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历史发展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
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②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2)孝和中国的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③ 古代的“二十四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孝道一直是中国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也是中国文化界和存在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中国人的概念可以说他们已经在古代,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在隋朝的法律中,清代有一个“十个邪恶”,有一个“十大邪恶的罪恶”是无拘无束的。在隋朝之前,统治者非常重视孝道,但它们只融入内疚。
二十四个孝道奇怪的孝道契约远远超过一些,如“粪便的味道”在父亲的身体,行为不正常,但倡导者也非常不舒服。
他说,在二十四个孝道中有这么多暮光丝,当然不是表明古代的孝道不可行,如“等于雷静坟墓”是非常正常和触摸的。但是时代正在进行,思想正在进行中,我们必须通过所有要遗传的东西,但有一个目的地选择,去他们的谋杀案,提出本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新时代中的“二十四个孝道”,这与现代价值,契约和触摸肺,行为倡议并未夸大。这是文化最好的遗产。
④ 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
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
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孝悌”唯以诚为贵。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
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
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1世纪合理的道德价值:
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正是由于人们对哮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
同时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对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人们只有将“孝悌”思想内化吸纳,自觉接受并践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才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遵循其他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孝悌"思想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
其二,“孝悌*思想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的和谐包含多个不同的要素,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协调和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让“孝悌"思想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规范,人们就很少做出犯上之事,更不会有忤逆为乱之举。“孝悌”思想注重在家庭中形成一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风气,这一点升华到整个社会中,就是对每一层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可和服从。
这不仅体现出了博大的仁爱之义,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和为贵”。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最根本的道德伦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上康庄大道。
其三、孝悌*思想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当今社会,在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孝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非比寻常,可以说,它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
“孝悌”思想作为儒学的根本,曾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存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以孝治天下”。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孝悌”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最终化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
这种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给中华民族奠定了民族心理的共同基础,我们是不能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将其抛弃的。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类型,“孝悌”思想具有恒久的存在价值。
其四、孝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从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来看,-切伦理道德又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孝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有其儒雅、智慧、淳朴、和谐的一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孝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孝悌”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等礼仪文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孝悌”要求人们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
勤勤恳恳工作、建功立业,这是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敬业精神;“孝悌”是爱国心的根源,它要求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神圣的爱。事实证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完成的。
另外,“孝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传统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中的宝贵财富总而言之,“孝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剔除其中的一些糟粕,并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部分。
当今社会所讲求的“和谐”,其渊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家热爱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外热爱他人、社会和祖国。可见,“孝悌”之道,“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充满了中国伦理所蕴涵的建立在以家庭模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基础上的和睦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扩向社会的基本特点,具有调节亲情、维持家庭、稳定社会的独特功能。”
⑤ 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于如果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着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参考资料:孝道 (传统文化)_网络
⑥ 孝的意义是什么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可见赵歧也不是说断绝后代为最不孝。他认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义之事,而作为后代不劝说。后又经过不明真像的群众以讹传讹,就有了如今的这种错误解释。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们的理解如同“秀才认字认半边”。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与当时的政治利用也不无关系。所以现代社会看待孝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
⑦ 孝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是什么
孝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如下:
基本内涵: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基性理念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对孝行为发出者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化,而且现代更因为社会诸多原因造成孝文化被重视成为大势所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在继承传统涵义之外,必然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意义:孝文化的核心意义从理论构建到实践层面都遵循着传统文化中“孝”的基本涵义,孝的本意“善事父母”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从周礼发轫到孔子对孝进行基本的定义,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代社会孝文化的基本内涵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从生殖观念引申出来的家庭构建功能。
现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更重视责任履行的德性,是大家庭观念解体后家庭观念的纽带。家国一体观在中国的历史演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孝文化传统的积淀,没有孝文化内涵的责任色彩,则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家庭的观念则会真正的分崩离析。
孝字源解说:
孝会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孝字从战国楚简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
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耂”(“老”字头),最后演变为汉魏隶书及今天的楷书形体。《说文》篆文孝字形体是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孝字形体而来,而出土秦汉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体略晚于《说文》小篆孝字形体。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孝
⑧ 孝在今天到底具有什么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认为,孝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1、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无论时代怎么进步,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文化不可失也。
2、孝能够让人促使回归人的初心。人的一出生是婴儿,婴儿是谁产生,从生理学讲,父母就是我们的本源,孝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怀念,对自我本源的一种怀念。
3、孝能够让我们重拾感恩之心。现代人很多都把感恩之心丢掉了,很多人也在试图重新拾回这一颗丢掉了感恩之心,孝就是让我们重拾感恩之心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4、孝是中华民族区别与外族的明显标志,是每个中国都应该遵循的传统,不管你在外国还是中国,只要你中国人,你就会感受到中国文化,孝是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