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潜射导弹处于什么水平
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是在东风三十一的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由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联合研制,简称东风下海工程。巨浪二原型弹射程只有8600公里,携带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先后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改进。
Ⅱ 中国的海基导弹有跨洲能力吗,就是在潜艇上从水下发射的那种
有,如果今年六月从大连传出的消息没有错的话,中国新一代的潜射弹道导弹巨浪2已经试射成功,而且是六发齐射。
PS:该型潜射导弹构造为两级火箭,一级火箭为固体燃料,二级火箭为液体燃料。质量23吨,最大射程:14000公里。该导弹可装分导式弹头,可携带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制 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圆周偏差率:40公尺。
该型导弹装备在核潜艇上,是中国新型核潜艇(094“晋级”)是主要武器。
Ⅲ 我国潜艇首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是在哪个
1982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以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人民解放军海军有73艘舰艇和19架飞机参加发射试验。这次以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能力。
Ⅳ 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要从水下发射
在水下用潜艇发射可以缩短到目的地的距离,还因为隐蔽性很强。
以潜艇为发射平台,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是当今世界上“三位一体”(陆基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潜射导弹)的战略核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巨浪一号”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发射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4)如何点评中国试射水下导弹扩展阅读:
“一个系列,两种推进剂,三种模块”是火箭专家们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规划的蓝图。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体发展思路包括:思路一:两种推进剂。现有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进剂有污染、毒性大,生产和使用都不方便。新一代火箭将使用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两种新型推进剂。
思路二:三种模块。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由5米直径模块、3.35米直径模块和2.25米直径模块等组成,不同的模块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
“模块化的组合设计,可以克服目前我国火箭‘型号多、功能单一、研制重复’的缺点,有助于实现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荆木春说。
思路三:一个系列。三种模板进行不同组合,可以组成大、中、小各种构型的运载火箭,既可以发射空间站,也可以发射小型卫星,包括目前能够发射卫星的所有序列都能覆盖到。
中新网——骄傲!这些中国军事装备的“第一”真提气!
经济日报——专家展望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前景
Ⅳ 我国第一次从水下发射战略导弹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弹道导弹,装备于夏级(092)战略核潜艇。1969年开始研制,1982年10月由高尔夫级传统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水下发射成功,1988年9月核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射程二千七百公里,是中国的二次核打击和核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Ⅵ 1946-1999年,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简单一点,把重点的说出来就好了
1946-1999年,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核武发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中国安全部门负责人康生倡导招募海外华裔科学家,特别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专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恼羞成怒的美国多次威胁要对华动用核武。
1951年,中苏开始联合在新疆进行铀矿勘探。
1953年,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学家钱三强率领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7月,朝鲜战争结束。
核武急速发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
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发展战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和150名旅居欧美的华裔科学家返华服务。
1956年,中国从苏联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并在与会上讨论通过。
5月26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发展原子弹的目标;航空航天部的前身--弹道导弹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设计院成立,钱学森任导弹研究院院长。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聂荣臻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导弹研究战略。
1957年,苏联赠送给中方2枚更先进的R-2型导弹。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进行仿制。
10月15日,聂帅在“中苏核技术合作协定”上签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指导方针”。
同年,中国开始对R-2进行仿制,即东风-1。
三月三日,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导弹试验靶场,在辽西建立海上导弹试验靶场。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同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开始取消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首次进行了成功的试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试射成功。
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东风-2制导系统完成升级工作,改进后的导引系统采以电解积分仪为核心的全惯性制导。
同年,中国展开东风-3的设计工作。
文革滞后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做出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当时经论证确定为液体洲际导弹。
5月,东风-4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东风-5的项目可能同时上马。
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成功地实现了空爆。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11月,东风-2A增程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
10月,首枚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1946-1999年,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中国唯一一次携核弹头实弹发射试验在甘肃双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万当量装药的东风-2导弹在900公里外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东风-3进行了首次试射。
1967年3月,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命令七机部立即展开具有二级固体火箭的巨浪-1的研制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总理批准在东北地区建设中远程地地导弹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5月,正式部署东风-2A。
4月14日,由东风-4衍生的“长征-1”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射入近地轨道。
12月2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下水。
1971年5月,东风-3开始服役。
11月15日,东风-4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197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导弹作战指挥体系。
1975年5月,中央决定抓紧东风-5洲际导弹的研制,同时积极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8月4日,东风-3战略核导弹定型生产。
11月26日,长征-2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侦察卫星),该卫星在3天后按预定指令返回地面。
核武研制恢复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2,000吨级核弹头试验,从此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
10月,文革结束。
11月27日,发射一枚限程洲际导弹,载有一枚400万当量的核弹头。
12月7日,用试验型的全程洲际导弹发射第七颗卫星。
1977年12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将以发展常规武器装备为主,有重点的发展导弹核武器。
1978年,邓小平提出“以战略导弹打游击”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东风-21的产生。
10月14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爆。
1980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4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5月18日,东风-5洲际导弹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成功。
1981年初,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下水。
同年,中国开始“试验性”部署2个东风-5陆基发射井。
9月21日,“风暴-1”型运载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显示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载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中国用一艘苏制Golf级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
1983年,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开始服役。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担起战略值班的神圣职责。
4月8日,长征-3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开亮相。
1985年5月20日,东风-21试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潜射巡航导弹试验。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发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广泛报道。据西方情报机构的披露,9、10月前后中国共进行了四次巨浪-1试射,均告失败,其中一艘夏级核潜艇在发射中被全毁。
12月,据信,东风-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导弹射程从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体制改革跃进期:1986-至今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
同年,东风-31/41/JL-2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3月21日,中国对外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侦察卫星。
12月16日,东风-5洲际导弹设计定型。
1987年,中国向沙特阿拉伯秘密输出了36枚东风-3战略导弹,此举震惊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对中国战略导弹生产能力质疑的西方核武专家跌破了眼镜。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当
10月27日,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1946-1999年,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量为20万吨级。
1988年4月,中国访问学者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回国,使得几项中子弹技术获得了突破。
9月7日,长征-4A运载火箭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潜艇上发射了巨浪-1型弹道导弹,此枚导弹落在了半径为65公里的目标区内,其中心为北纬123。53度,东经28。13度。巨浪-1导弹设计定型。
9月28日,中国进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当量仅为1~20千吨,美国率先报道中国刚刚试爆了一枚中子弹。
90年中情局参院听政会上承认中国掌握了从劳伦斯实验室(LawrenceLivermoreLab)带走的技术机密。
同年,M-9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对外出口。
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千吨。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当量为50-200千吨。
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
3月9日,中国签署反核子扩散条约,成为该条约第174个会员国。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当量测得为1,000-2,000千吨。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20千吨。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当量为80-90千吨。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0-40千吨。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1995年,中国可装载战术核武器的歼轰-7进入预量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7月21-23日,江西乐平的二炮基地向台湾外岛澎屿附近发射了4枚东风-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5月29日,美、日国防部同时传出消息,中国的新型东风-31洲际导弹从山西太原向新疆库尔勒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高弹道的试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
1996年,东风-31洲际导弹研制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乐平、福建永兴岛与东山岛,向台湾海域各发射2枚改良型东风-15。
6月8日,第44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黄色炸药。
7月29日,中国抢在禁止核试前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为1-5千吨。同日,中国宣布从即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Ⅶ 如何评价中国C-803反舰导弹
美国和台湾媒体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纷纷报道了一条看似不太起眼的消息:“中国大陆试射一枚新型反舰导弹,其射程超过预期的两倍。”但一直关注中国军力发展的西方情报部门官员对此却极为重视,认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发展远程“超视距”攻击能力的重要标志,将对两岸军力对比和未来台海局势带来“重大影响”。据华盛顿一媒体引述美国情报官员的话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本月初曾在渤海湾上空从一架歼轰—7型战机上发射了一枚代号为“鹰击83”的新型反舰巡航导弹。但令美国情报官员大吃一惊的是,该导弹射程竟是美国情报部门原先估计的两倍,达到了155英里。而在此之前,美国情报部门一直认为该型导弹的射程仅为75英里。因此,美国军方认为,中国发展“鹰击83”型反舰巡航导弹的目的是发展出一种针对美国航空母舰或其它船舰的“防区外”远程打击武力。
台湾当局的嗅觉也十分“敏锐”,不仅台“中央社”及时做了报道,而且台湾军方官员也立刻出来发表讲话,安抚“国民”。《联合早报》援引台“中央社”报道说,由于大陆最近试射新型反舰巡航导弹的射程已超过美国海军“标准”Ⅱ型防空导弹的防御范围,势必会给台湾海军舰艇以及未来“协防台湾”的美国军舰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台湾海军即将从美国购买的“基德”级驱逐舰上装备的核心武器之一就是“标准”Ⅱ型防空导弹构筑的“导弹防御”系统。如果大陆反舰导弹的射程超出了台军导弹的防御范围,那将大大抵消台湾海军购进“基德”舰的实际意义。为此,台军方将领不得不马上出来“圆场”说:“军方早就针对大陆发展巡航导弹对台湾的威胁进行了评估,并制订了相关的因应措施,民众大可不必过分惊慌。”
媒体报道中国试射的“鹰击83”型反舰巡航导弹,被西方国家称为C—803型反舰导弹,据称是中国海军自行研制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中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实战威力。反舰导弹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海上兵器,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造价低、威力大而很快受到各国军队的青睐。1967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用4枚并不昂贵的苏制“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了以色列当时吨位最大的驱逐舰“埃拉特”号,使反舰导弹一举成名。20世纪80年代后,空射反舰导弹出现。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6枚“飞鱼”空对舰导弹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造价数十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主力驱逐舰和1艘大型运输船,差一点完全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据西方军事专家估计,中国军方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鹰击”系列反舰巡航导弹,这些导弹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飞鱼”和“蚕”式导弹,先后有C—801、C—802和C—803三代。西方情报人士称,“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具有多种抗干扰能力,攻击隐蔽性强,突防能力优越。据西方情报部门估算,中国C—801型导弹的射程为80公里左右,由于射程较近,该型导弹仅能在近海岸防或是安装在小型快艇上实施抵近攻击。西方情报还说,C—802导弹是C—801型的改良型,是可以超低空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命中准确度高,突防能力强,封锁区域大,生存能力强,能同时攻击多批目标,可装载在舰艇和战机等多种平台上,用以打击敌人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及运输船。由于C—802导弹可以在5米左右的高度低空掠海飞行,因而能够有效躲避敌方雷达的跟踪。
众所周知,航空母舰是目前海上武器库中的“巨无霸”,以航母为核心组建的航母战斗群更是因为作战能力强、防御范围大而受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海军的青睐。但同时,航母也因为体积庞大、机动不便而容易遭受飞机、潜艇和反舰导弹等的外来攻击。尽管航空母舰战斗群拥有很大的警戒范围和多层的导弹防御系统,但就其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尚难以真正有效地对付导弹攻击。特别是现代先进的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在100公里以上,速度很快,在其射程内对手根本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因而也就很难拦截。俄罗斯KH—15S型反舰导弹,更是能爬升至40公里的高空然后以5马赫的速度俯冲目标,其拦截概率几乎为零。
正因为现代超音速反舰导弹有如此威力,西方及台湾当局才会对中国试射的新型导弹如此“感兴趣”。
实际上,不仅是“鹰击83”射程的增加,中国新型反舰导弹的每一次露面和革新都会引起他们的密切关注。据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鹰击83”导弹首次亮相是在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当时,共有16部外形酷似C—802型导弹的“鹰击83”导弹发射车驶过长安街,现场播音员短短一句“这是国产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介绍就已经引起了境外情报部门的注意。200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鹰击83”导弹的相关信息再次受到关注。今年7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试射一枚“超视距反舰导弹”,西方情报机构才确认中国的“鹰击83”导弹已经能够正式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为了有效侦测中国各型导弹的性能参数,美国情报部门不仅十分注意中国大陆各种可能公开的信息,而且还派出多种侦察监视平台来搜集我军试射新型导弹时的情报。1999年3月,我国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三军联合演习期间,美海军就曾专门派遣一艘“宙斯盾”舰船在我弹着点附近实施抵近侦测。美国海军谍报侦察船“鲍迪奇”号更是频频光顾我国周边海域,甚至直接闯入我国专属经济区,进行情报搜集活动。
西方媒体援引情报部门的分析说,中国发展的“鹰击83”超音速导弹只是中国海军希望引进俄罗斯“红宝石”系列反舰导弹,并继而自行研制下一代“鹰击—12”反舰导弹计划的一部分。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军事专家理乍得·费舍尔曾向美国五角大楼提出警告说,等到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现代”级驱逐舰,并以“鹰击83”导弹大量装备部队后,不仅将使台湾海峡两岸军力态势“严重失衡”,而且将会使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以及其它水面舰艇受到同样“致命的威胁”。费舍尔指出,如果“鹰击83”导弹被装配在俄制SU—30MK战机或是升级的“歼轰7A”型战机上,将会使攻击的角度更加有利,导弹突防的效果也大为增强,而射程不及“鹰击83”的美国“标准Ⅱ”型防空导弹和台湾海军的“基德”驱逐舰到时恐怕也只能“望弹兴叹”了。
Ⅷ 中国巡航导弹的水平怎么样
巡航导弹是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曾被称为飞航式导弹。它可从地面、水面或水下发射,攻击地面,水面固定目标或移动目标。 我国的巡航导弹与西方军事强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Ⅸ 核潜艇发射导弹到底有多难
核潜艇发射导弹到底有多难?中国巨浪导弹研发经历了18年?
核潜艇大家都知道,一种是攻击性核潜艇,用于海战;另一种是战略核潜艇,它号称水下核武库,是军事强国进行核打击的重要部分。拥有战略核潜艇的国家,可以在本土受到毁灭性核打击的时候,在海中进行有效的核反击。因此对于军事强国而言,真正的核威慑并不是建立在拥有多少枚核弹的基础上,而在于此国是否拥有核潜艇,并且可以发射潜射导弹作为完整核威慑的标杆。比如朝鲜潜艇去年进行的潜射导弹发射,外行看最多也就是一个笑话,但内行(美国)看,却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
研发尚且不说,单从试验方面考虑,这都是一项非常耗时耗力耗资的军事工程。一般来说,潜射导弹的成熟经验,需要花费几百甚至上千亿的军费,这种经济开销不是普通国家能承担起的。所以说,目前能服役战略核潜艇,同时成熟掌握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并不多,而中国就是其中一个。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开始核潜艇和潜射导弹的研究试验,本来单从潜射导弹出水就要展开多达七项试验,一般国家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但中国军工专家却创造出了仅用三项试验就可完成的方案。首先陆上发射试验,接着模拟水下环境试验,最后直接进行潜艇发射试验,这三项试验大大节省了潜射导弹的研发周期和经费,是世界首创,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凭此获得潜射导弹研发世界记录。
(为什么中国研制潜射弹道导弹为什么花了那么长时间呢?主要原因就是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技术太难了。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潜射导弹都是冷发射的,即先用高压空气将导弹弹出水面后导弹再点火发射,相较于陆地发射导弹始终在大气环境中飞行,潜射导弹要经历水中出筒弹道、水中航行弹道,以及出水弹道三个重要阶段,才能进入大气环境中飞行。而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导弹在水中航行时,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譬如附加质量力和浮力的影响,以及高速航行时引起流态和压力场的变化等等。在导弹穿越水面的一刹那,将受到高海情下波浪的冲击;当导弹冲入空中时,由于飞行介质的突变,将引起整个动力环境的急剧变化,都会对导弹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往往引起剧烈的冲击和振动,甚至导致导弹弹体结构的破坏和控制系统的失灵。而导弹在水中遇到的水流运动影响,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导弹发射的瞬间,潜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扰,都会对导弹出水的姿态造成复杂而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