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神话是如何进行演变的

中国神话是如何进行演变的

发布时间:2022-08-18 20:38:37

A.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它在开始阶段是集体口头创作,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后来才用文字记录下来。神话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由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也是在不断的演变的,也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宇宙初创和再创神话。它探索了宇宙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先民经常思索的问题,于是产生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深化。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见于三国时期吴人徐整所着的《五运历年记》,其中写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①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盘古所化。这则神话运用类比思维展开想象,把天地间诸多存在物与盘古的形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把人和物相沟通,反映的是天地人同构观念、物物相生观念。
造人神话和始祖神话。古代先民不但思索大地宇宙如何生成、再造,而且还追问人类从何而来这个关乎自身的重大问题,于是产生了造人万物。
在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中,对于人类的来源作了如下解说:“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离甿。”这是说人类是由盘古身上诸多虫子变化而来的,反映的是生命一体化和物物相生观念,是虫变而为人,人和虫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种变形记,和亚当和夏娃传说异曲同工。
关于女娲造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还有另一种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工,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绳絙人也。”②
神话中的女娲之所以用黄土造人,其原因有二:第一,大地生长万物,因此,被先民视为有旺盛生殖力的女性,这则神话把大地和女性相配,反映的就是地母崇拜观念。第二,古代华夏先民皮肤为黄色的,因此,女娲用黄土造人,而不是用黑土、红土或其他颜色的土。至于女娲由抟土造人改为绳絙造人,除了体现等级观念外,主要是原始的生殖崇拜所发挥的作用。
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古代先民不但追述自身从何而来,同时也思索把哪里作为自己理想的终极归宿,这就产生了昆仑神话,以及蓬莱神话。
昆有众多、密集之义;仑,指的是有条理地聚集在一起。③这两个字眼组合,指的是既丰富多彩,又条理清晰。上古神话有关昆仑神境的描写,展示的确实是洋洋大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山海经�6�1海内西经》写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④这是从整体上介绍昆仑神境:它的方位、功能,它的建筑格局、地理形势,里面居住成员。后面还有大段文字,从昆仑神境的外围深入到它的内里,以开明兽为参照物,分别罗列四方景物:西有凤凰、鸾鸟等珍禽;北有珠树、文玉树等奇异的树木;东有巫彭、巫抵等群巫;南有蛇豹等动物。这里所铺陈的四方珍奇之物,基本是以类相从,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昆仑神话所寄托的是先民超越个体生命极限的强烈愿望,期待长生久视的心理。
昆仑神境位于西北,与词相对应,东部则有蓬莱神话。《史记�6�1封禅书》写道:“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⑤蓬莱神话的产生晚于昆仑神话,但至迟战国时期已经流传开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都是长生不死之乡,又都可望而不可即,它们对世人极有吸引力,人们却无法达到那里。先民们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愿望、超越人生有限的执着、困惑,在昆仑和蓬莱神话中体现得极其鲜明。
反抗自然暴力与社会暴力的神话。神话产生的年代生产力还很低下,古代先民经常面对自然暴力的威胁和压迫,于是,他们在画像中把自然力神化,创造出许多自然神。综观中国古代上古神话,自然神的形象多数面目狰狞,奇形怪状,是令人恐怖的对象。《山海经�6�1大荒东经》记载的雷神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古代先民经常生活在自然暴力的挤压之下,但是,他们不屈服于自然暴力,而是反抗它、征服它,借助于幻想去和自然暴力较量,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反抗自然暴力的神话,也出现了许多反抗自然暴力的英雄。最着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6�1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⑥和《山海经�6�1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⑦神话时代的先民不但要与自然暴力抗争,而且还要经受社会暴力的考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暴力,就是各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对此,上古神话也作了艺术的再现,最着名的是黄帝战蚩尤,见于《山海经�6�1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⑧
发明神话。古代先民在社会实践中有许多发明创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发明创造的神话。如果对上古发明神话加以统计,会发现出自帝俊系统居多。同时,上古发明神话多数直接说出发明者及其创造者物,但也有的采取的是隐晦的方式,下面两则神话很典型。《山海经�6�1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⑨《山海经�6�1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上古神话中帝俊之妻羲和、常羲分别生出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并为自己的产儿洗浴。它向人们表明,以十日为一旬的天干记日法和以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都是由帝俊系统首先发明的。
综合以上可以了解,上古神话并不是凝滞的,固定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出现多种倾向的,从而也使中国古代神话发展横向多元化。
一是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
在各个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话也随之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许多先前不曾有过的神灵谱系,许多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神灵被整合在一起,说成是出自同一祖先,于是出现了完整的谱系。由于黄帝集团在各部族中居于优势,于是,许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黄帝的子孙。完整的神灵谱系的出现,标志着祖先神话的系统化已经实现。
二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
上古社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与此相应,上古神话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一种现象是,原本没有统辖关系的神灵,被组合在君臣关系的网络中。《管子�6�1五行》篇所列举的黄帝六相有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其实,这六位神灵原本和黄帝并没有领属关系,其中蚩尤还是黄帝的死对头。另一种现象是,本来没有发生过冲突的神灵,在神话演变过程中变成仇敌,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就是这样形成的。《山海经�6�1大荒北经》记载,共工本是北方之神,有很强的威慑力。可是,按照五行说编排,颛顼是北方的之帝,是那里的至尊神。于是,人们从天无二日的观念出发,创造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神话,并让共工充当失败者的角色。

B. 中国上古神话的流传演化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先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先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神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 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列女传》古本所录舜的神话中,有二女教舜服鸟工龙裳而从井廪之难中逃脱的情节,今本《列女传》中就荡然无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驯”。
此外,还有佛教的修改,使得一些古老神话例如后土皇地祗也难逃这种命运。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 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国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其中也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而在这里,这些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制度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上古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袁珂把仙话也看作是神话的一部分。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史记·封禅书》所记黄帝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有龙垂胡髯在鼎上,迎黄帝骑龙升天一事。这则故事有着明显的仙话的痕迹。而黄帝战胜蚩尤,在仙话中则被归功于“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 同样,窃药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也是仙话中的重要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人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古代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着称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它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女神的失落”
所谓“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是指随着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母权制也随之被父权制取代,女性的地位从高峰跌倒低谷。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女神也经历了如女性那样的地位转变。
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开始,人类对祖先的崇拜,也从女神开始。神话的初期,有很多杰出的女神,如中国的女娲、西王母,后土等。考察世界各地的神话史,可以发现越是早期的神话,创世母神的形象就越多。具有较多原始性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很多都是母神。
然而,当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代替母系,父权代替母权,男神居于统治地位,而女神的形象从主角渐渐边缘化到配角的位置。
许多神话中男神取代了女神,这在创世神话中有所体现。纵观神话史,创世神话大体经历了世界由女神(大母神)独立创生、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结合而创生、世界由一男神独立创造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女神从创造生命的主角变为配角乃至失去了其天赋权利的过程。 中国神话中后起的男神盘古被认为是创造世界的神灵,他取代女娲独占了创世之功。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地位的转变可以探索到当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从母系社会到男权社会。神话中创世者从女神到男神的演变、女神形象从创世大神到生殖神的改变、洪水的故事以及在“文化起源神话”中男神独占文化英雄形象的现象都折射了原始社会世系更替之时女性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变迁。

C. 中国的神话是如何产生的及其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的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了。

D. 中国神话起源演变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4)中国神话是如何进行演变的扩展阅读

中国神话的分类:

1、上古神话故事:盘古创世、女娲补天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祝融、三皇五帝、神农氏尝百草、刑天传说 等等着名神话。

2、宗教神话故事:老子得道、八仙过海、钟馗捉鬼、妈祖传说、狗咬吕洞宾、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耀十都、四大神兽等等着名神话故事。

3、民间神话故事:天仙配、白蛇传、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愚公移山、济公、除夕传说、十二生肖传说、日月潭传说等着名神话传说。

4、小说神话故事:哪咤闹海、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宝莲灯等着名神话传说。

E. 我想知道中国古代神话是怎么发展的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

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着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诸如女娲、常羲、夸父、精卫等神话以及羿、鲧、禹、黄帝和蚩尤的神话,刑天、帝俊神话、西王母神话以及关于日月山、昆仑墟、各种自然神和奇异的族国等记述。在这些记载中,呈现出许多英雄神、始祖神、创造神以及
自然神、统治神、反抗神等丰富多采的神话人物形象。他们各具性格,多彩多姿,活动在古代幻想艺术世界之中。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的古典神话,以部族神话为主体,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异性,各有不同的产生区域和传承范围。按地域系统,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等。按所表现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还有关于工艺文化的。这些神话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释中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呈现出我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富有趣味的艺术想象。

中国开辟神话在文献记载中具有极强的幻想性。女娲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则为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是抟土造人的始祖,盘古则以他巨人的身躯化生天地万物。女娲在“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下,还“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成为人类的再造神。围绕女娲补天的神话,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许多动人的情节。中国洪水神话汉族记录最早,少数民族的则比较晚近,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出现,雷公为洪水的制造者,因而在神话情节中常常展开与雷公的斗争。北系洪水神话多与共工相联系,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后期记录的洪水神话与兄妹婚型神话常常结合在一起,而洪水后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说成是远古的伏羲、女娲乃至盘古。早期神话对兄妹婚似没有非议,后期神话则对兄妹的结合造出许多解释的理由,以说明其出于不得已或取得了上天的允许。这反映出历史上存在过的兄妹婚,已失去其合法地位。这类神话的主旨在于表达“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过程。它把洪水故事与血缘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唐李亢《独异志》中,较早地记载了中国兄妹婚型的神话。如:“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其形态,尚未与洪水神话结合。

《山海经》、《开筮》、《国语》等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鲧、禹神话,塑造了中国古代两位治水英雄。鲧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杀于羽郊,三岁不腐,孕育出一位继续平治洪水的禹。禹疏导河川,平夷山岳,以更坚决的意志,在黄龙、玄龟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者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日月星辰神话,在古文献记载中有巨人化生说和神生日月说两种。在神生说中,羲和被认为是日月的母亲;太阳又被想象成为可以浴于咸池,登上扶桑,运动于水、树之间的形象。太阳常常与乌相联系,月亮常常与蟾蜍相联系,在日和月的关系上,神话又往往以人类社会家庭关系加以说明,如把它们看成是父与母或兄与妹的关系。其他如夸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均与日月神话有关。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不仅记载早,品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特别是在中原地区,中国远古一些着名的神话,如关于大禹、黄帝(轩辕氏)、女娲、伏羲、盘古、夸父等神话,大多仍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河南等地区。还有关于舜、蚩尤、后羿、启的神话,今仍在河南、河北以及南方一些省份流传着。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这些神话与古文献上记录的,在具体情节上有所不同,出现许多变异。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如“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与开辟神话融在一起,以及指出某些古神话人物的地方遗迹等。也有的融进一些后世宗教的观念。这些现在仍流传不衰的神话,经过演变,自然不同于原始古典神话,但却可以证明和补助文献记录的材料,实有裨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弄清有关神话发展的古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在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开始了他们的生息、繁衍和生产活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东部淮河流域的东夷,南方长江流域的三苗,以及西北的氐羌,大漠南北的荤粥(山戎、猃狁)等都是创造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参与者。今天,除汉民族外,中国已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神话,丰富多采,构成中国神话的重要部分。它们有些被记录在民族历史典籍中,如《东巴经》、《西南□志》、《蒙古秘史》等;有些保存在各族人民的记忆中,今天仍在口头上流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以开辟神话、洪水神话、日月神话、动植物起源等为多,还有一些关于民族姓氏来源的神话。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不同,这些神话大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多族多源的特点。

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想象丰富,情节也颇曲折。着名的有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等。在《开天辟地》中,四个创造神用四根铜柱撑天,用四把笤帚,扫了天的四方,使天地远远分开。此外,还有布依族神话用犀牛角撑天,以及用蓝宝石补天(纳西族)等。在再造人类的神话中,除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外,还有开辟神撕下皮肉抛入海中变人(高山族)、两神膝盖相擦生人(台湾雅美人)以及石生人、竹生人等多种。有些神话还常常具有民族起源的内容,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日月神话中,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以及壮族的《侯野射太阳》、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族的《吉智高卢射日月》、布朗族的《顾米亚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此外,还有金钩挂日月、公鸡请太阳等美丽的情节。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由于过去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形态不尽一致。有的比较古老和原始,有的则渗进了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意识,反映出各族人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与想象。这些神话,近年来得到大量记录和搜集。有些在神话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

中国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着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着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着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着,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中原地区神话的口头传承与流变,也有人进行考察和探索。中国神话学的建设正在前进中。

F. 中国神话故事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革

在汉朝道教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实行的祖先和自然崇拜,所以神话故事很多都是对先祖和自然现象的神话,例如三皇五帝。道教出现以后,和佛教西来之后,我们开始由祖先崇拜转向宗教崇拜,这个时候的神话故事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例如西游记,宝莲灯,封神榜等等,到了清末民国初期,许多文学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开始改编旧的神话故事,赋予他们新的含义,到了现在,神话故事已经变成了故事,他不在承载我们的感情,仅仅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G. 请教:中国古代神话是怎样演变发展的

中国远古时代只有祖先崇拜,没有完整的神话体系,而形成神话体系实在道教正式建立起来以后的事情。道教在吸收了民间比较具备代表性的一些先贤进入神话系统也根绝天文历法创造出相应的神位和神仙名字。

H.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关于中国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可以在《尚书》、《礼记》、《左传》、《列子》、《庄子》、《楚辞》、《国语》、《吕氏春秋》、《山海经》、《淮南子》、《史记》、《水经注》等古老典籍中发现,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上古神话是源自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推理和想象的方式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较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另一方面,上古神话也是上古社会的缩影,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多与农业有关。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畏惧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着作中。如《尚书》、《淮南子》等。
历代文艺创作中,类比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中国古代有神话,但是向来没有“神话”这个名词。神话是什么?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些描写英雄神的故事,这些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产物。当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力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人们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这些英雄神既是率领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事实上,这些在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众的曾率领本部族人创造过英雄业绩的一些人物。由此可见,这类神话故事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某些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概括与集中,表现了原始人对自己所积累的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歌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此外,上古神话中还有一类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对克服某些自然障碍、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向往。如羽民国的人生而有翅膀,能在天上自由飞翔;奇肱国的人手臂极长而又灵巧,他们会造一种飞车,能够驾风运行,没有奔走的劳苦;龙伯国的人都是巨人,他们一步就能跨山越海。这类神话中的异人异物,是原始人通过对某些自然物的观察,在突破自然障碍、谋求较高的生存条件的渴望下创造出来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且按照他们幼稚的思考,创作出神们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广泛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一般讲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原始人与自然的斗争的反映,以及社会生活在广泛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I. 中国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神话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古代民俗的载体。从上古时期起源,到秦汉时期完善,再到后来佛教和道教神话的融入,中国神话已经走过了4千年。下面,我们分5个阶段,看看中国神话是如何起源的,以及每个阶段的最高神都是谁。
中国神话

1.上古神话

上古时期是夏朝以前三皇五帝的年代,属于传说时代,也是中国神话的起源阶段。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华夏先民以部落为团体,崇拜的神仙是自然万物,比如风神、雨神、雷神、火神和水神。祭祀的对象是部落先祖和图腾。在上古时代,地位最高的神仙是天神、地神和农神。上古神仙原本没有姓名,但有些专家认为:天神为天帝,地神为黄帝、农神为神农氏。

2.先秦神话

先秦时期是夏朝到秦朝之间的1900年,中国神话进入了发展阶段。根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夏朝人以篝火祭天,以玉璧和白茅祭地,最高神仙是天神和地神。根据殷墟甲骨文的释读,商朝和夏朝的神话观念基本相同,但商朝把历代商王也变成了神仙。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名,种类也丰富起来。
山海经 先秦神话

以先秦神话古籍《山海经》为例,最高的神仙是天帝,托名为帝俊。帝俊的妻子羲和为日神,嫦羲为月神。其次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分管东方和西方大地。根据民俗专家考证,在夏朝时期,华夏东方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因此最高神仙为东王公。西方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崇拜女性,因此最高神为西王母。另外,《山海经》虽然最早提到了女娲,但是并没有具体描述,也未成为最高神。

3.秦汉神话

秦汉时期是中国神话的黄金时期。秦朝和汉朝这种封建帝国建立,华夏各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各路神仙开始有了规范,女娲、伏羲和盘古成为了地位最高的3位神仙。
伏羲和女娲

女娲在《山海经》已经出现,但汉朝把西王母的神话融入,将女娲塑造成人类始祖和生育女神。伏羲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最早在《庄子》中被提及。到汉武帝时期,成为了华夏人文始祖“泰神”。关于伏羲的来源众说纷纭,大多数专家认为,伏羲原本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太昊,或者是屈原在《九歌》中提到的东皇太一。

最后要说中国神话的最高神盘古。盘古出现的年代虽然古老,但直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才出现在吴国神话体系。关于盘古的来源,专家们至今还在争论。一部分专家支持本土起源,民间传说中很早就有原型,只是未入神话体系。另一部分专家支持西方起源说,认为盘古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道教神话融合后产生的另类神仙。
盘古

4.宗教神话

东晋以后,道教和佛教等宗教开始兴盛,伏羲、女娲和盘古等神仙被边缘化。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其中,原始天尊是混沌时期的主宰,灵宝天尊是洪荒时期的主宰,太上老君是人类起源以后的主宰。虽然很多人说鸿钧和陆压道人这2位神仙更古老,其实这是《封神榜》的另类说法,道教是不承认的。
道教神仙

佛教的最高神仙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只取中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即“竖三世佛”的观点: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

5.民间神话

民间神话虽然各地不同,且不属于正统,但却是我们最了解的。据民俗专家考证,民间神话的形成期在明朝以后,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影响至今。民间神话的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这是唐朝才进入道教系统的神仙,其实并不像《西游记》中那样“主宰万物”。
民间神话

其它比较重要民间神仙的还有火德星君、真武大帝、灶王爷、土地公、城隍爷和龙王。总之,民间神仙是不分宗教的,也没有准确原型,都是“一方百姓拜一方神”,谁灵验老百姓就供奉谁。

阅读全文

与中国神话是如何进行演变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吃炒面 浏览:890
印尼国木是什么 浏览:106
印尼英文简称是什么 浏览:485
美国和伊朗的战况怎么样 浏览:66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浏览:764
伊朗在什么大洲 浏览:479
在英国没有永居身份怎么办 浏览:774
英国三五牌是什么牌 浏览:613
100日元在越南能买什么 浏览:362
和平精英国际主播公开赛哪里能看 浏览:415
越南整条鱼怎么处理 浏览:653
越南疫情有什么补贴 浏览:897
现在去印尼打工怎么样 浏览:1002
越南的中国烟从哪里来的 浏览:757
印度服装怎么生产的 浏览:585
沉香香烟多少一条越南 浏览:566
4月印尼有什么节日 浏览:108
印度位于亚洲哪个片区 浏览:890
中国本土猫怎么分辨 浏览:314
英国巫婆成什么样子 浏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