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四五规划经济指标是如何预测
十四五规划期(2021-2025年),是中国经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位置。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开启了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的伟大征程,同时也面对了空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走弱。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亦呈走弱态势。受内需外需持续走弱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在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下,GDP增长率由2016年的6.7%持续下降到2020年的4%(考虑疫情冲击,预测值),由此形成了经济进一步下行的较大惯性。能否有效控制经济下行态势,开启经济增速新的平稳回升期,是从十三五规划转入十四五规划时一个非常重大、非常紧迫的任务。
十四五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合理确定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截至目前,部分经济学家经过多种研究得出的中国经济增长率进入换挡期的结论,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包括在年度宏观调控目标确定方面,仍然强调要提高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但实际情况是,随着经济增速向6%以下水平滑落,企业的效益情况明显恶化,就业压力增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困难普遍加大,银企间的债务关系趋向恶化。这些情况都表明,经济增速如果突破6%继续下滑,有很大可能将滑出合理增长区间。由此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将形成严重困扰和冲击。经济将面临全面衰退的风险。因此,必须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准确研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从而正确确定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增长目标和相应的增长速度。指标体系包括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5类指标。按照突出重点、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的原则,注重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结果性评估,
2. 中国经济该要什么速度
柠檬给你问题解决的畅快感觉!
逐步下滑的速度就可以。
感觉畅快?别忘了点击采纳哦!
3. 如何正确看待近两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速
个人以为,最近两年经济状况总体上还是向好的,受中美贸易战和国内房地产泡沫影响,增速明显减缓,实体经济利润率摊薄,整个社会消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提前透支,信用卡消费成为潮流,这给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带来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前后相抵消,总体上还是在发展的轨道上,速度减缓。
4. 如何看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问题
中国经济从1978年至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年至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7.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是客观事实。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就是说,新常态与过去的状态不同,既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态,又是一种不可逆转新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的“常态增长”。这种状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适应新变化。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符合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循环变化的规律,经历由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到再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如同一个人在跑马拉松,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奔跑后,必须减速,否则身体难以承受,而后调整状态,继续前行。中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必然会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经济学原理表明,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消费向服务性商品的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相应地,GDP增速也会有所回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难以做到。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难以承受高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符合规律,逆规律而行,就会吃苦头,甚至适得其反。
(二)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国家只有13个。1950年至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至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至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下降至4.15%。环顾世界,不少国家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直接切换至4%左右的中速,而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8%的中高位运行一段时期。
(三)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4%。2013年GDP总量已经达到56.9万亿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庞大的总量基数,意味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2013年GDP增量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也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
5.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如何确定的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习惯于用逻辑分析得出结论。长期以来,在中国似乎存在一个不证自明的观点中国经济增长8%是比较适合的。对此很多人深信不疑。可是,在与海外学者同行交流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结论缺乏必要的逻辑依据。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因为不论是8%还是9%,都只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客观表述,而不是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总是超过8%。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确定8%的目标,虽然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但至少给人一种可预期的感觉。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8%,那么说明中国政府上下齐心协力,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皆大欢喜。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将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5%。新闻媒体聘请的各路专家解释这一现象的时候,所有的专家都没有采用实证定量分析的方法。一些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专家对外解释,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中国的“十二五”确定了7%的经济发展目标,今年确定为7.5%,比预期的目标相对高一些,既考虑到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考虑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 在笔者看来,经济增长8%,与其说是科学分析得出的数字结论,不如说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确定的“政治指标”。 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型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也就越多,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就越大。因此,确定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确保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过,这样的分析仍然不是学术上的分析,而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定性”分析。根据笔者的观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统计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地方政府统计上报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这充分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并不可靠;另一方面,在统计经济发展速度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各个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计成本、竭泽而渔,地方经济难以为继。现在许多地方依靠股份银行进行大规模融资,以巨大的资金投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带来的不是财富的增加,而是风险的增加。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把精力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千方百计地从中央政府争取优惠政策,从国有大型银行获取发展资金。如果这样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那么中国的经济早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其实,经济发展速度不应该成为政府关心的问题。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等方面。如果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会损害部分群体的利益。 当然,与以往相比,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是一个“指导性”的指标。各级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必把国务院确立的经济发展速度放在眼里。不过,由于我国实行特殊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那么这个地方政府官员的职务升迁机会相对较小。正因为如此,即使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确定较高的发展速度,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目标的时候也会争先恐后、不断地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 讨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单纯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恐怕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主体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假如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揠苗助长,从而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被彻底扭曲,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失败的。 对速度的过分依赖,已经导致中国的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每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要分析为什么中国政府把经济增长指标确定为7.5%而不是8%,那么只能给出这样的解释中国经济经过长期快速增长之后,需要停下脚步喘口气。这自然不是学术分析,而是一种政治上的调侃。
6. 中国速度是什么
十个瞬间告诉你,什么是“中国速度”
7月20日零时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下调至三级!
整整40天,北京以战时状态,快速反应,争分夺秒,打响新发地疫情阻击战,以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的措施,在全市织密疫情防控网,在两个潜伏期内(28天)实现确诊病例零增长。
外媒评述说,北京新发地抗疫,从开始到清零,是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完整案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机制、中国的速度、中国的精神!
1.发现
每一个发热患者
都保持高度警觉
6月10日23时50分,宣武医院,检测团队捕捉到第一个病人……
当天下午,家住西城区的唐大爷因间断发热到宣武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此时,北京已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
唐大爷的样本迅速送达北京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领衔的方舱PCR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团队;核酸检测在这里分为样本采集、样本接受、信息录入、病毒灭活、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结果审核与报告7个步骤,全程需要8个小时。首次检测结果出来,让身经百战的王培昌和同事们心里一紧:“双靶标阳性”!“立刻进行第二种试剂复测!”第二轮结果依旧是“双靶标阳性”。
“第一时间上报。”王培昌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回溯检验过程,操作无误,给出了咽拭子检测阳性的最终结果。
坚守规则,就守住了一线。北京市卫健委同志告诉记者:按照北京防疫要求,各大医院检验团队从未间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对所有发热患者,均保持高度警觉。
正是这“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日松懈”的坚守,使病毒迅速被捕获,疫情在早期被发现。此后一个月内,北京市的医疗机构发挥哨兵和探头作用,先后在就医者中发现确诊病人76例。疫情期间,全市医疗机构按防疫规则就诊看病,未发生院内感染。
2.调度
进入战时状态
北京抗疫的神经绷紧了
无出京史,非输入!北京抗疫的神经骤然绷紧了!
6月11日,11点35分,市委办公厅的老王结束了上午的忙碌,正往食堂走。手机突然响起:放下手头事务,速到会议室。
此时,连续10多个小时,一连串汇总分析已经完成。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每一名同志紧绷的神经中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同时连着多个分会场。会议迅速聚焦到一个问题:病毒从何而来?这次新发地之战的首次会议,浓缩成两个关键词就是:锁定和速决!锁定病毒来源,以最快的速度。
此后,在老王的记忆中,这样的会议,一早一晚两次,迅速汇总各方情况,每日调度,直达基层,每天16小时连续工作。用好已有经验、机制,针对此次特殊情况,围绕“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防控、有效救治”16个字,一连串决策不断递进:进入战时状态、集中隔离管控、启动核酸检测、划定风险管控范围、启动二级响应、全面流调机制、每日回应社会热点、出京自我管控、地坛医院集中收治、恢复医院正常治疗秩序……
问题导向,智慧集中,早晚汇总,每日调度,成为抗疫中有效处置的快速应对机制。
3.锁定
溯源16小时
锁定新发地
6月11日,凌晨1点04分。“西城大爷”的消息,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防控专班现场组的窦相峰心中一紧。这本该是他最后一个夜班,3小时前他们刚刚接到“现场组准备解散,明天开始复工复产”的指令。他用冷水擦了把脸,一场新战疫,打响了。
早上6点,全副武装的窦相峰进入了“西城大爷”的隔离病房,跟他一起的还有西城区疾控中心的乔医生。他已一夜未眠,第一份流调报告就出自他手。“排查重点放在他曾去过的各类密闭场所,对密接者的界定,在原有的发病前4天基础上,往前再推3天。”
逐条核实,耐心引导,反复确认,2个小时的交流后,初步的38名密切接触者和23个排查点位被逐一确认。
与此同时,全市大摸排已然展开。台球厅、超市、加油站……争分夺秒,上百名流调采样人员,分头行动奔走查访,追踪感染源头。
在所有点位中,新发地批发市场是最难排查的地方,每天6万人次的客流,也让它成为大家最不希望出现问题的所在。“它太大了,后果不敢想象。”丰台区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杨霄星,已经连续10多个小时水米未进,将采样交到实验室时说话都已困难……
连续追踪,一步步缩小范围,16个小时,新发地,被锁定。
6月12日凌晨2时许,实验室报告,所有点位中,唯有新发地批发市场综合交易大厅环境样本发现阳性。至此,新发地批发市场地下一层牛羊肉水产交易大厅被锁定为疫情“震中”。
4.隔离
一场静悄悄的战斗
几乎与实验室报告同步,新发地市场的隔离之战悄然打响……
丰台区受命紧急采取措施,对新发地市场高风险人群快速有效集中隔离。按照现场指挥部要求,区委政法委紧急协调区内酒店,紧急租用车辆,紧急调拨防护物资,紧急启动转运,启用5家酒店,10小时快速完成牛羊肉综合交易大厅916人的转运隔离安置任务。
牛羊肉大厅二楼商户黄金秀,6月13日清晨4时许接到医学观察通知,要求去往集中隔离点。晨光朦胧,黄金秀和商户们走出大厅登上大巴车,行动有序迅速,如同军人出行,有些忐忑,但没有牢骚和怨言,甚至没有人说话:相信政府,以大局为重!这成为沉默的共识。
相比商户们早有预感,丰台医院的潘恒医生接到消息更为突然:12日晚上10点,准备休息的潘恒接到通知,要求他立即到南四环一处集中隔离点担任医学观察组组长。这是一座四层楼高的快捷酒店,被临时征用为“集中隔离点”。连夜打隔断,分设非污染区、缓冲区、污染区,24小时封闭管理,潘恒和黄金秀分乘的车辆前后抵达……
黄金秀是福建人,在新发地经营了十多年。“房间有电视、有网络,一日三餐会有专人送到门口指定地点。”条件不错,黄金秀一颗吊着的心刚放下来,紧接着便出现咳嗽症状,想到曾经接触过的商户成了确诊病例,黄金秀一阵阵紧张……
针对黄金秀核酸检测阴性、体温始终正常的结果,潘恒体贴地与她聊天,了解到她慢性咽炎的病史。潘恒为她开了药,一次次耐心地交流,安抚情绪,黄金秀情绪渐渐稳定:“谢谢潘医生!你们辛苦了!”
7月11日,经过“14+14”天隔离,黄金秀与隔离在此的100多名商户离开了隔离点,与家人团圆,享受着这个夏天应有的温暖阳光和清新空气。
5.管控
分区分级管理
体现“精准落子”
凌晨3时,新发地市场对面的天伦锦城小区。随着东门彻底封闭,小区正式进入封闭管控状态。期颐百年、风格与林、天骄俊园等11个新发地周边小区同步实行封闭管控。
此时,正是6月13日,暗夜微光,站在小区门口,望着已然寂静无声的新发地,连轴工作了20多个小时,85后社区党委书记钱诚,陡然感到压力巨大:“20栋楼,近万人足不出户,生活怎么保障?”
不远处,习惯早起的小区居民开始聚拢:“西瓜还在车上呢!”“我能出去看一下吗?”“咱这儿有确诊病例吗?”小区有近5000人从事与新发地相关的工作,问询声此起彼伏;钱诚迎向大家,思索着如何安抚……
在20公里之外,北京市委组织部的老张和同事们正连夜制订防控方案:“第一轮疫情北京集体按下了慢进键,这一轮要十个手指弹钢琴,改变风险分区分级标准,防控单元更小些、更准些,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分区分级管理,实施精准防控,中高风险动态管控,领导小组的决策,在这里化成具体方案。
此后的一个多月,天伦锦城小区紧张有序: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工作在一线;开通4部固定电话,公布10个工作人员的手机号,24小时接受居民问询;下沉干部奔向医院,为居民代开药品;志愿者头顶烈日,派发蔬菜包;保洁员挥汗如雨,逐户回收垃圾……
社区防控,是北京疫情防控的基石。守住底线的战斗,在北京3235个社区、3876个行政村同时打响。
近10万基层工作者一户户“地毯式”摸排,密接者全部居家观察;切小切细“防控单元”,按街道、社区,甚至小区、楼宇实现“精准落子”;同一个小区,分类施策采取“14+14”天、“14+7”天和14天等不同的隔离观察措施。
“我们守住了!”7月18日,钱诚见到记者的时候,嘶哑的声音中透着喜悦;截至7月18日,除1个单元外,天伦锦城小区95个单元已解封。
7月20日,北京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经过全市7000多个社区行政村齐心协力的奋战,安全了!
6.核酸检测
科学总动员
关键早发现
北京核酸检测能力裂变式的增长,成为科学抗疫的速度传奇。
海淀区民众安康体检中心负责人杨维接到急切求助,电话那头是丰台区岳各庄批发市场负责人戴鹏飞:“需要立即对商户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新发地休市,岳各庄批发保供压力陡增!两个市场一向联系密切,唯有争分夺秒,尽早全员核酸检测,才能阻断传播,安定人心!民众安康体检中心迅速行动,一边千方百计筹措试剂盒,一边奔赴市场,支起帐篷,现场采样……
受检商户10人一组,单向间隔排队。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5138人全部完成咽拭子采样。大夫霍岩高温下全天在岗,防护服内倒出哗哗汗水:“我采集了500多人吧,共产党员必须上!”检测结果,全部阴性;6月25日,再次复查,仍然全部阴性……戴鹏飞踏实了,带领岳各庄全力以赴投入市民餐桌保供之战。
北京全市实施了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采样人数已超过1200万;目前335例确诊病例的发现方式中,核酸筛查共174例,占52%。核酸检测对于迅速发现控制传染源、有效阻断传播链条、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7.追踪
不留空白不漏一人
第一时间摸清传染链条
61岁的庞星火带着黑眼圈,走进北京市的新闻发布大厅……作为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疫情防控专班现场组组长,这一天,她要发布新发地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份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
3名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多的不到400字,少的只有172字。清晰、明了、丰富、具体,这些小小的“豆腐块”,马上成为人们互相传递的高频信息。然而,在这短短的文字背后,是动辄几万字的流调报告,是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人的日夜奔波。
“流调的目的,就是迅速精准摸清传播链条,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传播范围。”王全意和贾蕾,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此次北京全市的流调工作由他们牵头。“标准就是,不留空白、不漏一人。”
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到点位现场了解情况,用大数据查缺补漏,一场与病毒的赛跑在北京全市展开!本市、外省、市级、区级;疾控、公安、社区、地铁、公交、民航、铁路……跨区域、多部门协调联动,争分夺秒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整个过程就像破案。”王全意说,“是否精准无遗漏,能否快速无差错,影响整个疫情的走向。”
63页2.5万多字!这是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金丽娜,综合全市各区、各部门协同流调结果后,为“石景山万达女子”出具的流调报告。而在这份报告背后,是30多名流调人员和上百名社区工作者,24小时的不眠不休。“流调是一个不断细化,不断深挖的过程。”贾蕾介绍:“这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从最初的204人,到最后上升到311人,全部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
截至目前,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共确诊病例335例,无症状感染者33例;除重点地区重点人员外,通过流调明确的密切接触者就达7591人。“疑似病例甚至个别发热病例、高度怀疑病例的流调,我们也要求第一时间展开,这个数量是确诊病例的好多倍。”王全意说,“虽然大多数最后并未确诊,看似做了无用功,但这能保证我们始终跑在病毒前面。”
8.治疗
中西并重一人一策
无微不至无一病亡
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医疗资源集中调配,中西并重一人一策,有效救治无一病亡,成为这次北京抗疫的一大特点。
6月13日,确诊患者达到36人,成为发病峰值。6月16日,北京宣布二级响应。当天,北京18家市属医院的100余名医务人员前往地坛医院支援救治。
6月20日,22点15分。闪烁着蓝光的救护车送来了两名患者……这是1岁7个月的果果和她的爸爸,他们去给在新发地牛羊肉大厅工作的妈妈送饭时感染病毒。离果果病房不远的8岁小学生患者小叶此时入院已经6天,刚来时还会哭鼻子的男孩已经像个男子汉。
在武汉抗疫中为人熟知、名列“重症八仙”的杜斌、童朝晖、姜利等专家,已再披战袍,来到重症救治一线。此时,经过精心治疗,“西城大爷”病情已经好转,当天下午,童朝晖到“西城大爷”病房查房时,看到状态良好的他,不禁幽默地说:“应该叫你西城大哥。”
顶级医疗资源配置,全力以赴进行救治,这给予了患者及家人强大的信心支撑。入院后,患者一人一策,专家每日会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100%。“早发现”,使这次患者大多为轻症和普通型,因此医务人员把重点放在了防止患者从轻症转向重症的过程中,照顾起来无微不至。
小叶恢复得这么好,自然离不开主任医师宋蕊。治疗过程中,他也越来越依赖这个“代班妈妈”,一句“我想喝牛奶”,换来的就是“宝贝,我这就给你拿去”。抽血、吃药、量血压……对于大人有时都会“犯怵的”治疗措施,果果也要经历一遍。主任医师李明慧心疼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便送来了泡泡机逗她开心……
7月4日,经过童朝晖和姜利等专家的数次会诊,医务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每小时排痰一次、每半小时安抚一次的悉心照顾,本次确诊患者中唯一上过ECMO(人工膜肺)的27岁的小娟,能够在纸上写下父母的名字了。此前,她在上机12天后终于撤下了ECMO,并且闯过了撤掉呼吸机这个“鬼门关”,病情逐日向好。
7月10日,果果和爸爸妈妈接到了出院通知。7月14日,经过33天的治疗后,“西城大爷”出院,他这样评价医务人员,“确实是天使,我能活过来,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7月15日,小叶出院。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战斗,驰援地坛医院的百名医务人员也于7月15日离开。不少人湿润了眼眶,哽住了喉咙,但千言万语化为了一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北京必胜,中国必胜!”
9.服务
市民需求呼叫
一一精准回应
华钟高科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起12345,露出欣慰笑容:反应太快了!
那天小区因疫情突然封闭,公司在此办公,已无法正常工作,想另找办公地点,但设备没法拿走。无奈之下,负责人想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情况试试。没料到,两个小时后,永安路西里社区就来电话了;他们与居委会和业委会通过网上协商,最后在帮助企业完成消杀、检测后,搬离设备。
北京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归市政府政务局管理,设有500多个接线席位,日常每天接听热线、受理诉求3万个上下。6月13日开始,关于疫情的电话骤增,占到总来电量的四成。西城区月坛街道木樨地北里小区周边的超市、菜站暂时关闭;市民反映,老年人买菜不方便。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后,信息直达街道,街道随即与首农集团协商,将防护周到的便民蔬菜直通车开进了社区……
记者翻阅热线统计,发现6月15日至21日,关于疫情的咨询、诉求和建议,为70400件;6月22日至28日,共达101161件,其中大多为咨询和答复。这里收集的诉求,包括热线、网络和移动端;能解决的问题,由热线派单,直接发给具体责任单位。一名大兴的居民,在自己的微博上感叹,小区封闭,家里没菜;没想到,两个小时后,居委会就上门送菜来了。
来电综合分析发现,反映疫情管控下“看病难”的诉求数量相当多,问题直接报给市里领导小组,改进措施当天在各大医疗机构推进:一边防院内感染;一边开展日常医疗服务。
抗疫中的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机制,每天24小时,倾听市民需求,提供速达驰援,精准对接,从未间断,成为全民抗疫中“听呼声、解急难”的托底机制、各部门工作中的补充机制、重要决策的助推机制。
10.发布
抗疫中的“风向标”
下午4点,新闻发布会定时见面,央地媒体同时直播,其信息汇总、趋势判断、流调发布、病例分析、热点答疑、重点提示……成为公众心中一个抗疫“风向标”。
6月11日,下午4点,发布会上“新增1例本地确诊”的通报,使气氛凝重……那是今年以来北京抗疫的第112场新闻发布会,也是新发地疫情阻击战的首场发布会,向社会拉响了新的防疫警报。
5天后的6月16日,北京市在一天的时间里,先后举行了3场疫情相关新闻发布会,最晚的一场已近深夜,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宣布: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至二级。有网友在直播下回复,“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有之前的经验作为支撑,再加上极为透明的新闻发布,我相信北京一定能够闯关成功。”
到7月19日为止,北京市一共举行过156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一场不落地主持了156场;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也出席了107场。对于每天下午4点准时收看发布会直播的网友来说,现场信息简洁明了,但是每一条发布稿背后的工作量都极为巨大。“准备材料的时间很紧张,要把每个病例长达几十页的流调报告提炼成两三百字的‘小豆腐块儿’,囊括核心要点,还要提炼这些病例中有哪些风险点、提示点,转换成科普知识。”对于已经年过花甲的庞星火,“那段时间每天能睡够4个小时就觉得很幸福。”
在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同时,他们还帮助媒体深入抗疫一线,开展150余场集体采访;及时梳理社会热点,通过新闻发布、专家解读、政务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回应社会关切300余次;监测网络谣言,核实情况,发布真相,澄清事实,安定人心。
对内,新闻发布牢牢起到了疫情防控舆论场“压舱石”与战疫“风向标”的作用;对外,透明的信息、快速的回应,让外媒纷纷给北京“点赞”。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的汇总研究:近一个月外媒围绕北京疫情防控报道总体倾向中正面与中立报道达95%,包括《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美联社、《印度时报》等境外主流媒体都详细介绍了北京疫情防控的举措与成功经验。“北京市在疫情期间建立起的高效、严格新闻发布机制,必将在推进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并推动首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产生深远影响。”
7月11日下午4点,第148场新闻发布会,距6月11日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整整一个月,主持人动情地说:“这一个月是北京全民抗疫的一个月,是追踪密接核酸筛查的一个月,是确诊病例全力救治的一个月。此次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必将载入北京史册。”
7月19日下午4点,第156场新闻发布会宣布:“自7月20日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在座的一些记者,眼含泪花:40天的北京疫情阻击战,胜利来之不易!
记者收笔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