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诗词有什么基本规律
分为四言诗(诗经),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注重意境,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贰’ 中国古诗词最注重哪些
一诗与画 诗词是讲究意境的,讲究的是意境美。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就与画产生了关系。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透问题。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不一致。就观赏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过程中,往往还原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诗与画的关系在我宋朝就有这样的故事,宋代的皇帝如徽宗赵佶、高宗赵构都是爱好绘画并且竭力提倡绘画的。宋代建立皇家画院,名曰翰林图画院,设有待诏、祗侯、艺学、学生等职称。画院大集天下名手数百人,并且开科举,用古诗句作考题,招考画家。画院出的题目是韦应物着名的山水诗《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只取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应考的人,有的画空船靠岸,有的画野鹭伫立在船头,有的画乌鸦停在船篷上,表示船上无人。然而这只是图解式的,缺少含蓄没有诗意。有一幅着意很妙,小舟自横,一个船夫盘着双腿,坐在船尾,原来无人过渡,他一人笃悠悠,闲情自在,独吹横笛,似闻笛音清亮,很有诗情画意。这幅画便中选为第一名。 还有一个例子,命题作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在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名叫李唐。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群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李唐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方法。因此在诗词教学中,由诗入画的启发非常重要,再由画来解读诗,欣赏诗,感悟诗。 二、内与外 《毛诗序》里说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也就是“心”。黄厚江老师也谈到了诗词内与外的关系,我想这个“内”就是诗词的“质”,就是所谓的思想内容,也是诗人的心,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诗来言志。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考试及第后所作的。这次考试他高中第三名――探花。唐朝惯例,进士考试揭榜后,皇帝将于曲江池宴请新进士,新进士都要戴花,于是,探访长安城此时何处有花就成了第三名的光荣任务――故名其为探花。诗就是写这一事情的。十年寒窗,新中进士,苦尽甘来,打马于长安城中探访鲜花,其高兴与荣耀自不消说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正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情景,我们抓住这句诗后,就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要由内到外,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三、深与浅 黄厚江老师又谈到深与浅的问题,在诗词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要积累诗词,积厚而发。苏轼在《送安落第诗》中云:“旧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熟读深思来获取对诗词的审美信息。诗词的信息有诗词文本的语词、结构、修辞、空白等。只有通过这些审美信息,才能品出诗的“言外意”、“弦外音”、“味外旨”。如刘方平的《春雪》:“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这首诗,仅从字面看,诗好象是写洛阳城东雪盛美景。可为什么城东的雪盛且美呢?原来诗人意在言外,洛阳城东都是豪贵宅第所在,春雪纷飞,这里的人非但不觉其寒,反而观之如花,怎知别处的人此时却处于阴风冰雪之中。由此看来,诗那是赞雪?却是讽人。即讽刺洛阳城东豪贵在别人挨冻时却以观赏雪花为乐。“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诗句的意思是说洛城东的人不觉春雪寒,反觉春雪美,暗示住在城东的人都是豪贵。“偏”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诗人同情在春雪中受冻的穷人,但城东豪贵出乎意料地不以春雪为寒,反觉春雪为美,说明城东豪贵毫无同情心,不免使诗人感到意外,这就是“偏”的意思。“似花处”也不仅是指洛阳城东春雪如花,也暗示住在洛阳城东的人富贵、繁华似花。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里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诗则开质尽变。”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由诗入画来感受诗词,由内到外来体验诗词,深入浅出的领悟诗词,才能走进诗词的自由王国。http://blog.e11.net/space.php?uid=455&do=blog&id=103314
‘叁’ 诗词讲究韵律,更讲究对仗工整,对此你了解多少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现存诗歌数以万计,从古至今,诗词一直都是诗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载体。通过以往对诗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诗词讲究韵律,更讲究对仗工整,其实关于诗词的韵律和对仗,从古至今一直都很有讲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关于古诗词的讲究韵律和对仗工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对古诗词韵律和对仗进行了研究,如果真想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去找一下专家所解释的诗词韵律还有对仗。
‘肆’ 古诗讲究什么和什么。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
与近代诗。
古体诗呢是晋代时所做的诗,是不讲究太多的平仄与律的,
而近体诗呢是唐代之后所做的诗,如五言,七言,绝句与律诗,
而这些呢讲究的可分为。平仄,律,韵,对仗!境界。
而恰恰我就是一个古诗词爱好者,闲时以此为乐,有空可以共同探讨!
‘伍’ 中国诗词讲究什么和什么
对仗与押韵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陆’ 中国诗词讲究四素这四素指的是什么
中国诗词讲究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柒’ 古诗讲究什么哪几点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第二、老四声
老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割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捌’ 中国诗词讲究什么
诗词讲究的东西多着呢,如律诗讲究格律,对仗,句尾押韵,相粘。作诗要遵循“起”“承”“转”“合”四个步骤。词的话,宋词就要按词牌来写,每个词牌有不同的平仄......
‘玖’ 写中国古体诗有什么讲究
古体诗基本没有讲究,有讲究的是唐宋诗词,不过唐宋诗词称之为近体诗。汉语拼音有【— / v \】四音节,分别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就是平声,上声和去声就是仄声。按照这些就可以把所有汉字分成平和仄了。严格的近体诗,不竟讲究平仄,更讲究格、律、韵。格式分有七言、五言;绝句、律诗。音律就是一篇既定的平仄,每个平仄音都对应一个汉字,这样写法称为写诗填词。押韵是在诗句的末字,以求诗句朗朗上口。楼主若是还有什么不明白,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