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人是怎么避暑的
1、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2、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时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3、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4、唐代空调房
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5、行宫避暑
清代,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以防蚊蝇。
这个竹帘既细又密,是竹编工艺品。后妃出去散步,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
6、古代冰淇淋
北魏时奶制品就很多,《齐民要术》载有各种各样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不过天冷才做,没说到夏天加了冰再吃。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Ⅱ 古代没有空调,可是天气这么炎热,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消暑的呢
现代人总是说,夏天的时候这条狗命就是空调给的,不过空调毕竟是老外发明的,我们老祖宗的避暑方法可都是用自己的智慧想出来的哦。
古人如何消暑,当然也要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考虑啦。
一、穿着方面。
1.《岁时广记》中有一段引用《乐府杂录》的话,提到古代有一种冰丝裀,是由冰蚕丝织成的,这种布料有消暑奇效,原文是这样滴:
“唐老子本长安富家子,生计荡尽,遇老妪持旧裀,以半千获之。有波斯人见之,乃曰: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即酬千万”
这种冰蚕丝应该就是古代人们的“清凉衣”了。
2.除了冰蚕丝,古代还有另外一种布料,叫做澄水帛,据说这种东西沾上水,挂到屋子里能使得满屋清凉,《岁时广记》中同样有这样的记载:
“同昌公主一日大会,暑热将来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高轩,满坐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
看来里面有一些特殊的物质才有这种特殊的功能的。
当然最后要做一个总结,一般古代花里胡哨的避暑方式都是富贵人家才能负担得起,贫穷人家只能手拿蒲扇,找树林乘凉这种普通方式了,只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了。
Ⅲ 古代都有哪些避暑的方法
在古代,到了夏季,同样是酷暑难耐,可是人们又没有电,无法使用我们现在熟知的降暑神器----空调,那么为了应对酷暑,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妙招。
其中最普通的就是有钱人家都会在清凉之地买一处宅院,就像是避暑山庄,到了最炎热的时候就会搬去那里住,远离这酷热的地界。
而且这些冰块也可以用来冰水果,作用原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冰箱。将冰块置于一个篮子的底部,再将水果置于冰块上层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水果是十分冰凉的,吃起来十分的凉快。也可以用来冰镇其他的饭食,总之能冰的都冰,来达到降温避暑的目的。
Ⅳ 古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
天气热的时候,要做好暑热工作。当今时代,科技发达。我们有许多方法来躲避酷热。有人问大家古代怎么避热?让我们总结一下:古人有很多种方法来躲避热量。首先,可以算是一种流行做法。选择在林银溪湖边凉快凉快,这是一种无成本的避暑方式。粉丝是最常用的。古代人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为竹制。经济条件好的人会买丝帛做的扇子,容易抖。文人墨客在扇子上写诗作画,可以在炎炎夏日享受“人造扇子”带来的舒适。青铜冰镜。青铜冰镜是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原始冰箱”。中国古代人喜欢温酒,不伤脾胃;
Ⅳ 古人的夏天也非常炎热,他们怎样解暑
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
汉代,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
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清朝北京地区伏日选择中草药避暑
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还有冰、绿荷包子、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杨梅、鲜藕、鲜菱、西瓜、香瓜等近十余种。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为多,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温、平、辛。主治清热消暑、除烦止渴,或泻火解毒、养心宁志、健脾益胃。这些消暑饮食方法都是十分理想的夏季保健膳食
古代没有 电扇 ,也没有 冰箱 、 空调 ,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 亲近自然 ,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 竹编 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 扇面 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 惬意 。“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 凉风 ,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中国是 瓷器 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 瓷枕 解暑 ,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 蚊帐 ,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 茉莉 、 珠兰 等 香花 ,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 麒麟 、 鲤鱼 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 做个好梦 。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 霍香 、 薄荷 、 菖蒲 ,这相当于把“ 蚊不叮 ”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 电冰箱 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 白雪 ,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Ⅵ 古人在炎炎夏日是如何消暑的
夏天天气炎热,古人怎么避暑的?其实很简单啊,古人除了没有电器,其他避暑方式跟上世纪80、90年代差不多,8090后应该都记得自己小时候怎么避暑吧?
90后还好,毕竟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风扇了,80后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许多家庭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们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几无二致,无非就是扇扇子、开窗户,条件好点的有冰块……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儿的。
你看,古人的避暑方式还是蛮丰富的,当然了,你若真要细究起来,那还是应该像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习: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心静自然凉,不管你做不做得到,反正我是做不到的。
Ⅶ 除了洗澡外,古人在夏天还有哪些解暑的方式
不过即便这样,躺在屋里睡觉的话,还是得要一边自己扇着风睡觉,一边手累了再换另一边继续扇,直到不知什么催眠了自己就睡着了。不下雨的时候,经常会把屋里的竹床搬到屋外睡,这样的夜晚睡眠还不错,就是蚊子多。茅草屋又比较耐凉快,没有这些砖瓦房子。并且茅房子特别的,特别的透气,住在里面十分的凉爽,比古代富人住的那种那种房子,那凉爽很多。
这个问题我们都是现代人,只能通过猜想和判断!要么就是在电影里看到,电影也是现代人演的呀!所以一样猜想和判断!还有就是通过历史了解比较真实点!扇子是古代传承下来的。那就是吸热,然后这样,水就会很快的变成冰块,而且,我们只带,硝石它喜欢呆在比较低温的环境中,他跟霜差不多,是一种白色的霜状,人们也把它称为是“墙霜”,因为它喜欢待在墙角借鉴,任何人或者任何的民族身上都有其发光点,可以虚心学习的地方,所以不要动不动就用最去形容,或者一叶障目,优秀是一个褒义词,千万别乱用滥用使其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