的男丁。
曾在“太平洋战场”上称霸一时的零式战斗机
面对劳动力严重匮乏的局面,要从正常的渠道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已经不可能了。为此,日本当局便试图通过国内的“义勇奉公”动员国内劳动力从事军工生产,另一方面,则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政策,利用占领地俘获的劳工及其俘虏的战俘使其从事各种劳役。
可见,“以战养战”政策是二战期间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基本之一。而驱使占领区的人民强制就劳和充分利用战争中获得的大量俘虏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就成了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必然途径之一。
但是占领同样也要消耗人力物力,获得的却不及消耗,这也是日本为什么被拖垮的原因。
㈡ 日本怎么投降中国的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次世界大_这场漫长的浩劫,终于画下了休止符。曾经气焰千万丈的日本帝国主义穷途末路,最终同意无条件投降。
关于日本投降的最终原因,坊间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令日本政府肝胆俱裂,不得不同意投降以免遭毁灭。不错,原子弹轰炸的确是日本投降的重要诱因,然而在许多民间说法中,日本就是败于两颗原子弹,貌似就是依靠这两次原子弹轰炸彻底击败了日本。这种简单粗暴的分析忽略了当时的大量客观现实,也高估了原子弹的威力,在民众心中形成了长期的错误认知,使得许多人对日本政府投降的决策依据的认识,也变得模糊起来。
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简单。
当时日本政府决意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源于多方原因。原子弹轰炸是其中之一,但绝非根本因素。
二战末期的日本统治局面陷入极端被动,深陷中国战场的日军力量薄弱,几乎无力自保,日渐壮大的抗日力量迫使日伪部队龟缩到大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许多沦陷区的日军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难事,在华北还出现了鬼子兵拿自己的军火和抗日武装交换粮食的怪现象。战争初期不可一世的日军此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活着回家,因此拱手让出了战略主动权。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更是灰头土脸,冲绳丢失后日本,东方门户已然洞开,一度横扫太平洋的联合舰队沦为海底的人工鱼礁,日本当局只能望洋兴叹,制海权早已无从谈起。此时能指望的只有日本的航空部队。然而,当时日本所剩无几的战机与良莠不齐的飞行员,显然难当守土大任。面对集结在近海虎视眈眈的庞大美军舰队,日本此时的局面堪称绝望。
与此同时,日本本土同样哀鸿遍野。大海不再是安全的屏障,一群来自苍穹的“空中堡垒”不分白天黑夜对日本帝国的心脏——东京——扔下炸弹。凄厉的空袭警报与起火燃烧的房屋成为日本人的“新日常”。无数工厂在美军战略轰炸中被摧毁或疏散,工业产品产量一降再降,品质也是每况愈下。由于近海航线被美军封锁,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被凶狠地掐断,生活必需品从匮乏变为奇缺,饥荒的征兆初现,此时维系法西斯战争机器的原材料也化为泡影,工厂的工人尽是妇女和儿童,熟练度几乎不值一提。无论怎么看,日本面临的情形都只有四个字:“末日临头”。
美军的登陆作战迫在眉睫,在势不可挡的强敌面前,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者还在鼓吹“一亿玉碎”,逼迫军民誓死抵抗即将登陆本土的美国部队,妄图将日本本土的芸芸众生变为军国主义的殉葬品。
然而与公众的普遍印象不同,这并不代表帝国主义者真的打算把自己整个民族推向灭亡,日本的统治者自己也绝对没有以死相拼的勇气,战争结束后,东京审判中,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少有人“自裁”殉国,而是各种装疯卖傻推卸罪责,活脱脱一幕昭和丑剧,根本看不出分毫承担战争责任的勇气,因此很难想象这群统治者下定决心与自己的国家民族共存亡。他们没有疯狂到打算战斗至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他们鼓噪唇舌的奋战口号不过是幌子,这些看似全无理性的好战行为也绝非目的,而是手段。
到了1945年中旬,日本的统治阶级对战争的关注点早已不是如何取胜,而是怎样能输得体面。到此时为止,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只有苏联与日本处于非交战状态,这一微妙的平衡源于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当时苏军击败入侵的关东军,停战后苏日双方达成《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与日本由此维系了多年的准和平局面。由于条约的影响,苏联对抗日事业的态度也变得格外暧昧,渐渐中止了对华军事援助,苏联在大方向上一直避免与日本的直接冲突。
此外,在二战中,苏联一直不准许美军在苏联建设机场用于轰炸日本,空袭过日军目标后受伤迫降到苏联的美军战机被苏方直接扣留,机组成员也被羁押。斯大林赞同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却并未签字。这些举动似乎为日本政府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在日本政府看来,苏联对日态度友好,如果日本与苏联达成共识,苏联方面可以在美英等反日盟国面前为日本争取一个有利的停战条件。
1945年4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知会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苏联退出《苏日中立条约》,而日本方面判断对方是在追求一个对苏联更有利的新条约,因而日本官方进一步表示自己的友好姿态。日本代表居然在莫斯科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胜利阅兵,见证自己曾经的铁杆盟友纳粹德国的彻底失败。日本方面试图以此加强日苏之间的互信。1945年6月7日,苏联驻日大使马利克报告莫斯科方面,日本政府为签订日苏新条约,表示可以将双方争议的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归还苏联。此外日方还企图用两艘旧航空母舰交换苏联的数百架军用飞机,可见日本政府对苏联仍抱有极多幻想。
日本方面寄希望于苏联可以出面成为美日问的中介人,调低同盟国对日停战条件,比如允许日本自行处理战犯,维持天皇统治,保留日本军队等等。
按照日方一厢情愿的预想,此时面对伤亡数字焦头烂额的美国政府很可能就坡下驴,同意放低停战条件,从而使日本可以“体面”地退出战争,战争贩子们逃脱审判制裁,自然皆大欢喜。
乃至于日本可以有一种更大胆的可能,美军登陆之前,见到日本全民皆兵的景象,在佩里硫、硫磺岛和冲绳的惨烈攻防战中的心理阴影就会使美国政府心惊胆战,从而希望可以与日本达成停战。毕竟美军在登陆之前,就预计攻占整个日本要付出50万人伤亡,军方还为登陆日本赶制了数十万枚授给死伤战士的紫心勋章,这批勋章历经多次战争到现在都没发完。如果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日本政府当然双手赞成。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1945年8月8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日宣战,8月9日凌晨,上百万苏军机械化部队怒潮一样涌入东北,迅速攻入东北腹地。至此,日本的“苏联调停”美梦成为幻想,日本寄予厚望的“盟友”变为了日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将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的“伪满洲国”殖民地打得七零八落。
1945年8月6日与8月9日分别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也摧毁了军国主义者的最后野心。他们终于意识到,即使美军不登陆,通过这种“一枚摧毁一个城市”的超级炸弹也能把日本彻底抹平。日本方面不清楚美国当时总共只有3枚原子弹,1枚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上进行了核试验,其余2枚已经在日本炸响,美军手中已无原子弹可用。但即使如此,日军也绝无战胜美军的可能,只要美军继续围困日本列岛,封锁其海上运输线,日本的崩溃都无可避免。
无论如何,苏联参战代表日本体面停战的最后希望破灭,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军国主义者鼓吹的一切荣耀、自豪、梦想都烟消云散,失魂落魄的日本政府明白如果拖延战争,等待的只是自己或早或晚的灭亡下场,最终日本官方强压军方主战派,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认罪伏法。
因此,原子弹的攻击,对日本的投降,更多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原子弹投放早几个月,日本未必会投降:如果晚上几个月,则很可能在投放之前日本就已经先投降。到1945年8月,日本政府早已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堪重负,苏联出兵、航线封锁、核弹轰炸等诸多因素的集合彻底击垮了日本政府的抵抗意志,才导致这个法西斯政权的最终投降。
来源:航空世界
㈢ 中国军队如何击溃日军的
4月18日拂晓,中国军队在英缅军12辆坦克和3门火炮的支援下,向该地日军发起攻击。激战数小时,日军被击溃。第113团右翼营士气高昂,渡河追击,但受到宾河南岸的日军阻击。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高特看见中国军队到来,如获救星,直言不讳地说:“本师饮水及食粮断绝已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孙立人师长赶到前线后,得知英缅军的艰难处境后,连夜调整部署,集中兵力支援英缅军突围。
㈣ 为什么日本在中国战场会失败
第一个原因是日本为何打不下中国,但是没有二三的话中日战争很可能演变为长期战争。或者说如果中国孤军作战要打不止八年,而且很可能东北中国是要不回来的
第二个是日本作死弄珍珠港事件,导致日本又要跟美国为首的国家打太平洋战争。结果太平洋战争失利日本要本土防卫,就看淡了中国战场抽走大量驻华日军,以至于后期日占区很多都是伪军守着,防守松散。
第三个就是苏联的闪击战直接把日军精锐关东军打残了,陆海空都失利,又被当作原子弹试验品,最后迫不得已投降。还有个原因是日本海军陆军其实内斗蛮厉害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他们说陆军最后没办法自己造船运物质。
。
㈤ 日本人什么时候被赶出中国
1945年。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21日,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茨之命令,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由南京飞抵湖南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首都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正式收复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5)日军如何在中国被拖垮扩展阅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辽宁沈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东北的中国居民们顿时成为了日本的亡国奴。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今天北京的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的美梦。
但由于实力悬殊,1937年11月,上海还是被占领了。上海沦陷后不久,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蒋介石被迫迁都重庆,作为战时陪都。随后,全国有大片的国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才宣布投降。沦陷区的百姓终于盼来了这走向光明的一天,被日军占领的东北和早在甲午战争就被占领的台湾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日军犯下的罪行累累。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三光政策、细菌战、毒气战、对妇女的强奸、放火和轰炸……大量军人战死沙场,大量百姓被无辜杀害。
八年间,中国军民伤亡共计达3500万,几乎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除了西藏、新疆、西康(今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地区)、四川、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八省外,其余省份均遭到了日军铁蹄的蹂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战争
㈥ 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后,日本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攻势,改为重点地区进攻和武力威慑,此时中国也无力反击日本,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日本开始招降中国,中国投降派言论开始抬头,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
第二个转折点是朱毛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前期,由于国际战场形势发生变化,盟军屡战屡胜,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力量日趋薄弱,解放区局部反攻也取得巨大成果,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到来,朱毛向所属武装力量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电文,自此,中国武装力量开始全面出击,进入战略反攻阶段,6天后,日本宣布投降,1个月后中国战区日本投降
㈦ 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为何战败
战术分析:战线过长,兵力过于分散,首尾难顾。 时政分析:日军70%的军队和物资深陷中国大陆,无法自拔。已经无力分兵它顾。政治分析:众多国家联合抗日,日本在政治上已经完全孤立。
军备分析:日本资源匮乏,尤其军事资源,所以最终被拖垮。
综上所述,与其说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向披靡,不如过日本在中国大陆陷得太深。举个简单的例子,硫磺岛之战美军伤亡就是很好的证明,强大的美军对于硫磺岛的日军也仍旧束手无策。
㈧ 日本侵略中国最后是什么原因投降
主要是德国、意大利接连投降,轴心国制定的战略无法实施,日军精锐在太平洋战争中耗光,在中国深陷战争泥潭,再加上资源匮乏,低估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使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失败,最终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事后反攻东北,美国也先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只能投降。
㈨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日本因此占据台湾达半个世纪,直至1945年回归。
这期间台湾的爱国之士一直没有放弃反抗,但均遭到镇压。为了巩固统治,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化教育。最可恨的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人在山东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尸横遍野,死伤无数。
2、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犯东北,东北三省很快沦陷。日本人在东北建立满洲国,扶持傀儡政权,实际由日本控制。
3、1937年,日本主动挑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八一三事变,上海陷落,十二月,南京沦陷。日军进城后,对南京城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屠杀,三十多万同胞死于日军的刺刀和机关枪下。
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蹂躏妇女和儿童,见到妇女要么先奸后杀,要么抓进慰安所,残暴至极,令人发指。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此外,日本还在中国实行毒气战,细菌战,用中国的活人做实验,不少中国人被活活害死。
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山河破败,家园被毁,成百上千万的同胞死去。而如今日本人居然厚颜无耻的称南京大屠杀是子虚乌有的事,当年是为了帮助中国实现大东亚的共同繁荣更是罪上加罪。
拓展资料:
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通称倭寇。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日本也扮演主要角色,1894年7月—1895年10月 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书籍、文物、白银等战略资源,为进一步强大和发动侵华战争做铺垫。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战争,霸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日军全国侵华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自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后共计十四年。
参考资料:日本侵华战争_网络
㈩ 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1874年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承认琉球(现日本冲绳县)为日本保护国,并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
1894年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定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壮烈牺牲。
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割地赔银的《马关条约》。 同月,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日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交纳3000万两白银,日本才交还辽东半岛。
1901年9月,清政府与日、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交出税务、使馆区管理权,并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1905年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获得在我国东北南部之特权。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后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1925年5月,日本伙同英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抗议,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并占领济南。
1928年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奉系军阀张作霖,制造“皇姑屯事件”,阴谋夺取东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拥兵50万的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不战而退,日军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我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3年1-5月,日军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并于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协定》。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冀东22个县宣告脱离中国政府管辖,沦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之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 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8月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晋东北,利用平型关天险设伏,在9月24日一举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日军突破中国守军长城防线后,分两路合击太原。中国第二战区急调10余个师在太原以北忻口地区组织防御。八路军各部全力在正太路以南配合友军作战,“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爆发。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
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 贺龙和周士第、关向应等在雁门关前线,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取得“雁门关大捷”。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国民政府暂迁武汉,中国军队进行了“南京保卫战”。 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为守卫徐州与日军进行了“淞沪会战”,战役历时两周,杀敌逾万,国民党军取得了抗战后的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并在城外制造数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数名五岁小女孩被奸杀掏心生吃,令人骇然。 同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花园口决堤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日军还在苏北决运河大堤,致使苏北数县成为泽国。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广大地区,与进攻武汉的日军进行了“武汉会战”。此战,中国军队出动兵力100万,日军出动兵力35万。战役结果,日军伤亡近4万人,但武汉最后失守。
1939年11月,日军攻陷南宁。 1939年12月,日本与汪精卫在沪签订把中国完全变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兴关系调整要纲》 。
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 至1944年8月,先后占领郑州、长沙、衡阳等地。1944年9月,日军发动“柳桂战役”。
(10)日军如何在中国被拖垮扩展阅读:
日本投降过程:
1944年12月,日军攫取了大陆交通线。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兹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
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被抓到日本的华工大约1000多万,从1874到1945日本侵华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累积人数至少达2.8亿,经济损失50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