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家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十大镇馆之宝如下:
1、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反映出我国史前时期绘画艺术的萌芽风格,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品,是迄今为止在考古发现出土的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绘画作品。
2、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这件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工艺的典范,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代表作,是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标志。
3、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陶鹰鼎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唯一的一件鸟类造型的陶器,开创了商周时期鸟兽形青铜器造型的先河,是距今6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与智慧的结晶,是极其罕见的文物珍品。
4、商代青铜司母戊大方鼎
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商代工匠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商周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5、商代青铜四羊方尊
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体型最大、份量最重的商代青铜方尊,是商代青铜器铸造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作为我国古代文物的精华和杰作被编入教育部中学历史教科书。
6、西周青铜利簋
这尊西周青铜利簋,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被列入国家档案馆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7、西周青铜大盂鼎
这尊西周青铜大盂鼎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制作精美,呈现出磅礴气势和恢弘格局,为世人所瞩目,是西周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8、西周青铜虢季子白盘
这尊西周青铜虢季子白盘,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体积最大的西周青铜器,是2002年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9、明代九龙九凤冠
这顶明代九龙九凤冠,是孝端皇后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所佩戴的礼帽,华丽贵重,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皇后凤冠。
10、太平天国玉玺印兑
这方太平天国玉玺,充满着浓厚的拜上帝教色彩,在我国的玉玺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文物。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朝的一件价值连城的青铜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于祭祀。这件巨物重达832.84公斤,连耳高133厘米。据考证此物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制作水平是当时最为顶尖,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商周时期的巅峰工艺。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B. 中国古代的鼎象征什么
鼎在古代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2)中国铸国重器有哪些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发展时期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C.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为什么改成了后母戊鼎
原因:
郭沫若当时把”后“字误以为“司”字。原本应该记载的是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经历:
1955年,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经过他的考证,发现这座商超出土的大鼎上有三个字“司母戊”。于是这座从商朝埋在地下知道几千年后出土的庞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
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扩建工程之后,国家博物馆在出版图录和专题展览中将原来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D. 被称为国之重器,还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的传奇文物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一种东西十分着名,它看起来不算大,很精致,它的故事举世皆知,它能调动千军万马,是帝王须臾不能离身的镇国之器,但是,很多人对它却见面不识。
这种东西就所谓的“虎符。”
除了杜文虎符,还有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新郪虎符,以及阳陵虎符等文物。
虎符作为古代的军事机密,自然是铸造成短小易于保管的样式,所以,虎符都是短小精干的样式。还有部分虎符是金制的。
我国的虎符制度一直持续到近代还在实行,随着近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密码技术的发展,军事调动就不再需要虎符了,“窃符救赵”的故事也永远停留在了古代。
E. 中国古代最着名的鼎是什么
中国古代最着名的鼎自然是黄帝之鼎。
黄帝之鼎就是轩辕鼎,是传说黄帝统治天下有仁德而获得的,这个象征着统治天下的信物,同时也是坐镇国运之鼎,失鼎则表示失去天下。所以鼎就是立国之重器。
所以此鼎是至高无上的。夏商周一直这样流传。
这个玺后来被三国时期的袁术得到,袁术就称帝了,自然兵败,败后带着这个玺去找袁绍的路上病死,传国玉玺就不知所踪。
轩辕鼎的消失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传国玉玺人不知所踪代表着又一个时代的结束,这可能是冥冥之中之意吧。
F. 后母戊鼎为什么称之为国之重器
中国城市文化网讯:后母戊鼎是国家一级文物,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由吴氏的一对农民兄弟发掘,为防止日军抢夺,直到1946年才重新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携带着商代的“基因密码”,传世至今已有3900余年,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迄今为止是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因为其鼎身铭文“后母戊”三字得名,不过后母戊鼎最早出现在教科书上时被称为“司母戊鼎”。鼎在古代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古人将王朝的更迭称之为“定鼎”、“迁鼎”,与鼎有关的动词鼎盛、问鼎是尊贵庄严的指代。
殷商时代,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戊,殷商人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祭礼器与武器。有史学家认为,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太子子弓为了祭祀母亲妇?n而铸。“后母戊”是妇?n的庙号。妇?n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在当时掌握着至高的农耕祭祀权。
后母戊鼎身带复杂的纹饰,光制造金属就需要至少1000公斤,那么在殷商这个没有模具的时代,后母戊鼎是如何制造的呢?关于这一切只能是猜测。有人认为后母戊鼎是分铸而成;也有人认为后母戊鼎是地坑式浇铸而成,先铸鼎身,后浇铸鼎耳,但后鼎身的各部分薄厚不同,几种金属溶液的冷却时间不同,必须要做好协调、快速浇铸。
后母戊鼎代表着殷商时代的“中国制造”,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如今的后母戊鼎,历经了3900年的沧海桑田传世至今。后母戊鼎是辉煌与强大的代表,因其巨大的体量,庄严的气魄,丰富的内涵,传奇的故事,后母戊鼎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鼎”。在央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就介绍了后母戊鼎,足以见其地位之高。(本文由中国城市文化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G. 中华第一重器九鼎何在
失传两千余年的“立国重器” 中华传国之宝九鼎复原成功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失传两千余年的中华传国之宝———大禹所铸九鼎,日前复原成功,于5月1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揭幕。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据《尚书·禹贡》《春秋左传》记载:大禹“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上刻九州名山大川,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王城,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自夏至周,随着王朝兴亡更迭,九鼎由夏朝都城先后迁到商都亳京、周都镐京。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周朝后期因战火频繁,九鼎神秘失踪,从此失传。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动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北京国宝工艺研究院承办了中华九鼎复原工程。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科学家郑光先生为首席专家的九鼎复原委员会,先后查阅资料两千多万字,整理各门类专家手稿五百多万字,历时数年论证,终于使九鼎成功复原。着名金石学家赵仁圭为九鼎作了铭文。复原的中华九鼎为一个圆鼎,八个方鼎,其中圆鼎高99.9厘米,方鼎高66.6厘米,分别代表“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专家经对考古发现文物分析研究后,认为这种形制比较符合史实。据了解,复原的九鼎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馆藏展示,供观众瞻仰。
H. 中国制造有哪些国之重器
1、中国高铁
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可以被视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
2、天鲲号
由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新一代国之重器——“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日前成功下水。“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绞刀电机最大功率可达7500千瓦。作为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船,中国自航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制实力再一次让世人惊叹。
3、蛟龙号
中国首个载人潜水器,已经经过10年的研制和试验,几年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相继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试。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实现了中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4、北斗导航
作为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20世纪后期,卫星导航系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应运而生:2000年年底,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北斗全球系统将为全球提供服务。
5、长征五号
作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全新火箭,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到5米,不仅成为我国最高、体积最大的火箭,也成为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它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比现役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火箭上配备的三种全新大推力发动机,分别摘得我国“最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最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和“比冲性能最高的火箭发动机”三个桂冠。
I. 谁是中国大国之重器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因观察视角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大国之略:盘点中国军事力量的十个“第一”
作为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史确是艰辛的。我们盘点一下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武器装备。
1、中国第一枪,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造(1941年制造)
汉阳造展现着近现代史中国波澜壮阔的兵工史、革命史和发展史。汉阳造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和军工力量。“汉阳造”代表着中国的“工业革命”,不论成败它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汉阳造经历了那么多艰难与辉煌,见证了了一个国家的复兴,一个民族的觉醒,在当时的中国竟然铸造出如此精良实用的枪支,可以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硬性条件。
2、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1970年制造)
“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卫星在酒泉卫星一次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
3、中国第一艘核潜艇,091型汉级攻击型潜艇(1974制造)
091型核潜艇(北约代号汉级潜艇)是中国海军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是中国最早下水的一级核动力潜艇,共制造了5艘,命名为长征1号-5号。采用水滴型线型,十字形尾附体,单轴推进,首水平舵置于指挥台围壳前部。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
4、中国第一种大型运输机运10 (1976年制造)
运-10(Y-10)是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动机喷气式运输机,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飞机的试飞成功,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在设计技术上,有10个方面为运-10运输机国内首次突破;在制造技术上,也有不少新工艺是国内首次在飞机上使用。
5、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蒸汽轮船(1865年制造)
1865年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船长约九米,时速为二十五里,自今大观亭街古盐河下水出安庆江面试航。”安庆内军械所制成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揭开了中国动力机械史和近代轮船制造史的新篇章。
6、中国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1980年制造)
东风五号导弹是我国第一种具备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自服役以来是我国核打击力量的中坚。在可见的将来,创造多个“中国第一”的东风五系列还将继续承担核威慑任务。
7、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制的自动步枪,95式自动步枪(1995年制造)
95式自动步枪1989年提出研制指标要求,于1995年设计定型,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该枪于1997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
8、第一种自主研制的坦克59式中型坦克(1959年制造)
1959年底中国研制的中型坦克,参考苏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9、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歼5(1956制造)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
10、中国第一种直升机,直5型直升机(1958年制造)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系苏联米-4直升机的国内仿制型号,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该机曾大量装备我空、海军以及民航部门,目前已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