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如何应对新冷战

中国如何应对新冷战

发布时间:2022-01-31 13:01:13

⑴ 当代中国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局势

当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群雄并立,争夺稀缺资源,已成为一种潮流。各国彼此之间都是明争暗抢,要么以牺牲少量经济为代价去争那些沉埋地底的资源,以求化学能源能够持久。例如美国,以武力保护和经济援助换取了很多能源开发权。而我们中国武力相对比较弱小,只有靠庞大的国家经济基础,去换的他国的能源,例如在利比亚、伊朗的石油等等。我们在毛主席时代就与非洲朋友交好,也给予我们极大便利。毕竟我们石油贮备不多,每年都要向它国进口。中国与弱小国家国家关系好,致使我们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使我们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当然我们每年的经济援助也不是小数目。综上:当代国际上不经要靠武力和经济,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中国要继续扩大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换缓经济扩张速度,发展先进的武力保障体系。冷静的处理身边的领国关系。应对方法:确保一定的利益基础,不轻易开战,重申我们的基本国策,在世界各国保持越战后的良好名声。以便以后的开战得到各国支持,把开战后遗症变得最小。望采纳。。。

⑵ 新冷战与冷战有什么区别拜托各位大神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新冷战

新冷战指的是美国为维护霸权统治,增加国内团结度、拉拢西方国家“站队”,对抗中国的冷战现象。

2、冷战

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二、背景不同

1、新冷战

“新冷战”这个词是美国叙事。新千年以来或者说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处在“独自在险峰”的单极状态,不知道如何维系自己的单极霸权。时至今日,美国自身已经陷入内外困境——外部,妄图维持自己霸权但不知道怎么做更合适,内部,美国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当无多数族裔人口的趋势越发明显,“美国到底是谁的美国”之问困扰美国人,这对国家发展前景将产生很大影响。

2、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6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三、目的不同

1、新冷战

面对内外困境,为了维持美国所谓的国际领导力,美国回到了自认为所擅长的“冷战剧本”下。试图制造一个巨大的外部威胁,以此增加国内团结度、拉拢西方国家“站队”。

2、冷战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

⑶ 中国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关系

察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主而知动静之理!

⑷ 请问未来中美两国会爆发新冷战吗

2011年,是美国“战略东移”和重返东亚的一年,也是中国对美国的多重压力开始有了更实在感受的一年。展望未来,中美两国真的会打一场新冷战吗?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调子也越来越高,呼声也越来越紧迫。他们的根据是:美日、美韩军事同盟正在加强,美国着手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进行新的军事部署,美日印等国加强了在南海的战略合作,美国的海空力量按照“战略东移”要求,基本完成了在亚太的军力部署,针对中国的“海空一体作战”,业已成为美军新的主要作战方式。
以上这些情况,似乎足以说明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新的一轮“战略包围”,美国对中国发动一场“新冷战”,将会是早晚的事情,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和及早应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判断,但这种判断能够成立吗?
笔者以为,这里要区分军事预测和战略判断的根本不同。预测可以做出多种构想,甚至是着眼于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但战略判断则必须综合考虑现实和未来的多种情况,不能完全从预测出发,更不能以预测代替战略判断。
从军事上说,谁可能对自己的安全威胁最大,谁就会成为主要对手,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中美之间也不例外。中美两军都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军队,对于中美两国在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海及其它海域存在的现实和潜在的冲突风险,双方心里都有数,军事上难免要做必要的防范和准备。美国的“战略东移”,既是对亚太地区重视程度的体现,也是出于防范中国的考虑,其军事部署的调整是相应的“造势”,确立“海空一体作战”方式也是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备无患”,预先争得战略主动。同样,彼动我动,中国军队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提出“反介入作战”就是一种应对之策。
中美两军的上述举措,坦率地说,是双方互为“假想敌”的暗中较量,这是军事规律使然,但却上不了两国关系的“台面”。因为战争毕竟是政治的继续,中美政治、经济和外交因素的影响,才是决定两国关系未来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双方是否会爆发“热战”抑或“冷战”的先决条件。
就“热战”而言,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对“即将到来的中美战争”做了预言,但历史表明这是危言耸听,现在这种老调子虽然还在唱,但并没有多少人再把它当回事,毕竟中美两个大国都不会拿战争当儿戏。“热战”既然打不起来,那么,“即将到来的中美冷战”,是否会变成一个成功的预言呢?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冷战”有其特定条件。当年影响全球的冷战,一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是两大阵营的对抗;二是存在相应的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处于高度对峙状态;三是彼此在“边缘地带”进行激烈争夺,引发多场局部战争;四是以核威慑为基础,展开包括“星球大战”在内的军备竞赛。这些基本条件和重要特征,是“冷战”得以发生和成其为“冷战”的基础,也是我们如何看待“新冷战”的基本要件。
今天在中美两国之间,是否存在上述情况?不言而喻,中美并不存在爆发这种冷战的条件,中美“新冷战”是个伪命题。首先,意识形态因素早已不再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障碍,中美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基础之上,即便美国对中国并未放弃“人权”、“价值观念”等诉求,但这并不是双方的主要矛盾;其次,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不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即便美国要在亚太搞“小北约”,它和中国也不会构成集团之间的对抗;三是中国不称霸、不当头,对美国不构成“争霸”威胁,也没有在“边缘地带”挑起事端,中美之间不存在全球性纷争;四是中国无意也无力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中国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用来自卫,美国在这方面紧盯着的是俄罗斯,中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正因如此,美国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对中国发动一场“新冷战”,中国也不会面临这种现实威胁。确立这样的战略判断,是正确处理中美关系重要保证,也完全符合中美两国的实际。中美在全球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已经难分彼此,发展稳定的、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是两国政治上的共同需要,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早已成为双方的共识。在当今这个和平发展时代,中美关系影响着世界和平,牵动着全球发展,双方也肩负着开创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使命。两国即便不能成为互信的朋友,也应成为互利的伙伴,而不应成为以命相搏的对手。
诚然,美国重返东亚后,采取了许多针对中国的措施,也让中国开始承受某些压力,双方潜在的冲突不能完全排除。但要看到,这是美国的冷战思维在作祟,是担心中国会“挑战”其地位,会成为“第二个前苏联”的扭曲心结所至,也是美国对付新兴大国的习惯性做法。它所采取的那些举动,的确让人看到在中美之间爆发“新冷战”的危险,但人们也往往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国不会“上套”,中国也没有必要走前苏联的老路。美国现在的作法,如同丹麦童话中的唐·吉珂德,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向虚幻的对手风车挑战,事实将会很好的教育美国人。
现在,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有些人喜欢说“狠话”,喜欢人为的制造“紧张空气”,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双方对外战略上还是要立足实际考虑问题,不能让那些“狠话”干扰了大局。对于美国对中国政治上搞“小动作”,军事上逐步增大压力,中国自然也要有所应对,在深入对话的同时不放弃必要的反制和斗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有利于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而不是损害这种大局。
人们习惯引用这样一句话:美国如果把中国当作敌人,中国最终就会成为敌人。同样,在今天的形势下,中国如果把美国当作敌人,美国最终也会成为敌人。在中美两国之间,这样的选择和前景是相同的,谁也不可能改变国家关系发展的这种轨迹。所以,中美彼此都需要从大局出发,更现实、更理智的考虑问题和做出决策,双方都应寻求一种“舒适度”,逐步增强互信,从而让当年为害世界的冷战真正成为历史。

⑸ “新冷战”真的来了吗

马航客机在乌克兰上空被导弹击中坠毁成为乌克兰乱局带给全世界的巨大阵痛。美国白宫随后明确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要为马航客机被击落负责,是俄罗斯向乌克兰分裂组织运送了导弹等重型武器。随后,欧盟和美国相继宣布扩大对俄制裁,而俄罗斯则一如既往地强硬表态反击。乌克兰背后的大国对决似乎进入了新一季。
乌克兰危机的总爆发在地缘政治上不是孤立的,这场乱局背后充斥着大国的角力和博弈。早在今年3月18日,普京闪电般签署了克里米亚入俄协议,并发表了万言演讲,措辞严厉地批评西方。舆论甚至把这次演讲与当年邱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相类比。“世界是否进入‘新冷战’时代了”的疑问萦绕在很多人心头。
国际安全的“新冷战”形态再显
持续近50年的以美苏为核心的全球冷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冷战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美苏两极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显着;二是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三是军事联盟的集团对抗及相关安全机制;四是贯穿始终的军备竞赛;五是对抗有一定的控制机制,尽管美苏两极时常游走在战争边缘,但始终没有直接发生热战。
自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国际安全角势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进入和谐状态。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以美俄为代表的大国间的强力对抗频发,而且在战略观念、手段运用等诸多方面都闪现着强烈的冷战特点。在科索沃战争、美国推进东欧反导部署、俄格战争、叙利亚内战等事件中,人们往往有冷战还魂之感,“新冷战”的概念也因此被频频提及。
“新冷战”形态首先体现在西方战略思想中出现新的“二元论”。这种二分法认为,国家性质类别的划分标准是“政治和经济的混合体”,按照这种标准,世界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一种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另一种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威权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这两种国家不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挑战的。
西方理论界这种非友即敌、制造对立的二元论十分危险。要知道,早在1927年,斯大林就曾发表过“两个中心”说:强调世界革命大势,一个是把那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国家集结在自己周围的社会主义中心;一个是把那些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国家集结在一起的资本主义中心。1946年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中,论述了“铁幕”把地球划分为两个势不两立的世界。这些论调恰恰是冷战爆发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多极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这种二元分割法的流行是一种必须警惕的信号。
“新冷战”形态再现还体现在地缘战略优势的争夺热度不减。美国最负盛名的地缘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冷战结束数年后,出版了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他在书中断言,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目标是欧亚大陆,在这副棋盘的角逐中,美国应支持苏联国家,避免俄罗斯成为一个新的欧亚帝国。而中国则是“远东之锚”,一只与西方“民主桥头堡”竞相匹敌的“远东之锚”,除非美中能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洲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
现实与理论是如此相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以“小步快跑”和“见机跃进”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抢占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地缘真空,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东扩经过三个重要节点后有十几个苏联原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对俄罗斯形成严密围堵之势。西方的战略攻势压得俄罗斯透不过气来,实力不济的俄罗斯只能绝地反击。其中,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8年的俄格“五日战争”这两场热战,以及最近乌克兰的分裂,是美俄地缘战略角逐曲线上的几个显着峰点。
在亚洲,中国这个“远东之锚”成为美国防范和遏制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奥巴马推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更是充满进攻性和扩张性。2012年11月,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副部长休·怀特专门撰文提出了“奥巴马主义”的概念,并与“杜鲁门主义”相提并论,认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遏制苏联,而“奥巴马主义”则是要对中国进行遏制的新冷战。
战略上,美国不断介入中国东海和南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挑唆和支持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对中国形成牵制之势。军事上,美国把60%的精锐军事力量向亚太地区集中,并不断在中国家门口军演、侦察生事。美军近来全力推进“空海一体战”计划,奥巴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作战构想是用新冷战方式应对中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战术上,美国在网络安全、太空科技等一系列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太空探索学术研讨会,就是典型案例。
此外,还有军事联盟机制单向强化。西线方面,美国在欧洲推动北约东扩,不断加强北约的整体实力,在这个进程中,北约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它由一个本来的集体防御组织转变为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东线方面,美国不断强化美日韩澳菲军事同盟,夯实巩固在亚洲的战略据点和前进基地。
有数据统计,目前,美国通过军事联盟及其附带机制,已经将全世界90%以上的先进工业国家紧紧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绑在一起。美国的军事渗透和控制已经深入全球,美国凭借军事联盟机制的单向强化来对它的所谓“对手”和“敌人”实施更有力的孤立和遏制。
。。。。。。。。。。

⑹ 新冷战是什么意思啊

新冷战指的是美国为维护霸权统治,增加国内团结度、拉拢西方国家“站队”,对抗中国的冷战现象。“新冷战”这个词是美国叙事。新千年以来或者说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处在“独自在险峰”的单极状态,不知道如何维系自己的单极霸权。

时至今日,美国自身已经陷入内外困境——外部,妄图维持自己霸权但不知道怎么做更合适;内部,美国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当无多数族裔人口的趋势越发明显,“美国到底是谁的美国”之问困扰美国人,这对国家发展前景将产生很大影响。



(6)中国如何应对新冷战扩展阅读:

面对内外困境,为了维持美国所谓的国际领导力,美国就回到了自认为所擅长的“冷战剧本”下。试图制造一个巨大的外部威胁,以此增加国内团结度、拉拢西方国家“站队”。

纳撒尼尔·塔普林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由于中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令它们“脱钩”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美国人使用在中国生产的iPhone手机和个人防护用品,他们上的大学也因为几十年来投资不足而靠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学生维持。

⑺ 美国对中国的新冷战的底气是什么

美国没有什么底气!美国政客实施的撒谎、欺骗、造谣、污蔑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以及所谓的“新冷战”思维,根源就在于他们对中国如今强大综合国力感到恐惧,通过合法、合理、正当的方式已经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所以干起了肮脏的勾当,即“dirty trick dirty play”!

美国想实施“新冷战”的目的在于重新挑起意识形态冲突和国家对抗,逼迫西方发达国家回到自己旗下,让美国再次成为西方的盟主,最终打垮中国、再次称霸!可是时代不一样了,现今是多边主义、全球化的时代,早已不是扩张、改造、对抗为主题的时代,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共识,已经不具备冷战的基础和环境!因此,美国的“新冷战”思维注定响应者寥寥!

说白了,就是在如今的国际思潮和国际环境下,欧盟、英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国际话语权,想要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实力,不想再次成为美国的附庸,任美国予取予夺!有的时候被逼迫紧了就两面三刀、吆喝两句,真要他们死心塌地跟着美国搞对抗是不太现实的!

再者,从美国国内民众的角度出发,美国政府要搞冷战和对抗,老百姓和许多资本家也不太乐意,因为这会牺牲他们的福利和利益,而且完全没必要!

⑻ 中国如何应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动情况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变化、大调整的时期。金融危机不仅冲击现存的世界格局,而且前所未有地激起了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秩序的愿望与决心。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后起的大国而言,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现在很多国家不仅希望倾听中国的声音,而且期待中国在国际秩序的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应当首先把自己的事办好,在保持国内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也应义不容辞地积极参与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和协调行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来发展。
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各国间综合国力和各自的国家利益。世界格局中的国际秩序通常是国际社会中各种战略力量博弈的产物。
《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美、苏、英、中、法等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原则,实际上是确立了大国之间的制约平衡机制,同时保证联合国的权威性和高效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国际秩序仍然是以西方为主导的,确有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但中国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已呈逐步上升之势。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应挑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应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以渐进、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不合理的方面。
“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一提法表明中国与日俱进,根据新的形势,在国际秩序方面的建设性的战略思路。以此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和平形象,建设性而不是造反者的形象。这是在国际秩序方面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
今后,在国际政治秩序方面,中国将提倡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经济秩序方面,中国将提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WTO的规则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以此推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外交中有“大国是关键”的提法,表明了大国因素在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关系已发生重大的变化,目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是互相借重与互相竞争并存,各大国更注重综合国力的竞争。
中国作为后起的大国要和平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以减少阻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近期看,大国之间协作多于摩擦。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但美国与中、俄之间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对中、俄的发展潜力仍有戒心,仍有防范和牵制的一面。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和欧盟、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的发展势头,有利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平衡。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首先要发展自己,并致力于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今后,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大国关系发展,以增加中国外交的回旋余地。

⑼ 新冷战格局下中国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在美欧和俄罗斯结成的新冷战格局下,中国要尤其重视和欧洲的关系。在新冷战格局下和美国一起与俄罗斯对垒的欧洲,对中国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朋友的敌人并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敌人,而是还可以成为朋友。欧洲与俄罗斯是因为地缘政治冲突和历史、宗教原因等陷入互不信任的对抗性格局,欧盟并不完全独立的安全政策也给了美国绑架欧洲军事外交的机会。但是对中欧而言,双边并不存在这些根本性的厉害冲突,一个独立且强大的欧洲,对美国和俄罗斯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要远远大过给中国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在中、美、俄、欧构成的四边关系中,中国要学会消除和欧洲的意识形态分歧,要尽快改善自己在民主和人权等问题上存在的严重缺陷,把发力点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经济问题上,如此必然能产生互利共赢的双边格局。

⑽ “新冷战”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这是XH网上的一个新闻
“新冷战”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吕正韬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2日 09 版)
马航客机在乌克兰上空被导弹击中坠毁成为乌克兰乱局带给全世界的巨大阵痛。美国白宫随后明确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要为马航客机被击落负责,是俄罗斯向乌克兰分裂组织运送了导弹等重型武器。随后,欧盟和美国相继宣布扩大对俄制裁,而俄罗斯则一如既往地强硬表态反击。乌克兰背后的大国对决似乎进入了新一季。

乌克兰危机的总爆发在地缘政治上不是孤立的,这场乱局背后充斥着大国的角力和博弈。早在今年3月18日,普京闪电般签署了克里米亚入俄协议,并发表了万言演讲,措辞严厉地批评西方。舆论甚至把这次演讲与当年邱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相类比。“世界是否进入‘新冷战’时代了”的疑问萦绕在很多人心头。

国际安全的“新冷战”形态再显

持续近50年的以美苏为核心的全球冷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冷战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美苏两极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显着;二是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三是军事联盟的集团对抗及相关安全机制;四是贯穿始终的军备竞赛;五是对抗有一定的控制机制,尽管美苏两极时常游走在战争边缘,但始终没有直接发生热战。

自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国际安全角势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进入和谐状态。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以美俄为代表的大国间的强力对抗频发,而且在战略观念、手段运用等诸多方面都闪现着强烈的冷战特点。在科索沃战争、美国推进东欧反导部署、俄格战争、叙利亚内战等事件中,人们往往有冷战还魂之感,“新冷战”的概念也因此被频频提及。

“新冷战”形态首先体现在西方战略思想中出现新的“二元论”。这种二分法认为,国家性质类别的划分标准是“政治和经济的混合体”,按照这种标准,世界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一种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另一种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威权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这两种国家不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挑战的。

西方理论界这种非友即敌、制造对立的二元论十分危险。要知道,早在1927年,斯大林就曾发表过“两个中心”说:强调世界革命大势,一个是把那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国家集结在自己周围的社会主义中心;一个是把那些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国家集结在一起的资本主义中心。1946年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中,论述了“铁幕”把地球划分为两个势不两立的世界。这些论调恰恰是冷战爆发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多极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这种二元分割法的流行是一种必须警惕的信号。

“新冷战”形态再现还体现在地缘战略优势的争夺热度不减。美国最负盛名的地缘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冷战结束数年后,出版了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他在书中断言,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目标是欧亚大陆,在这副棋盘的角逐中,美国应支持苏联国家,避免俄罗斯成为一个新的欧亚帝国。而中国则是“远东之锚”,一只与西方“民主桥头堡”竞相匹敌的“远东之锚”,除非美中能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洲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

现实与理论是如此相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以“小步快跑”和“见机跃进”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抢占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地缘真空,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东扩经过三个重要节点后有十几个苏联原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对俄罗斯形成严密围堵之势。西方的战略攻势压得俄罗斯透不过气来,实力不济的俄罗斯只能绝地反击。其中,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8年的俄格“五日战争”这两场热战,以及最近乌克兰的分裂,是美俄地缘战略角逐曲线上的几个显着峰点。

在亚洲,中国这个“远东之锚”成为美国防范和遏制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奥巴马推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更是充满进攻性和扩张性。2012年11月,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副部长休·怀特专门撰文提出了“奥巴马主义”的概念,并与“杜鲁门主义”相提并论,认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遏制苏联,而“奥巴马主义”则是要对中国进行遏制的新冷战。

战略上,美国不断介入中国东海和南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挑唆和支持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对中国形成牵制之势。军事上,美国把60%的精锐军事力量向亚太地区集中,并不断在中国家门口军演、侦察生事。美军近来全力推进“空海一体战”计划,奥巴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作战构想是用新冷战方式应对中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战术上,美国在网络安全、太空科技等一系列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太空探索学术研讨会,就是典型案例。

此外,还有军事联盟机制单向强化。西线方面,美国在欧洲推动北约东扩,不断加强北约的整体实力,在这个进程中,北约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它由一个本来的集体防御组织转变为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东线方面,美国不断强化美日韩澳菲军事同盟,夯实巩固在亚洲的战略据点和前进基地。

有数据统计,目前,美国通过军事联盟及其附带机制,已经将全世界90%以上的先进工业国家紧紧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绑在一起。美国的军事渗透和控制已经深入全球,美国凭借军事联盟机制的单向强化来对它的所谓“对手”和“敌人”实施更有力的孤立和遏制。

大国冷对抗加剧的根源在哪里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重大冲突事件中,当事国往往或多或少有用冷战方式处理的偏向,而这种偏向又加大了国际重大冲突事件的频度和烈度,这种怪圈是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后冷战时代伊始,大国间关系紧张是由于冷战的战略惯性使然可以理解,但在冷战结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政治尤其是大国间依旧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这迫使我们去探究,大国冷对抗的根源在哪里。

首先,一些大国不愿放弃对霸权的追求。冷战国际关系史就是美苏争霸史,在美国政治精英和思想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反思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灾难。相反,他们洋洋自得,以胜利者自居,认为这证明了美国霸权战略的正确性。他们认为美国的霸权是击败“邪恶政权”的保证,对这种霸权只能维护和扩大,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在这种霸权逻辑下,美国的战略优先项中始终如一的是,不允许有新的世界大国出现,能与美国分庭抗礼。

其次,冷战思维不眠不逝。冷战思维是美苏两极在冷战对抗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范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思维”,它至今仍在影响着众多国家国家政策、战略规划的制定。

冷战思维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具体体现在:一是追求本国的绝对安全。美国在全球推动反导体系建设就是集中表现;二是极端的忧患,把准备对付最坏情况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或唯一出发点。所谓“预防性战争”的概念就是这种思路的衍生品;三是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利益、情感和安全担忧。如北约在欧洲的强力东扩;四是以先验的方式制造敌人和对敌战略规划。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指出的:“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五是坚持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撒切尔夫人曾宣称“冷战结束了,但是共产主义还没有结束,那就是在中国。因此我们在亚洲要支持日本、印度,不要让中国取得亚洲的领导权”。

最后,冷战的结构性遗产会反作用于国际关系。冷战的结构性遗产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就是美国建立的与苏联争霸的军事联盟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全球军事基地网络。这个体系以北约和美日韩澳菲“亚太小北约”为主轴,它不仅没有随着华约的解体而停止运转,反而不断壮大,在国际敏感问题上频繁制造不和谐声音和动作。

另一层就是美苏冷战对抗遗留下来的矛盾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妥善解决,例如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台湾问题、美俄核军控问题等。它们就像深藏在世界政治肌体内部的病灶,总是会定期不定期地发作,引发大国间对抗冲突的显像症状。

真正的冷战时代“毕竟东流去”

尽管人们时常感受到国际政治中“新冷战”的紧张空气,但必须要看到,“新冷战”之所以被称为“新”,其实不过是冷战特征的个别或局部显现,远不能与真正的冷战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冷战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冷战之所以难于重现,最重要的是类似于以美苏两极为核心的集团对抗格局不会出现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尽管不是一帆风顺,却是不可阻遏的历史趋势,世界正进入“一超”、“群雄”混合并存的格局,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重新动员和组织集团对抗都是几乎不可能的。

从客观环境来看,冷战时期之所以能够形成两大对抗阵营,与战后的特定国际环境密切相关。战后殖民体系瓦解,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这给美苏两极凝聚自己的集团提供了机会。今天的世界,国家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为密切频繁,同时,国家间民族、经济、社会等其他矛盾也不断显现,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期望为了对抗而对抗的同盟体系都缺乏有力的基础。

从战略意图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体系尽管十分庞大,但西方国家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多元化,联盟体系内的利益焦点并不绝对集中,联盟也远非铁板一块。世界其他大国对军事结盟战略并不热心,中国向来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和不结盟是鲜明的战略主轴。俄罗斯的政治理想是推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以结盟求霸权的政治意愿也缺乏动力。

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在国际反恐、能源安全、防治自然灾害和疾病、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更是迫切需要国家间的沟通协作,冷战间两大阵营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很难重现。大国之间矛盾分歧和共同利益复杂交织的现实,总是把它们塑造成亦敌亦友的关系,而绝非冷战时期那种不可调和的死敌。

当下的乌克兰乱局虽然冷战意味浓厚,实质上却是上述原因的折射。尽管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制裁的调门很高,但就在7月27日,德国副总理却指责法国和英国没有真正履行对俄制裁,反而继续对俄罗斯出口武器和军事装备,并呼吁西方国家团结一致。

事实上,英法两国的做法反映了欧盟对美、俄的典型心态。其实德国自身也没有与俄罗斯激烈对抗的意愿,作为欧盟的领袖国家,德国深知欧盟与俄罗斯在能源合作、贸易往来等诸多方面都有共同利益。数据显示,欧盟与俄罗斯每年的贸易额高达4000多亿美元,而美国与俄罗斯每年的贸易额则只有400亿美元。更何况,美国拉欧盟一起对抗、制裁俄罗斯,动机也十分复杂。美国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自己都承认,美国推动欧盟和北约东扩,重要动机之一是稀释德国对欧洲的支配。

有分析认为,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预防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和俄罗斯在经济上走得过近,甚至在政治互信上会有某种程度的加深,进而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

彻底抛弃冷战负资产是各方之福

对于大国来说,冷战并没有真正的赢家,冷战不仅仅是“大国政治的悲剧”,两个阵营内所有国家的人民都在不同层面受到了伤害。

苏联及其盟友在冷战的泥潭中纷纷崩溃,国不成国。直到今天,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还都饱尝冷战后遗症的苦楚。所以普京才感叹:“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漫长的冷战消耗了美国1500亿美元的军费;在美国向第三世界直接发动的战争,以及其他代理人战争中,大约有十余万美国人丧生;东西方极端对峙和军备竞赛直接导致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危机。

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制定了将苏联“推回去”的战略攻势。在阿富汗,美国向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提供大量武器与金钱援助,并称他们为“阿富汗自由战士”,鼓动他们与苏联作战。而正是这些美国一手培养扶植起来的“朋友”,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成为美国最棘手的敌人。

1992年,遏制战略的设计者,有“冷战之父”称呼的乔治·凯南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如果说美国哪届政府能对地球另一面的一个大国的内部政治大动乱有能力施加决定性影响的话,那简直是荒唐之至。任何大国对另一大国的内部发展都没有这样大的影响力……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都没有‘赢得’冷战。冷战是一种长期的、代价昂贵的政治较量。”他甚至满怀伤感地写道:“提出遏制战略是我一生的错误。”

今天,“新冷战”间歇性发作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冷战遗留的冷战思维、冷战结构和冷战体制等一系列负资产。如果人们不能深刻反思冷战带给人类的灾难,甚至自得于所谓“胜利的经验”;如果人们不能致力于甩掉这些负资产和祛除这些病灶,而是抱残守缺,那么,纵使世界不会再次进入真正的第二次冷战,那些间或被激活的部分冷战功能也将给相关国家带来深深的伤害。

冷战研究的权威着作《剑桥冷战史》在最后得出的结论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单方面的军事干涉对谁都没有什么好处,而开放边界、文化交流以及公平的经济来往则对大家都有好处……在一个意识形态日益多样化的世界中,就像交流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一样,阻止更大冲突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加强交流的同时,承认多样性,需要的时候以多边的方式处理灾难性事件。”

(作者单位:解放军某信息研究中心)

阅读全文

与中国如何应对新冷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400关税多少 浏览:828
中国驾照去越南怎么用 浏览:635
为什么在伊朗不能竖大拇指的 浏览:465
印尼50亿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838
荷属东印度公司有多少人 浏览:352
印尼一元等于多少盾 浏览:68
伊朗美国什么情况 浏览:532
马云怎么援助意大利 浏览:248
dolcegabbana在中国有多少 浏览:53
网购英国东西怎么样 浏览:380
中国移动如何办理两城一家 浏览:813
意大利人养什么狗 浏览:298
建筑木工到英国务工怎么样 浏览:138
美式足球英国人怎么说 浏览:600
英国女王大学一年需要费用多少钱 浏览:910
印尼燕窝怎么寄回国 浏览:574
中国茶城十三区在哪个省 浏览:638
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为什么 浏览:513
越南招聘在哪个平台 浏览:996
意大利面餐馆的英语怎么读 浏览: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