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过去20年间,世界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期间都发生了什么
在过去的20年间里,世界的绿化面积已经越来越大了,而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大家会发现走在马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绿植以及花草绿色的植物,使我们的心情会更好,而且周边的空气会更加清新,其实全球绿化的面积增加并不是很多,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是最大的,而且位于首位,那就说明中国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绿化这一块的,增加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首要任务。
㈡ 我国在保护环境上做了哪些努力
2021年11月27日,一群小天鹅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越冬。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题:十年踪迹十年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行动
新华社记者孟佳、齐菲、黄扬
仲夏将至,八百里洞庭一碧万顷,浅浅掠过湖面的各色鸟儿勾勒出水天之间最灵动的一笔。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北宋文人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千百年来,它是沿岸民众丰饶生活的保障,也是野生动物自在栖息的乐园。
然而,洞庭湖也曾“黯然失色”。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洞庭湖的劣五类水质占比从零增加到5%,二、三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
今年25岁的何东顺就出生在洞庭湖,是一位“渔三代”。曾经,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坐在自家船顶,望着宽阔的湖面上不时跃出鱼儿。但是,无序的采砂破坏、大吨位船舶航行使洞庭湖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小时候,湖底是茂盛的水草,还有小动物在水里游泳。夜里,成群的鸟儿飞过,能把天上的月亮遮住。”何东顺说,后来,洞庭湖清澈的湖水开始变黄,鱼儿明显少了,各种鸟类也随之离开,江豚也变得不常见了。
水体污染、森林面积锐减、全球气候变暖、物种加速灭绝……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无节制改造与掠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此前表示,人类应停止对自然毫无理性的破坏性战争。
面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近10年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去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1%;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到84.9%,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1.2%;新增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
几年前,作家北村告别16年的都市生活搬回老家福建省长汀县。在他的记忆中,故乡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天蓝水绿、林茂田丰。
持续多年治理,长汀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020年的6.78%,森林覆盖率达到80.3%。去年,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还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长汀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长汀县水保中心主任岳辉说。
返乡的北村也有了新身份——农村电商从业者。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他创立“北村自然生活馆”电商平台,河田鸡、山茶油、野生猕猴桃等30多种土特产品新鲜上线,主打“绿色、健康、原生态”。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中国先后制修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中国创造性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成功入选全球15个精品案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石磊说,环境问题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的同时着眼全球,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一株“风靡全球”的小草——菌草,身怀“点草成金”的绝技。它被称为“中国草”。
菌草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福建。当时,人们为了提高收入大规模砍树种菇,导致“菌林矛盾”突出。“锯一车树回来种香菇,值不值得?”现在回忆起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仍觉得可惜。
经过多年钻研,林占熺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菌草技术,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这项技术不仅在中国取得成功,还吸引了世界目光。
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有一个标着红五星的地球仪,“有红五星的是菌草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有100多个”。
对许多处于从贫困到温饱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一个难题。
林占熺(右一)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园让尼日尔爾利亚留学生试尝幼嫩菌草的味道(2021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菌草技术成本低、见效快、易管理,能在全球“播下种子”。在2021年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上,多国领导人肯定菌草合作对消除贫困、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向世界发出的呼吁: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2016年至2020年,中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全球领先;过去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绿色电力装机总量稳居第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这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这些充满诗意的中国理念将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长江保护法、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严格实施,洞庭湖渐渐回到何东顺记忆中的样子。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加入父亲何大明所在的护鱼员队伍。
“我是在洞庭湖长大的,应该为它做些事。”何东顺说,这两年他见到了许多很久没见到的小动物,洞庭湖正在恢复它从前的美丽。(参与采写:张兆卿、史卫燕、涂洪长、庞梦霞)
㈢ 中国森林覆盖率23.04%,远低于日本的67%,哪个贡献大
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
在2020年结束的时候,我国森林覆盖率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这无疑是我国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成果,预计到2025年的时候,我国将实现森林覆盖率做到24.1%的样子,届时,全国森林蓄积量会有190立方米,沙化土地治理占比达到6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和市地保护率分别达到57%与55%。
㈣ 如果地球植被不断减少,中国绿色面积越来越大,最终会变成什么情形
最终会变成美丽的植物王国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绿”,源自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源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源自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
“中国绿”,源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自上而下的决心和智慧正不断拓宽绿色发展之路。研究数据显示,过去17年,中国新增绿色面积的42%来自植树造林,32%来自农业。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去年发表报告指出,2013年至2017年短短4年间,中国治理空气污染取得的进步“不管从哪种标准说都相当卓越”,而美国完成同样的任务用了数十年。联合国官员更是盛赞中国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快的背后,是中国的绿色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
“中国绿”,源自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追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与实施,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将绿色发展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提供着智慧和行动支撑。
“中国推动绿色发展革命,其历史意义将不亚于工业革命。”有西方学者称赞。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为了创造和呵护盎然生机,中国在努力,并且真诚地同世界各国一起努力。
㈤ 在中国引领全球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摘要 积极进行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保护环境措施的推进,切实减少酸雨、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出现。
㈥ 如何“绿化中国”
我国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省份上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台湾、甘肃南端与河南的最南部。面积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地势:该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景色秀丽。
气候特点: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台湾火烧寮为全国"雨极",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冬季气温在0度以上。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云南,广东,海南,台湾受寒潮影响小。
㈦ BBC: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我们这一工程对世界有多大贡献
英国广播公司,即BBC做出了这样的一个,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被低估的报告。该报告早在10月份的时候,就发表在了《自然》这一科学期刊中。发表这一报告的团队表明,“中国两个地区的新造树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同时,这两个地区加起来,占中国整体陆地“碳汇”的百分之三十五还要多一点。”而这报告中所提到的碳汇,英文为Carbon sink。也就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㈧ 我国森林覆盖率几乎番了一倍,在全球对生态的贡献大吗
地球能够有如此美丽的景象,除了表面有71%的海洋面积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有一个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森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地球能够诞生生命,除了水的功劳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因为就是诞生了大量的植被,森林。远古时期的地球,森林面积更广,更大,正是有丰富的广阔森林,才能够形成物种丰富的生命世界。
可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的活动开始不断破坏树木,森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尤其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科技时代的到来,对树木的需求增大,再加上人们毫无节制的乱砍乱伐,40年前全球的森林面积已经到了快要枯竭的地步。
五、森林是“吸毒机”,大气中除了有人们必需和有利的气体之外,同样也会有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工业生产难免释放出一些有毒气体,这些天气进入大气之后,相当一部分会被植物吸收,尤其是森林。比如二氧化硫这种有毒气体,森林的吸收能力就特别强,,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而垂柳、油茶等植物对氟化物、氯化物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㈨ 全球增绿的四分之一是来自中国的,这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中国很好的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件事情的原因。现在从全球的环境上来看,其实是不容乐观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大,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导致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会变得非常差,举个简单例子来说绿化植物的变少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变差,因为这样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会那么的新鲜,从而导致身体的各方面的疾病老化。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确实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一点其实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很多人都自动的忽略的掉了这一点。
㈩ 举例说明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都做了哪些
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环境治理:
中国环境治理,从总体战略上看,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分显着。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要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2015年1月16日闭幕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透露,“土十条”已基本编制完成,将适时上报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