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改什么改革

中国改什么改革

发布时间:2022-08-23 18:47:55

A.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B. 40年前改革开放,改了什么,不改什么,怎么样改

40年前改革开放将计划经济改为自由市场经济,成立了证券市场。

第一、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二、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中国改什么改革扩展阅读:

改革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解放思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理论界、新闻界和从事实际工作同志的紧密配合,这场讨论终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C.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几次改革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币制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实行。中国疆城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

四、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11月至12月,一个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很快在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等老解放区,东北等半老解放区,以及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江汉、桐柏等新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

五、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D.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哪些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6个方面的部署,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E. 中国历史上三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改革。

第一,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改革。秦国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一下子变成了唯一拥有统一中国的实力的强国。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其政策却被继承下来。秦国的文化落后,于是大批引进外国人才。以致于其后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脑--丞相,基本都是外国人。经济上,开发关西,开发巴蜀;军事上更是无与匹敌;政治上,连荀子也认为秦国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洁;管理上,采用的郡县制,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管理水平。这次变法,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两次变法,均告失败。其意愿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却无法推行下去。苏轼、司马光等人顽固守旧,不肯变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摇摆,又受不住老妈的眼泪,于是大宋江山从此无回天之力了。繁荣的宋朝经济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军队的开销,土地兼并,隐瞒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财政缺口,社会矛盾终究无法缓解。列宁认为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可惜是个失败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政治改革的热情只换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张居正改革。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败的改革。成功,是因为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前十年,明朝确实实现了中兴。失败,是因为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和同僚们都停止了这些措施。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钱来缴税而不是用粮食布匹等实物。看似简单,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实物的长途运输,劳民伤财,地方政府乘机盘剥人民,运输时又要消耗当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而官府收上来的实物又很容易腐烂、破坏,而造成大量的浪费。采用这种方式则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减少大量的损失。万历十年间,国库积攒了壹千多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后来大都用在出兵朝鲜抗击日本的丰臣秀吉)。张居正死后,反对派兴起,再加上万历被张老师压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开,于是抄了张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已经无法解决了。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不但没能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其实还有一个最失败的改革,就是王莽的改革,完全复古,不切实际,不但没有能够解决西汉的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矛盾,自取灭亡了。

F. 改革开放改的是什么

改革开放改的是以下内容: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G.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
①中央积贫积弱
②庆历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3、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内容:(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5、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6、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五、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4)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
荫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指导思想开源、富国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措施
(一)富国(农业和商业)
农业: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证农业生产、免受高利贷盘剥、扩大政府收入。
B、农田水利法(最没有争议)作用:促进农业生产。
C、免役法 作用:保障农时,扩大政府的收入、打击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税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业:A、市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平衡物价、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强兵
A、保甲法 作用:保证兵源、维护基层社会治安。
B、保马法作用:保证军需,节约财政。
C、将兵法(重点)作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D、设军器监 作用:提高武器质量
(三)取士
A、改革科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
B、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
C、惟才是用
5、评价:
(1)进步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法以开源为指
导思想,利用国家行政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新法
过于急进。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强烈反对;指导思想有误(偏重理财、违
背经济规律);宋神宗后期的动摇;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没有触及社会
根本问题(根本原因)。
拓展1、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比较:
同:(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威胁统治;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2)内容比较全面,以经济措施为核心。
异:(1)梭伦: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指导思想:
(3)梭:债务问题;政治经济改革。王:财政问题、经济、军事、教育改革。
(4)性质:梭伦隶主阶级;王:地主阶级。
(5)影响:梭成功(经济和政治,渐进,广泛支持)王失败:急进大地主、
大官僚和农民的反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分调整
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H. 中国近代的改革有哪些

重大的改革有:
1、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兰州机器总局、天津机器总局等(记得不清楚),后1884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但翻译了很多科学知识,引进了许多当时的先进技术,还涌现出一批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为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2、1895年开始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主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要想学习日本,实行“虚君共和”即君主立宪的政体。主要改革措施有:废科举、兴科学,设京师大学堂等。起初慈禧太后默许,后袁世凯告密,说维新党欲发动兵变,让慈禧还政给光绪,慈禧大怒,遂镇压,以至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康梁远遁,光绪被幽禁于瀛台,清朝也就此失去自我改革的最后一次机会。

3、“立宪闹剧”。戊戌变法虽然被慈禧镇压,但仍然没有全盘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保留了下来。1900年庚子之乱后,清政府内部终于开始了改革的步伐,1905年废除科举,后派五大臣去西洋考察宪政,“预备立宪”,但其组建的“皇族内阁”,让国人认清了满清政府“预备立宪”本质上仍然是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于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去甚远。满清岌岌可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枪打响

I.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十大改革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③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上①迁都洛阳;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后周:世宗改革(内容、作用)。内容:①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亡农民;②严厉惩治贪官污吏;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6)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作用、失败原因)。背景: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一系列统治危机:①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③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名称内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货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甲法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用人不当。 (7)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内容:1581年,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虽然失败,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保留了下来。

阅读全文

与中国改什么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语有了一点点基础该怎么学 浏览:939
英国禁用什么塑料 浏览:936
印度为什么屠宰牛 浏览:652
援伊朗医生有多少报酬 浏览:381
印度饼名字怎么样 浏览:478
在越南住一个胶囊酒店多少钱 浏览:459
印度的刘怎么写 浏览:800
越南缺哪些中国产品 浏览:845
意大利空耳什么意思 浏览:719
为什么伊朗有丝绸 浏览:22
伊朗的祖先是哪个国家 浏览:440
英国mi6是多少码 浏览:88
上海直飞越南多少时间 浏览:926
中国现在多少人口2019 浏览:523
为什么中国人比印度人团结 浏览:123
越南山里做什么好吃 浏览:355
印度为什么技术落后外包产业好 浏览:339
中国的长城印度的东埔寨是什么 浏览:988
印度人为什么要讲话 浏览:947
印度是哪个国家的军工 浏览: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