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时候没有周六周日,古代人是怎样如何休假的
古代的休假制度建立于西汉时期,秦朝以前的官员想要休息,只能选择请假,称之为“告归”。例如《史记·高祖本纪》有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自西汉之后,历朝历代均设立有相应的休假制度,假期长短各有不同,总体来说唐宋两朝最为轻松,元明两朝最为苦逼,并自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向西方靠拢。
元朝被推翻之后,谁知道又遇到朱元璋这个工作狂,官员们的假期虽然相较元朝有所增加,但却增加的极为有限,仅仅多了两天而已,其中元正五天、冬至三天、元宵节十天,其中元宵节的十天假期,还是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实行的。
朱元璋去世之后,官员们开始大诉苦水,朝廷于是重新恢复了“旬休”制度,然而即使如此,官员们每年的休息时间,仍然不过五十天左右,相较于唐宋两朝,可以说缩水极为严重。
清朝时期:前期延续明朝制度,后期开始向西方靠拢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主要有冬至、元正、元宵三个节日,但由于三个节日在时间上太过接近,于是干脆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将三个假期予以贯通,每年年末的腊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官衙“封印”停止办公,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开印”办公,至于具体哪天放假,则由钦天监选择吉日。
❷ 古代的官员是如何放假的
根据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休沐的意思是休息沐浴,指官员的假期
隋唐,直到唐代永徽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也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来自《滕王阁序》的那句“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我们来做一点计算,按五日休沐法,一年起码可以休73天,而到了旬休,一年只能歇30多天,少了一半的假。而且在唐朝请假可不是那么好请的,要提前告假,假后还要销假,有一个差错就要扣一个月的俸禄。这样一比起来,唐朝官员也是挺艰辛的,看来繁荣的背后是无数官员牺牲自己洗澡时间换来的呀
❸ 中国古代官员怎么上班和休假
古代官员怎么上班和休假?
或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到了明清两代,政府官员就没有汉唐宋时期宽松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体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的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这个规定是有条件的——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地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人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在千年的休假制度里,除了法定节假日,政府也对“临时请假”
制度作了规定。举个例子,如果官员因为有急事而无法及时回官署办公,晋代就规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后晋时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政府还会单给路程假。
这种“急假”在今天看来颇具人性化,当个人要执行对家庭的责任时,政府的法令有相应的假期规定。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假期分别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可以说,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这可能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因素有关——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而政府官员不能像农民那样随意规定自己何时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休假制度诞生了。
❹ 清明假期又要到了,古代是怎么放假的呢
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到了汉代就有了休假制度。根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官员每五日当众可以休假一天,所谓“休沐”就是休息沐浴的意思,公务人员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要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发刮脸(看来汉朝的官员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嘿嘿)后来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可见官员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团聚。放假时间:一年总计休息73天。
除了类似周末这样的休假外,汉代政府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汉代规定:冬至、夏至为例假。古时候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祀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为了消除疫病、荒年、饥饿和死亡。汉代对于冬至甚为重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汉代这两个节日必须放假,但是放几天,没有明确地记载。放假时间:不确定。
汉代时候另外规定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期,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汉代明确规定,请假三个月免官。放假时间:可以因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
唐代《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息一天改为十日休息一天,称之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流值班,从唐代开始,不值班的官员从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了。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官员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宽松。放假时间:每旬一日,合计36日,约占全部假期的32%
唐宋时期,除了常规假日外,政府还规定官员在一些传统节日、新型庆祝性节日、宗教性节日享受休假的权利。这些节日按照节日性质可放假1、3、5、7天。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像春节和冬至等节日,每次可放假七天,已经相当于今天的黄金周了。在唐代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学生有专门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共有54个各类节假日,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以自由活动,其余36个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放假时间:由《假宁令》可知,节假日构成了唐代假日所占比例的最大部分,约占68%。具体为:春节,冬至各七天;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共四天;中秋、夏至、腊八各三天;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正月最后一日、春社、秋社、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三伏、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天;学生田假,15日,授衣假,15日。
在唐代,婚假、丧假、探亲假已经非常完备,很具有人情味。具体为: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每三年有30天,父母在500里以外,每五年有15天。婚假,儿子行冠礼时,有3天假,亲戚有1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其他亲戚结婚则减少到5、3、1天。丧假,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三年,武官为100天;亲身授业老师去世,给假3天。特殊假日,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皇帝胜过老子和佛祖,唐代重要人物放假,主要是有三个人,老子诞辰,佛祖诞辰都要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三天。但是到了宋代,老子和佛祖的诞辰日节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而且皇帝不停的更换,所以说这个假日也是最不确定的一个假日了
到了元代,情况发生了变换。在元朝的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休息,什么旬假、大休都没有了,全年节假日减少到了16天。明清时期,除了父母去世三年服丧假期,以上假期大多被取消了,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们特批才能获得。这段时期全年只有三个节日假期,即春节、冬至和皇帝的诞辰,这种改变显示了个人对于父母和皇帝的义务的强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休假制度的时候被朱元璋给驳回了。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实际实施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休假制度,但是后期开始有所变化。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现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
❺ 古代的上班族是如何休假的,他们也有周末吗
陈东升
现代人享受礼拜、元旦、春节等节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家人踏青赏花,享受岁月静好,那么,古代休什么?他们是怎么休假的?
明代逐渐地减少或取消了“荀假”制度,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日。
休沐假期仅有初一、十五;节假元旦五天,冬至三天。永乐开始,元宵节一般赐假10天,但有事立刻停止休假。
清朝时期的休假制度
到了清朝则主要沿袭了明朝的这一休假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大多数中下层官员苦不堪言,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鉴于这一“民意”,朝廷只好做出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加了寒假,并将寒假与春节的假期延长到一个月。但这种规定依然具有很大的弹性,比如涉及到司法部门的官员,在休假期间仍要到衙署办公,因为司法事件是没有假期的。
1840年后,传统中国走向了其末路。随着中国被纳入世界秩序当中,西方的政治文化也传入中国,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大批洋人来到中国,他们以星期为周期计算日期,每七天中以星期日为休息日。到了1910年,清政府在其上层也开始实行星期日为公休日的做
❻ 古代人是怎么休假的
最近天气太热,很多人都请假出去旅游避暑,学校也放假了,很多学生都窝在家里吹空调。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是怎么过暑假的?有假期吗?
其实在秦时并不存在什么假期。公务员若想回家,只能请假“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也就是说你请假就不要再上班了。
可到了汉代,确立了休假制度,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所谓“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长期集中在官衙办公、食宿,皇帝忍不了官员们身上的体味儿了,让官员每五日当中可以放假一日。这个休沐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星期六、星期天。除了常规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5天假。至于官员的丧假和探亲假,要根据远近定天数,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诞辰放假3天,这样算起来一年总共能休假73天。假期里大家可以擦洗、打扫卫生、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这样的假期一直延续到隋唐。
唐代虽然把“五日休”改成了“旬休”,即工作9日才可以休息1天,但架不住唐代其他假多呀,儿子及冠礼放3天,子女结婚放9天,春节放7天、中秋3天、寒食清明4天,到5月还有田假15天,9月有备制寒衣的授衣假15天。
宋代才是假期最多的朝代,不但开创了“天棋节”这样的新节日,而且是逢节必休,依然有“黄金周”如元旦,冬至等各7天假,圣节、夏至,腊月等各三天假,合计每年假期有一百二十多天。
不过,这个数字到了元朝被砍了一半儿,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公元1264年8月,忽必烈一道规定便将节假日改成16天,加上旬假36天共休52天。
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个工作狂,明代又比元朝进一步减少,每月5号才放1天假。而且大部分传统节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元旦五日,冬至3日,元宵节10日,共18天。朱元璋过世后,增加了月假3天,加上原来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天。
清朝休假制度基本照搬明朝,直到清朝后期,慈禧太后颁发新政后与西方接轨,公职人员星期天可以休息。例假由原来的每月3天旬休,变为了星期日休假制,并一直沿袭至今。
古代人都知道劳逸结合,利用假期出去玩山游水。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假期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
❼ 古代的官员到底是如何作息的他们一般什么时候可以放假
其实古代人上班的时间比现代人要早多了,皇帝要上早朝,而大臣们就要提前在门外等候,经常是天不亮就收拾好行装出发往皇宫了。而且他们也没有专门的假期,就算有也是非常短的。
到了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人也开始逐渐的接受,官员的休假变成了每个星期休一天假。逐渐发展到了当代社会,一个星期休两天假。
❽ 古代的人也有法定假期吗他们是怎么放假的呢
现在的上班族最为期待事情肯定是假期啦,休息的那天总算不用早起挤公交,也不用难熬的打法上班时间,最近中秋国庆佳节又即将到来,又是一连串的长假,简直不要太舒服,想必各位小伙伴也是非常期待吧?那么数千百年前的古人们,也是否有属于他们的假期了呢?
明朝和清朝的政府人员过得就没有宋朝滋润了,政府保留了元宵春节,清明几个假期,其他的时间都是要统一上班的,官员们每个月也能放三天假,但是比起宋朝,终究少了很多。
知道民国时期中国才慢慢引用西方的休假制度,我们的假期比起古人还是多了很多的,比起他们我们的生活还是更为惬意自如的,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