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变化 谢谢
1、同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得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联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4、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及热点问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5、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外交基本方针:
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四字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的标志性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
⑵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详细一些!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世界上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中国倡导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3、中国主张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中国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并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中国认为,世界的多样性不应成为各国发展关系的障碍,而应该成为相互交流、补充、丰富的推动力。中国主张,各国的事务要由各国人民自己作主,国际间事务应通过协商解决。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合作基础深厚,前景广阔。
中国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应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坚持进行对话,不搞对抗,妥善加以解决。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经过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除享受相关权利外,中国已开始切实履行WTO体制,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安全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支持联合国的改革,支持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为国际反恐合作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迄今为止,中国已加入了所有国际军控与防扩散条约。在防扩散方面,中国一贯严格履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积极致力于中国防扩散机制的法制化建设,已建立起一个相当完备的防扩散出口控制体系。
中国政府一向重视人权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已加入了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18项人权公约,并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
⑶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变化作业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⑷ 谈谈对新旧中国的外交变化有怎样的认识(简练一点!)
没什么变化,所谓的新旧中国不过是一帮更无耻的官僚取代了另外一帮官僚,他们都是:对内除了脸什么都要,对外除了脸什么都不要。
⑸ 怎么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1、突出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础地位。
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2、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积极参与联合国在维和、军控、反恐、发展、人权司法、环境等问题上的合作以及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活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3、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
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与格林纳达、塞内加尔实现复交,连续第十三次打掉台当局“参与”联合国提案,再次挫败台“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图谋。
大力推进经济外交,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稳步推进,积极推动各种双边、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中国外交政策内容:
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⑹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⑺ 谈谈您对新中国外交的看法
中国的外交不是单向的,不是非此即彼式的,而是全方位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重视搞均衡外交,即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发展关系,同步前进。 中国会继续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是中国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而确立的,是一个战略选择。如果中国结盟,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会得罪许多国家,特别是同盟友有利害冲/突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此外,结盟还有可能影响本国的独立自主性,而中国外交一直坚持独立自主。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富邻和安邻”是中国对周边的长远的根本大策。 周边国家大小、强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各异,但中国坚决遵循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尊重周边各国的国情和选择,决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坚持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友好合作,推动建设和谐的周边关系。 中国曾受尽列/强的欺/凌,有过惨痛的历史遭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一直遵循这一古训,历来把周边国家视为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平等合作伙伴。 对于中国而言,全球视野和大国责任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中国就要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上升,影响力也在扩大,但是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所奉行的外交原则和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不同于西方的扩张式的或者说带有很强侵/略/性的外交扩/张政策。 中国外交的总体思路,是承认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包括各种民主价值观、各种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寻求的是共赢、多赢,构建和谐世界。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⑻ 简述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十大变化
第一,提出了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理念。
第二,提出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政策底线。
第三,首创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四,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第五,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与各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
第六,把经略周边作为中国外交的重心。
第七,更加重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强调“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第八,创新外交形式,增强中国外交的亲和力与影响力。
第九,外交风格变化:由内向、被动转向积极、主动,充分展现了强势不强硬的大国外交风范。
第十,更加重视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策略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