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泰国跟古中国有哪些关系呢
很久以前,中国于泰国的交流便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汉时,中国航船就到过泰国。东汉至隋唐时期,泰国境内就有狼牙修国, 堕罗钵底 国,盘盘国等,都与中国有交往。
在这些互访中,中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进行。但当时这种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代表某种文化的、双方之间进行交换的器物上。泰国的使者和商人把泰国出产的香料、象牙、菩提树叶、火珠等带到中国,中国的瓷器、绢、丝绸则通过泰国使者和商人进人泰国。通过这些物品,双方有了了解。
双方互赠的物品成为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的媒介,不同的文化通过这些物品得以传播。泰国的统一王国素可泰王国兴起后,与中国元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通过朝贡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在素可泰时期,素可泰王国曾邀请中国的制瓷工匠前往泰国传艺。
泰国的工匠学习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后,在宋加洛烧制出了类似中国浙江龙泉窑的青花瓷器仿宋瓷器。这是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结出的一个硕果。
中泰文化交流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国的明王朝,也即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以后的时期。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中,曾到过泰国。郑和的庞大船队受到阿瑜陀耶朝廷的友好接待,郑和带去了丰富的中国产品,通过赏赐和贸易等形式,传播了中国文化。
随同郑和出访的随员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回国后写的着名游记 《瀛涯 胜 览 >、<星 槎 胜 览 :》、 《 :西洋番国志>,真实记录了当时泰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成为中国人了解泰国阿瑜陀耶王国的宝贵资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郑和下西洋时出访泰国,就是一次大规模的中泰文化交流活动。阿瑜陀耶时期,中国明王朝与阿瑜陀耶王朝的贸易频繁,关系更为密切。为了适应双方政治、经济频繁交往的需要,明万历五年(公元1578年)明王朝在培养翻译人员的“四夷馆”中增设了“暹罗馆”,招收学员学习泰语。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前往泰国谋生的居民不断增加,阿瑜陀耶及周围地区成为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国的音乐、戏剧、绘画、建筑艺术也随着华人移民的到来而传人泰国。
据记载,在阿瑜陀耶王朝后期,中国戏剧在阿瑜陀耶已经流传。曼谷王朝建立后,中泰文化交流伴随着华人移民潮的形成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建筑艺术、雕塑、绘画、戏剧、音乐等在泰国进一步传播。
⑵ 海上丝绸之路如何连接中国与泰国
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泰国湾内的泰王国也是中国的近邻,自古就是东西方海上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泰国是一个以泰族为主体民族组成的国家。泰族是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定居于今日泰国北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初。据《汉书·地理志》“粤地”条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携带着大批丝绸的中国海船就通过今泰国湾和泰国境内的古国——邑卢没国和谌离国,越马来半岛,跨印度洋而至黄支国(令印度康契普腊姆)。可见西汉时,泰国就已经是中国海船航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在泰国境内,有许多由各民族建立起来的互不统属的小国,而这些小国又多与中国有着朝贡关系和贸易往来。据中国史书记载,三国时的东吴曾派朱应、康泰浮海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其所经及传闻,有百数十国”。回国后,朱应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康泰撰写了《吴时外国传》,内中都提到了当时在泰国境内受扶南控制的许多小国,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是金邻国(亦称金陈国)和顿逊国(亦称典孙国)。金邻国的政治中心在泰国的中部,暹(xiān)罗湾古称金邻湾,就是因金邻国而得名。
公元6世纪下半叶,在今泰国南部又出现了赤土、盘盘、哥罗、狼牙修和堕罗钵底等一些小国。这些国家虽然各自为政,却都与中国通过海上航路保持着外交和经贸关系。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命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国,携带大批丝绸和各种丝织物以赐赤土王。常骏等自南海郡(今广州)乘舟起航,沿今越南海岸线航行,到南海人泰国湾至马来半岛的泰国南方沿海一带。赤土国王派船30艘迎接隋使。回国时,赤土王又遣其子那邪迦随同常骏回访中国井贡方物。
唐代,堕罗钵底国已经成为泰国湾沿岸的重要国家,统治泰国湄南河下游以佛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据《新唐书·投和传》载:“投和,在真腊南,自广州西南行百日乃至……无赋税,民以地多少自输(输:交纳)……民乘象及马,无鞍(dí,马缰绳),绳穿颊(jiá)御之……贞观中,遣使以黄金函(函:用匣子装)内表,并献方物。”可知其在唐朝时就与中国有着海上交通和朝贡贸易关系。从史书记载中还可看出,堕罗钵底国其时已有高度发展的文化,特别是佛教,已经相当盛行。正因如此,至今,佛统仍是泰国佛教的中心。
居住在湄南河上游的泰族各部落原受真腊所控制。公元13世纪,乘真腊国势衰微之机,泰族在泰国北部地区扩张,把本属于孟·吉蔑(miè)语系的民族排挤到山地,并逐步南下定居在湄南河流域。公元1238年,泰族首领马哈柴柴查纳亲王后裔坤邦克郎刀创建了以素可泰为中心的素可泰王国(《元史》中称其为“暹罗”),历史上称作素可泰王朝。
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还出现了以清迈为首府的兰那泰王国和以帕耀为中心的帕耀王国。中国史书称兰那泰王国为“八百媳妇国”,传说因国王有妻八百,各领一寨而得名。据泰国历史传说,兰那泰国王孟莱归并了附近几十个泰族部落,建立了以景线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国家,并不断向南扩展。公元1292年,它征服了以南奔为中心的孟人的哈里奔猜国(中国史书称它为女王国),以清迈城为其国都,国势日强。1338年,兰那泰兼并了帕耀国,成为泰国北部的强国,直到19世纪初,它才被南部的暹罗所归并。
素可泰王国在国王坤腊马甘亨(敢木丁)时代,不断向外扩张,其势力到公元13世纪末已扩大到整个湄南河流域,成为统一的强国。素可泰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素可泰遣使入元就达12次之多。据说国王坤腊马甘亨在位时,素可泰曾邀请中国的制陶工匠到泰国宋加洛开窑烧制陶瓷,其产品曾畅销东南亚各地。公元1282年、公元1293年和公元1295年,元朝廷曾三次遣使访问素可泰。公元1378年,素可奉被南方新兴起的阿瑜陀耶王国所征服,至公元1438年则完全被其吞并。
阿瑜陀耶(或称为“大城”)王朝时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明史》中称阿瑜陀耶为“暹罗”或“暹罗斛(hú)”。公元1377年,明朝正式授予该国国王“暹罗国王”称号,从此中国史书皆称其为“暹罗”。从15世纪起,阿瑜陀耶国力逐渐强大,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国王还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专门运载货物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据中国史书记载,从公元1370年至1643年问,明遣使者到阿瑜陀耶访问共有19次,而暹罗遣使人明竞达112次之多。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也曾两次抵访暹罗。不难看出,明代是中暹两国友好交往的黄金时代。
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中国200多年。其间,暹罗经历了阿瑜陀耶王朝以及其后的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中暹之间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这200多年间,暹罗曾44次遣使入清。清政府还奖励米商到暹罗贩米。暹罗在拍那莱王(公元1656~1688年)时代,曾组织专业船队同中国进行贸易,暹罗的各种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的许多港口。
暹罗盛产柚木。柚木质地坚硬,不易腐蚀,是珍贵的造船材料,而且造价低廉,因此18世纪时,暹罗便成了华人在海外的造船中心。公元1722年,清政府为了解决东南沿海严重缺粮的状况,要求暹罗运米30万石到闽、粤、浙沿海港口销售,不仅给予免税优待,而且还实行奖励制度。这一时期,中国货船络绎不绝地远航暹罗,湄南河上,经常可以看到长列的中国货船在行驶,载重从200吨至600吨不等。停泊在湄南河码头卸货并装运大米的船只多达150艘,船队长约2英里。可见当时中暹大米贸易之盛。暹米的大量进口不仅缓解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粮食困难,冲破了海禁,促进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也冲破了禁止中国人到暹罗造船的陈规。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中国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帆船,都是在暹罗建造的。因其船首不像中国国内所造船只那样有辨别省籍的油漆标志,所以人们都称其为“白头船”。据统计,公元1812年,华人在暹罗投资所打造的帆船达136艘,其中82艘是从事暹罗与中国间的贸易的。
旅居暹罗的华人不仅在暹罗为国内造船,而且也为暹罗国王的造船场造船。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方学者克劳弗德(JohnCrawfurd:llrd,公元1783~1868年)曾率外交和贸易代表团访问泰国和越南的宫廷,并于1828年刊印了《出使暹罗和交趾支那宫廷日记》。在这本《日记》中,克劳弗德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暹罗国王所拥有的大造船场,每年有6至8艘大商船下水,在船坞里领导工作的,主要是一位中国工匠,下面的工人通常是暹罗人。”西人怀特(J.White)在其《航行中国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暹人造船设计,无不模仿中国。”“暹罗不但在船舶的设计和制造,而且在航海和驾驶技术的发展方面,也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暹罗国王每年派出若干艘商船开往日本,这些商船全都由中国人驾驶。”
19世纪20年代,暹罗每年要向中国输入数十万担大米、6万担胡椒、3万担食糖、3万担苏木,此外还有象牙。铅、锡等货物。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是暹罗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年贸易额达614000铢(合76756英镑)。当时,西方人都公认“曼谷事实上就是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中心口岸”、“曼谷是好望角以东仅次于加尔各答和广州的第三个重要港口。”
⑶ 浅析泰国古代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泰国旧城暹罗
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
元朝时,暹罗向元朝朝贡
明朝时,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郑和南下时留暹逻者甚多。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
⑷ 中国在古代是如何称呼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与哪些海上贸易
一、中国古代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称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二)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三)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四)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端口。
六)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着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八)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着名的印度河。
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九)孟加拉国: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东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东巴基斯坦
来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恒河下游,于是就把这片区域称为 Bengal,首府加尔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极其复杂,西边的多信印度教,东边的多信伊斯兰教。于是变一分为二,东西分治。
十)尼伯尔
中国古称:泥婆罗
来源:在当地的尼瓦尔语中,Nepal 意为“崇山之中的国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丵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
十二)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
二、中国古代海上贸易: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已同近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汉代商船已远达印度东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
魏晋时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孙吴同印度支那半岛诸国也经常有贸易往来。南北朝时期,中国同沿中印航线各国的贸易更为频繁。
隋唐时期,中国商船的远航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中国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国的贸易颇为发达。唐代同日本、朝鲜的贸易也十分活跃。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
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个亚非国家,中国船队直达东非海岸。这一壮举,使中国古代官方贸易达到高峰。明中叶后至清代前期,中国海外贸易因“海禁”和“迁界”而走向衰落。
(4)古代中国怎么去泰国扩展阅读: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⑸ 历史上中国和泰国接壤吗
陆上接壤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按逆时针) 与我国海上接壤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⑹ 20年前中国人去泰国主要靠什么交通工具
飞机,当时铁路还没有,船运也不像现在,还是飞机比较多
⑺ 中国各朝代与泰国在政治上往来的关系
从南宋末年起,至鸦片战争爆发前,潮州人赴泰国谋生,在商业、工农业及对外贸易等领域辛勤劳动,为古代泰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⑻ 古代中国与泰国、越南分别有过什么交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南就一直是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一部分。
从文化上说,那时候中原所称“越人”,包括今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诸省、区和越南北部。这些越人一直被认为是“与楚同姓”,都是“祝融之后”,也有人认为是夏禹的后代。秦统一六国之后,随即派遣五路大军五十万人进行统一百越的战争南越(粤)王赵佗并不是越族人而原是河北真定的汉人,秦朝时他是南海郡龙川令,后代行南海郡尉(秦时实行郡县制,郡有守负责行政,尉负责治安及军事),总之是秦朝的地方官。后来乘秦末之乱,乘机起兵割据,“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占有整个岭南3郡,建南粤国,与汉朝关系有时臣服,有时背叛。西瓯(贵州、广西)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政治组织,处于部落分散状态,被秦朝征服后属桂林、象郡,后又被赵佗征服,成为南粤的一部分。
汉文帝即位后,为赵佗在其家乡的亲置守邑,封赠其兄弟,再次派陆贾出使南粤,说服赵佗撤去帝号。汉景帝时,赵佗遣使朝请,表示臣服,说自己称帝是“聊以自娱”,但在国中仍用帝号(这被后来的越南封建统治者也学会了)。于其地设置交趾、九真二郡。越南古史把南粤国列入正统,称赵佗为赵武王,推尊为越南的开国之君,这是为自己封建国家独立的合法性找一种依据,不过这种说法反而更证明越南和中国的联系之深。
⑼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攻占泰国
中南半岛包括缅甸泰国地区,之所以中原王朝难以平定,一方面是因为中原王朝以农耕文明为主,对向外扩张缺乏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南半岛山高林密,根本就难以征服。
中南半岛和我国的云贵高原相接壤,山水相连,我国境内的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到整个中南半岛,使中南半岛地形崎岖。再加上这里的纬度基本都在北纬30度以南,所以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在中南半岛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这使得中南半岛呈现出山高林密的特点。
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不是宁古塔,而是海南岛,相比于北国的冰封,南国的瘴疠更能要人命!
而中南半岛,和海南岛的纬度差不多,所以瘴疠只能比这里更严重,中原大军南下征讨,瘴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更加严重!
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远征军作战,在远征军穿过野人山回国途中,缅甸的原始森林给这些抗日英雄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中原王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了这里,也难以立足。因为对于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王朝而言,这里并不适合直接发展农业生产。
我们知道:随着气温的升高,分子会更加活跃,加上多雨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土壤会呈现出酸性的特点。中南半岛因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且多雨,所以土壤水分流失严重,土壤呈强酸性,颜色为砖红。
这样的土地,除了种茶树,并不能直接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征服这里,需要对土地进行艰难的改造,将土壤中和成适合种植水稻的水稻土。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过程!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这些工作就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