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古代有测温度的仪器吗
冰瓶,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
《吕氏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冰瓶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测量工具?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实物,但从文献上可知,先秦时中国人已在使用。吕不韦《吕氏春秋 慎大览 察今》中有这样的说法:“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 冰 水”的形态变化,来推测温度下降和升高的技术。
类似的说法,在汉刘安《淮南子 说山》中也有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对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所说的“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温度计”,文中没有具体交代。可能正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
笔者认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为何不说“碗中之冰、“缸中之冰”、“池中之冰”?结合西方早期的温度计也是一种细长的瓶子,可以想象先秦时的冰瓶并非普通之物。如果进一步联系《淮南子 说山》中的上一句话“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更可以侧证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
清顺治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制作的温度计
❷ 古代怎样测定温度变化
对温度的观察、测定更有多种方法,在节令、体温,以及冶炼和制陶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观测温度的方法。
古人对自然规律缺乏了解,认为反常节令是上天对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诫”。所以,要把节令记录下来,写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验吉凶。同时,对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时的气候状况,古人也比较注意记录。
至迟从11世纪起,官方就已经习惯记录冬至后9个九天当中每日的天气,这叫做“数九寒天”。在明清时期,人们常会把这些日子的天气每天都记录下来。
有关这方面的记录在清代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有4卷之多。现在,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气候的温度变化情况。
占卜图
❸ 古人没有温度计,当时是如何感受温度以及如何避暑的
现在正处于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基本上一出门就是一身汗,人们在口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那么,我们以前在没有空调的时候,是怎么度过三伏天的呢?在我们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还没有安装空调,冬天还好,一到夏天,我们就会想到很多关于夏天的降温避暑的方式,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关门或者带上一个折叠桌睡在天台上,但这样难免保不齐会有蚊子光顾你。
古代女子执扇避暑
建造含凉殿含凉殿是唐朝时期所建用来避暑的一个宫殿,其制冷能力与现在的空调房不相上下。比如汉武帝的避暑甘泉宫、唐太宗的避暑九成宫以及清朝所建的承德避暑山庄。这类避暑含凉殿都是建在有水有荫的地方,利用水车将山泉水送到屋顶,然后水会沿着屋檐缓缓流下,源源不断的凉水在整间宫殿循环,使得其宫殿内温度大大降低。不仅如此,皇帝还会下令让人在宫殿内部放入大量的冰块,冰块放在房内的通风口处,风一吹,房内凉意淅淅,别提多凉爽。比如唐宋时期,夏季的街头就会出现买卖冰块的现象,当然,这样的条件只有古代皇帝及后宫的宠妃才可以享受的到,平常人还是只能依靠扇子度过炎炎夏日。
❹ 古代为了测量温度与湿度制造了哪些仪器
温度与湿度是热学中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但不同物质的变形程度又是不同的。所以古人在此中也得到了不少有关的知识。
我国古代不仅对温度和湿度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记载,而且制造了一些测温、测湿仪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温、湿度计量的热忱。
❺ 中国古人如何测量温度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至于这种“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温度计”,文献中没有具体交代。可能正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
【出自腾讯网,作者网络知识倪方六】
❻ 中国古代没有温度计,人们是怎么计量温度
在古代中国,对有用的温度才计量。主要表现在“看病治病得出的人的体温计量”;“武器及农耕需要的金属物品的冶炼温度计量”;“以及看天吃饭农耕为主的天气温度计量”。
中医学发展的人体体温计量:
传统中医以“望闻问切”为诊断的基础,而其实对于人的恒定体温,中国人也早就发现了,这就是现代医学设定的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而古代中国人也就将这健康人的体温设为标准温度,以此评断体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说的“发热”与“发寒”。在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了测体温诊病:“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这里的“尺热”和“尺不热”,就是指是否发高烧。中医把脉的主要方法是医生用手指点测病人位于手腕的脉搏,分为“寸”“关””尺“,也就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而其中的“尺”就是古代医生能通过这个部位的端脉来测定体温,因此而得。相传“望闻问切”指法最早是战国名医扁鹊所创,其着作《扁鹊内经》和《难经》中就有记载。因此自先秦起,人的体温衡量就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而正常人的体温也成为一种温度计量的标准。
到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开始记载有用人体“腋下温度”作为计温标准的记载。《齐民要术》是一部中国古代综合性的农学着作,其中典型的有“作豉法”,即制作豆豉翻晒的时候,就是以腋温为标准的,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所以,腋温也是中国古代温度计量的标准之一。
金属冶炼的计温:
中国古代的金属及武器冶炼技术都成熟较早的,而从“冶炼”两个字中就能看出,冶炼要用到水和火。对于水的温度计量没有特定,但是冶炼对热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古人对于一把好的宝剑,宝刀的锻造,加火热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因此出现一个专用名词“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不过这只能是一种“目测法”及“经验计量”,《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古人得出经验,在冶炼金属火热的时候,当火焰没有了杂色并呈现青色了,那就是温度最高的时候,成语“炉火纯青”讲的就是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手工业技艺着作《考工记》中就记载有火焰呈不同颜色时候的冶炼操作规则,也就是说通过火焰颜色来定高温计量,不同火焰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
这种经验经过现代科学验证,还是相当精准的,因为不同物质的汽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焰。战国时期的金属主要是青铜器,其主要成分就是铜、锡、锌等,火热到不同程度的时候颜色确实不同,当火焰青色的时候就是其中汽化点最高的铜到了可以浇筑的时候了。
农作物耕种的气候计温:
中国古代是农耕大国,农作是看天吃饭的,而对气候、温度等变化的关注则是必然的。而古人通过时序轮换及自然气象的变化,来判断和预测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称为“物候”测温法。“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标准的体现。
例如“小暑”到了,人们就知道将进入高温天启,“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例如这个夏天很热,那么秋冬气温就偏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等。其他判断热的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等;而判断冷寒、低温的则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等。
❼ 中国古代是怎样对温度进行测量的
温度与湿度是热学中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但不同物质的变形程度又是不同的。所以古人在此中也得到了不少有关的知识。
我国古代不仅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观察和记载,而且制造了一些测温、测湿仪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温、湿度计量的热忱。
冷热的概念自古已有,古人以寒、冷、凉、温、热、烫等术语所表示的温差范围,会随人而异,有极大的主观性。即使如此,古人还是找到了一些较为客观地判别冷热程度的办法。
在温度计出现以前,人们常凭自己的感官的感觉。例如用手触摸物体来判别物体是冷是热,冷热的程度如何等。这种以体温为基础的触摸感觉法,只能判断一定范围内的温差,而不是特定的温度概念。
还有通过观察水的结冰与否来推知气温下降的程度。如《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就记载:“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种做法被后世人们所认可。
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就有几乎同样的记载:“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这是因为,通过观察瓶中水结冰或冰融化,确实可以大致知道气温的寒暖变化。
古代人们想了不少隔热保温的方法,把冬天的自然冰保存至次年夏天。从周代开始就有“夏造冰”的说法,但当时怎么造法,还有待研究。
至于对温度的观察、测定更有多种方法,在节令、体温,以及冶炼和制陶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观测温度的方法。
古人对自然规律缺乏了解,认为反常节令是上天对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诫”。所以,要把节令记录下来,写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验吉凶。同时,对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时的气候状况,古人也比较注意记录。
至迟从11世纪起,官方就已经习惯记录冬至后9个九天当中每日的天气,这叫作“数九寒天”。在明清时期,人们常把这些日子的天气每天记录下来。
有关这方面的记录在清代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有4卷之多。现在,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气候的温度变化情况。体温又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因为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古代人就充分地认识了这种特殊的“温度计”,并在制奶酪、豆豉、养蚕、茶叶的加工工艺中应用。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曾指出,牧民制奶酪,使奶酪的温度“小暖于人体,为合时宜”;他又指出,做豆豉,“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宋代农学家陈旉在论及洗蚕种的水温时说:“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
宋代茶学专家蔡襄曾说过,茶叶“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论及养蚕的最佳室温时指出,养蚕人“需着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古人还通过观察发热物体的火焰颜色,掌握了高温目测技术。“火候”一词最初的本意是,观察发热物体的火焰颜色。
在金属冶炼或烧制陶瓷过程中,历代工匠都以火焰颜色来判别炉体内温度的高低。因此,火候实际上是古人创造的一种经验的高温目测技术。虽然,它具有很大的经验性,也不能标出温高的具体数值,但它有充分的科学性。
战国时着作《考工记》,最早记述了冶铸青铜的火焰颜色:在熔炉中加入铜矿和锡矿而进行熔化的过程中,首先熔化挥发的是那些不纯杂物,它们的燃烧呈现黑焰色;然后,熔点较低的锡或杂物硫熔化并挥发,呈现黄白焰色;随炉温升高,铜熔化并挥发,铜与锡成为青铜合金,呈现青白颜色,进而炉火纯青,便可开炉铸造。
历代冶铸、陶瓷等工匠常用火候观察法,炼丹家和药物学家对此也有所发展。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的火焰颜色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以及炉内气氛,确实是古人常用的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这与近代物理学中用光谱学原理,对不同物质的不同特征火焰及其所对应的温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西汉时期,有人曾试图制作一个测温装置。《淮南子•说山训》记载:在瓶中盛了水,当它结冰,可以说明气温低,如其溶解为水,又可以说明气温之升高。这个观测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关于测温器的设想的萌芽。
真正称得上温度计的发明,是17世纪的事。1673年,北京的观象台根据传教士南怀仁的介绍,首次制成了空气温度计。但我国民间自制测温器的不乏其人。
据清代初期文学家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记载,清代初期的黄履庄曾发明一种“验冷热器”,即温度计。
据记载,“此器能诊试虚实,分别气候,证诸药之性情,其用甚广,另有专书”。只是验冷热器的“专书”和实物都已失传,我们难以判断其具体原理和结构,估计是气体温度计之类的装置。但它的结构与原理没有被记录下来,也可能是毛发式或天平式湿度计,但也有可能是气压计,因为空气的湿度与气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清代光学家黄履也曾自制过“寒暑表”,据说颇具特色,但原始记载过于简略,难知其详。
由于原始记载过于简略,我们对于这些民间发明的具体情况,还无从加以解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活动,表现了我国人对温度计量的热忱。
❽ 以前是怎么计算温度啊
会不会是后人翻译错误。。。。
中国古代的温度测量
粗略地说,温度是指冷热的程度。冷热的概念自古已有,在温度计出现以前,人们常凭自己的感官的感觉,例如用手触摸物体来判别物体是冷、是热,冷热的程度如何。这种以体温为基础的触摸感觉法,只能判断一定范围内的温差,而不是特定的温度概念,古人以寒、冷、凉、温、热、烫等术语所表示的温差范围,会随人而异,有极大的主观性。
观察自然现象知寒暖
即使如此,古人还是找到了一些较为客观地判别冷热程度的办法。战国时人们已经知道通过观察水的结冰与否来推知气温下降的程度。例如,《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就记载道:“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种做法被后世人们所认可,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就有几乎同样的记载:“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这是因为,通过观察瓶中水结冰或冰融化,确实可以大致知道气温的寒暖变化。
古人对自然规律缺乏了解,认为反常气令是上天对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诫”。所以,要把气令记录下来,写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验吉凶。同时,对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时的气候状况,古人也比较注意记录。至迟从十一世纪起,官方就已经习惯记录冬至后九个九天当中每日的天气,这叫做“数九寒天”。在明清时代,人们常把这些日子的天气每天记录在一种图上。有关这方面的记录在清代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四卷之多。现在,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气候的温度变化情况。
以人体体温为标准测温
虽然以体温判别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会因人而异。然而体温又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因为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古代人就充分地认识了这种特殊的“温度计”,并在制奶酪、豆豉、养蚕、茶叶的加工工艺中应用。
北魏贾思勰曾指出,牧民作奶酪,使酪的温度“小暖于人体,为合适宜”;他又指出,作豆豉,“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宋代陈旉在论及洗蚕种的水温时说:“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元代王祯在论及养蚕的最佳室温时指出,养蚕人“需着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宋代蔡襄曾说过,茶叶“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观察发热物体的火焰颜色———高温目测技术
“火候”一词最初的本意是,观察发热物体的火焰颜色。在金属冶炼或烧制陶瓷过程中,历代工匠都以火焰颜色来判别炉体内温度的高低。因此,火候实际上是古人创造的一种经验的高温目测技术。虽然,它具有很大的经验性,亦不能标出温高的具体数值,但它有充分的科学性。
战国时着作《考工记》,最早记述了冶铸青铜的火焰颜色: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气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这段话可用现在科学知识解释:在熔炉中加入铜矿和锡矿而进行熔化的过程中,首先熔化挥发的是那些不纯杂物,它们的燃烧呈现“黑浊”焰色;然后,熔点较低的锡或杂物硫熔化并挥发,呈现“黄白”焰色;随炉温升高,铜(古代写为“金”)熔化并挥发,铜与锡成为青铜合金,呈现“青白”颜色,进而炉火纯青,便可开炉铸造。
火候观察法,不仅被历代冶铸、陶瓷等工匠沿用,也被炼丹家和药物学家所发展。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的火焰颜色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以及炉内气氛确实是古人常用的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这与近代物理学中用光谱学原理,对不同物质的不同特征火焰及其所对应的温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是一致的。
清初欧洲温度计知识的传入
最早把欧洲的温度计介绍到中国的是,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F.Verbiest,1623~1688)。南怀仁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来华,他着述的关于温度计的一本小册子《验气图说》于1671年刊行。该书后被收入他1674年撰成《新制灵台仪象志》一书的第十四卷中。该书中介绍了测量冷热变化和干湿变化的概念,并描述了“测气寒热”的仪器即温度计的制作方法、用法及原理。南怀仁制作的温度计(见40页右栏上图),管子呈U形,管内注烧酒(或水);以一水平线为基准,将管子划分成上半部较长、下半部较短的两部分,对应天气的冷热作了一些不等分的分度,以作为测量温度的标尺。从书中叙述看,这种温度计只能观察到温度的变化,也只能测量相对的冷热程度,实际上类似伽利略等人发明和使用的那种没有固定点而且温标是任意的空气温度计。而17世纪欧洲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温度计的改进和使用,他们对温度计的玻璃泡和管子尺寸与液体含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对此,西方传教士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
❾ 中国古代没有温度计,人们是怎么计量温度呢
欢迎阅读本期《今古纵横》
关于温度计量,现在的人们看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般用温度计就可以简单查看,而测量的单位无非就是“摄氏度”和“华氏度”。但是在没有温度计的中国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计量温度的呢?
在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一说,只有实用技术,温度计量和描述同样如此,对有用的才计量。主要表现在“看病治病得出的人的体温计量”;“武器及农耕需要的金属物品的冶炼温度计量”;“以及看天吃饭农耕为主的天气温度计量”。
中医学发展的人体体温计量
中医把脉
传统中医以“望闻问切”为诊断的基础,而其实对于人的恒定体温,中国人也早就发现了,这就是现代医学设定的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而古代中国人也就将这健康人的体温设为标准温度,以此评断体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说的“发热”与“发寒”。在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了测体温诊病:“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这里的“尺热”和“尺不热”,就是指是否发高烧。中医把脉的主要方法是医生用手指点测病人位于手腕的脉搏,分为“寸”“关””尺“,也就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而其中的“尺”就是古代医生能通过这个部位的端脉来测定体温,因此而得。相传“望闻问切”指法最早是战国名医扁鹊所创,其着作《扁鹊内经》和《难经》中就有记载。因此自先秦起,人的体温衡量就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而正常人的体温也成为一种温度计量的标准。
到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开始记载有用人体“腋下温度”作为计温标准的记载。《齐民要术》是一部中国古代综合性的农学着作,其中典型的有“作豉法”,即制作豆豉翻晒的时候,就是以腋温为标准的,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所以,腋温也是中国古代温度计量的标准之一。
金属冶炼的计温
金属锻造
中国古代的金属及武器冶炼技术都成熟较早的,而从“冶炼”两个字中就能看出,冶炼要用到水和火。对于水的温度计量没有特定,但是冶炼对热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古人对于一把好的宝剑,宝刀的锻造,加火热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因此出现一个专用名词“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不过这只能是一种“目测法”及“经验计量”,《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古人得出经验,在冶炼金属火热的时候,当火焰没有了杂色并呈现青色了,那就是温度最高的时候,成语“炉火纯青”讲的就是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手工业技艺着作《考工记》中就记载有火焰呈不同颜色时候的冶炼操作规则,也就是说通过火焰颜色来定高温计量,不同火焰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
这种经验经过现代科学验证,还是相当精准的,因为不同物质的汽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焰。战国时期的金属主要是青铜器,其主要成分就是铜、锡、锌等,火热到不同程度的时候颜色确实不同,当火焰青色的时候就是其中汽化点最高的铜到了可以浇筑的时候了。
农作物耕种的气候计温
中国古代农耕
中国古代是农耕大国,农作是看天吃饭的,而对气候、温度等变化的关注则是必然的。而古人通过时序轮换及自然气象的变化,来判断和预测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称为“物候”测温法。“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标准的体现。
例如“小暑”到了,人们就知道将进入高温天启,“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例如这个夏天很热,那么秋冬气温就偏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等。其他判断热的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等;而判断冷寒、低温的则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在没有引进温度计概念情况下对计温的一些方法,主要还是用在了实际运用上的。而相对于很多词汇,在使用上也是有特指的。例如“火、旺、冰、冻”一般指的是物体,“烧、热、寒、冷”则一般指的是人。
感谢您的阅读。
❿ 中国古时有度量温度的单位吗
没有。
1848年开尔文勋爵(威廉·汤姆森)在其论文《关于一种绝对温标》中写道,需要一种以“绝对的冷”(绝对零度)作为零点的温标,使用摄氏度作为其单位增量。汤姆森用当时的空气温度计测算出绝对零度等于−273 °C。这种绝对温标称为开尔文热力学温标。
1954年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第3号决议给出了热力学温标的现代定义,表明水的三相点为其第二定义点,并规定将其温度订定为273.15开。
1967-1968年第13届CGPM第3号决议将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增量由“绝对度”(符号K)更名为“开尔文”(符号K)。
2005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声称为了阐明水的三相点的温度,开尔文热力学温标中的定义适用于VSMOW标准中规定的水有同位素结构。
(10)中国古人如何测量温度扩展阅读
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
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为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