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有哪些地方的人喜欢吃甜食!
中国的甜食不但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宋代以前,甜食在地域上形成了“北人嗜甘”的格局,其后逐渐演变成甜度“东高西低”。到了清代,北京、山东、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都有过比较突出的食甜表现。近代中国实际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甜食区域,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重度甜食区、北方中度甜食区、长江中上游轻度甜食区,大致呈现出甜度“东高西低”或“东甜北咸”的分布趋势。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影响因素来看,食甜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与糖类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气候湿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关系。而近两千年来的食甜格局转变,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有相当大的关系,食甜重心往往与经济文化重心相重合。
历史时期中国甜食的空间格局
(一)先秦时期
中国见于记载的甜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方式的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更多人有条件实现最基础的饱腹需求,有精力开发更多的炊具、调料和烹饪方式,甜食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在北方中原地区,人们逐渐形成了饮食五味的观念,且注重味的调和,甜味成为重要的味型之一,所以《吕氏春秋》记载:“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1烹饪调味讲求适度,所谓“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2《周礼》又载:“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3甘甜滋味可调放四季,故在食事调和中显然居于最重要的地位。4甜食隐约被赋予了一种以示尊崇、表达祝福的意味。但从总体上来看,此时中原地区普遍食用醢、齑、菹,口味以咸、酸为主,甜食仅作为日常饮食的调味剂。这一时期南方楚人食甜因记载较多而显得更为突出。《大招》与《招魂》所载食事,是楚国民间招魂习俗的组成部分,是早期荆楚饮食比较写实的反映。楚人常用豉汁、椒姜、饴蜜进行调味,在口味上“大苦醎酸,辛甘行些”,9兼具苦、咸、酸、辛、甘。荆楚甜食显然也受到重苦重酸的影响,除了纯粹的甜味外,更多是一种酸甜口味。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的甜食分布基本继承了前代的格局,中原和荆楚两个主要的甜食区域仍然保留了食甜的习惯。到了魏晋,尤其是后期的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政治分离与民族分隔,饮食结构出现了显着的南北分化,北方饮酪食肉,南方饭稻羹鱼,并且长期对立,但不论南北都能找到甜食发展的迹象。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华北中原食甜之风尤盛,而南方则除荆楚以外巴蜀、东吴的食甜之风亦盛,甚有超越北方之势。
(三)唐宋时期
根据季羡林的研究,“中国的蔗糖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个时代”,到了唐宋时,甜食在发达的蔗糖产业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世的各色糖果、蜜饯、甜饮和甜味菜肴等甜食种类此时几近完备。
唐代北方盛行的李环饧是一种加入乳油的饴糖类甜食,此糖本为武将李环家厨研制,制法流出后,渐行于东都洛阳,并在河中府、奉天县等地先后出现专设店铺售卖,一时之间,李环饧在山陕一带广为流传。北方的糖蟹也更有名气,唐代沧州、宋代景城郡27所产糖蟹均被列为贡品。南宋临安一带,甜食发展尤其突出。四川眉山人苏轼曾自述:“予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尝谓以蜜煎糖而食之可也。”陆游在成都夜饮时见席间“磊落金盘荐糖蟹,纤柔玉指破霜柑”。可见当时四川地区也好食糖蟹。唐代岭南獠民之中流行食用“蜜唧”,北宋时此间主要是来自阿拉伯、波斯的商贾,他们食用糖、蜜、脑、麝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当地的口味。
(四)元代
元代存留的饮食史料有限,除了江南以外,甜食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元代东北地区仍有大批女真人保留旧俗,他们的代表性甜食有柿糕,是用糯米、枣泥、松仁、胡桃仁做成的蒸糕,用蜜浇食。还有高丽栗糕,将栗子、糯米和蜜水调和,做糕蒸熟。在江南,甜食制作显得尤为精细。
(五)明清时期
明清是历史时期中国饮食发展的高峰,甜食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认为,四大饮食风味流派在清末即以形成,饮食的地域特色更加显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甜食演变出了更加复杂的组合味型。明清时期,在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地位上升的背景下,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而甜食比例大,所以东南地区甜食的客观水平与认知程度都大为提高,甜食的地域空间亦相对稳定。
在北方地区,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京师饮食南北荟萃,且宫廷菜自禁中流出,同民间菜肴交汇融合。明代宫中专门设有甜食房,所供甜食以丝窝、虎眼糖为代表,“外廷最为珍味”。在山东地区,“煠(暂)祭蜜贵糖〈〉省,蜜楼一座要新鲜”,是在说用蜜或糖稀制作油炸甜食以供祭祀。更北的宁古塔一带出产好蜜,《清稗类钞》中提到“宁古塔人之饮食……有打糕,黄米为之精。有饼饵,无定名,入口即佳也。多洪屯有蜂蜜,贵人购之以佐食”。用蜂蜜佐餐调味也成为当地饮食的一大特色。江浙饮食尤以甜食见长。在闽广地区,福建流行“蜜渍兰”的吃法,“常见建宁人家蜜渍兰花”,且有人认为“兰必蜜后始可食”。在清代广东的市场上,可以买到茧糖、糖通、吹糖、糖粒、糖瓜、飨糖、糖砖、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葱糖、乌糖等等,其中潮阳葱糖、东莞秀糖、广州糖通最为着名。在明清的广东被用作贺年食品。清代四川甜食,在筵席菜品中有冰糖火腿、糖核桃仁、烧甜鸭、甜烧白,专门的甜菜品类有八宝饭、甜蛋蒸羹、蔗饭、桂圆羹。足见川人饮食生活中不乏甜食,其中糖醋、糖烧等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到,秦汉以后,荆楚地区的甜食似乎隐没。截止到清代,我国的北京、山东、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都有过比较突出的食甜表现。这些地方遍及我国南北各地,尤其集中在东部地区。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有“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之语,这与我们此前所认知的宋以来南方饮食偏甜有很大不同,或有可能是先秦秦汉时期华北经济文化强势造成甜食风俗盛行和彰显度高给沈括留下的历史记忆。我们见到的反而是明清以来东南地区食甜的记载较多,这本身就是对唐宋时期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强时食甜风尚更盛的客观历史的真实认知。所以,从这个意义讲,甜味的盛行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成正相关的。
二、现代中国甜食地理分布与历史传承
总体来看,近代中国菜肴甜度分布格局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东南重度食甜区、北方中度食甜区、长江中上游轻度食甜区。
平均甜度值排在前面的江苏、浙江、上海几省市连成一片,向西还可囊括安徽省,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组成了中国的重度食甜区,东南沿海区域也划入重甜区。
中度食甜区:在我国北方,包括东北地区、北京、山东,向西包括陕西的这一大片区域,在有数据的统计结果中,平均甜度在18.48~12.28之间。近现代山东的拔丝菜肴、北京的果脯蜜饯都是极有代表性的北方甜食。
轻度食甜区:轻度食甜的区域主要是在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一带,甜度值仅有6.77~13.39。从其他资料及实地考察来看,相临的贵州、云南等地在近现代的饮食结构以偏酸偏辣为主,甜度不高,所以也属于这个区域。
统计结论表现为食甜程度由东部沿海向西和向南递减的趋势。除内陆边陲几省外,在整个中国腹地,东部饮食总体甜度高于西部,近现代中国饮食甜度呈现“东高西低”或“东甜北咸”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实际上与我们通过历史文献总结的明清时期中国食甜格局是相吻合的,表现了历史发展中时空变迁的传承性。
(一)自然环境差异影响甜味食材的产出:清以来,东南地区蔗糖业大大发展,这里自然也就成了食糖的重度区。
(二)气候湿度影响人体对于甜源食材的需求:蜜、饴、糖中含有丰富的糖类成分,糖从本质上来讲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是生命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向人们供应热量,是人体能量主要来源之一。运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消耗的能量更大,为了维持身体的收支平衡,往往需要更多的能量补充,甜食就是很好的选择。从地理环境来看,食甜重区正好处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湿度较大的地区,特别是从江苏到广东沿海地区气候湿热,易于产生补充糖分身体需要,故东南区域饮食的甜度较高。不过,从统计上来看,长江中上游虽然气候湿热,但食甜程度并不算高,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食甜程度成正相关:各个历史时期的都城所在地区往往甜食种类繁多且食用消耗可观,这绝不是一种巧合。在糖蜜等产业尚不发达的历史早期,除去其主产区外,只有都城一带掌握着丰富的蜂蜜、蔗糖资源,为当地甜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糖在饮食结构中通常扮演着最重要、最高层次调味品及副食的角色,对主食起到调剂和补充作用。在酸甜苦辣咸五味中,咸味是最基本的味型,而甜味是最高层次的味型,可以调和其他几味。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当地甜食开发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甜食地域的重要因素。
而就一个地区来说,如果甜食食源、经济发展、文化认知都具备的条件下,其地饮食的食甜程度自然就会较高且较有彰显度。
B. 我国哪座城市的人最爱吃甜食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1
C. 中国的甜食也是特色,到底哪个地方的菜式最甜
中国食物中的甜食,花样之多,食法之讲究,在世界上,恐怕称得是数一数二的了。外国人弄甜食,大抵不外是布甸,或者是奶油、鸡蛋之类的糕点,但在中国每个地方却有不同的特色,除了糖果糕饼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与甜羹。广州广州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四邑菜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广州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代表菜:蜜汁叉烧蜜汁叉烧是广东省传统名菜之一,属于粤菜菜系。“叉烧”是从“插烧”发展而来的。主要以猪肉(瘦)、叉烧酱、蚝油、蒜、生抽、料酒、蜂蜜、白糖、花生油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第四名:杭州杭州菜源远流长,是浙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浙江菜的重要流派。
D. 中国哪里的人最爱吃甜和上海人的饮食习惯相比有多甜
E. 中国吃糖最多的地方是哪儿
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南北有一个显着的差异,就是口味的差异。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但在各种点心上,南方是咸味的,北方却是甜的。而江苏无锡则是以上特点最突出的一个城市。因为这里的菜十分之甜。
红烧肉
虽然红烧肉这种食物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但无锡的红烧肉依然很有特色,这是因为无锡的红烧肉十分的甜,简直像是没有放盐,加了很多糖,入口都是甜味。所以很多去无锡旅游的人都非常不习惯,但对口味比较甜的人说,无锡红烧肉就很好吃了。
不过红烧这种做法本来就是要放糖的,所以红烧肉稍微甜点也无可厚非。淀粉和脂肪的结合,是最让人们感到愉悦的一种饮食组合,所以在吃无锡吃红烧肉会让人觉得兴奋无比。比起吃肉,用红烧肉的汤汁拌饭吃更加让人愉悦。
无锡小笼包
无锡的小笼包在中国美食界是很出名的,薄而嫩的包子皮,软而暄的手感,鲜美的肉馅,都让来无锡地区的游客回味无穷。其实江南一带的小笼包都很有特色,而且味道大不相同。以鲜味打底,苏州美、上海鲜、无锡甜。
没错,即使是小笼包这种食物,无锡依然能做出甜味来,其实这种口味倒也没有多少违和感,反而能让人感受到无比的鲜甜。无锡小笼包虽然带汤,但其实一点都不腻,一口咬下去,满嘴的肉汤汁,没有油腻,只有鲜甜。
梁溪脆鳝
在江南地区的众多美食中,有一道美食十分出名,那就是着名的响油鳝糊,因为长江流域的鳝鱼品质很高,肉质鲜美,很少有腥味。当然了,品质这么高的鳝鱼当然不止响油鳝糊这一种做法,在无锡,梁溪脆鳝则是另一特色菜。
揉搓好的面筋下油锅油炸后,体积会迅速膨胀,这就是无锡着名的油面筋。油面筋的吃法很广泛,可以炒菜、烧汤和蒸煮。在油面筋里塞入肉馅,经过久煮后依然坚韧不散,这就是名菜肉酿面筋。
F. 每道菜都要放糖,你知道中国最爱吃甜食的城市吗
这个城市就是江苏苏州了,苏州人无论是吃菜还是吃面食,总喜欢放一点糖在里面,以及周边的无锡和上海也是如此,并且注重浓油赤酱,因此一些外来游客无法适应苏州人的口味,不过这种口味也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就如同西南地区喜欢吃麻辣一样,苏州人也是适应不了的。
苏州饮食确实偏甜,不仅仅是苏州,整个江南吴文化地区的城市饮食结构都偏甜,还有上海,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也是如此,吃的都很甜,味道也比较清淡,而红遍全国的川菜,当地人却无法适应,苏州除了菜肴比较的甜,面食也是一样,苏州的汤包也是汤汁丰富,味道偏甜的,还有苏州的面条,和其他地方做法与众不同,比起北方的面,苏州更注重面条的汤底和浇头,而不是面条的本身,因此苏州人把吃面当做了一种仪式感,这个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
G. 什么地方的人喜欢甜食
甜食是大部分地区人都喜欢的食物,但是南方的人群居多北方居少,孩子们就不用说了南方人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那里的人比较喜欢吃甜食。本人所在的城市不习惯吃甜点。
甜食简介:
中国食物中的甜食,花样之多,食法之讲究,在世界上,恐怕称得是数一数二的了。外国人弄甜食,大抵不外是布甸,或者是奶油、鸡蛋之类的糕点,但在中国每个地方却有不同的特色,除了糖果糕饼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甜羹。广府人称它做“糖水”;外省人统称它做“甜品”;而潮州则呼之为“甜汤”。
2019年3月5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要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H. 我国最爱吃糖的城市是哪个
要是对我国饮食文化稍有了解的那肯定知道,虽然说我们同处于一个中国,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吃一样的东西的,好比最简单的,我们国家南方人比较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而北方人则大多喜欢吃面食,诸如馒头或者是面条之类的。
只是无锡是嗜糖之最,其实距离无锡的大部分城市,都比较喜欢吃糖,诸如苏州南京等等,大多都以吃甜口为主,着名的杭帮菜也是如此,对于北方人来说,要是来到这几个地方,我想可以不要那么着急吃本地菜比较好,还是先稍微从点心开始入口,不然酱排骨的味道,估计一下子就会让你吃不下去。
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I. 我国最喜“甜”的城市,每道菜都离不开糖,你知道是哪里吗
中国“最喜甜”的城市,当地人几乎无糖不欢,外地人则难以下咽
中国一直以来都信奉着民以食为天的准则,中国的美食,在世界上也是极具知名度,提起“饮食文化”,应该没有那个国家敢和中国并肩。在国内,也分为很多的菜系,川鲁淮粤,各具特色,各有不同。在提到口味的时候,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今天,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个“南甜”之中,最甜城市无锡。
由此可见,无锡就是一个被“甜蜜”包裹着的城市,更是喜欢甜食者的天堂,连干隆皇帝都沉迷其中,为一个小小的糕点亲自赐名,所以,如果你也喜欢这种“甜蜜”的味道,那就到无锡来吧!这里一定不会令你失望的。