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22-08-17 19:09:28

① 中国近代史的起步经历了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领导代表:在中央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派别: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结果:以失败告终
主要内容是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
主要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主要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影响: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①维新运动
领导代表:中央—光绪帝
主要代表:康有为和梁启超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口号:变法图强
目的:救亡图存(想用改革来维护清政府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而推行的改良运动。
时间:1898 年6月-9月。戊戌变法持续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
结果:失败
主要内容(1)政治:训练新式陆海军;(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3)文化: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官职。
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辛亥革命
领导代表:孙中山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口号>指导思想(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目的:反帝反封建
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结果: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主要内容:(孙中山经历)189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
影响: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
领导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派别:先进的知识分子
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目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新文化运动。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1915年在上海
结果: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主要内容>前期:“民主”“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② 中国近代发展史的特点

近代化的特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就是受侵略和反侵略并行。

③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的特点: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4、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3)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联系:

①都是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

②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是在学习西方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④ 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什么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近代化的前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近代化的两大任务: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⑤ 中国近代化进程有 什么特点

相同点:1、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3、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4、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都与袁世凯有关。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6、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不同点:1、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2、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5、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⑥ 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特点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⑦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点

特点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意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1. 从过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3.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4.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李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2) 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 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一)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二)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五、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一)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
1.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二)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
2. 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4.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 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
(1) 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 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各个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3)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深受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4) 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重性。
2) 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改革)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
3) 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
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1. 早期着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 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912――1919)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1.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3. 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1927-1937-1945-1946-1949)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2.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沉重(毁灭性)打击。
(五)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1. 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七、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1) 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2) 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2.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3.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1.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八、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九、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二)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
(三)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⑧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化有什么特点

1、由表及里:洋务运动学习器物(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制度(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更进思想观念,期间民主共和观念后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提到的民主科学。这一过程中大都借鉴西方文化成果。(其次自身文化的否认批判和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是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的观念上来说,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处于封建社会的同时遭到了资本主义侵略。简单点说就是中国的大环境是内忧外患。
3、参与阶级: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上来说,中国各个阶级都参与促进中国近代化。跑题一下,仔细想想这个流程顺序,你懂的(只有无产阶级能救中国)。
4、旧有的内在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社会新生的生产力。主要还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输出,在全球大市场下的一种推动。新生的生产力就是指大机器大企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性质发展创造的生产力。在封建的这种生产关系上,不能将出现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性质转变为真正实在的生产力,也没有将积极因素发挥出最好效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新生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在先进阶级发动的变革中表现。出现更多的工业,由农转工,促进近代化的发展。
5、被动转主动内部起义的爆发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被动的接受外开文化,进行近代化的尝试。到后来民族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民间群众,积极主动的改变中国残破的现状,促进近代化的发展。
6、近代化历程中关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发展,企业的创办等等。在中国创立了官督商办的新形式,大都通过政权发展,没有西方那样的资本积累。并且多用于工业军事等方面。

阅读全文

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什么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英国没有永居身份怎么办 浏览:770
英国三五牌是什么牌 浏览:609
100日元在越南能买什么 浏览:360
和平精英国际主播公开赛哪里能看 浏览:413
越南整条鱼怎么处理 浏览:651
越南疫情有什么补贴 浏览:895
现在去印尼打工怎么样 浏览:1000
越南的中国烟从哪里来的 浏览:755
印度服装怎么生产的 浏览:585
沉香香烟多少一条越南 浏览:564
4月印尼有什么节日 浏览:106
印度位于亚洲哪个片区 浏览:888
中国本土猫怎么分辨 浏览:312
英国巫婆成什么样子 浏览:84
意大利人签证被拒怎么办 浏览:118
中国球员有多少人去nba 浏览:818
意大利好的学校在哪里呢 浏览:733
中国四大行哪个行免费办不收费 浏览:708
意大利米兰家具展都有哪些形式 浏览:997
伊朗事件专家怎么看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