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情景喜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内容摘要:九十年代初期,一种称为“情景喜剧”(Sitcom)的新型电视剧种形式被引入中国,它以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百姓为主要描述对象,以“实录性”和“贴近性”着称。从开山及经典之作《我爱我家》王朔风格的调侃讽刺,到如今普遍地迂回于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政治、市场、受众三者的合力,使剧本的“话语表达”不得不周转于不同层面的意识形态要求。然而,对如今最为贴近市井平民的剧种形式的关注又是颇具意义的,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媒体内容分析,试图通过运用媒体文化研究中的构架模式,解析隐含在该剧种文本中的议程设置及其意义指向,由此引申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结构性变迁对民众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剧种在媒介上为受众构架出怎样的一幅城市镜像,相应地又为受众营造出如何的城市体验,以此分析现今媒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功能。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受众观剧反馈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对该剧种的媒介传播效果进行补充研究,以期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察媒体传播的实际效应,以及受众对媒体内容的认知和接受情况。
关键词:媒体文化 构架 城市 镜像
一、引论
(一)问题提出和既有研究
西方社会科学对大众传媒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也就是有声电影开始盛行之际。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当时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的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将其矛头指向大众传媒。西欧、马克思主义及后来被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为批判社会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批判传媒研究(critical media research)从此得以在7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1)
随着大众传媒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人们对广泛传播于社会中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斯诺认为,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戴安娜·克兰,2001,P4)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媒体文化以及相应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一样,媒体文化亦吸引了来自政治学、社会学、文艺批评、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方的热情投入,并日益显示彼此的共融。其中,作为辐射面最广、传播效果最大的电视,毫无疑问成了研究的焦点,对电视节目文本的解构分析成为电视批判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且研究涉及面甚广,包括电视新闻、肥皂剧、情景喜剧、脱口秀、纪实片等,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都是在西方语境下加以阐释说明的。
因而,本文将以产生于90年代初期的中国情景喜剧为切入点,结合特定的城市社会背景,试图做一次传媒文化研究的探索,并且本文将力图摆脱简单的文本解码,而给予更多社会学的视角。当然,在此之前,也不乏人们对情景喜剧的关注,但从整体看,重心较偏重于制作层面的探讨,而不具媒体文化研究的学术伸入。
(二)本次研究的理论方法
所有的文化形式研究中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内容和意义的社会学分析。现今的内容分析方法除受欧洲的结构主义和英国的文化研究影响之外,还受到最新美国媒体文化范式,即构架模式的影响。媒体不再被看作是不偏不倚传递信息思想的工具,在向公众传播新闻和娱乐活动过程中,它是如何转变和阐释现实的,成为现今众多争论的焦点。
构架模式最初是对媒体新闻收集、创作及消息过程的重新概念化的结果。这一方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这一模式,欧美许多社会学家研究认为,新闻故事是以影响公众领会其内容的某些方式被构架(framed)出来的,媒体在传送现实的过程中阐释现实(戴安娜·克兰,2001,P15)。随着这一理论模式的被验证和采纳,构架分析逐渐被运用于媒体娱乐节目,特别是对电视的研究。该理论假设说,文本的意义通过文本的某些手法传达到受众那里,这些手法包括:它与其他系列或连续叙事的关系、叙事本身(套路)的特点,或传播叙事的特定技巧,例如情节的承接与否,对现实主义强调的程度和期盼、受众是否会对故事建构自己的阐释。鉴于情景喜剧比起一般电视剧种更突出其文本结构的不同,如喜剧性叙事、每集的相对独立性、系列式的结局等,故而运用这一理论模式更有助于通过对文本构架手段的分析来阐述其中所隐含的意义。
传媒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范围:媒体制作过程研究(Proction Studies)、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和受众研究(Audience Research)。此次研究将立足于文本,以内容分析为主,最新的传媒文化意义研究结果也表明,意义不是透明的,文本分析会揭示出隐藏的、潜在的意义。(戴安娜·克兰,2001,P80)但由于电视剧目不同于印刷品媒体的“可以再现”,它的“无法追溯”意味着研究所涉文本将受极大的限制,因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疏漏、偏颇再所难免,这也是此次研究令人实感遗憾的。
(三)对“情景喜剧”的剧种界定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界还未对情景喜剧2)有明确且公认的界定。一方面,也最为根本的是,定义剧种会面临两相悖反的障碍:即电视作为一种媒体与严格性背道而驰,但剧种定义的分类、范畴却应该具有严格性。3)另一方面,作为舶来之物,情景喜剧与本土环境相磨合需要一定时间,且在已播放的情景喜剧中能引起公众注意并轰动一时的剧目少而又少。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只将其置于边缘,使其成为一种可有可无、不经意一瞥的存在,虽然十多年来该剧种本身在不断发展,但终究无法摆脱尴尬境地。
尽管有些困难,但还得在论述之前对情景喜剧作一基本界定,以将其最大限度地与别的剧种区别开来,由此明确研究对象,以便深入探究。从总体上来看,情景喜剧所具有的特征是:(1)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短小精悍,人物集中,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简明,主题较为单一,带有电视短剧的特点。(2)每集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观众即便不按顺序看,或者漏看几集,或者偶尔看一集,都不影响对所看一集的人物和情节的了解,也不影响连续收看,但要求每集人物性格的统一和行为逻辑的一致。一般情况下,每集都自有一个小标题,故又具备系列剧的特点。(3)实录性地反映生活,有意识地追求和运用喜剧的表现形式,如有趣的巧合、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逗人的噱头等,最突显的是每集附有笑声,无论是同期录制(将观众请到拍摄现场)抑或后期录制(编导在认为可能逗笑的地方加入已录好的笑声)。(4)以室内场景为主,且相对固定(不过从新近的几部剧目中反映出,场景的不断增多已成为必然趋势)。人物活动的场景可以是实物,也可由人工制作,或是两者相结合运用。(5)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每天播放一集,也可以一周播放一集或二集多,自由度较大,但前提是必须有规律。
总概括之,本文给情景喜剧下的定义是:情景喜剧是有规律连续播放的,附有笑声的,以反映相对固定的室内场景中、某个特定社群内多个角色间所发生的、带有喜剧性色彩的生活故事的系列短剧。
二、镜像阐释下的城市生活空间
情景喜剧构架手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对人物活动场所的空间选择。不同的空间决定着人们不同的连结方式,紧密的抑或松散的,并有机关联着事件发展走向的合理性。
希望能有点帮助
❷ 中国诗歌中如何体现了情景交融
中国诗歌中体现情景交融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方面,诗人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主观感情,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另一方面,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借景抒情。在诗歌中,诗人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因为游离感情的写景只是文字游戏,而不能称之为诗歌。同样,诗人也不能抛开景物,像喊口号那样“直抒胸臆”,因为诗歌需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于是,借助意象聚合、景物描写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首选。比如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抒发了诗人豪爽向上的情感。
2、寓情于景。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
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
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例如韦应物的《滁洲西涧
》,就是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手法。
❸ 怎样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容易把握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显然,领导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领导在尚未上任时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显示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并不认同,甚至可能预见到了单独追求经济增长数据而忽视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及不可持续性。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修正。新时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态的同时,也强调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说明经济增速在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关注点。整体来看,中央领导强调中国经济“新常态”,似乎暗示只要经济运行能不出大的风险,能够平稳运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态”代表了一种全面改革的系统思维,以及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的从容心态。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新常态”思路下,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会如何设计?在我们看来,未来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短期内会维持一个增长区间。这个区间大约是GDP增速7%~8%,具体目标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将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以替代现在勉强维持的7%~8%的旧增长平台。这个方向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替换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我们预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为一个阶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缓。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短期经济政策将会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以“微刺激”代替“强刺激”,不踩大油门。
二是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曾有市场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态”的市场情景—“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必须有市场化改革作为保障,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最基本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必须警惕局部风险系统化、扩大化。“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业过剩的风险并存。这些风险目前在各个领域基本上以单独、可控的状态存在。如果经济运行偏离“新常态”—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诱发风险,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种风险扩大,相互影响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
“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作为微观经济体的所有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
❹ 中国诗歌中的情境交融如何体现
情境交融,指诗歌中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的思想感情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多写成“情景交融”。
中国诗歌中的情景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寓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情景交融
❺ 从哲学上讲怎样理解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情景充满信心
用辩证法原理说就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是具有前进性的,航天事业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国对它的发展充满信心。
❻ 中国缺少情景喜剧,你怎么看
中国并不缺少情景喜剧,甚至可以说有一段时间国产情景喜剧有着井喷的效果,而我作为一个八零后也是看着这井喷的情景喜剧长大的。下面我就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1、《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是伴随我整个幼儿时期的一部情景喜剧,还记得那时候总有人说我长得像那里的圆圆,我每次听到这个都会很生气,但却不会因为这个而讨厌那部剧,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宋丹丹蔡明都还是挺漂亮的,而且“葛优瘫”的葛优大叔那时候还有头发虽然不多,而张国立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也给那部剧凭空增添了不少光彩。
❼ 你如何理解中国园林意境的特点是“寓情于境”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透过有限的自然景观来展示无限的生命底蕴,倡导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追求景外之情,象外之象,引导游人在山水楼台之中体悟妙境,跃动着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景的意境可以跟随自己的思绪走,唤起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达到“寓情于境”。
❽ 假如你是生活在近代史的外国人 面对当时中国的情景 你会怎么做
我会看着啊,看着就行了,反正都是别的国…家的事情,安静的做个吃瓜群众就行了。
❾ 在中国情景下,如何实现关键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性和如何构建市场机制推动合理
摘要 亲,你好,十分抱歉刚刚为您查询了下,并没有找到您提问的相关处理信息,给您带来不便,很抱歉。您可以继续具体描述一下您的问题,我这边好继续为您解答,谢谢您,可以具体描述哦,没关系的,我会认真为您解答问题哦,如果没给您解决来不便真的十分抱执,不好意思哦亲,您可以继续提问有关职场的问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