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人什么话都用吃表达

中国人什么话都用吃表达

发布时间:2022-08-29 23:14:25

❶ 论述你对“中国人什么都吃”的理解

因为他们无须担心触犯戒律。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宗教性最为淡漠,很早就建立起了世俗政治主导的社会秩序。但凡宗教居于较重要地位的群体,总会有一套严格的饮食禁忌,因为这是他们保持自身特性的重要规范。

在《圣经旧约·利未记》中,上帝列出了长长的禁食清单;伊斯兰教除了众所周知的禁食猪肉外,据清初回族学者刘智《天方典礼》记载,还禁食鹰、鹞、虎、狼、狗、狮、豹、熊、象、狐狸、猫、驴、骡、龟、蛇、蟹、鳖、青蛙等,此外还禁食血液、自死物和未诵真主之名所宰之物。

相比起来,中国人给人的印象差不多是“什么都吃”,而这在西方人眼里看来,往往显得不是稀奇古怪,便是贪婪堕落,因为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这难以接受。

美国外交官Edmund Roberts 1832年到访广州,事后有这样的记录:“他们的生活习惯最为堕落残忍;赌博四处流行,并且已然上升到一种毁灭而且罪恶的地步。

他们服用致命药物和烈酒给自己带来快感;他们还是粗暴的杂食家,地上跑的、走的、爬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实际上几乎所有可以吃的东西,不管是海里的、还是土里的,哪怕是别人看来最恶心的东西,他们都会贪婪地往嘴里送。”反过来,中国人则很难理解外国人放着美食而不吃——例如欧洲到处横行的大闸蟹。



(1)中国人什么话都用吃表达扩展阅读

关于这个问题,动物保护主义者自然有动物保护的逻辑,社会心理学派有心理学的阐释,如果说得温和柔软一些,抛开“心存敬畏”的终极价值规则不说,或许路易斯·辛普森的那篇《美国诗歌》足以说明一切——“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我们的胃里,除了五谷杂粮,除了不死金丹、人血馒头,除了燕窝鱼翅、虎骨熊掌,还有几分明月几分诗情、几多美好、几多信仰?或者,胃里盛满太多,只是因为心里剩得可怜。

❷ 为什么中国人张口闭口都是吃

这是路有中国特色的点,往物资匮乏的年代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当时的年代感是解决温饱问题,到了现代,任何一个国家也比不上咱们中国的餐饮文化,你看,咱们有烹炒煎炸蒸煮,食材是千变万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有很多的烹饪方法,生活好了,经济跟上了,自然而然,吃又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种文化氛围。

❸ 中国人 什么都吃

(一)

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这说法有道理吗?

多少有那么一点道理吧!

且不去说西方,就说我们中国。

说我自己吧。我今年在《中国青年报》周六“生活特刊”上辟了一个专栏,就叫“品味生活”。“品”是三张嘴,而且要嚼出味道-----连“生活”也要吃,还有什么不能吃不敢吃的?

但“品味生活”并非什么新鲜词汇,没有什么人视为奇特。

(二)

我们把生活里接触的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人,一类是熟人。

生人,因为不熟,所以我们往往“不吃他那套”,他也对我们“软硬不吃”。

熟人,因为熟了,所以我们有信心消化他,他也乐于容纳我们。

“熟人好办事”,我们中国的传统菜肴中很少生鱼片那类的东西,我们总是把生的东西弄得烂熟和觉得好对付,一样菜如果“做生”了,那属于烹调中的败笔。

“一回生,二回熟嘛!”我们期待着互相视作熟人,彼此都熟,那就不仅“好说”而且相处“有味儿”,不至于“中看不中吃”。

“熟人”相见,分外“眼青”----在备受青睐之时,也就相互要“吃”了!

(三)

遇见难对付的事,我们常慨叹:“真吃不消!”

棋牌赛中我们赢了对方的棋子或牌,很少说“我赢了你这个!”或“我取消了你这个!”一般总是说:“我吃了你!”

费力时,我们说“吃力”;

受惊时,我们说“吃惊”;

受损失时,我们说“吃亏”;

依赖原有功劳,我们说“吃老本”;

爱让人表扬,我们说“吃捧”;

挨了批评,有时我们说成“吃了批评”;

受重视时,我们称之为“吃香”,受冷落则叫做“不吃香”或“吃瘪”;

混得开,我们称之为“吃得开”,混的不好自然就是“吃不开”;

挨了骂还不敢还嘴,我们就说是“吃骂”;

形势不好,我们说“吃了败仗”;

被刀砍我们说“吃一刀”,被箭射我们说是“吃一箭”,被枪击我们说是“吃一枪”、“吃黑枣儿”或是“饮弹”;

足球场上运动员犯了规,裁判给了他警告或罚他下场,我们中国人说是“吃了一张黄牌”或“吃了红牌”;

工厂订货量不够,我们说是“吃不饱”;

对问题心中无数,我们说是“吃不准”;

卷入诉讼,我们说是“吃官司”;

当中间人拿佣金,我们说是“吃回扣”;

女子长得漂亮,那麻烦了,我们不说“秀色可赏”,而说“秀色可餐”;

想占有一样并非食物的东西,我们也说是“垂涎三尺”;

肯定一样并非食物的东西,比如文章、节目、绘画……..我们也说“很有嚼头”;

有技术,生存能力强,我们说是“一招鲜,吃遍天”;

汲取教训,我们说是“吃一堑,长一智”------细想这话最怪:“堑”怎么个吃法呢?

(四)

会吃是中国人的美德,不会吃则被人看不起,甚至构成奚落骂人的话语,如:

“吃饱了撑的!”

“别含着骨头露着肉的!”

“别贪多,嚼不烂!”

“吃了枪药了吗?”

“吃了豹子胆了还是怎么的?”

“才吃了几碗干饭!”

“让你吃不兜着走!”

“别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你这吃里扒外的家伙!”

“什么腥的臭的你都叼!”

“狗改不了吃屎!”

(五)

中国的批评家都是吃家,1400年前的那位钟嵘写的《诗品》,就开创了3张嘴吃作家的先河。所谓批评其实就是“品味”,他们动不劝说什么作品
“有味道”、“品味高”,要么就是“没有味道”或“味道”不够“醇厚”,“淡而无味”、“品位低”或简直“乏味”;他们总喜欢作品“有血有肉”,喜欢“成
熟”,赞赏“独特的风格”,而且最好还是让他们“品”完了还能“余味无穷”,可供他们“回味”。在中国批评家的评论文章中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许多与吃有
关的语汇,即使是一严重病的批评家,亦难免俗,难怪有的作家一想到批评家,眼前便现出一排厉厉的牙齿来!

(六)

中国人常说:不要因噎废食,我这小文让你噎了几下吗?不要理我,请照吃不误!

❹ 为什么中国人打招呼喜欢问“吃饭了吗”

吃饭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是非常享受的一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吃饭,当我们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时,就能够促进多巴胺的产生,能够让我们变得开心起来,很多时候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打招呼喜欢问“吃饭了吗”?这是我们古代以来打招呼的方式,我们这样能够知道对方吃饭了没有,而且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聊,大家也觉得不尴尬,毕竟吃饭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上只是小编个人的看法,那么你平时喜欢打招呼的方式是什么呢?

❺ 试分析中国人为什么什么都吃

这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有关:作为一个至迟在秦汉时代就已建立起早熟的政治体系的国家,宗教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并不十分重要,而儒家又坚定秉持关注此世生活的信念,除了某些特殊仪式期间有饮食禁忌(如居丧期间不能饮酒、或斋戒时要吃素)外,并无特定的严格戒律。

甚至即使犯戒也不过只是受到罚款或“越礼”、“败德”这样的指责,除了虔诚的佛教徒之外,基本不必担心死后要受地狱之火炙烤。

在其他社会中,这却往往攸关重大。在基督教传统中,酒和面包象征着基督的血与肉,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一些社会禁酒的起因可能就在于“(葡萄)酒和血的外在相似性”,有着祭祀上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欧美社会的禁酒运动,虽然常举出“饮酒引发犯罪”这一看似世俗的理由,但实际上背后的推动力往往来自宗教界。



(5)中国人什么话都用吃表达扩展阅读

关于中国人什么都吃问题,动物保护主义者自然有动物保护的逻辑,社会心理学派有心理学的阐释,如果说得温和柔软一些,抛开“心存敬畏”的终极价值规则不说。

或许路易斯·辛普森的那篇《美国诗歌》足以说明一切——“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我们的胃里,除了五谷杂粮,除了不死金丹、人血馒头,除了燕窝鱼翅、虎骨熊掌,还有几分明月几分诗情、几多美好、几多信仰?或者,胃里盛满太多,只是因为心里剩得可怜。

❻ 中国人问候语为什么喜欢用“吃饭了没有啊”

外国人的问候语是 “ 今天天气怎么样啊?”
中国的问候语是 “吃饭了没有啊”
中国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很有讲究。吃穿住用行、吃喝玩乐、吃都是在前面的,慢慢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❼ 中国人为什么见面喜欢问你:“吃了吗”(求演讲稿)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除了兵荒马乱,更厉害的还有自然灾害。经常是赤地千里或者汪洋一片,粮食是十年九不收。食物就尤其显得重要。
能吃饱饭、能常年吃得饱饭的人是很少的 。所以,人们对吃,就显得异常关注。老人们关心孩子,见了面即问:吃了吗?孩子们惦记老年人,见了面也问:吃了吗?久而久之,这句话便成了最能体现真挚关怀的问候语了。
其实就这么简单。现在,在一些农村或者城里的老年人都还这么问候着。

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吃了吗?”、“吃过了?”“吃罢了?”“吃了?”答话则为“吃过了”、“吃了”,“没呢”。

而外国人则说“今天天气真不错”。“是的,真不错。”

于是,中国人就笑中国人太俗,叹外国人高雅。

其实,我们的先辈何尝不想高雅,但是没有办法,历史考证,中国人一天吃三顿饭的历史不会超过一百年,甚至不超过五十年。中国人命苦,中国人没办法,中国人只能一门心思用在填饱肚子上。

外国人早就吃饱了,所以,人家见面谈天气变化,谈天气预报。

在山东、河南、安徽的许多地区,百姓傍晚时见面不是问“吃了吗”,而是直接问“喝了吗”“喝汤了吗”。富有之人、富裕地区之人、当今年青人往往不解为什么“喝汤=吃晚饭”,而不是代表吃早饭、吃晌午饭。

就到底还是穷,百姓们因为晚上不需要干活了,所以可以不吃馒头了,不吃干饭了,只要喝点稀饭就可以对付了。馒头、玉米饼子、高粱饼子、窝窝头只能留在白天吃,用在干体力活时用。

所以,中国人见面说“吃了吗”,就是长期贫困的结果。想想吧,总不能一见面就问“喝西北风了?”“啃石头了吗?”

❽ 为什么中国人见面总说“你吃了吗”

“吃了吗?”是中国人相互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最常用的语言。为什么用这句话来打招呼?过去,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时,人们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人们之间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竞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习惯正逐渐被一些世界通用的礼貌用语所取代。

与中国人什么话都用吃表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跟中国哪里 浏览:796
英国出产什么车 浏览:258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用筷子 浏览:802
希腊与伊朗哪个强 浏览:819
伊朗瓷砖怎么样 浏览:583
如何上好中国近代史这门课 浏览:298
意大利旅行哪里好 浏览:628
人民币9000对印尼多少钱 浏览:661
一块印尼放点什么都软了 浏览:282
中国有哪些技术领跑全球 浏览:853
越南对外战争有哪些 浏览:588
意大利和西班牙哪个是主场 浏览:767
为什么印度景色总是昏黄的 浏览:816
印尼产的摩托车怎么能看出来 浏览:730
意大利商务男装品牌有哪些 浏览:63
越南当兵去什么地方 浏览:238
印度红犬什么时候能长大 浏览:775
印尼电话卡上网慢怎么做 浏览:695
英国最厉害的时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浏览:642
越南岘港古镇有多少钱 浏览: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