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时期中国人怎么帮助犹太人的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1938年至1940年出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冒着风险向当时在奥的大批犹太人发放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魔掌。
以下是何凤山先生的具体事迹: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着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2. 二战时期中国人怎么帮助犹太人的
基督教是欧洲的传统宗教,而基督教跟犹太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基督教其实是从犹太教演变而来的,但是犹太教起源和繁荣都是在中东地区,其波斯王朝就是犹太教的代言人,不断入侵希腊,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人仇视犹太人的原因.接着代表着欧洲的罗马帝国和代表亚洲的波斯王朝发生战争,最终波斯被打败,犹太人从此被赶出了家园.但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憎恨一直没有改变,就连基督教的耶觫,传闻都是被他的犹太弟子出卖,莎士比亚的作品里,犹太人都是心肠歹毒的高利贷,所以在欧洲,犹太人这个异教徒,已经成为了罪恶下贱可耻等象征了,连欧洲人的神 耶稣都是被犹太人害死
所以二战时期或者二战爆发前,犹太人在欧洲各地都不受欢迎,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除了因为希特勒为了转移国民对社会矛盾的注意力外,还代表着基督徒对异教徒野蛮的残害.纳粹一直宣扬德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那优秀二字怎么解释呢?是最有钱最健康最高最帅最聪明吗?不是,这些都太肤浅,最优秀,指的是神最虞诚的子民,基督最忠诚的信徒.
这个最忠诚的信徒,去消灭上帝的背叛者,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德国士兵可以这么惨绝人寰的对犹太人进行屠杀,没有一丝怜悯.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德国的犹太人生意是经营得比较好的,这就遭到德国民众的仇视,因为当时德国一战战败了,赔款割地,经济险些崩溃,整个国家都处于危难和耻辱当中,但犹太人却自顾自的做生意赚钱,所以他们把犹太人当做是国家的吸血鬼.
二战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人数我就不清楚了,但是日本人密谋在中国东北建立尤太国这点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华治华是日本在华的统治方针,所以才有了满州国和汪伪政府,让一个跟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犹太民族统治中国占领区,就太扯谈了,这样还不如日本自己来管,直接划到日本行政区还方便.日本人在二战除了自己没有尊敬过任何一个民族,他不可能让犹太人替自己管理占领区的,因为这样无法让中国平民信服.
所以你看到这么多国家入侵完之后,最多只是重组当地政府,而不是自己吞并,日本建立满州国,就可以借中国人之手来招募伪军帮助自己防务,建立尤太国,需要面对的就是上千万的民众的反抗,日本人不会这么蠢,美国打伊拉克后都不敢说让美国去统治或者让科威特人去统治..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读书时,班主任让一个很没能力的同学担任班长,你们可能会不服,会鄙视这个班长,但是班主任让隔壁班的人来当你们班的班长,这就是对你们全班的侮辱,你们绝对集体抗议,不交作业,严重点还不愿意上学了...
退一万步说,日本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去得罪德国,这不符合逻辑.
噢,看了楼下的回答我想起来了....希特勒的父亲是1/2血统的犹太人,因为他爷爷是纯种的犹太人.而希幼年时经常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不是拜见希特勒里虚构的情节,事实上希的父亲经常虐打孩子),所以野说经常把纳粹屠杀犹太人说成是希对父亲扭曲的报复...当然这也只是饭后趣谈,当不得真的,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但是单纯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的话,这个说话没什么理论能够支撑得住,毕竟德国人不会单凭希的家事就没有人性的屠杀吧?
3. 二战时各国对犹太人避之不及,为什么中国却愿意对他们展开怀抱
我觉得当时中国对犹太人的救助还是挺让人感动的,同样都是被法西斯侵略的民族,却在那样的危难之下依然伸出手去帮助他们。不过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存在的,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其实如果中国想要收留他们很方便,并且我觉得从某种感情上,的确收留他们也可能会是一种感性上的决定。
所以说,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智上,中国在当时接纳犹太人都有着充分的理由。同样都是被法西斯侵略,自然要共同合作互相帮助。而且犹太人其实在经商方面的头脑很不错,如果中国能够救助他们,他们日后肯定也是会懂得感恩的。所以救助他们是一个好的决定,也是一个不得不的决定。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帮助过以色列吗
当然,中国当时救助过很多以色列人,为此以色列还算有一点良心,一直对中国感恩戴德,九十年代以色列要卖给中国预警机也源于这个恩情,后来美国阻止了以色列,不得已没有成交。二战中中国多次帮助过犹太人,有很多资料可以查出来。
5. 二战中中国人救助犹太人的文章
从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其总人数达4万,他们与同样受日本人欺压的中国人一起生活,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他们被称为“上海犹太人”。1937-1941年,大批从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逃出的大批犹太难民从西伯利亚辗转逃到日本神户,因日本政府拒绝,想去美国、加拿
大的犹太难民先后来到了上海。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当局将沪上的英美人士视为"敌国侨民",并将他们关押在上海郊区的集中营内。最初一两年里,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仍保持
自由。因为他们来自于日本的盟国,但在这些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犹太人标记。二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而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5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的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出生了408人。
在欧洲的许多犹太人坐意大利船逃往上海,当时上海是世界上惟一不拒绝犹太人的大都市。上海接纳了5万犹太难民,是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新西兰接收的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按照史料上的描述,来到当年犹太难民隔离区最繁华的街道:唐山--舟山路--霍山路--长治路。 舟山路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犹太风格的建筑,这些红砖尖顶的狭窄房子在今天属于上海贫民
窟。老辈坐在门口晒太阳,小辈却梦想着离开。记者走访了几位老人,他们都对那段犹太人住在这里的历史耳熟能详,还表示很喜欢这些老房子,"很凉爽很漂亮"。 当年,两万多犹太
难民就挤在这些狭窄房子里,进出口处由日本兵犹太卫队(日本当局强迫组织的3500名男性犹太人的所谓"犹太保甲"中的警卫队)把守,犹太人出入要向日本士兵敬礼,要拿出身份证以备检查、搜查。出生在上海的作家SonjaMühlberg:说“我们从来没有从中国人身上看到反犹太主义的倾向,从未感到敌意。虽然他们本身并不富有,但他们从来没有试图把我们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
从1939年到1947年,约有500个犹太难民的子女在这里诞生,他们被称为“上海宝宝”。近70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与这个被他们当作第二个故乡的地方有着剪不断的情结。 为了纪念这
段历史,他们成立了不少团体和协会,“特拉斯夫原在华居民协会”就是其中之一,该协会为犹太难民上海纪念馆提供了许多史料上支持。今天,他们仍然时时带领后辈来上海参观,来寻找自己家族在中国的根,感谢中国人的恩情。
6. 谁知道二战期间中国上海救助以色列人事件始末
在上海专门划了个区,来安置他们.二战结束后他们大多回国了
7. 在二战期间,中国到底拯救了多少犹太人
1、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杀害。
但是这些犹太人在上海安然度过二战后,这数万犹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在今后的余生中,想起他们的救命恩人。这些奥地利的犹太人,早把救他们全家一命的救命恩人何凤山列为路人甲、路人乙这样的类别去了。
直到何凤山先生去世后,才有其女儿披露其事迹,4年后的2001年,何凤山才被列为以色列授予国际正义人称号。
欧洲专家称:何凤山是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然而从何凤山先生发放签证到其去世的60年间,这位义人早被犹太人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8. 二战时,中国收留犹太人是怎么一回事
人道主义援助而已,最主要的,是中国当时风雨飘摇,入境简单,几乎没有主权束缚!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美国犹太人委员会曾在华盛顿举办“犹太难民与上海”图片展,二战期间“拯救犹太人”的旧事再度出现在舆论视野中,国内相关报道多以“大屠杀亲历者泪谢中国”作为标题,在强调中国人善良、乐于助人的同时,有的还捎带了日本人的凶残、蛮横。
1933年—1941年,有3万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上海,同期美国只接收了20万犹太人。犹太人的故土巴勒斯坦——1939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未来5年内只接受7.5万犹太人。尤其是193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后,上海几乎是全世界唯一对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
上海犹太难民留下的大量回忆文献中,不少人表现出对上海的眷恋,但很少看到他们对上海或上海人表达感恩之情的文字。这与中国的相关报道差异很大。
【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无意中成为了犹太人的“希望之港”。
1933年纳粹上台后,对前途悲观的犹太人纷纷逃离德国,严格来说他们是侨民而非难民。“水晶之夜”后,纳粹德国突然加速清除犹太人,那些在“事情不会那么糟”的自我安慰中留下来观望的犹太人,突然发现自己已变成难民,并且全世界几乎找不到容身之所。
1938年7月,罗斯福牵头在法国埃维昂莱班组织讨论接收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但32个与会国中,除多米尼加外,其余国家皆不愿接收犹太人,牵头者美国也不例外。当时西方盛行反犹主义,即使是对犹太人最友好的美国,也有上百个反犹太团体。
反犹压力使得犹太人即使逃到美国也无法入境,最典型的是“圣路易斯”号邮轮悲剧。1939年5月,九百名犹太难民被纳粹德国用“圣路易斯”号邮轮送至古巴,结果被古巴拒绝,停靠迈阿密登陆又被美国拒绝,只好返回欧洲。他们当中有六百人后来死于集中营。1980年代中国曾引进的美国电影《苦海余生》即以该事件为原型。
虽然多米尼加表态接纳10万犹太人,但它无力筹措巨额安置费,而犹太人也不愿去生活环境贫穷且与欧洲相去甚远的国家。此时,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因为多重因素叠加,成为唯一选择。
首先是上海租界“国中之国”的独特地位。1845年上海成立租界后,逐渐形成英美等国租界合并而成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它独立于中国政府,尤其是不受任何外国领事管辖的公共租界,属于由外国侨民自治的独特地方实体。
由于租界地位特殊,清代及民国初,外国人旅居上海无需任何手续,1932年,民国政府开始对吴淞口和上海登陆的外国人增设查验护照签证程序,由于传统习惯,上海实际上对任何人都实行落地签,是世界最着名的开放城市。
1937年上海陷落,国民政府无法行使行政管辖,而日本还未组建傀儡政权管理上海,进入上海的签证管辖权被虚置,租界无意中扮演了难民收容所的角色(淞沪会战时,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被日军控制,这部分后被称为“日租界”)。
所以,从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1939年9月之前,上海租界为犹太人敞开了大门:无需签证、无需有人宣誓担保,无需警方证明,无需保证经济独立。
上海不仅有犹太人入境的便利,还有先期定居犹太人的财力。当时上海有两个犹太人集团,一个是英国的巴格达商人,他们中有沙逊家族、卡多利家族、哈同家族等着名富豪,另一个是俄国犹太人,他们虽不如前者富有,但人多且颇有财力。
在外滩16铺码头登陆的犹太人并不很像难民,至少从欧洲到上海的逃难并不狼狈,甚至算得上奢侈。他们购买头等舱的船票,在船上开Party,吃高档西餐。在许多犹太人的回忆中,彩带、日本乐队、专用乘务员、蛋糕是他们旅途最主要的印象。
但是战争期间的背井离乡毕竟不同于旅行,上岸后,他们很快就典当完了家具、衣服和行李,只有等待救济。巴格达犹太富商第一个伸出救援之手,1938年他们组建了第一个援助犹太人的COMA委员会,不但提供公寓,还向每位难民每天提供5美分,足以保证难民的基本生活。
1939年,进入上海的犹太人由1938年的1374名激增至12089名。这时美国犹太人社团组织JDC联合慈善力量,成为救助难民的主要机构。
JDC颁布的援助上海犹太难民文件
无论如何,犹太难民过得远比上海当地人要好,亚洲式的贫困令他们印象深刻:“那些拉着富人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的中国车夫简直不是人,冬天他们没有暖气,很多中国人在街头被冻死,第二天垃圾车来的时候,尸体直接被抛到了车上。”
日本占领下中国人的不幸同样让他们印象深刻:“日本人对待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差别很大,每当中国人过桥时,总会受到日本人的侮辱,日本兵用刺刀戳他们,或用烟头烧,但是中国人更厉害,他们回头对伤害自己的日本人笑笑,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打败日本人的标志。”
犹太人当然是知恩图报的民族。
二战期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和日本驻立陶宛代理领事杉原千亩向犹太人大量发放签证,拯救了许多人性命——当时的奥地利和苏联,犹太人若无签证将无法离境。何凤山和杉原千亩由此获得以色列政府授予的“国际义人”称号。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的市中心有一个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似乎没有人见到这块碑,犹太人并没有国内宣传的那么善良,当然,更不可能有“日本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作为商人,犹太人始终是精通擅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对他们的排挤,也可以说是即可怜又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