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觉得前两季的《舌尖上的中国》给广大观众最大的益处就是唤醒了现代人的乡愁感。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背井离乡,奔波于外,被生活的需求完全压制住精神家园的归属,只能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久而久之,乡愁只能是记忆深处的小时候了,而《舌尖上的中国》从人类最深处的记忆出发,叙事抒情,点爆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浓烈的感情,让人们在外乡他处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属感。
B. 你怎么评价《舌尖上的中国3》
《舌尖上的中国3》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3》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了这片子,爱上了别人的家乡”。皆因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片中食物的享有者,所以就有了一种在场的感觉。”一部纪录片,让我们尝遍了生活的百味。
C.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会这么火呢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火,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美食纪录片。
影片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特色美食。既有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也有小街小巷的特色美味小吃。影片也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对美食做了特别的寻找和描写。这个纪录片以美食的视角和主线,不仅纪录了各种古老和当下的美食,也对美食周边的人、家庭、生活、城市进行了描写。总体而言,这部美食纪录片,非常优秀,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态度,对美食对家的心情。
综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国》这么火我觉得有以上几点原因。
D.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
终于又到了星期五,忙碌的一周又可以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舌尖上的中国》来释放压力,这一集主题内容是《心传》,这一集比上一集的走心来说,更加的突出了美食的本质,那就是好吃,籽油、挂面、苏式点心、上海本帮菜等各种美食简直直流口水~~
第二集的《心传》可以说是一部“舌尖上的卧虎藏龙”,大厨精湛的刀工以及师傅训练徒弟的场面配以中国风的配乐,这样讲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
该集通过一个20岁小姑娘学厨,师傅教她如何做苏式糕点,如何将点心做得如动植物般活灵活现,又如何保持传统的味道;另一种传承则是家族的承接,不管是挂面还是汕头蚝烙又或者是上海的本帮菜,父亲对儿子的教导,儿子勤学苦练,透过儿子的汗水,看到的都是父亲满意的笑容。当然,油爆河虾的金黄诱人、蚝烙的新鲜多汁以及啫啫黄鳝煲的火辣惹味,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刻入观众的脑海,让人食指大动。
对呀,从内容看,心传不就是这样吗?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传承经验,发扬经典,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就是节目的本质。
悠悠中华五千年,多少美好的东西被我们舍弃了,有的东西真的如此重要吗?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觉身后有一双无形的手不停的推着自己跑,为了生存忘了快乐。怀念儿时农村多彩的童年,怀念那些失传的美食。
E. 舌尖上的中国怎么样看过的来评价下。
我不觉得有多么好,刚开始觉得新奇,但看完之后我是一种愤怒。当一对云南母女辛苦一个雨季,走200多公里山路,采来的松茸却只卖了5000元,而此时大城市的餐桌上一盘松茸却卖到几千元,我不知道这对母女心里作何感受。还有那在深海里采海参,鲍鱼的人,说,去上海看到大餐桌上摆放着他们采的海参,鲍鱼,很自豪,我不知道他们这么辛苦一季能赚多少钱,能不能吃上那高贵的,珍贵的,名贵的,价格很贵的海参,鲍鱼?中国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如此赤裸裸的展现,让人很心酸。。。
F. 《舌尖上的中国》有什么特点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G. 如何从纪录片的角度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从纪录片的角度上来说,许多其它评论都已经指出了舌2的不足之处——过度强调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食物”本身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食物已变成了叙事的附属,甚至,部分叙事内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留守儿童的远望,麦客的秦腔等,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摆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以及纪录的是什么内容,也许我们便不会从狭隘的“讲吃的少了啊”这个点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固然讲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但这仅是第一层意义。
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探索性的食物介绍纪录片。
这部片子本身,也犹如中餐一样——不严谨,但讲求“意境”和“味道”。
与其说它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说通过美食传达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的世间百态——这一切,都由“吃”给符号化,物质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中餐,无疑是中华文化最具对外传播力的一个文化内容,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远超中国的艺术和商品。
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丰富,口味鲜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生活习惯等等,都倾注在了“吃”中。
中国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最高标准是吃,所有庆典活动的主体都是吃。
中国东西南北人们口味,菜式差别之大,譬如山东大饼和广东精致小盘之间的区别,绝不只是气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区别——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国文化,想看懂中国文化,恐怕相当部分需要从“吃”下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也许已经并非单纯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艺,口感等内容,而是将食物做成了一个线索,去纪录中国当代社会下,人性的美好,人们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舌尖2》第一集《脚步》,描写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养蜂队,陕西麦客,浙江夫妻船,各种面食,贵州打工夫妇,福建归国老华侨等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作为线索,但侧重描写的,却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内敛,隐晦,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特点的。
而情感的强烈部分,却“尽在不言中”地被食物的画面所传达了——譬如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贵州鱼酱和稻花鱼的复杂工艺,事实上已将难得的打工父母与孩子团聚的时光一并描写了。
而在短暂的团聚之后,父母几句看起来很平淡的“走了啊”便离开了孩子,但那种感情,却仿佛浓缩在了几罐随身带走的鱼酱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更适合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呢?除了中国人,还有谁会在吃中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
H.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的语言文字
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这部纪录片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据导演透露《舌尖上的中国2》将加重川菜的部分吧。
I.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绝对不是拍给厨师看的,如果只从美食角度看待舌尖就有点太单薄了。我觉得舌尖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情怀,对文化的信仰。。。以前我觉得情怀信仰什么的都是p话,但是在国外待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感觉到这些。。有次一犹太人问我的信仰,以前都会说没有,但是那次我脱口而出我的信仰是家,是家的味道。。因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没有人会忘掉自己家乡的味道。
J.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比起第二季,偏离得太多了。我认为新的编导们没有去认真调查理解为什么观众爱看《舌尖》。美食制作的节目多了去了,为什么观众对《舌尖》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在第三集《宴》中,导演用了大量篇幅讲传统武术,又用了大量篇幅讲平江的宗族和传统礼节。平江遵循各种各样的古礼,自有其特殊原因,但大过年的,让我们听板起面孔的老先生说教,确实是让人倒胃口,而其中提到的一些古礼,我个人也实在不敢苟同。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宣扬这种东西需要三思,而不能任性。
如果喜欢小编的话记得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