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让小孩子从小(3、4岁)就开始学中医,应该怎样培养
你好,首先谢谢你,对祖国文化的重视,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对中医的兴趣,有一些中医知识的三字经,朗朗上口,并很有实用性。 附:《中医启蒙三字经》 作者 赵歆 甄雪燕 梁永宣 罗海鹰 序—— 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 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医理篇—— 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 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 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 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 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 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 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诊治篇—— 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 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 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 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 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 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 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 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四季篇—— 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 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 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 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起居篇—— 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 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 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 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 善运动,爱思考,少烦忧,戒急躁。 琴棋乐,广爱好,游天地,乐陶陶。 善调养,病难扰;勤学业,敬师老。 名医篇—— 忆先贤,多仁孝,济世心,永称道。 扁鹊游,民夸好,内妇儿,皆通晓; 汉华佗,手术早,传古今,技艺高; 张仲景,医圣号,着伤寒,为师表; 唐药王,孙思邈,重医德,精方药; 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清,后世宝。 大医多,难细表,明日才,吾辈找。 早启蒙,渐通晓,学医理,知奥妙。 体强健,德学韬,扬国粹,我自豪。 还有清代陈俢源的《医学三字经》 另外,我是学中医出身,有问题可以一起研究。 祝你工作愉快!
❷ 现代人应该怎样去传承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自改革开放起,西方的工业文化不断冲击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承受巨大压力,日渐消逝。现如今,中国国力愈发强盛,但我们珍贵的中华文化却逐渐消亡,我们的年轻一代应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做到中西结合,古为今用。而中医是中华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我们应当通过增设中医专业、普及中药材知识、提倡中医养生处方等方式使中医在现代社会中活跃起来,进而更好的传承中医。
三、提倡开立中医养生处方现如今,养生保健风潮在中国逐渐兴起。不少中老年人都希望食用一些食物或者保健品,补充身体所缺元素,预防疾病。而中医药在养生以及未病先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提倡开立中医养生处方既符合了现代人对保健的需求,又可以传承中医文化,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中医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就是在于让人民群众摆脱完全依赖西医治疗疾病的习惯,开始慢慢尝试中西结合或者纯中医的方式治疗以及预防疾病,让中医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不至于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❸ 怎样重塑中医辉煌,完善中医理疗创新疗法弘扬中药
首先中医文化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要。虽然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随着西医的发展,人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我觉得主要是我国对中医文化的宣传不到位。最近韩国有一部电视剧《马医》特别流行,讲的是一位韩国古代医生通过自己的针灸疗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针灸是中国特有的中医疗法,韩国的针灸从中国传过去的,韩国特别重视中医文化,从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理疗在韩国医学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除了外部原因之外,中医的学习难度远远高于西医,从一个普通的中药师到一位优秀的中医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很多医学院的学生大都会选择西医。这就导致了中国的中医越来越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想重塑中医辉煌就必须从中医的学习开始抓起,希望我国加强中医的学习教育,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
❹ 中医药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
中医药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师承教育模式。
在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师承教育模式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我国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医药师承教育特色优势
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之举。
❺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中医的兴趣
意见建议: 您好! 家长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比其他上面东西都重要!这样孩子就会以家长为榜样,喜欢学习了
❻ 真正传统中医的学习方法
中医学习方法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着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着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着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着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着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着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
❼ 如何学好中医学
平时我们一旦说到大学里哪个专业最难学,必定有医学的一席之地,可见,这个令众多学习闻风丧胆的专业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么去学好医学呢?
一、形象思维
首先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的话,就是基础课与临床课这两个了。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系统、局部、断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
每一块骨头、每一幅切片,要学会识图、识物。在学习这一类的课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学习地理一样,要把知识放到图中去记忆。同时要积极使用回忆法,就是合上书,把标本图放在那里,自己去写下各部位名称,然后再与标准答案比对。
系统性的学习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医学中,从解剖、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知识串联起来理解、记忆,这样的知识会得到整体的强化与提升,对你的学习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