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孝顺应当如何理解

中国的孝顺应当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22-08-29 05:39:30

㈠ 请谈谈你对“孝顺”的理解

一家之言,个人拙见:于人类社会讲,孝顺是责任,是和谐社会关系中的必要要求;于家庭讲,孝顺是传承,是美德,尤其是中国家庭;于个人讲,孝顺是本能,是个人品质决定的。
看得出你有一些困惑和自己的思考,我想,谈孝顺还是从自然人的个体思维来议论,比较单纯一些。孝与不孝都是正常的,如果说对错,既可能有父母造成的,也可能有子女造成的,还可能有社会造成的……我认为,作为父母,养育子女是自己的选择,爱孩子是自己情感的倾注,应该是无所求的,如果你教育子女得当,自身言传身教,子女自然会孝顺你,但即便不孝顺,他、她也仍然是你的孩子,父母也只能面对现实;作为子女,没有谁是生下来就注定孝顺或者不孝顺的,如果从家庭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孝顺的美德和精神,那他、她就是孝子、孝女,反之当然就不孝,所以无需感叹和纠结于天下哪些不孝儿女,要做的是自己是否选择孝,怎样践行孝,是否不计回报的自觉做到孝顺,这几乎可以决定你的儿女是否孝顺的,你的子孙后代是否具有孝顺的美德,是否传扬孝顺的家风。
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从没有刻意教导我们要对他们好,而是在平时默默地孝敬、依顺着我的我的奶奶、外公、外婆,在外公、外婆重病时,无私的牺牲自己,照顾老人,即便老人弥留之际,父母都尽自己所能的让他们带着尊严、带着欣慰、带着无数幸福的回忆和对晚辈们美好的希望离开我们。
谈到自己如何孝顺父母,自觉还很不够,因为父母衣食无忧,懂得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心态极好,身体健康,所以似乎不需要我做什么。所以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依顺父母,在我的家庭里,孝顺应是顺为先;更多的发展好自己的事业,注意自身健康和自己小家庭的和谐,不要把父母辛辛苦苦哺育培养的我随意糟践了(有点极端,比如是否健康、是否乐观、心态是否端正等等),否则父母是最痛心的。具体来说就是永远在父母面前做一名乖孩子、好孩子,哪怕你已成人,你也已为人父母。

㈡ 怎样正确解释孝顺这个词语

孝顺
孝顺
[xiào shùn,xiào shun]
释义
[ xiào shùn ] :
1.〈动〉尽心奉养父母或长辈并顺从他们的意志。2.〈形〉形容人能孝敬父母或长辈。

[ xiào shun ] :
xiào shùn的又音。义同“孝顺xiào shùn”。

近义词
孝敬
反义词
不肖
忤逆
例句
她对父母很孝顺,大家都说她是个好女儿。xiào shùn ㄒㄧㄠˋ ㄕㄨㄣˋ
侍奉父母,克尽孝道。
《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今皇帝宽仁孝顺,奉循圣绪。”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
反不肖,忤逆

敬献财物。
《西游记.第四三回》:“小弟一向蒙恩赐居于此,久别尊颜,未得孝顺。”
《红楼梦.第二四回》:“不用说这香料自然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有孝顺婶婶一个人才合式。”

英语 filial piety, to be obedient to one's parents

德语 gehorsam, eherbietig (gegenüber den Eltern)​ (S)​, Kindespietät, kindliche Pietät (S)​

法语 avoir respect pour les parents, être pieux孝顺

基本解释:

1.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2.指以财物贿赂官吏或尊长等。 3.指用其他方式讨好人家。 4.指贿赂官吏或尊长的财物。 5.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
分解解释:
孝 (xiào,)孝 xiào 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孝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孝道。孝子贤孙。 居丧的事:守孝。吊孝。 丧服:戴孝。孝衣。 姓。 笔画数:7; 部首:子; 笔顺编号:1213521
查看详解

顺 (shùn)顺 (顺) shùn 趋向同一个方向,与“逆”相对:顺风。顺水。顺境。顺水推舟。顺风使舵。 沿,循:顺城街。顺理成章。顺藤摸瓜。 依次往后:顺序。顺次。 随,趁便:顺便。顺势。顺手牵羊。 整理:理顺。顺修(整理修治)。 服从,不违背:顺从。顺应。孝顺。温顺。 适合,不别扭:顺适。顺情。顺眼。顺差(ch?)。 姓。 逆倒 笔画数:9; 部首:页; 笔顺编号:322132534孝顺是汉语词语,读作xiào shùn,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现多指孝敬的口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孝顺

外文名
Filial piety

拼音
xiào shùn

出处
《后汉纪·安帝纪上》

释义
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

近义词
孝敬、孝心、孝道等

反义词
不孝、忤逆

例句
“可是,爸爸‘文明’,儿子也自然是要孝顺了,打吧!”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孝顺

拼音:xiào shùn

基本解释:[filial piety] 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1]

词义
1.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

2.指用其他方式讨好人家。

3.指贿赂官吏或尊长的财物。

4.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

5.指东汉孝顺帝刘保。

反义词: 不孝忤逆

同义词: 孝敬“”、孝心、孝道、孝义、孝情、孝悌。

引证解释
1.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这 张主管 是个本分之人,况又是个孝顺的,听见娘说,便不往铺里去。”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儿子也自然是要孝顺了,打吧!”

2.指以财物贿赂官吏或尊长等。

《水浒传》第九四回:“﹝ 何才 ﹞与本州库吏最密,当下探知此事,他便撺掇库吏,把信赏钱大半孝顺州官,其馀侵来入己。”

《红楼梦》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长安 节度 云老爷 和府上相好,怎么求太太和老爷说说,写一封书子,求 云老爷 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 张 家那怕倾家孝顺,也是情愿的。”

3.指用其他方式讨好人家。

《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 李桂姐 道:‘三位师父宣了这一回卷,也该我唱个曲儿孝顺。’”

4.指贿赂官吏或尊长的财物。

《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大凡做贼的见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所以这两项人每每私自相通,时常要些孝顺,叫做‘打业钱’。”

5.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

《明史·李邦华传》:“是时 神宗 好货,中官有所进奉,名为孝顺。疏中刺及之。”

孝敬&孝顺
古讲 孝道,并没有说要 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二不孝具体是指什么。后来汉代人赵岐指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

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同时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就不顺。

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经》的,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参问他顺从父母就是孝顺吗?他会和吃惊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至于什么时候该顺,什么时候又不该顺,则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观点。

因此用孝顺是不是准确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会更好点。孝的历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 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与当时的政治利用也不无关系。所以现代社会看待孝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

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2.从全社会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有这么这一个至高的生存准则,那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跟我们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质有关。

在这个被普遍信奉的准则里,“君”、“父”他们对臣子对子女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不存在像我们所说的什么“同事情谊”、“父子情谊”。父亲不满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错误,什么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亲就可以,甚至是名义上的父亲也可以。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亲、甚至是母亲就自以为自己是“天”了,可以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打骂、可以决定孩子的生杀予夺,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某些认识到这一点的子女,会在成长历程中一直处于深深的随时会被杀死的恐惧之中。

这种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人生观,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而且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民的观念转变,等到大家都觉得,打骂孩子是一件违法的事情时,这个观念就差不多改变过来了。

3.从全民族素质来看:孩子与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监护人

应该承认,我们当今的全民素质还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这一观念的人并不多。但孩子确实生下来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邻居家经常打骂小孩,就包括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打骂,我们第一反应不会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会认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上去劝说,更不要说通过报警来保护这个孩子。缺乏邻里的监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个最容易发现问题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由父母任意处置。像当今很多父母会打着关心的旗号偷看孩子的短信、邮箱一样,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孩子与成人一样人格平等。严重一点来说,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也是违法的。

这种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

4.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说: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抚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抚养我们,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应该报恩于父母的。如果反过来让父母伤心、失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赋予,所以自己对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权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负责任的。孩子并没有要求被生下,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行为的直接结果。父母的责任,就包括无条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坏事。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同志伤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倾向并非个人的选择,也不是犯错的行为。如果你因为去抢银行被抓住,这时你确实伤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来是男是女一样。假如社会歧视矮个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视,是谁伤害了他们?是偏见与歧视,并不是你。

㈢ 结合实际 ,谈谈你对孝顺的理解

对孝顺的理解:

孝顺:顾名思义,是小一辈对长辈的一种孝敬方式。古代文字中,把孝字写成一个老人的老字头,孝字下边写成儿子的子字,这就是说明,人老了必然在儿子的搀扶下,才能行走,需要儿子的照顾。

孝顺中的孝字是:对老人不但要有经济上的孝心,还要有精神上的孝心;孝顺中的顺字是:要符从老人的意愿,即使老人说的不太正确做的不太对,也不要当着老人的面顶撞老人,不让老人生气,要哄着老人,认真听老人的叙述,让老人高兴,事后再慢慢的开导老人。

孝顺父母并不只是给予父母钱财,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代表他们就会生活的幸福,当父母年老时,孤独感会特别强烈,身边这一辈的都开始慢慢的离去,而儿子女儿也没有陪伴在身旁,会让他们产生空虚感。

所以在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抽空和父母打电话聊天或者去家里陪陪他们,一起看电视也行,待在他身旁的时间久一点。



孝的历史: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

㈣ 什么是孝顺真正的定义

在尽心奉养父母的同时,还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当然这里的顺从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要看清事实,不可以愚孝。愿意付出时间陪伴父母,愿意耐心和父母进行交流,互相之间交换想法,真正走到对方的心里。让父母活得开心,轻松,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现在不少人工作生活繁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父母寄钱,在他们心里,给予父母物质上的需求就是孝顺的表现,其实不然,有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非常孤独。

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话语和心灵上的交流,金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所以钱的给予往往没有陪在父母身边更好,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孝顺是一个词,也是两个字:

生活上关照,精神上顺从,并不是指盲从。父辈固然有父辈的缺陷,可出发点却是为自己孩子好;即便遇上原则问题,心中默念几句呵呵又何妨。嘴硬无益,只是伤了父母好心而已。

其实,从我们出生那刻起,孝顺父母这事儿就已经开始倒计时。除非为了帮忙照顾孩子,鲜有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居住。不是他们不愿、也并非他们不习惯,他们怕的是打扰,而我们却常常乐得清静。

跟父母的相处之道,我们也在逐渐学习。物质上的孝越来越容易,精神上的顺却任重道远。父母在老去,且行且珍惜。

㈤ 孝顺的含义是什么

【解释】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双亲。他是个~的孩子。
【拼音】[ xiào shùn ]
【反义词】不肖、忤逆
【出处】《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孝”,好理解,为老人买些东西,多陪伴陪伴,多伺候伺候。也就是平常人们自己觉得自己很孝顺了。其实只做了“孝”。而忽略了“顺”!更谈不上“孝顺”。
“顺”,不好理解,也很难做到。一般老人,不需要你给什么东西,不需要你做什么,只希望你回家看看,面对面的交交心,唠唠嗑,说些不着边的事。顺着他的想法,顺着他的思维,顺着他的问题和要求,不要分辩对与错,明知道是错的,也要不厌其烦的听,去做。在老了的父母面前,做回一个小乖乖。

㈥ 谈谈对于传统中国式孝顺你是如何评价的

中国式的‘’孝顺‘’,就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从小听的都是孝顺二字,听老人的,顺老人的意,不分是非与对错,恐怕哪件事没听话,背上不孝的罪名。在中国不孝为‘’大罪‘’呀,谁敢违背,其他的不想多说。只说一件事,有一年母亲节,没事去逛街。在一大商场我看衣服时,俩个女营业员唠嗑,一个说过节给我妈买二条烟,她就爱抽这个,那个说啊。

㈦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孝’文化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采纳哦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孝顺应当如何理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种姓性质怎么样 浏览:357
印度跟中国哪里 浏览:796
英国出产什么车 浏览:258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用筷子 浏览:802
希腊与伊朗哪个强 浏览:819
伊朗瓷砖怎么样 浏览:583
如何上好中国近代史这门课 浏览:298
意大利旅行哪里好 浏览:628
人民币9000对印尼多少钱 浏览:662
一块印尼放点什么都软了 浏览:282
中国有哪些技术领跑全球 浏览:853
越南对外战争有哪些 浏览:588
意大利和西班牙哪个是主场 浏览:767
为什么印度景色总是昏黄的 浏览:816
印尼产的摩托车怎么能看出来 浏览:730
意大利商务男装品牌有哪些 浏览:63
越南当兵去什么地方 浏览:238
印度红犬什么时候能长大 浏览:775
印尼电话卡上网慢怎么做 浏览:697
英国最厉害的时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浏览: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