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震中解放军会采取什么措施救援被困人员
人工搜索
呼叫搜索、空间搜索 呼叫搜索:由四名以上人员围绕搜索区等间距排列。间隔8-16米,半径5米左右。搜索区及其邻近区域全部工作停下来,保持安静。搜索人员顺时针同步向前走动,并大声呼叫或利用扩音器,或连续5次敲打瓦砾或邻近建筑物构件。呼叫后,保持安静,仔细捕捉幸存者响应的声音,并辨别声音方向,若不止一个搜索人员听到回应,可由3个人员判定的方向交汇确定位置。(该方法的优点:所需人员少、操作简单、配合监听设备,将声音扩大。缺点:对无知觉或埋压较深人员搜索效果不好。) 空间搜索:分为多个房间搜索、大开阔区线型搜索、网格搜索。 1、多个房间搜索:进入建筑,右侧贴墙向前搜索,逐个房间搜索。直到所有房间或空间搜索完毕。如果忘记或迷失方向,只需向后转,左侧靠墙即可返回原位置。(可结合绳索救援及相关搜索器材使用。) 2、大开阔区域线形搜索:搜索人员面对开阔区一字排开,间距3-4米,从开阔区一边平行搜索至另一边,往返几次,以确保不遗漏被埋压的的受困者。 3、网格搜索:该方法需要较多的人员,将倒塌区域分成若干个网格区域,搜索人员5、6个人一组分配一个网格进行搜索。
仪器搜索
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进行帮助。就目前来讲,在救援方法上与国际相比,也是几种单一的模式,现在国家地震救援队引进了以下几种仪器:( 1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靠的是识别被困者发出的声音。
[编辑本段]救援工具
▲生命探测仪
生命探测仪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及检测仪器,主要通过感应人体所发出的超低频电波产生的电场(由心脏产生)找出“活人”位置。人体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穿透钢筋混凝墙、钢板、木板、甚至水,因此,只要有生命迹象,不论其是否清醒、昏迷、身陷瓦砾堆或躲在集装箱中,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找到。生命探测仪空旷探测范围可达500米,可透过80厘米厚的普通钢板,探测到生命。而更加神奇的是,该生命探测仪只探测到人的生命,对其他动物的生命不起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蛇眼”
到瓦砾深处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幸存者埋在瓦砾堆中,用手去一点点地挖开瓦砾显然太慢,用重型机械去移动又有可能伤着人。各种搜索仪器可以帮上忙。“蛇眼”就是一种搜索仪器,它的学名叫“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的主体非常柔韧,像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摄像仪器,将信息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博物馆和超市用的防盗装置就是这种光学探头加观察器的仪器。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具有夜视功能,它的原理是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王教授说,这种仪器有点像现在商场门口测体温的仪器,只是个头比那个大多了,而且带有图像显示器。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靠的是识别被困者发出的声音。人类有两个耳朵,这种仪器却有3 —6 个耳朵,它的耳朵叫做“拾振器”,也叫振动传感器,它能根据各个耳朵听到声音先后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幸存者的具体位置。说话的声音对它来说最容易识别,因为设计者充分研究了人的发声频率。如果幸存者已经不能说话,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小的声响,也能够被它听到。关键是噪声的影响不能太大。
▲搜救犬
最“聪明”的搜索能手是搜救犬,它们是百发百中的搜索行家。
▲小气垫
小气垫可力撑数十吨重物。找到了幸存者就该施救了。这可是个力气活,有时要抬起沉重的楼板。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气垫就能完成这个工作。这种气垫比枕头大不了多少。没充气时瘪瘪的,只要有5 厘米的缝隙就能把它塞进去。然后用气瓶把里面的气压加到8 个大气压,“气鼓鼓”的垫子就能顶起楼板了。 气垫的材料相当讲究,最早人们用钢丝网添加橡胶来做,后来改用新型材料高强度芳族聚酰胺,这种材料非常坚韧,防暴警察用的手套也是用它做的,带上这种手套,警察就能面不改色地握住锋利匕首的刀刃。
▲液压钳张口咬断钢筋
如果现场钢筋交错,就要看液压钳的本事了。这种钳子的体积并不大,但是由于应用了液压原理,一把小小的钳子就能把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月球灯
天色暗下来,但抢救不能停。月球灯的作用非常抢眼。月球灯由高达2000瓦的电力支持,据说,两个月球灯就能照亮一个足球场。【网络】
❷ 汶川地震后军队时如何调拨骨干联医援灾的
2008年6月10日11时,汶川临产孕妇屈晓芳被紧急送到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安县医疗所,医生立即对产妇和胎儿情况进行详细检查。
屈晓芳幸运地躲过了地震,但腹中的胎儿再次把她推向了生命的边缘。这时,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发挥了与命运抗争的作用。我军已经实现了联医、联修,哪里有灾情保障就展开在哪里。
屈晓芳曾有过两次产后大出血和一次胎死宫内的病史,这是第五次分娩,属高危产妇,极有可能难产或胎死腹内,情况万分危急。
医疗所妇产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紧急会诊,很快制定出接生方案。对症用药,输液、给氧,增加产妇体力,安抚情绪,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22时2分,孩子终于出生了,但新生婴儿因产程过长,没有自主呼吸。医生护士紧急处置,清理呼吸道,口对口做人工呼吸。
两分钟后,婴儿终于发出了第一声啼哭。人们欢呼起来,既为了劫后余生的母亲,也为受灾群众中诞生的新的生命。
屈晓芳感激地看着眼前欢呼雀跃的军医,希望她们给孩子取个名字。她把这份特殊的荣誉献给了自己的亲人子弟兵们。大家为她取了名字,叫震媛,取援助、圆满、缘分之意。
地震发生后,来自北京、山东、济南、河南、广东、兰州等地的解放军医疗队相继到达灾区,进驻到了都江堰、绵阳、北川、彭州、映秀等城镇乡村,在任务区搭建起医疗帐篷,收治大批的受伤群众。
前方的医疗队在全力抢救伤员,后方也在积极配合行动。解放军紧急从北京和济南军区抽组了两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野战机动医院,分别从由唐山、郑州出发,急赴灾区。
野战机动医院由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机动性能好、自身保障能力强的第二代大型骨干野战卫生装备,即野战医疗方舱模块和120名医务人员组成。设置床位200张、手术台4张,只需1个多小时就能展开运行。
为了抗击汶川大地震这场特殊的战争,尽快拯救灾区群众的生命,解放军调拨了一大批最新的骨干野战卫生装备,增援灾区。
已列装部队的军医背囊、野战急救车等装备,为一些危重伤员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期”。野战手术车可同时进行两台手术,车体内配有呼吸机、麻醉机、心电监护仪、多功能电切刀和空调等设备,为救治更多的伤员提供了保障。
这次增援灾区的还有两辆野战运血车,这是当时我军最先进的野战采供血装备,该车集血液采集、冷冻、运输、供应于一体,而且能够全程实施对血液的质量控制和溶血监测,确保失血伤员用血安全。
这些新型医疗装备大大改善了灾区的医疗条件,伤员救治速度得到明显提升,在瓦砾和废墟中为灾区群众开辟出一片片生命的绿洲。
❸ 汶川地震时国家做出了哪些措施
汶川地震时国家做出的措施有:
1、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率领8600万人民沉着应对,开展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抢险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救援抢险。
2、2008年5月12日16时44分左右,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从北京南苑机场乘专机赶赴四川灾区。在飞机上,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全力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特别要抓紧通水、通电、通路,保证通信畅通,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公路涵洞的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
3、5·12汶川地震一发生,成都军区立即作出快速反应,启动抢险救灾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把抗震救灾、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当作成都军区部队第一任务,迅速出动兵力,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正在云南的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时任政治委员张海阳当即指示成都军区及成都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等机关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制,全面展开抗震救灾组织指挥工作。
4、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由时任成都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下设维护稳定组、宣传组、民政工作组、救援卫生防疫组、市场监管组、水电气通信组、房屋鉴定与基础设施建设及救灾物资组和指挥部办公室。
所有市级部门实行应急值守。统一指挥全市抗震救灾工作。通过发表市长电视讲话,发布市政府第一号公告,及时通报灾情,让群众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稳定全市人民情绪。
5、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调度下,各路救援大军迅速赶赴四川灾区抢险救灾。在各种救援力量疾进灾区中,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担当重任,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千里驰骋支援灾区救援。
航空、铁道、公路等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紧急调集飞机、机车、车辆,快速编组专列,加强铁路、公路交通保障,实施空中和地面立体输送,将各方救援力量和重要救灾物资、救灾装备输送到灾区。
❹ 汶川地震中解放军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救援,给灾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
发放物资,给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清理灾区。整顿灾区的交通。给重建灾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不能用语言来说,这些是精神上的感动,是最真,最亲的感动,让灾区的人们,再一次的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相信,以后的灾区,发展会有前所未有的突破。
❺ 汶川地震后解放军做了哪些事情
震后不到两小时,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迅速启动军交保障应急预案,调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战时运输保障力量,构筑起立体通道。
一时间,灾区军用机场全部紧急开放,来自华北、中原各地的上万大军,搭乘200余架次大中型运输机、数十架各型直升机呼啸出征。近百班次军列、上万台次车辆,穿山越岭,星夜兼程。
海军陆战队某旅从南海之滨长途摩托化行军,43小时纵贯半个中国;上万名武警部队官兵铁路输送、摩托化机动,千里驰援。
一架架穿云破雾的大型运输机、直升机,一列列高速行驶的专列,一支支摩托化开进的车队,将人员、物资及时准确、源源不断地运抵救灾第一线。
灾区道路被毁,人员车辆进不去,灾民望着雾蒙蒙的天空伸出双手,祈求救助。
云层后面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抱着脑袋蹲在地上的灾民立刻站起来,眼睛搜索着天空。不久,一朵朵散花穿云而出,飘荡着落在地上,15名空降特种兵出现在灾民面前。“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人群中响起一阵阵欢呼。
特种兵们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和饮水分给灾民,握着灾民的手说:“同志们,不要惊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救援部队很快就会进来……”这话语似一股暖流冲散了灾难的阴霾,化作泪雨在所有灾民脸上滂沱而下。
❻ 抗震救灾的解放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❼ 谁能告诉我汶川地震的救援过程(哪天怎么救援,不要评论性文字)
楼上的,没用。。
提问者,你好。。
看看偶的答案哈。。。
感人事例1】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这是5月14日,解放军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废墟下发现的情形。这个老师叫杜正香,她是一名代课老师,她永远48岁。
【感人事例2】15日10时40分,在被废墟掩埋68个小时之后,11岁的四川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张春梅被成功救出。过去的68个小时里,有一个人一直陪在她身边,一直对她说:“孩子,千万别睡!老师陪着你。”这个老师叫唐永忠。
【感人事例3】地震的那一刻,都江堰新建小学盲哑班正在一间平房里上课。大伙都撤离了,小马还坐在教室里。“那时有个老师大叫,小马,赶紧出来。”不过,小马还是没有反应。一个老师冲了上去,一把把小马拽了出来。地震后清点人数,学校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为了保护幸存的学生,老师们自发围成了一个圆圈——“圆心”是学生,外围是老师。这个冲进去救孩子的老师叫谢罡,31岁,从事特殊教育15年。
【感人事例4】5月12日大地震中,他组织学生都躲在了铁凳子底下。因为迅捷,更因为机智,北川县第一中学初一(6)班的59名学生全部脱险,而上初三的女儿却被埋在了废墟之下。这名教师叫刘宁。
【感人事例5】5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时,教室突然晃动起来,他和同学都吓得尖叫:“同学们,不要慌,什么都不要带,跟着我往下跑!”他挥着手,示意全班同学跟着他往外跑。当时楼梯口挤成一团,初一五班的绝大部分学生跟在吴老师后面。突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两名同学……”“吴老师显得很紧张,马上转回身,我们已经到三楼楼梯口了,结果他又往四楼上跑,我们跑到楼下,房子就垮了,吴老师不见了……”这是一个得救的学生说的。为了另外两个学生,他牺牲了自己。他就是崇州市怀远中学的吴忠洪老师。
【感人事例6】救援队在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挖出一位老师:她全身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这名幼儿园的老师叫瞿万容。
【感人事例7】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在这四个学生的身上是课桌,课桌上面是张开双臂护着孩子的老师。13日22时12分老师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的。这位老师叫谭千秋。
【感人事例8】5月12日当天。“快跑,危险,快,快……”他一边大声呼吼,一边迅速抱起两名孩子直往楼下冲去,清醒的十余名孩子紧随而下。到了楼下,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他返身冲向三楼,又抱起两名学生向楼下冲。刚到达一楼地面的最后一级楼梯时,顶楼轰然坍塌,砖块、混凝土、门窗玻璃劈头盖面向他们袭来。他本能地将两个孩子“藏”在怀中,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挡住从天而降的砖块……他的双腿被无情地砸断,胸部、头部也受到了重创,顿时扑倒在血泊之中。下午4时20分,他被转往县城医院抢救,途中,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是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教师,名叫苟晓超。
【感人事例9】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孩子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的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希望小学却在这次颠覆性的地震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不仅教学楼丝毫没有垮塌,而且正在该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都奇迹般地全部安全撤离。在山上度过饥寒交迫的一夜后,9名老师带着71个孩子翻山越岭穿过灾区,成功地来到安全地绵阳市。沈长树老师就是9名中的一位。5月12日这一天,他失去了7位亲人,他的妻子也在地震中被压断了一只腿。“我没有去看过她,她现在在哪所医院我也不知道。她能理解我。”
【感人事例10】地震发生后,小学美术老师连蓉立即疏散了13名学生,可当她一边夹一个学生准备跑出来时,被砸倒在废墟里。昨天,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连蓉老师的尸体时,她两手还各抱着一个孩子,其中一个已经死亡,而另一个却活着。连蓉老师走了,留下了一个一岁半的女儿,女儿不停地哭着喊:“要妈妈。”
【感人事例11】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人事例12】北川县城,千余名正在上幼儿园和学前班孩子使这个“全县里最大的幼儿园”成为人间最温馨的地方,然而,地震那一刻起,这一切只剩下散落的小花衣和破残的玩具……当救灾人员赶到时,这时,废墟中传出一个柔弱的声音:“叔叔,救救媛媛,救救媛媛。”第一个被救出来的是6岁的羌族小女孩名叫赵媛媛;当救出来第二个叫成思羽的女孩时,救援人员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在孩子身边,竟紧紧地围着3个雕像般凝固住的女老师。她们没有下意识地自我保护动作,而全伸着手臂。显然,她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用自己的躯体保护住了孩子……
【感人事例13】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危险的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13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感人事例14】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师生伤亡严重。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在生死一刻的最后选择令人感佩和动容。这是一名20出头的年轻教师,家里的孩子刚刚六七个月大。地震发生时,他所教的班级位于一楼,完全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留下来救护孩子。汤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却在瓦砾中牺牲。
【感人事例15】王周明是名年轻教师,是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
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感人事例16】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这位老师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请大家记住这些名字。记住这些在地震来临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留给孩子的人民教师们。他们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用鲜血和生命教导我们,什么是真正无私无畏的爱。他们是共和国的人民教师。他们是永远站得最高大挺直的中国人。
希望被采纳为答案。。。
❽ 汶川地震行动中解放军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都江堰聚源中学1800余名师生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学校一栋高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坍塌,近千名师生被埋在了废墟中,情况十分危急!数百名武警官兵连夜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救援。
截至昨晚7时,距事发已接近30小时,现场的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之中……
现场千人关注师生安危
昨日上午11时,距事发地不远的聚源镇上人来人往,不时有参与救援的官兵赶往聚源中学。
在学校大门处,10多辆120急救车整齐排开。在大门口几米远就是一个操场,密密麻麻挤满了上千名等待消息的学生家长和附近群众,所有人的目光都凝望着正在施救的废墟。
此时,3台大型吊车原地待命,数十名救援官兵正神情专注地在瓦砾堆上用铁锹挖,用手刨……前来参加救援的官兵连夜参与抢救,一整夜都没有合眼,其他救援人员也整夜守护在现场,一刻都没有离开过。
刨出遇难学生亲人泪水唤不回
“快让开,快让开!”上午11点10分,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一名女生,经医生诊断她已经死亡,4名救援官兵用木板抬着女生的遗体迅速跑向操场。人群开始出现骚动,外围的人群开始跟着跑。最后,这名女生被抬到操场的一块空地上,很多还没有见到孩子的家长一下子围了过来。“女儿啊,怎么会是你啊?”一名30多岁的女子突然冲上前,扑到该女生身上嚎啕大哭起来,旁边的另一名妇女赶忙上前安慰,围观的其他家长都忍不住跟着流泪。“我能理解她的感受!那天听到侄女儿死亡,我伤心得差点晕倒了。”杨国英说,前天她和家人一直站在现场等候消息,突然一名女孩的尸体被抬出,她跑过去一看,正是侄女程婕。当时她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瘫倒在地哭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已多次在她眼前上演,似乎连心都伤得麻木了,但每次看到别人哭,她也忍不住会掉泪。 惊魂回忆 !
看到这些,我都快感动落泪,我无法忍受这样强暴的大地震威胁着四川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希望大家能够嫌出爱心,为四川人民出份力!
四川新闻网讯 记者樊娟从资中卫生系统获悉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资中县武装部迅即于次日(13日)凌晨,组建了有111人参加的民兵应急分队,这支民兵应急队于14日中午1点从资中出发,当日晚10点到达安县。在车内和车身下露宿一晚后,15日上午10点从晓坝镇徒步前行,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艰难跋涉近10个小时,晚8点到达安县千佛山金溪村,受到困于大山之中成百上千的受灾群众集体跪谢。因为他们是第一支进入当地的救援队伍,被困的受灾群众见到了他们便是看到了生的希望,本能地用最原始、最朴实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无以言表的感激。
资中县中医院外科医生谢鹏便是这支队伍中唯一的一名医务人员,在重灾区救援了20个日夜。他既是一名刚毅的救援民兵应急队员,更是一名坚强的白衣战士。是他,让困于千佛山、金溪村、茶坪乡等地的伤员,第一次得到了来自大山之外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治;是他,让受灾的临产妇女,在简陋的军用吉普车中平安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是他,让躺在路边仅数月大嗷嗷待哺的婴儿,找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曾经巍峨秀丽,而今因为大地震到处滑坡而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千佛山,还有那些惊慌无助、渴求生命的眼睛,见证了他那劳累过度、疲惫不堪而显得那样瘦小的身影,看到了这个瘦小身影中透出的大爱、果敢、刚毅和坚强。
舍小家顾大家 慨然奔赴前线
谢鹏同志的妻子对他到重灾区参加救援十分不理解,因为家里上有年迈多病的双亲、下有刚满1岁的幼子,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特别是强地震发生后,资中本来就是次灾区,惊魂未定的人群正在四处躲避强余震的发生。谢鹏同志一走,家里就失去了“主心骨”,本来已经恐慌的家人就更加惊慌失措了。
谢鹏同志想到,作为一名民兵应急队员和医务人员,此时正是重灾区群众所急需的。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医务人员神圣的职责。为灾区伤员疗伤、为受困群众出力,是一个青年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面对家中的实际困难和家人的劝阻,他没有丝毫犹豫。13日凌晨,接到通知就慨然同意。
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