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如何实现宪政

中国如何实现宪政

发布时间:2022-01-30 20:39:27

① 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的

(2)认识: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4 分) 理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6 分)

② 江上小堂:中国为何有宪法,而无宪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制订过四个宪法,四部宪法皆篇幅巨大。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说,中国就是一个宪政国家,不然就没有要不要宪政转型的争议了。 这样说,倒不是因为现行宪法中有不少违背宪政原理的内容,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主要在于,如果政府违宪了,无法得到纠正。其实,现行宪法的三十五条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二条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在这两方面,都是公然违宪。例子我就不举了,众说周知。 他说宪政不是一部成文宪法,理解宪政的更恰当的方式是将宪法视为一整套牢固的惯例。理解这一整套惯例的最好方法是将这些宪法惯例看作是对处于第一等级序列的政治决策进行限制的第二等级序列(Second-Order)中的一系列限制性规范。意思是,当政府违宪时,公众根据宪政惯例能够纠正政府的违宪行为。但是这依赖于宪政主义需要存在一个作为背景的,大众化的、公共接受的限制政府权力的观念作为条件,需要人们相信这些限权观念应该得到贯彻实施。 也就是说,只有当政府的权力应当受到限制得到广泛认同时,宪政才能存在。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限制政府权力的理念虽然一直存在,但是非常微弱。目前,宪政理念也离广泛认同和深入人心相差甚远。崇尚权力而漠视权利仍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和普遍现象。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借助于网络传播,公众的宪政理念有了明显的增长,在部分领域,政府不应插手得到广泛认同,形成了对政府强有力的制约。例如,最近云南安宁市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撤消了口罩实名制的规定,就可以看成宪政作用的范例,是宪政的一次小胜利。在这个事例中,几乎没有人支持安宁市口罩实名制的做法,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大多数体制内的公职人员。那么,少数的决策者得不到任何支持,迫于压力,就不得不撤这个决定。 如果政府的其它违宪行为,如禁止出版自由等,也一样受到公众的广泛反对;政府侵犯人权的行为受到包括执行者在内的反对,等等,力量强大到可以纠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那么,就可以说,宪政已经实质上存在了。 当然,为了更好的实现宪政,需要有良好的制度,防范和及时纠正政府的违宪行为,需要司法独立和权力制衡。但根本点在于,公众的宪政意识才是宪政的根本。即使独立的法院宣布政府的行为违宪,如果政府不执行,怎么办?法院对政府无法采取强制力。只有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必须执行法院的判决,政府不纠正,在政治上不能接受,宪政才算存在。Fred Schauer教授用水门事件来说明这个道理。当时最高法院下令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交出涉案的文件和录音带。但尼克松便通过他的律师宣布:他不会遵从法院命令。尼克松这种政治上孤注一掷的做法引发了公众强烈抗议。尼克松被迫立即宣布他将遵守最终强迫他下台的法院命令。 考虑到中国的庞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中国的宪政转型并不乐观。这一过程可能会很漫长,总之,最终取决于国人对宪政理念,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权力应当得到同意和限制的认同程度。

③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宪政,还是其他

但是我认为,宪政在中国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适合西方的,是不是一定适合中国?一下子将言论自由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交给民众,是不是对现在中国最好的选择?未必如此。 从中国建国以来,发展到现在,即使是反对者也不可否认,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时至今日,国家富强,周边邻国莫敢欺之者;人民生活条件改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能够公开谈论政治时事,媒体能够曝光负面新闻,言论自由也就得到了一定保障;国家也展示了反腐倡廉、改变作风的决心。也就是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向宪政的目标靠拢。 而目前中国,并不具备直接去推行宪政的土壤,主要有几个不适合: 一、宪法不适合。宪法是实施宪政的基础,中国的宪法是1982年制订的,内容有一些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如果要保证宪政顺利实施,需要进行修订。 二、人民群众不适合。目前,作为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还存在着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表达诉求方式单一等问题。如果一旦突然放开,在目前矛盾严重积累的情况下,负面事件新闻集中爆发,很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三、政治体制不适合。中国正在实施政治体制改革,但总体来看,成果不甚理想,进展缓慢。如果突然实施宪政,与目前的体制不兼容,将会导致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不直接推行宪政,不代表在将来不实行宪政。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平、健康发展的前提,而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本。所以,为了实现依法治国这一根本目标,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平稳过渡,需要逐步的实施宪政。 首先,国家应明确宪政这一发展方向,制订实施计划和步骤细节,以坚定国人信心。 其次,应组织人员对宪法进行修订,去掉一些不符合现实和空泛的内容,使之更适合实际执行。 第三,由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带头,逐步放开媒体和舆论管制;在维持国家统一稳定的前提下,允许言论自由,不因言获罪。 第四,由低向高,逐步实施党内民主,各级党的领导通过选举产生;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第五,对现有各级党委、政府机构进行调整,使之适合宪政的需要;将主要发展目标由经济转变为民生,转变干部考核任命机制。 第六,实行教育改革,减少思想政治课的比重,增加宪法的内容;增强普及宪法的宣传力度。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并不适合直接套用欧美国家宪政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的结果很可能是走上苏联的老路,在动荡的同时将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消耗至尽。中国应当做的是通过摸索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宪政发展道路,满足人民诉求,坚持社会公平,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富强。

④ 中国何时进行宪政

皇帝会用宪政削弱自己的权力?

⑤ 中国宪政什么时候起步

基本同意楼上观点,我想楼上大概想说中国政府决心真正开始“宪政”在改革开放之后吧,不过中国人开始宪政的尝试,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

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什么

宪政是中国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追寻救国救民方略的梦寐以求,也是当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需的基本制度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有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按照宪政的精神和原则将其转化为摆正党与法以及党与政之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国家权力相互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及制衡关系;并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并举且相辅相成。

资料来源——中国宪政网: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8858

⑦ 中国是如何发展近代宪政解决历史兴亡问题的

中国在近代来说的话,就是进行了很多这种宪政的尝试,包括什么君主立宪啊,包括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的建立,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什么时候能实现宪政100年还是一万年我知道他怎么实现呀求答案。求解决。各种求

在中国人有共同的信仰与追求之前,实现宪政只能使国家混乱,不现实。

⑨ 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如何推行宪政制度

宪政的实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898年的戊戌变法,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宪政的传播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文化的层次上,而且通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付诸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戊戌变法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是极其有限的。首先,改良派不仅不想触动封建制度的深 层内核,甚至连变法的大旗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举出,而是小心翼翼地披上一层“托古”的外衣,挖空心思将一切新法都说成“古已有之”,反映出这场改良运动既缺乏社会基础,又缺乏权利和制度基础,更像是一场由先觉者所发动的悲壮的宪政启蒙运动,走的是一条乞求皇帝恩赐宪政的道路。其次,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兴办教育和实业等方面(如设立京师大学堂,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局、邮政局等),严格来讲,算不上是政治体制改革,因而“根本上未触动国家政体,旧的政治机构既未废除,新的政治机构也未建立。”[1](P177)而所设立的机构除京师大学堂外, 均在变法失败后被撤消。
戊戌变法的真正意义,恐怕不在于它做了些什么,而是在于它“做”了,在几千年封闭的统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让西方政治制度之风直接吹进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之中,统治阶层在感到恐慌的同时,不得不开始作一些自我检讨,开始意识到了不变法就是死路一条。1901~1911年的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是由戊戌变法直接促成的。
与戊戌变法相比,清末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相对自觉自愿、相对谨慎、基础稍好一些的改良运动。清朝政府派出大臣去西方各国考察,对西方的宪政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在封建王权与宪政制度之间作一些妥协,希望在实施宪政、增强国力的同时,仍能维持清廷的统治。从改制的内容来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改革官制,筹备地方自治……等等,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这场改制,并不是完全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场纯粹的“骗局”。清政府企图借改革之名苟延残喘的确不假,但同时应当看到,借改革以图强的愿望也是真实的。问题在于他们不了解,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图强”的最大障碍。也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造成了清末改制中“假立宪中有真改革。”[1](P193 )对于这场改制的意义,不宜全盘否定。
“改制”的缓慢进程终于被辛亥革命所打断,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皇帝退位了,民主宪政却并没有“顺其自然”地登基。实际上,“顺其自然”的不是宪政,而是专制制度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辛亥革命本身的不彻底性,为袁世凯篡权埋下了伏笔;而作为清廷重臣出身、军权在握、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打倒皇帝后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自己作皇帝,这也是很“自然”的。正如清帝退位不必然带来民主一样,袁世凯的死也不必然结束专制。段祺瑞、黎元洪、曹锟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的不过是一出又一出封建军阀专制之闹剧,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变成了没有着落的理论。孙中山的退让和受排挤,不是他个人的命运,而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命运。宪政思想在本世纪初已越来越为国人所熟知,而宪政制度却仍不过是封建军阀借以篡权谋利的工具。尽管“城头变换大王旗”,社会的实质内容却没有变。既没有真正的宪政,也没有预期中宪政所能带来的繁荣和富强。孙中山在晚年也愈来愈看到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于是设想分三步走:军政——训政——宪政(“还政于民”),这与严复的“开民智”(注:“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集〉第一册,第14页。)和胡适的“造因工程”(注:“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文存〉第一集,第四卷,第902页。)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 管在宪政问题上,严复、胡适的看法是典型的学者角度,而孙中山更多地是政治家的眼光,但他们在“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方面,则是完全相同的:首先是认定了宪政是通往富强的必经之路,然后就去拼命追求宪政。在行第二步(求宪政)时,又似乎把第一步(求富强)放在了一边,专心执着于宪政本身,宪政成了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宪政——富强’这个范式带来的理论困境”。[2](P534)在这个范式下,宪政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形式,在这个形式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内涵却被忽视了。

⑩ 中国实现宪政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完善立法,实现依法治国。

阅读全文

与中国如何实现宪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茶城十三区在哪个省 浏览:638
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为什么 浏览:513
越南招聘在哪个平台 浏览:996
意大利面餐馆的英语怎么读 浏览:740
伊朗现在有多少人男女比例多少 浏览:247
意大利面怎么自己在家做 浏览:592
中国卒中中心授牌有多少家 浏览:989
印度炒鸡腿怎么做好吃 浏览:818
意大利除了机场哪里可以退税 浏览:901
印尼旅行用什么交通工具 浏览:370
英国的法国裔人口是多少 浏览:82
意大利红酒主要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 浏览:490
伊朗什么时候发的火箭弹 浏览:833
明日之后印尼炒饭怎么做 浏览:830
意大利的冬天哪里最热 浏览:190
中国足球如何翻身 浏览:304
中国有哪些好茶是最浓的 浏览:814
为什么不租借大熊猫给印度 浏览:255
雅思越南成绩怎么样 浏览:230
印尼大学授课语言是什么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