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传统中国式家长与子女相处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 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 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 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 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 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 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 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三、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 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 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四、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 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 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五、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四 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 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第六、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 教育问题。
B. 中国式父子相处模式引发热议,你认为中国父子该如何正确相处
一、与孩子及时沟通
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五、在重要的时刻陪伴孩子。是有选择地陪伴孩子。把陪伴孩子的时间按重要性分成几个等级,根据你的时间安排。如果实在没什么时间,就只在重要的时刻陪孩子,比如孩子的生日、春节、中秋节等等。毕竟孩子更容易记住重要的时刻,而容易忽视了日常。
六、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父亲对待子女一定要学会平等相处,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中也是如此,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爸爸的带领,而是两个人相互扶持。只有站在和孩子平视的角度,把孩子当朋友来相处,才会与孩子建立牢固而亲密的情感。
C. 我对自己的父母感到厌恶,如何面对中国式的父母和教育孩子观念淡薄的父母负能量不要回答
父母是自己不能选择的,他们让你来到这个世界,首先你要懂得感恩。至于他们的教育让你厌恶,说明你已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你要尝试着和他们多沟通,千万别冲动易怒,换位思考,他们总会明白的,毕竟他们也希望子女好。
D. 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父母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孩子,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朋友。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要给孩子一个安心舒适的生长环境。孩子在教育的时候是需要用理性去对待的,因为理性对待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去改善自己。让孩子能够友好的和家长相处非常的重要,尊重孩子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以更加的有自尊心。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觉得孩子还小,孩子不仅什么都懂,同时他们的记忆力非常的强悍。
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教的话,孩子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家长逐渐疏远。同时家长一定要明辨是非,要告诉孩子千万不要贪小便宜。也要让孩子知道,无中生有的话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学会分清对错也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是错,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个良好的三观,这样孩子会更好的成长。
E. 中国式家长压力很大,需要怎样去减少压力
中国式的家长压力很大,整个心里眼里都是孩子,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且让自己也承受很大的压力,今天就来说一说需要怎样去减少压力。
一、正确面对孩子的成绩对于家长而言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优秀,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导致他们从孩子出生承受的压力很大。其实每一个人孩子都会有成绩好坏,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成绩好的,即使都是成绩好也会有区分,作为家长不要过于的着急。
中国式家长压力大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顾虑太多,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唯一。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孩子一方面的成长,应该全方面的去比较,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自己也会快乐。
F. 如何摆脱“中国式家长”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这些观念似乎已经根深蒂固,
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觉受挫、为孩子设立界限,温柔却坚定地说不......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盘古树家长教育学校给你提供更前沿的教育理念。
G. 如何应对中国式家长
业务负担重,不是因为家长的期望,而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光孩子要适应,家长和老师同样也要适应。先别说父母对你的要求,思考一下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吧,学习需要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