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诺贝尔奖没有中国人
有啊!
①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31岁。
②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省,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③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④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2008-2012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⑤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⑥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祖籍江苏泰州。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2000年因为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籍,时年52岁。
⑦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
⑧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还有:
杨振宁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
另外还有三位:
赛珍珠 中美双重国籍文学奖(1938年) 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
剩下两位吴xiao波和da赖,就不细说了。
㈡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略谈原因 诺贝尔奖,可以说是科学界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了吧!每届诺贝尔奖的颁布,往往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每个人,每一个大学,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都会以获得诺贝尔奖或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荣。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像四大发明,以及一些优秀的着作,至今都有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以来,中国就没有什么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产物了。学者虽然不少,但却产生不了一些世界级的学者。纵观近现代,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拿到一个诺贝尔奖,有的也只是华裔,像李政道,杨振宁,杨振宁. 不过据说,好像曾有过这么几次机会:一次是老舍先生,但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投河而去,被取消了提名;一次是19 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得人工合成,本来这么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技术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由于合作认得内部原因“要上一起上,要不上都不上”,没有选出代表人物,从而由于诺贝尔奖的限制被迫放弃。当然这些也只是听说,是否真实,这儿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堂堂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就造就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就其原因,我个人从以下两点分析说明一下:首先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过分看中学生们的分数,对学生采取了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产生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高分低能”成为了当前中国一些学生们的一种真实写照。我们都知道,儿童时代得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用自己得一双小手来创造一些。于是,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东西从我们的小手中制造出来。这个时候得我们,可以说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一个时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课业压着,正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去追去一种高分得荣耀,时间也都被占用。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所具有的一些个性被逐步得扼杀掉,棱角被磨平,变得更加得“圆滑”。而且,在国际性的比赛中,中国的青年学生往往会获得国际性的大奖,但是,如果对这些获奖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时候,在其成年之后,却难以再有什么重大的创造出来。即使因为中国教育制度,逐渐得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性,使他们自己的独立意识逐步得丧失。因此,在七成年后,受其影响难以再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和见识。而另一方面,可以说就是中国的领导体制。在中国的领导体制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研究领域内,如果一个人得研究水平最高,研究成果最多,那么这个人往往就会使这个领域或者这个学科内的主要领导,即以学术能力选择领导。我们是否应该自己的考虑一下他们担任领导是否合理呢?再次,我这里且不说他们的领导能力如何,只是谈论一下担任领导对他们的学术研究会有什么影响!众所周知,既然担任该领域,该学科的主要领导,就需要从各个细节对其发展做出规划,而且还要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且,这也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他在学术方面研究的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得,这方面花费的精力多,势必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的精力。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些学者往往就会顾此失彼,不会像从前那样专注于学术,在学术研究水平上就会有所下降。也许你会说,他在卸任之后还可以继续从事以前的研究啊!但是,一个人担任领导往往都会是几年的时间,有的甚至还会获得连任得机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一日不学习,就会与当前的科学研究有所差距,更不用说是几年的时间。因此,这些领导在卸任之后,如果再想获得更深层面的发展研究,那是会有所难度的,也难以会再有创新,因为它已经与时代发展有所差距。因此,当前的这样一种领导体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者在其领域内的研究,使其难有大的发展机会。尽管如此,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中国的发展也将会更加迅速。到那个时候,中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正如林少华先生所说得那样,中国的学者在各个领域内的诺贝尔奖收入囊中,从而使得诺贝尔委员会不得不对中国的获奖名额有所限制。
㈢ 为什么没有中国人获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在自己国土上做出成绩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却有一个特别的个例——中国,直到今天吧 获得这个奖项的人只有那么几 个 国人获诺贝尔奖莫言、屠呦呦而且还有争议
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亿九千六百万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就很难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他们虽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们却已不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台湾科学家李远哲有幸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的成绩却不是在中国本土上做出的。欧洲一些小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还不如我国一个省大,也已有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的邻国日本仅在二战后就有9位自然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已经定下目标,要在本世纪前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成为“诺奖大国”。 而在一海之隔,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国土和十二亿九千万人口的中国,别说有九位诺贝尔奖科学家,就连产生一位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目前看来也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更何谈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天文数字。为什么中国本土上出现不了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是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吗?不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四大发明;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我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成功发射的的“两弹一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神舟”1,2,3,4号飞船;从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到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阳阳”顺利降生;从“银河”、“曙光”超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PU “龙芯”的诞生,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并不比其他民族差。
是我们国家不重视科教事业吗?不是!从我国实施的“863计划”到“最高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的设立,无一不体现出国家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那为什么至今中国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科普教育落后,缺乏优秀科学家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上听到了一对父子的谈话。一个四岁左右男孩说:“爸爸,是树上的叶子多还是地球上的人多呢?爸爸不耐烦地说:“你这娃咋提这样的问题呢,这两个有什么可比性!”听了爸爸的一顿训斥,孩子惭愧的低下了头,拉着爸爸的手慢慢地走远了。这个孩子提的问题多好阿!是一个多么有趣的问题呀,可他的爸爸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痛加训斥。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
人本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儿童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少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也许就在这一声声训斥中,放弃了想象,放弃了创造,失去了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我曾经在一本介绍外国儿童生活的书中看到外国人是怎样发现、培养、发展孩子创造力的。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大人们总会首先表扬孩子问题提得好,然后耐心地启发孩子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和孩子一同讨论,并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案,引导孩子查阅有关资料,不断激发孩子去想象、去创造。孩子们便越来越爱想象,爱创造,爱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上许多被大人们所忽视的现象和问题……。
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过,“在美国,学校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不断地有新的天才出现。他们喜欢乱闯乱碰,海阔天空,除非他们认为前人的思路对自己有帮助,否则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不同,中国是用种种考试凝固学生。” 在我国,注重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笼罩神州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考试的成绩被认为是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成为大多孩子的主要任务,孩子也成为分数的奴隶,整天硬着头去学、去背,去争夺高分。而对高分之外的事却不闻不问。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我国是“奥赛”大国,每年在各种“奥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然而,这些“奥赛”获奖者中有大成者则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许多家长宁愿孩子“高分低能”也不愿“低分高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们,以及希望自己孩子以这个模式发展的家长们,你们忘记了一点,我们国家需要的是能挑起国家建设重担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需要一个个只会读、会记的“磁盘”!
即使 偶尔有几个从大人们对创造、想象禁锢中逃出的孩子也会被创造、发明路上的艰难所压垮。现在,当我们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时,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书店里的书约80%都是应试参考书,甚至有些书店的招牌竟写上“考试书店”。对于在科学方面有兴趣、想购买一些科普和科技制作方面书籍的同学在这些书店里只能一次次空手而归,我已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这样的现状会大大地限制青少年发明创造能力的发展,挫伤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偶尔有幸也会发现一二两本好书,但也会被其昂贵的价格吓退。在今天的中国,科普书籍对于渴望科学知识的孩子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城市里有科学兴趣的孩子,也许还能买到几本科普书籍,而在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农村人口中,愿花这么多钱为孩子买科普书的家长能有几个?农村孩子对科学的向往也只会成为深藏在他们心底的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一个个闪烁着创造智慧光芒的火苗就这样被周围的冷水慢慢地浇灭了。
中国的优秀 科普书籍为何这样少?中国的科普作家哪儿去了?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优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能再写了。年轻科普作家们的笔头多半伸向了获利丰厚的选题,能坚守科普岗位者已寥若晨星了。放弃自己职责科普作家们,你们为什么不为中国千千万万爱好科学的孩子们着想?你们为什么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着想?难道是你们不知道“科教才能兴国”的道理吗?加之许多出版社因科普书获利少而不愿出版,科普书籍当然也就慢慢少了。有些贪婪的书商们只是想方设法地赚钱,一味地在书的包装、印刷上下功夫,借以不断地提高书价。谁可曾想过,一本本、一套套标价几十、几百元的科普书籍,里面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能有多少?又有多少家境并不富裕孩子能买得起它?其实这些书是完全可以印成几元钱一册的简装本,满足千千万万个渴求科学知识的孩子的求知需要。
由于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存在不足之处,国家高考选拔人才看分数,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断追求升学率,抓分数;家长为了孩子进入名牌高校、学有所成一味地督促孩子去争高分;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家长期望,也为自己将来找个好出路想方设法考高分。在中国学生眼里所有事情都是为着分数转,分数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分数关系不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搞了。加之科普书籍的贫乏和科普教育的落后,中国的孩子们生活在没有发明创造和科学氛围的环境中,中国孩子对科学的向往和创造的欲望就像倒在漏勺里的水,一点点的消失了。大人们也像修剪树木一样,剪去孩子们发明创造的“侧枝”,只让它向高分的“主干”方向发展。试想,一棵大树只长主干,而几乎不长侧枝,叶片稀少,这样的树能活吗?这样的“高材生”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这样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没有的科技水平与我国的“人口大国”相称吗?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难道不为之感到脸红吗?
在新的世纪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创造意识的增强。发达国家青少年和广大民众对科学与创造的认识不断增强。而在我国,大家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很远,创造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㈣ 中国难以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哪些因素
原因有多方面
第一个是我国大环境的问题,有人说这是教育问题,东亚教育其实大差不差,日本为啥就行呢,其实我觉得归根打底还是没钱,地方上缺少研究机构,没有大量的研究职位,很多学习基础科学的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想要找工作只能去国外。
第二个是诺贝尔奖的滞后问题,每年只能授予几项成果,很多人都在排队,排到中国科学家需要时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与其取得成果相差四十多年。而我国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比如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2013年发现,李文辉的乙肝受体在2012年发现,沈建仁的光合成系蛋白质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在2011年发现,卢煜明的DNA无创检验方法在1997年发现,等等这些都是有希望获奖的成果,需要等待获奖。
第三个是瑞典的诺贝尔委员会及西方科学家有意无意的忽视中国科学家成果,一些能够获奖的成果被一拖再拖乃至忽略,比如王振义的反式维甲酸、张亭栋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至今没有获奖。至于文学奖则完全要看瑞典学院那些院士的口味,长期以来都是西方文学为主,获奖少并不稀奇。
㈤ 为什么获诺贝尔奖的只有华裔而没有中(国)人
这个问题还得从最根基说起,中国目前较为落后。
落后导致很多方面受限制,比如说实验室的设备,备用金,体制保障等等综合原因导致人员流失,大量的优秀人才不得不前往国外寻求自己的人生。
而外国人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义务的为你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资金供你为其他国家做贡献,研究成果必然进入他们的囊中。而国籍正是一个很好的制约方式。就拿高锟为例,如果他当时是我们中国国籍的话,他完全可以把研究成果带回来而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而他恰恰入了英国国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研究成果带回中国的话,那么英国方面就可以法律制裁他了,这属于叛国罪。
还有就是我们中国方面的大环境还不成熟,如果你有一项研究计划,请问谁支持你的想法?谁给你出资金?谁给你提供最先进的设备?
从以上不难看出为什么诺贝尔奖为何至今没有中国籍人士获此殊荣。
㈥ 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一、中国的科学文化与西文的科学文化背景不同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事实,先不说中国的科学本身,先说中国的教育本身,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下级要听上级的,长期的这种思想教育,不可能让后代有变异的思想,没的变异的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思想进步,所以中国这个国家稳定发展了多少年,而 诺贝尔奖要求在短时间内对科学有巨大进步的要求;再说中国的科学本身,无论是易经学说,还中国的中医理论,还是中国的经络系统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本身,都没有西方科学严密,西方人说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国人用金、木、水、火、土学说相对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做的科学是笼统,只知道这样做,确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西方科学严密,而 诺贝尔奖是按照西方科学标准评选的,一句话它不是中国人设的,如果是按照中国人的科学标准发放,西方也得不到,因为中国的科学才是从物质的基本粒子研究出发的。事实上中医的经络系统就是基本粒子的信息通道,金、木、水、火、土就是基本粒子构成的光子信息,世界本为空就是这里根本 就没有基本粒子----光子,物质的温度是绝对零度,当光子到的多了,物质才形成了,物质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是西方人没有完全读懂中国这本科学的书,特别是人医中的经络系统,人活着的时候,有人的信息系统,一旦人死了,信息系统发上结束,西方人非要用解剖找经络系统,当然找不到。
二、中国的媒体因素 在近代时期,中国国人没有诺贝尔奖,中国的各种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是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导向,受各种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在思想形成过程中,孩子的思想形成影响一生的生活,当前各种新闻,都是在报道领导的工作、而很少报道科学家们的人和事,让孩子一听都是领导做什么事,做什么贡献,于是让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领导重要,长大我要当领导,绝大多数的孩子心中想当领导,又会有多少孩子心中相当科学家呢,相反,中国的各种媒体,用相当大的比例,只报道生活事实,用更多时间报道科学家的人和事,让中国人孩子天天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是科学家的人和事,孩子接收到的光子信息都科学家们的事,孩子的思想形成就是想当科学家,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从事的人多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另一个,媒体为了收视率,用很多精力,迎合民众心理,用明星效应在各媒体上,让孩子都去迷恋明星,让孩子心中从小有一种想当明星的愿望,又会有多少孩子心中相当科学家呢,社会各界只想让诺贝尔奖的重任落在教育者、老师的头上,而自己做着相反的工作,怎么能拿到呢,绝不是中国人无能,而是中国的本土散发着非科学的光子信息。
三、中国的经济实力因素 我们分析事物要事实求是,中国的本土经济实力也是造成中国本土科学家至今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
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注意: 在1957年,荣获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当时都还没有加入美国籍。
他们两人的获奖名单后面加注的国籍是中国(China)。
不过至今还没有中国人在祖国直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已经反复论证并预测,在十年之内,这个局面就会彻底改变。
㈦ 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得上诺贝尔奖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得上诺贝尔奖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言论,实际上中国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㈧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
中国的诺贝尔奖确实很少,近期这几年才打破零记录,但是原因也有很多方面,其中语言翻译是很大的原因,对于一些高端学术,翻译起来十分麻烦,而且对于文学等项目,语言理解以及翻译障碍让国内很多大师无缘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